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武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武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2006年5月18日,是第29个世界博物馆日。要想真正实现传承武术文化的目的,必须由政府出面,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使中国武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的收藏与保护。武术博物馆所担负的使命是向社会传播武术文化,而不是武术技术文化的传承。有观点认为,可以建立武术数字博物馆,保护传统武术。

三、武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2006年5月18日,是第29个世界博物馆日。自著名实业家张謇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至今,中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中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建国前夕只有25座博物馆,而且大多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同类型、不同体制、不同学科的博物馆纷纷建立起来,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2 200多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 500多座,个人、行业博物馆700多座,突破了国办博物馆的单一发展模式,后者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从事博物馆教学、研究的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者已超过10万人。二是门类繁多,除社会历史、革命史和军事类之外,名人故居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艺术性、遗址性和生态性博物馆竞相发展,门类趋全[15]

高校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是武术教育中的新生事物。2005年11月,全国高校首家武术博物馆在上海体育学院挂牌,开创了武术专业院系建立博物馆的先河。武术博物馆的开放,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武术的窗口。

博物馆以史为证,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传播文化与教育大众的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可以对参观者起到文化教育作用。因此,博物馆是公众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场所,这点对青少年来说尤为明显,因为博物馆里的知识比起课本来说更加生动直观,也更丰富。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那么建立武术博物馆是否能够发挥传承中国武术的作用呢?

针对传统物质的“文化空巢”现象,冯骥才先生提出,建立“小型博物馆”是积极的应对策略[16]。这个启示来自欧洲。比如维也纳有23个区,每个区一个博物馆,都不大。居民们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或捐或卖,送到本区的博物馆。所以这些区级博物馆的收藏都十分丰富,生动而充分地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一代代人的生活与情感。这样的博物馆在欧洲随处可见。冯骥才指出,“小型博物馆把那些容易流失却不再来的历史遗存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因为历史不能没有见证者;不能变成一个个干瘪的躯壳和空巢。”

上海体育学院所建的博物馆就属于小型博物馆,但是与冯骥才先生“建立小型博物馆”的建议不同的是,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是无形文化,而冯骥才所提出的对策是对“物质文化”而言的。

如果把武术像长城一样保护起来,武术就彻底完了——文化传承的任务不是把文化传统变成陈列的展品,文化事业是要让传统文化活下去、好好活。王小鹰指出,“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文化,是文化传承的悲哀”[17]。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丢失就会形成断层。但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客观存在,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扬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博物馆文化”是文化传承的悲哀。武术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武术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

高校建立博物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想真正实现传承武术文化的目的,必须由政府出面,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使中国武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的收藏与保护。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专项基金。

博物馆的文化定位在于其要有文化影响力。武术博物馆所担负的使命是向社会传播武术文化,而不是武术技术文化的传承。有观点认为,可以建立武术数字博物馆,保护传统武术。应当承认,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主流趋势。运用自动控制、仿真、虚拟现实、影视技术等现代展示方法,使陈列设计经典化、文博信息数字化,充分揭示所展示的内涵,丰富表现力,会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和参与性,同时还能进一步借助于高新技术,提升收藏保管功能、学科研究功能、社会教育功能。但是,武术技术不仅在于形,更在于体悟,而数字化模拟不能实现武术文化的真正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