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师徒传承的价值
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武术能够延续生命的唯一方式。师徒传承的“唯一论”建立在对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当前武术传播方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传统武术的技术内容具有非标准性的特征,这是必须进行师徒传承的主要因素之一。非标准性的传承特征是指,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不同,形成了武术丰富多彩的技术流派。流派众多也符合中国文化的传承特征,符合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规律。文化的深邃与神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的差异性。文化讲求一致性是违反文化发展规律的。比如,制定孔子标准像的事件就属于此,事实上儒学的国际传播,丝毫没有因为标准像的问题而受到影响。非标准性特征使传统武术体现了不同的“趣味”与“意境”,成为众多求武者终生的追求,并使传统武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
传统武术的另一传承特征是长期性,这种传承过程必须有稳定的师承关系支撑才能够保障教学关系的长期维持。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必须通过口传心授。这个过程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太极十年不出门”,时间的长期性,使传统武术的传承必须是师徒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无形的约束机制,保障师傅与徒弟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师徒传承制度,在西方以经济为中心的文化冲击下,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前,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继承武术文化的传人越来越少。传统武术也面临失传和灭绝的危机。倡导师徒传承恰是解决危机的途径。
在当代社会,武术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仿佛可以解救传统武术的困境。但事实上,仍然阻挡不了传统武术的流失。当前,现代武术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大、中、小学的武术普及教育;二是专业体育院系的武术教育与民间武术馆校的武术教育。从武术传承的角度,必须认识到,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都属于武术的基础教育,技术内容较少。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体育化的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占有的比例十分有限。从时间上看,专业院校的武术学生在校时间是四年,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体育理论和技术,武术的学练时间不够,很难成为传统武术的受传者,因此,专业院校很难培养出真正的武术家。传统武术的处境与中医十分类似。中医学院遍布全国,但是中医学专家却逐年减少,与西医相比,中医与传统武术一样,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为了在当代社会求得生存,中医与传统武术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政府保护。从时间的角度,武术专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但是,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从西方体育的视角研究武术,博士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研究。武术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把博大精深的拳种流派与文化理论纳入现代教育的内容。因此,文化的缺失将使武术教育成为体育教育的分支,而不能发挥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社会上的武术馆校,虽然专业性强,人数众多,但其办学层次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教学内容也大都以竞技武术为主,也不能成为传承传统武术的阵地。
再以武术文献传播为例。武术文献传播中,技术内容仅限于名称与技术的描述,属于表象认识,缺乏实践性。看似当前武术图书极其丰富,尤其是技术性图书快速增长,但是,仍然不能阻挡传统武术技术流失。因为,武术的劲力非常复杂,即使最精妙的文字也难以完全描述。所以,形意拳师李仲轩说得好:“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是不够的。”“学形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武术必须师徒传承的道理。传统武术重师承、重悟道,讲求“口传、身传、心授、心悟”。只有通过师徒传承,传统武术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和发展。因为,师徒传承是延续武术的根本方式和唯一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