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传播的内容说

武术传播的内容说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武术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传播政策,确定传播对象与方式。这是由于竞技武术属于官方传播的内容,有快捷的传播途径。因此,体育院校等专业武术组织必须把竞技武术作为传播内容,这是竞技武术作为主流武术的主要原因。目前,竞技武术已经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也处于武术的主流传播地位,这是官方传播的结果。

一、武术传播的内容说

1.武术传播的内容: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及武术的文化空间

武术传播的内容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武术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传播政策,确定传播对象与方式。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技击术,其核心就是技术,武术技术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由于武术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武术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称为文化,武术技术以及技术以外的武术内容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武术传播也可以称为武术文化传播。因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只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播,而武术蕴含的文化内容传播得相对较少。所以,尽管武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为了强调非技术传播的文化内容,把武术传播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武术传播就可以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

在当前的武术传播内容中,武术的文化传播内容少的原因是当前武术传播的主流内容是体育化的现代竞技武术,而非中国固有的传统武术。这是由于竞技武术属于官方传播的内容,有快捷的传播途径。在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支持下,全国体育院校、各个武术馆校的专业武术组织都在大力传播竞技武术。由于全国正式比赛全部由官方组织,要发展体育院校必须培养出竞技水平高的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参加官方组织的全国比赛,学练官方认定的竞技武术。因此,体育院校等专业武术组织必须把竞技武术作为传播内容,这是竞技武术作为主流武术的主要原因。

文化性可以表述为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特性。竞技武术的体育性强,而文化性弱,或者说,竞技武术是体育化的武术。竞技武术作为体育化的武术形态,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技术中的细微动作减少,技击本质性减弱,从技术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文化性已经减弱;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竞技武术所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都较少,包括思维方式、传统养生、传统哲学等方面都显示出文化的弱化趋势,而体育的属性明显。

综上所述,武术传播的内容包括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文化空间。

(1)武术技术内容概述。

根据武术运动形式,武术技术体系分为演练技术和对抗技术两类。演练技术分为徒手技术和器械技术两类,包括单练、对练和集体表演三类(其中包含了徒手与器械对练和徒手与器械集体表演)。对抗技术的上限是实用对抗技术,属于体育范畴之外。下限是竞技对抗技术,是武术在体育中的表现形式,包括长兵、短兵、散手、推手。功法是演练技术和对抗技术训练专门的练习方法,如武术基本功:腰、腿、鼎、桩功;散手排打功;各种传统的健身功、强身功、养生功和为演练技术和对抗技术打基础或提高能力的方法,及有些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

首先是体育化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技术是以长拳类、太极拳类、南拳类演练技术和散手、推手等格斗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竞技武术有完善的竞赛体系,包括规定技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和一定的竞赛形式。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后形成的,更具有西方体育的属性。虽然技术的文化性、复杂性减弱,但更加利于竞赛组织。竞技武术的系列技术经过不断改革,已逐渐趋于完善,与传统武术的技术有显著差异。目前,竞技武术已经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也处于武术的主流传播地位,这是官方传播的结果。在社会上,人们经常把竞技武术直接称为武术,在概念上造成种属关系的混乱。竞技武术在传播理念上与传统武术截然不同,比如,没有考察期,没有门派限制,等等,都是其得以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体育的竞技武术与文化的传统武术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次是传统的武术拳种流派。武术的拳种流派众多是武术被誉为“博大精深”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流派众多,目前对武术拳种流派的研究尚未形成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国家体委1997年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中有专门的武术拳种介绍。“据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一体’的拳种逾百个。其主要拳种为:少林拳、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戳脚、翻子拳、红拳、查拳、华拳、八卦拳、三皇炮捶、六合拳、太祖拳、罗汉拳、拦手、秘宗拳、螳螂拳、猴拳、醉拳、五祖拳、地术拳法、洪家拳、咏春拳、佛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达尊拳、龙尊拳、鹤拳、蔡李佛拳、孙膑拳、硬门拳、法门拳、字门拳、梅花拳、工力拳、花拳、岳氏连拳、绵拳、苌家拳、巫家拳、白眉拳、僧门拳、岳门拳、杜门拳、赵门拳、洪门拳、化门拳、慧门拳、余门拳、弹腿、七势、金狮拳、虎形、南枝拳、八拳、孙家拳、孙门拳、于门拳、王门拳、严门拳、空门拳、岳家拳、三十六路宋江拳、鱼门拳、杨家拳、梁家拳、精合拳、蹉脚门、石头拳、护身拳、指东拳、明堂拳、秘思拳、清拳、四通捶、顺手拳、水炮拳、佛汉拳、枪架拳、独门拳、豹虎拳、弓力拳、三义拳、信拳、二朗门拳、傅拳、鸳鸯拳、九拳、护符拳等等。”[1]一共记录了95个拳种。这些拳种,绝大部分没有广泛传播,且许多拳种的名称也鲜为人知,可见武术传播工作任重道远。《徐才武术文集》中提出,要用50%的精力来做武术这一在体育工作中占1/50的项目,就是考虑到武术文化体系的博大与纷杂。“博大精深”是中国武术的特征,但是随着武术拳种流派由于没有政府的保护而自生自灭之后,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特征将流于表面。

康戈武教授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拳种流派”中列举了:少林拳、武当拳、僧门、岳门、杜门、赵门、洪门、化门、字门、慧门、余门拳、黄林派、白眉、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形意拳、意拳、自然门、长拳、查拳、弹腿、华拳、红拳、花拳、梅花拳、八卦拳、六合拳、三皇炮捶、八拳、岳氏连拳、迷宗拳、绵拳、戳脚、戳脚翻子拳、通臂拳、通背拳、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洪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永春拳、侠拳、鹤拳、五祖拳、太祖拳、地术拳法、字门拳、法门拳、巫家拳、螳螂拳、猴拳、鹰爪拳、鸭形拳、蛇拳、醉拳、地躺拳、二十四拳(苌家拳)、神拳等,共62种拳种[2]。其中,武当拳、字门拳、黄林派、内家拳、意拳、自然门、长拳、六合拳、通背拳、戳脚翻子拳、侠拳、鹰爪拳、蛇拳、地躺拳、神拳等15种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中没有罗列,一是因为有些拳种只是在史料中有,现在已失传,如内家拳;另一个原因是现存在社会上,不是挖掘整理的范畴,如意拳;还有就是新拳种,武术界并未真正对其是否一个拳种进行界定,如竞技武术中的长拳。

《武术学概论》中在第十四章武术技术的内容第二节套路中选举了作者认为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拳种套路,分别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少林拳、查拳、华拳、三皇炮捶、洪拳、戳脚翻子拳、劈挂拳、通背拳、八极拳、秘宗拳、弹腿、八门拳、八法拳、自然门、岳家拳、巫家拳、苌家拳、红拳、功力拳、拦手门、佛汉拳、太祖拳、蔡李佛拳、咏春拳、永春白鹤拳、莫家拳、白眉拳、地术拳法、猴拳、醉拳、螳螂拳等36种拳种[3]。但其中有些拳种并非是所说的“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如“孙膑拳”,文中记录“相传由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但无文字记载”。不知为何选入,还作为武术套路的代表项目。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列举的拳种有:长拳、查拳、花拳、三皇炮捶、红拳、华拳、太极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佛家拳、蔡李佛拳、侠家拳、南枝拳、咏春拳、龙形拳、朱家教、白眉拳、五祖拳、达尊拳、虎拳、浙江南拳、温州南拳、硬门拳、黑虎拳、孔门拳、鱼门拳、余门拳、字门拳、巫家拳、心意拳、形意拳、意拳、八卦掌、八卦拳、内家拳、苌家拳、温家拳、少林拳、罗汉拳、弹腿、六合拳、通背拳、戳脚翻子拳、劈挂拳、地躺拳、八门拳、撵拳、太祖拳、梅花拳、燕青拳、秘踪拳、八极拳、自然门、二郎门、功力拳、唐拳、子母绵掌、四通捶、梅花捷拳、鸳鸯拳、文圣拳、孙膑拳、东安拳、秀拳、浦东拳、拦手、九拳、畲族拳、侗拳、苗拳、瑶拳、壮拳、四门拳、回回十八肘、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鹤拳、鸭拳、鸡拳、地术犬法、螳螂拳等87种拳种[4]。其中,与《中国武术史》记载的拳种中不同的是:长拳、侠家拳、南枝拳、虎拳、浙江南拳、温州南拳、黑虎拳、孔门拳、鱼门拳、意拳、内家拳、温家拳、地躺拳、八门拳、撵拳、燕青拳、自然门、二郎拳、功力拳、唐拳、子母绵掌、四通拳、梅花捷拳、鸳鸯拳、文圣拳、孙膑拳、东安拳、秀拳、浦东拳、九拳、畲族拳、侗拳、苗拳、瑶拳、壮拳、四门拳、回回十八肘、蛇拳、鸭拳、鸡拳等40种拳种,且都有比较清楚的套路名称、风格特点、技术方法、练功方法等内容。如果这些拳种确实存在并独具特色并至今流传,与《中国武术史》上罗列的拳种相比,总数已超过了经典的129个拳种的数目。“少北拳”也在1996年被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评定为拳种之一[5]。而且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的长拳是否也属于一个拳种,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南拳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经过规范化的武术项目应属于什么范畴的内容未做定论。若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分类也不准确,因为,部分传统武术项目也逐渐走向竞技体育化的道路,如少林拳现在已经逐渐在竞赛上自成体系,且有全国性、国际性比赛。木兰拳也有了全国性比赛。至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时候,除了文字名称之外,最多仅有一些录像内容。这些内容的保留,并不代表拳种本身的留存。2003年2月20日,在登封市少林拳段位技术标准座谈会上,一位少林拳老拳师说,少林拳包括300多个拳术、100多个器械套路,总共有500多套,仅红拳就有10多套,目前主要练习的只有2套。任何一个习练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是技术性东西,只靠文字和录像是不可能真正记录流传的。这些内容只对已经习练过这种拳种的人有学习价值。挖掘出的资料经整理之后,基本上被束之高阁,至于这些拳种在民间是否还存在,其实谁也不清楚。而且,这些拳种是否有129个都是难以定论的。《中国武术史》上列举了95种,其他34种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只有在对民间武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才能最后有个定论。如果我们以经典的129种拳种,并把现在的竞技武术和木兰拳除外,那么,现在武术传播的拳种以及各个拳种流派中的技术内容确实是丰富多彩、难以计其数的。因为如果以武术流派来论及,各个流派又有很多派别,各个派别在技术方法上都有不同,确实是难以准确统计,这也是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太极拳为例,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赵堡太极拳等。陈氏下又分不同的传人,各个主要传人所传播的拳术技术又有所不同,所以到底有多少套技术,的确是很难准确计量的。中国武术与中医、国画、戏剧、饮食、书法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特征,内容丰富、技术多彩、流派纷呈。国家文化部、体育总局要对各个拳种流派进行保护,应对自成体系、风格独特的拳派指定传人,加以保护。

除徒手运动外,传统武术的不同拳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器械技术,它们风格各异,除竞技武术中的刀、剑、棍、枪以外,还有,如:短器械:鞭、鞭杆、钩、拐、锤、橛、匕首;长器械:笔架叉、大刀、戈、戟、斧、鉞、叉、三叉齿钉耙、镋、铲、狼牙棒;双器械:铁筷子、峨嵋刺、铁梳子、鸡刀镰、月牙刺、马戟;软器械:流星锤、绳镖、九节鞭、三节棍、龙头杆棒、飞锤、双飞过、四节镋、杆子鞭;其他:判官笔、圈、天荷凤尾镡、狼筅等。由于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的不断交融与相互影响,使武术器械也带有古代兵器的特点。武术发展到现在,由于竞技武术中以刀、枪、剑、棍为主,使传统武术丰富的器械技术传播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除个别器械外,许多器械技术即使是武术界人士也很难在现实中看到。试想,如果这一代人都只练刀、剑、棍、枪,那么下一代人也只能传播这些内容。现在,民间还有许多器械技术仍在流失,如果不传承、传播、发展,则可能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武术器械传播除通过拳术套路的传播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影视学校传播。另外,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名义倡导习练民间传统武术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比如首先建立一所国家武术学校,然后向全国各地传播;还可以举办全国武术运动会,分比赛和表演两大项目,为全国武术界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士提供交流的机会等,这些都可以使武术技术内容得到传播,激励这些技术拥有者珍惜并习练固有的传统武术。

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包括竞技武术与武术各个拳种及其流派中的拳术与器械技术。竞技武术、太极拳、木兰拳等武术项目传播较好,其他拳种中,只有部分大拳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传播人群,而大部分武术拳种的传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因此,目前的武术传播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武术传播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与它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竞技武术进入体育领域向国际传播是快捷的传播方式,但是还要注重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播,否则,等真正把武术推向奥运会的时候,可能就只剩下竞技武术了,传统武术可能已经消亡。要发展武术、传播武术,首先是对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进行保护,即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中,习练人群不多的拳种进行小范围保护性传播,使其能够保留、传承下来。对各个流派比较成熟的武术项目以官方的名义指定性保护。

此外,健身、养身、护身、增强武术技能的功法运动也十分丰富,包括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行完整一体的“内功”,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技术和功法都需要继承和保护,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国武术真正的代表。

(2)武术文化内容概说。

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由于融摄了众多的传统文化营养,便具有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研究武术文化,就是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具有很大的不同。武术的文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是武术中的传统武德。武德是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它既具有社会道德的共性,又具有职业道德的特异性。武德从古到今在历史的延续中,形成了所谓的传统武德与现代武德。实际上,武德无所谓传统武德与现代武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武德发展到现在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比如抱拳礼,在古代并不是武德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竞技武术中就成为武德表现的主要形式,并由此延续形成了抱刀礼、持剑礼、递器械礼等。武德也不是江湖义气,武德发展到现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从武、习武道德,是武术传习者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武德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伦理学中的优秀成果,使武德体现现代性,表现出“武德高尚”的特点。因此,武术界对武德也要不断提练、升华,这样才能促进武术自身的发展。因为,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只有立足点高、符合时代伦理道德规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体育项目才能不断发展。如“师如父”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今天并不可取。“师傅”可以作为文化色彩保留,但“师父”一词却不宜采用。武德内容一定要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与《纲要》不符的内容应予以剔除。

武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主要表现为:尊重老师、认真学习、刻苦演练。二是使用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表演、比赛时应遵循的武德;二是日常生活中施用武术时应遵循的武德。表演、比赛时一定要尊重裁判和观众,演练投入(对套路而言),真实比赛,注意礼节,注意维护习武者在观众中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要见义勇为,对人谦虚友好,不恃强凌弱。三是在传授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表现为文化与技术同时传授,德艺双授。

其次是武术的历史。武术史的传播内容应包括武术通史,其中包含武术的起源、武术古代史、武术近代史、武术现代史;武术断代史,专门研究武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特征及其规律;武术拳种单项史,研究某一拳种的起源及其技法发展的历史;武术典籍,关于传统武术文献的经典内容。

第三是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武术中所表现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许多拳种的站桩中,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二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如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形成的形意拳和以“八卦”学说为基础的八卦掌等。

第四是武术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内容。一是武术中的健身、养生思想。它首先表现为健身与养生的结合。武术中的“内外合一”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此外,武术中的站桩也是健身思想的体现。二是武术伤科。集中体现在对武术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上。

第五是武术中的中国兵法谋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滋生的武术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兵法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如兵法中的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胆气为先、兵之情主速、先发制人、避实就虚、诡道诱敌等也是武术技击中的主要战术。

第六是武术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武术演练中的美学体现是武术套路存在的重要价值。习武者在演练技术、传播武术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美学的思想,这也是武术套路的价值所在。武术美学也是武术能够艺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武术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多而面广,所以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由于文化的抽象性、笼统性,在论述武术文化传播内容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需明确的是,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指武术技术及技术理论以外的武术传播。文化传播是分层的,可以分为浅层文化传播、中层文化传播和深层文化传播等。武侠文学和武术影视都是文化传播的内容,但都属于浅层传播,因为这种传播只是使人们知道了武术,但其间还有许多不真实的成分存在,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武术,不过这种传播也可以促使人们去习练武术。需要指出,通过武侠文学和影视并不能真正学到武术技术,甚至可能会对武术的本质产生一些误解。目前的武术传播大都是以技术为主,忽视文化传播,其实,传播文化才会使技术传播更具生命力。

(3)武术的文化空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空间”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我国的文化保护中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和研究,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项目处于濒临失传的状况。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项目之一,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需要保护。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核心内容绝非几百种拳术套路与功法所能概括的。其1 500年的历史,加之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对这一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保护比仅仅对少林武术进行技术保护更加全面,更加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依此类推,武当武术、洪洞通背拳、山西形意拳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

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要求保护武术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形态。“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武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为武术“教育”不能传承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武术教学的形式不能形成武术整体传承所要求的条件。由此,武术的“师徒传承”与“身传心授”也可以作为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认识。“师徒传承”是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从“择徒拜师”到“登堂入室”,实践着武术人对武术的追求与对人生的体悟。非此,便难以进入真正的“武林”。

武术的文化空间是难以量化的,这符合武术文化本身的特点,在武术传播与传承中,关注文化空间,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延续。

2.武术传播的类别:武术的竞技传播、教育传播与传统传播

武术传播的类型涉及与武术传播相关的领域、概念等。对武术传播类型做系统分析,可以明确武术概念的外延,同时,这种分类对明确武术管理、科研,更好地传播武术都有价值和意义。

(1)按照武术传播的内容,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技术传播和文化传播。

按照分类规则,武术传播若以技术为标准应分为技术传播和非技术传播。由于非技术传播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武德传播、武术美学传播、武术技击理论传播、武术谚语传播、武术影视传播、武术文学传播、武术医学传播、武术哲学传播、武术史事传播,等等,而所有这些非技术传播都可以归结为文化传播的范畴,所以,可以按照武术传播的内容把武术传播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尽管武术技术也是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非技术的内容更具有文化性,而且,把文化传播专门列出,可以引起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从武术竞赛的角度传播“体育的武术”。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武术本身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一生命力却在当前武术传播中被忽视了,因此,本书在分类时,把武术传播的内容分为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以提醒武术传播者在传播武术技术时一定要传播武术文化。

(2)按照是否属于竞技体育范畴,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竞技武术传播和非竞技武术传播。

按照当前武术传播的现状,武术传播可以分为竞技武术传播、传统武术传播和学校武术传播三个方面,即“体育的武术”、“文化的武术”和“教育的武术”[6]。竞技武术是指归属于竞技体育范畴,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有正规的锦标赛、杯赛等,并有规定技术内容和标准的武术项目。目前竞技武术已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全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非竞技武术传播主要包括民间传统武术传播和学校武术传播。因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只是从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出发,所以,他们之间有技术交叉和共融的地方。

(3)按照传播者不同,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官方武术传播和民间武术传播。

官方武术传播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和扶持的武术传播活动;民间武术传播是指散布于广大民间、自发形成的武术传播活动。官方武术传播和民间武术传播只是根据组织者不同划分的,其传播内容也可以相同。如官方主要传播的竞技武术也是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官方武术传播有许多优势,在传播过程中与民间武术传播有许多不同。如木兰拳传播有官方传播也有民间传播。但官方传播的特征是有正规的全国比赛,相比民间传播有很大的优势。又如,新中国成立后的竞技武术,包括套路、散打、推手等项目实际上都是体育化的武术新项目,也都是官方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民间武术传播主要指武术馆校、武术社团、武术流派的传承人等传播以传统拳种为主的武术项目。

(4)以传播的时间远近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划分为古代武术传播、近代武术传播和现代武术传播。

这种分类方法是以时间的发展为依据,从武术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古代、近代、现代武术传播都有共通性,比如师徒传承的传播方式在各个时代都存在;许多传播谋略和传播技巧,如利用“名”进行传播在各个时代也都曾应用。

(5)以传播媒介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

(6)根据传播的范围,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包括师徒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学互教等。组织传播指以组织如协会、社团的形式传播武术。组织传播具有团体性,其主体是以传播武术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如木兰拳传播就是组织传播的典型实例,竞技武术是通过政府组织进行传播的。组织传播有许多优点,在传播单项武术拳种流派中非常有利,而民间的许多拳种都没有以组织的形式进行传播,仅仅以师徒传承为主,造成了自生自灭的传播现象,对传承武术十分不利。大众传播指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武术的传播。这种划分方式是传播学领域中对传播的经典划分,其结构与武术传播现象极为相似。

(7)以武术项目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太极拳传播、形意拳传播、八卦掌传播、少林拳传播、螳螂拳传播,等等。

以项目进行传播分类,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对传播效果好的项目进行总结,研究其成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对传播效果不好的项目进行研究,以总结经验,研究发展的对策。

(8)以传播活动作用于传播对象的程度深浅为标准,可以把武术传播分为浅层传播、中层传播、深层传播。

分层传播是从武术传播内容的多少,以及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来分类的。比如,武术健身操属于浅层次传播,因为,其包含的武术内容少,即使学习者精熟了它,也不能真正了解武术。但是,该类型的传播主要是为了宣传武术,只要大家知道武术、关注武术,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从文化的角度对武术深入传播属于深层次传播,比如,向国际友人传播武术的同时,传播武术礼仪、武术哲学、武术美学等内容,以此为媒介,使其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另外在传授武术技术时,对一招一式的变化进行细微传授,并且对每一势的攻防方法进行实践等都属于深层次传播。介于深层传播和浅层传播之间的就属于中层传播。这是从分层的角度进行的分类,是从传播的目的出发的,可以使传播活动更加有目的、有层次。比如,学校武术传播就要求达到一定的目标,如学会一套拳、了解武术的抱拳礼等。在向世界传播武术时,可以首先通过体育途径传播竞技武术,然后再传播传统武术、武术文化等。分层次传播可以使武术传播更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如:中国武术段位制中,初段位就可以认为是浅层传播,高段位是深层传播,中段位介于两者之间。根据这种分层传播,可以使武术工作更加明确和有目的。层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以三分法进行传播,可以大体把握武术传播的价值与目标,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9)以武术传播是否在中国为标准,把武术传播分为国内武术传播和国际武术传播。许多人认为,武术在国内传播得很好,大多数国人都对武术很熟悉,其实,大部分人的这种熟悉仅属于浅层传播内容,对武术的认识也仅仅限于技击格斗,并不了解全貌,尤其是武术所包含的文化。尽管武术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的,但武术的国内传播并不乐观。2006年武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遗产保护,说明传统武术的国内传播存在着危机。武术国际传播也同样面临困境,国际武联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国,但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只有个别地区的个别人在习练武术,而且,国外对武术的认识普遍是模糊的和混乱的,竞技武术、太极拳、散打、鹰爪拳等等都处于独立传播的状况,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武术的国内、国际传播都需要总结规律,找出适宜的传播内容、途径和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