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和谐学术生态的构建

高校武术和谐学术生态的构建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校武术和谐学术生态的构建1.武术学术界的文化自省做学术研究的人常会提到“学术界”,武术研究领域也被称为“武术学术界”,那么什么是学术界呢?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成为了和谐武术学术传播的呼唤。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绝大多数武术学术仅仅围绕少数人习练的竞技武术进行研究。武术学人的职责应以武术事业为己任,而不是争相逐利。

三、高校武术和谐学术生态的构建

1.武术学术界的文化自省

做学术研究的人常会提到“学术界”,武术研究领域也被称为“武术学术界”,那么什么是学术界呢?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认为,学术界是以学术为目的和内容的精神文化世界。支撑这个世界的硬件是学术人、学术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媒体;支撑这个世界的软件则是学术信念、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制度和学术传统。学术界是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世界。真实是因为这些支撑者客观存在,虚拟是因为许多支撑物是无形的,即便是有形的学术规范和制度,也无法与日常世界法度相比,“学术界”存在于学人的心中。刘庆昌教授历数了学术界的世俗品质后,提出了理想的学术界:是学术人真诚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理想的世界;是青年学人可靠的学术学园;是学术正义、学术道德、学术使命的宣传阵地。

然而在当今的武术学术界,“以官代学”的现象十分严重。多年来,武术教育等重要的学术传播渠道主要是由行政官员把守的,知识的老化、思维的落后,使武术学界与体育学界在研究水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成为了和谐武术学术传播的呼唤。

2.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

(1)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改变竞技武术为主流的研究状况。

学术生态的和谐构建,对武术学术传播至关重要。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绝大多数武术学术仅仅围绕少数人习练的竞技武术进行研究。以学术研究的主要机构——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例,均以竞技武术研究为主,缺乏对民间传统武术的关注,使民间传统武术的研究处于边缘化地位。然而,竞技武术只是几个套路而已,而民间传统武术包括了129个多拳种流派和难以计数的武术套路。缺乏学术支撑,将会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民族解放、国家振兴、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必须承认,在科学本质认识上的模糊,也曾让我们在科学的名义下走了不少弯路。武术学术的发展也是一样。唯竞技论、唯竞技为科学研究的论调,导致了政策制定与贯彻中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御用文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武术科学的神圣使命,却使御用文人由此名利双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说:“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0]依此,和谐武术生态建设也是和谐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武术文化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形成研究的领导核心。

和谐的武术学术生态不但需要改变竞技武术研究一枝独秀的状态,而且还需要坚强的学术领导核心。1996年成立的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原应为中国武术研究的最高机构,然而多年来并未发挥引领武术发展的作用。

“理想的研究院就是要提出新问题,领导新话题,成为引导性的机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曾指出,“我们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希望文史研究院努力做一个好的阐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平台。”他说,“缺乏创造性的研究占的比例太大了,有时候就是大量复印的状态,把学术当作生产。”对于当前的人文学术研究,葛兆光指出,“没有新资料,只会重组、重排旧资料;没有问题意识,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表达方式是刻板的、公式化的,概论式的。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让国外同行也感到了困惑。”[11]葛兆光的论点提出了研究院的引导性功能,而且,为人文学术研究提出了问题。该论点值得武术学术界去思考,去研究。

(3)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武术学人的责任感。

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还需要武术学人的责任感。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科学院庄重地向社会发布了两个文件,一是《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一是《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是中国科学共同体首次对科学的理念进行全面的提炼和阐述,其发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文件在“科学的价值”中提出,“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并认为,“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科学的精神”部分,提出科学的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和“一种普遍性原则”。文中提出了“科学的道德准则”是“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相互尊重、公开性”。最后,《宣言》提出了科学家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12]。武术的学术者若有此责任感,有为中华武术的复兴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武术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之林。

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还需要武术学者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曾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称,在今天的科技界依然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科学道德问题,主要包括:追求名利,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看作个人捞取好处的手段,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造成了科研成果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13]。冯友兰先生说:“学术并不是做官向上爬的梯子,学术就是学术。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14]武术学人要形成正确的名利观,淡泊明志,致力于促进武术学术研究园地的百花齐放,打破竞技武术研究一枝独秀的不正常局面。

武术学者们要甘于寂寞,不追求时髦。《新华文摘》教育专栏编辑张学文撰文指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的学者不是商人,不能以逐利为目标。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武术学人的职责应以武术事业为己任,而不是争相逐利。如果一味地围绕课题去研究,便会在学术研究中迷失自己的方向,难成大器。

(4)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科学的评价制度。

构建和谐武术生态需要科学的评价制度。关于学术评价,刘明在其《学术评价制度批判》中明确表示,一流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或者创造力;二流的评价标准是成果;三流的评价标准是“计件”,如以SCI文章数量定高低。他指出,计件的好处是谁都会数数,易操作,有小学水平就够了。现在全国上下都用这三流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术[15],这是不正常的。武术学术评价制度应以质量为重,重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以数量取胜的评价制度只会加剧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不良影响。

(5)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大学的人文关怀。

武术学术传播的主阵地在大学,因此,大学的学术环境关系武术学术传播的成败。优良的学术环境才能造就武术学术大师。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不在于地有多广,楼有多大,而是活动于其间的大师,这是大学的精神之源、灵魂之根。

一所大学应具有“宽容”和“大爱”,这样才可能留得住、培养出大师。普林斯顿大学规模很小,只有6 500名学生,也不是综合大学,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所大学里,安德鲁·怀尔斯教授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精心研究,解决了困扰数学界长达360余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唯一的菲尔茨特别成就奖;在这所大学里,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同样享受着大师的待遇,宽容与厚爱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宽容和厚爱是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唯有宽容和厚爱,才能使研究者彻底避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风,潜心于研究不太容易攻克的、具有突破性的前瞻性课题。

然而,现在高校的“浮夸风”与“大跃进”已经影响了包括武术学术研究在内的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如许多高校每年进行一到二次科研考评。殊不知,科研的发展怎能有如此快的创新呢?

目前,这一状况已经开始改观。南开大学已率先进行了改革,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深,杜绝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规定“凡取得国内外公认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者,在职务晋升中可不受任职业务条件中学术成果数量的限制”,解决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现行的机制过度依赖学术成就的数量,但对学术质量评价却以“核心期刊”为准。如,某些高校规定,凡在重点核心杂志上发表文章,即可获得重奖,学术质量如何,完全交给了杂志社。这些都是武术学术研究急功近利思想滋生的土壤。

武术学术需要大学的人文关怀。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里,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而在一个功利的校园里,人沦为制度的奴隶,想方设法利用制度去谋取不正当利益。人文气息会给学校里带来宽容、自由、健康、积极、个性平等的精神环境,大学在现代社会里要创造这种环境,这才是培养大师、良才的温床。何炳棣把1934—1937年间的清华大学视为“天堂”:“天堂不但必须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物质资源,而且还须能供给一个精神环境,使寄居者能持续提升他的自律意志和对前程的信心。”[16]创造一个利于心智发展的精神环境,这才是大学的正途。而这种大学氛围,恰是武术学术向高深发展的基础。

小结

在当前,高校是武术学术传播的主阵地。然而,由于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主流,形成了高校武术学术研究重竞技、轻传统的特征;同时,由于武术的体育化,形成了武术研究重实验、轻人文的特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武术学术研究的正确认识,武术的文化属性使武术的学术研究应以人文学科为主。针对武术学术发展现状,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要杜绝唯竞技论的主导地位,发挥国家武术研究院的官方传播作用,提高武术学人的责任感,并在高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注释】

[1]杨保国:《诺贝尔物理委员会主席:先进设备不是创新必要条件》,《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8日第B4版。

[2]蒋劲松:《反传统主义者的传统思维》,《科学时报》,2006年8月21日第A8版。

[3]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文摘报》,2007年4月19日第6版。

[4]陈国利、王晓华:《一年出书十几本,中国学术的原创性有多少》,《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8日第B2版。

[5]陈家兴:《“学术垃圾”何以大量生产》,《文汇报》,2006年9月15日第5版。

[6]马明达著:《说剑丛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390页。

[7]周伟良:《岂能如此授业解惑——评〈武术理论基础〉 》,《学术界》,2002年第1期,第157—170页。

[8]王岗:《武术科学研究的历史、文化、社会学新视点》,《武术科学》,2006年第1期,扉页。

[9]王岗:《武术科学研究的历史、文化、社会学新视点》,《武术科学》,2006年第1期,扉页。

[10]刘英楠、路甬祥:《和谐学术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时报》,2007年2月27日第A1版。

[11]李雪林:《复旦文史研究院首任院长葛兆光提出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文汇报》,2007年3月21日第6版。

[1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科学时报》,2007年2月27日第A4版。

[13]邓清波:《科研工作者应持怎样的名利观》,《科学时报》,2006年3月27日第A1版。

[14]转引自,周立民:《行将成为神话——读〈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想到的》,《文汇报》,2006年11月25日第7版。

[15]蒋高明:《一流的评价标准是思想》,《科学时报》,2006年10月26日第B3版。

[16]转引自周立民:《行将成为神话——读〈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想到的》,《文汇报》,2006年11月25日第7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