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武术文献的文化定位
当代武术文献的繁荣固然是好事,但一味地追求数量化与竞技化,必然会对武术文献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技术文献的不断增多、重复,会使人对武术文献产生“滥、杂”的感觉,降低武术文献的总体质量。
武术技术文献的大量增加,使武术“阅读”成为“看图”。尤其是以竞技武术套路、散打以及各类现代武术类技术图书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武术的阅读需求。于是,人们对武术文献的阅读开始转向武侠文学。2006年一次关于大众阅读的调查显示,武侠文学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当代武术文献传播应注重人文学科方面的著述,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教育作用,而不是仅仅向人们展示武术的技术图片。在2007年年初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许江教授大声呼吁“心灵的文化阅读”,仲呈祥研究员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认为这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3]。在全球化语境下,要真正做到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武术文献的发展也应以此为鉴,使武术“阅读”走近大众,走进生活。
武术文献中以竞技武术技术书籍为主,致使武术仅仅停留在了“体育”的层面,武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体现。体育无需传承,由此则竞技武术文献传承的价值也不大。综观当代武术文献出版——“术”的多,“学”的少,能够“留得住、传下去”的文献少之又少,即使是进入武术教育的许多图书依然十分浅薄。该类图书不但出现于普通大学的武术教材中,即便在专业武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劣质图书充斥武术教育领域的原因在于体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体制、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化,官本位、急功近利、小农意识等,本质上是一种落后的精神文化。”[4]武术教育文献的滞后与当前的“官本位”不无关系。
“留得住、传下去”应是武术文献传播的文化定位。如《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不断再版,其中的许多内容被广泛引用,促进了武术文献的传播。再如《中国散手》一书,虽属十多年前的老书,但直到现在仍然有市场,这是武术文献社会化传播的典范。
需要指出的是,武术文献尽管对传播武术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武术是活态的身体艺术,文献对其记述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武术的真正传承仍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