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_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最新报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本文从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者等几个方面与节目主持人的互动关系出发,将研究的成果分类阐述,试图展示2007年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业界对节目主持人研究的一幅辩证图景。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1)

本文从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者等几个方面与节目主持人的互动关系出发,将研究的成果分类阐述,试图展示2007年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业界对节目主持人研究的一幅辩证图景。

一、传者形象:节目的主导者和信息的收发者

1986年12月15日,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二台正式更名为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始主持人节目兴起,至今已发展了20余年(2)。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形象诞生,这一角色不再是节目中“照本宣科”的被动信息传递者,而是通过对节目的前期策划、材料准备以及自己的理解加工,再加上与场上嘉宾或观众的互动,达到向电视机前受众传递信息的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传播中起到重要甚至主导的作用,具有信息载体的功能。作为传者,主持人以主体方式介入节目,使得广电媒介能够以人作为信息载体实现媒体的传播意图(3)。节目主持人在此表现出来的主导性将贯穿在整个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主持人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将影响到节目播出的质量。下面,将梳理2007年各位学者对这一过程的传播学分析,来为主持人的角色进行定位,同时对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以要求。

1.传播类型分析: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角色,从受众个体体验来看,观看电视是受众个体与电视屏幕中的人物(主持人或记者)交流,这是一种拟态的人际交流,建立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上,而具体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与采访对象、主持人与场外观众的交流,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际传播。所以,这种大众传播类型被认为是通过拟人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主持人和记者是主要叙述人,又充当着人际传播活动的主导者。只有主导了人际互动,掌握人际交流中叙述主动性,他们才能够完成交往的工作目的。但从信息角度来看,主持人、记者与交流对象在信息的占有上并不对称。嘉宾、采访对象、节目参与观众掌握了电视节目传播所需要的信息,主持人成为节目的主导者,在某些时候同时扮演着信息的接受着和传递者(4)

广播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是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既有人际传播的一面,又有电视大众传播的一面;既有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双向、互动、直接、交流对象明确等特点,又具有公开传播的特点。所以,要解决“人际与公开”,“随意性与规范性”的矛盾。同时,不能忽视目前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即交流缺乏节奏感、过分私密化、交流呆板、沉闷,交流过程失控(5)

2.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广播电视主持人是媒体创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电机构各类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广电传媒的形象代表和品牌代表,是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人物(6)

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将广播电视主持人定位为民主制度下的公众人物、现代传播中的媒介人物、和谐社会里的文化人物(7)。与此相对应的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在下文将做进一步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主持人定位为根据节目的需要,主体的适度“自我解放”。吉登斯认为,焦虑源于“自我”去超前思考及预测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出于维护本体性安全目的,“自我”总是力图谋求最大限度的确定性。在这种动力驱使下,为遏制未来无限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焦虑,“自我”总是努力营造一种具有确定性的前景。由于主持人的工作性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他们就会努力维护本体性安全;但另一方面就造成对自我的束缚,不利于主持人主体个性发展,扼杀其生命力。因此,主持人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解放”,继而实现从“人机传播”到“人际传播”(8)

从个人对自我的角色定位看,主持人对自己最好的定位就是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应根据社会情境和受众需求,寻求一种平民化、自然化的主持风格,克服自我“明星化”的心理暗示,做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坦荡的节目主持人,而这主要来自主持人虚怀若谷的平常心,来自主持人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清醒认识,来自主持人崇高的人格境界(9)

3.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对应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综合各位学者的意见,本文主要从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媒介素养四个方面梳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节目主持人应具有正确的导向意识。在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节目主持人是喉舌的喉舌、工具的工具,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节目主持人的聪明才智,做好宣传工作。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此影响受众(10)

所以,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特别是新闻类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具体化、典型化在传媒中的反映。主持人应认真学习了解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胜任各项重大报道,在主持涉及这方面的新闻节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1)

专业素质:节目主持人通常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从有声语言方面来说,节目主持人运用的最佳传播策略是讲究语言的通俗性、规范化以及语言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个性(12)。在对声音的专业性论述中,有学者指出广播电视声音传播现状堪忧,要重视声音在表达中的魅力,要以意念为统领、“通”为标准、“口、胸、腹”三点一线为感觉,来追求“中和”之美(13)

同时,有学者认为要主持好节目,主持人就要参与节目制作,而节目制作过程包括了采(含策划)、编、播三个主要环节,主持人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适度的参与到每个环节,增加对节目的熟悉度,达到更好的效果(14)

在非语言符号的表达中,电视主持人的服饰对节目的思想传播,对沟通屏幕上下的思想情绪,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产生特有影响,要求主持人在选择服饰时,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服饰要具有时代气息,要朴素大方、整洁文雅,有审美品位,能代表广大观众对服饰的审美意向,不能穿透露的服装,不能向演员靠拢;二是从样式和色彩上要同具体的节目内容、时间、环境、地域等相一致。这样,在非语言传播方面,就可以对节目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15)

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主持人的知识水平、艺术修养、法律观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主持人应涉猎广泛,触类旁通,应是复合型人才(16)

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主持人每天面对不同的人物、事件、问题,如果没有较广博的知识,就无法在主持节目中深入主题、旁征博引、谈吐自如,是很难胜任工作的(17)。所以,无论是文学、音乐、历史、地理、美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等等,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主持人都应学习。涉猎的面不仅要广,还要根据主持的节目类型和主题,强调它的深度(18)

媒介素养:主持人怎样传达信息,表现内容,吸引受众,使受众理解、消化、产生共鸣,与主持人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媒介素养密切相关。主持人媒介素养的传播学意义主要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即信息载体、情感传达、个性形象、节目标志(19)

从主持人媒介素养的传播学意义上来看,“主持人道歉”这一现象值得大家关注与思考。2007年“春晚”,张泽群出现“口误”后,诚恳地向观众道歉。在他之前,李咏为“梦想中国”海选时的“毒舌”、黄建翔为世界杯期间的“激情一喊”都道了歉。我们认为:主持人犯错,道歉是必要的,而且通过道歉可以达到体现优秀的礼仪文化、提升自我修养、使“主体意识”回归,促进对主持人的舆论约束、密切了与受众的联系等作用,但一定要有“度”,要知错就改,不但落实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主持人不要当“替罪羊”,节目整体的质量问题一定要整体来解决,另外,不要让道歉阻碍本该有的创新精神,不要盲目的道歉,坚持一下,也许就会形成一种新的风格(20)

近年来,很多主持人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开始不断的求新求异,以追求“个性”为己任,但笔者认为主持人追求个性要建立在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的节目是枯燥的和乏味的,是难以获得公众认同的。在这个有机的统一体中,主持人的个性是融注在节目的共性要求之中的,同时,其个性又是通过共性的表现而凸现出来的。概而言之,主持人的个性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质量与活力息息相关。为此,媒介及主持人个人均应当注重自身潜质的开掘和对于基本素质的训练,以及对于自身个性特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应使主持人的个性体现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21)

4.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和管理

梳理对2007年主持人选拔、培养、管理的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上,但笔者认为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共通的,只是电视更具可看性,对于主持人大赛这样的选拔形式,更适合于在电视中播放,继而让受众参与决策,产生类似于“选秀”类节目的影响。

近几年来,中央及各地方台通过主持人大赛、选秀等多种活动形式,选拔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主持人,但仍不能适应和满足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因此,加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主持人,已成为各家电视台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培养的方式如下:在现有主持人队伍里选拔培养;在现有的记者、编辑、编导、制片人中,挑选一部分加强培养;通过继续教育为主持人充电;通过宣传包装推广让主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22)

有学者在通过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资格考试的介绍,包括其特点和在全面的实践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考试、提高应试人员应试能力的建议:不断强化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行业准入制度,严把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进口”关、大力加强资格考试应试培训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考试试题构成和大纲指导、大力开展规范化考务建设活动、健全和完善资格考试管理组织(23)

从主持人的选拔机制上看,有学者认为不能陷入选拔的诸种误区,而只选拔出“标准件”、“熟练工”和“技术工”,要健全主持人选拔的客观评价体系,针对主持人岗位的个性特点,制定新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选拔标准。同时,还要改变单向流动的主持人选用局面,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做法,使现有人员得到最优使用,实现节目与主持人之间的优化配置(24)

从主持人的培养机制上看,要更加注重自我培养、借助外力和岗位培养;同时,还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以上机制,要建立在一个健全的行业体系之中,必须具备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标准、自律公约和业务指导委员会(25)

二、内容“约束”:在新闻、谈话、娱乐节目中各见所长

传播的内容最终要反映到节目上,节目的类型、风格都会对主持人有不同的要求。2007年,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研究,学者或业者往往从细处着手,从具体的节目寻找落脚点,来分析特定节目的特定主持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1.新闻类节目

新闻播音主体绽放个性魅力,事业保持鲜活生命力需要“自我解放”,对于新闻播音各样态(联播体、央视晚间体、湖南卫视晚间体)播音主体,都需要“自我解放”,而“解放”的程度、方向不同是电视新闻播音样态的分野之一。新闻播音主体对自我不同程度的解放,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层面。表达方法选用技巧及表达技巧丰富程度、可选择程度是新闻播音主体自我解放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技术基础(26)。不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由于各类新闻的不同需要,进行着不行程度的“自我解放”,节目与主持人或相得益彰或互动妥协,彼此在互动中不断改变,形成节目的独特风格和主持人的品牌魅力。

《焦点访谈》的评论化语言,对深化主题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主要特征是语言冷静,但不冷漠。一方面是指主持人的语调平静、凝重,节奏张弛有度,清晰、自然、朴实;另一方面是指《焦点》的评论表意内敛、含蓄,往往不是直接批评或赞扬,但却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态度(27)

湖南卫视的《晚间》节目,其主持人主要运用“说新闻”的播报风格、叙议结合的解说风格、串联式的过渡风格、风趣幽默的调适风格、灵活多变的讲解风格(28)。追求不同风格,跳出残酷的“红海”之争,以创新手段开创蔚蓝的海域,对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广播电视业,此举已经广泛获得认同,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要不断地开掘自我,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2.谈话类节目

访谈节目成为近几年新兴的节目形式,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2007年不少学者都围绕谈话类节目谈对主持人的特殊要求。

语言功力方面,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谈话类主持的人话语功力,要求主持人必须遵循“角色原则”、“一致原则”、“愉悦原则”和“和谐原则”,即要求主持人必须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自我定位”、“非我表演”及“角色转换”三个方面,知道“我是谁”,其话语必须和节目的目的及方向保持一致,明确“跟谁说”,还要学会运用话语的层次性、冲突性、合适性及文化性,从而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地让对方和观众都感到“愉悦”,明确“怎么说”。另外,还要求主持人必须把握话语的“时空”这一客观性因素,明确主持人在“何时”、“何地”说,达到主持人话语与节目语境相互得体、自然和谐(29)

互动能力方面,在目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众多能力中,“互动”能力是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种。可以说,主持节目不能没有互动意识,否则节目将会失去活力和吸引力。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要通过内容互动为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还要注意内心互动,即“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所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体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同时,内在互动,即情感互动亦不能忽视,因为只有达到了情感互动,才能真正产生共鸣和升华。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无论是演播室里的观众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主持人要力图通过各种方式,为受众增强交流感与参与感(30)

个性化方面,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个性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个性的追求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综合性的,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而这种多元化是多方面的组合。一个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现个性化的同时,还要能积极参与到节目的选题、拍摄、剪辑等程序中。这同时也叫做主持人所具有的复合角色(31)

综合素养方面,在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谈话中要做到“在精炼中适度冗余,精炼语需要冗余语稀释”;“冗余语应该形散而神不散”(32)。临场应变、善于交流都成为其必备的素质,尤其是新闻时政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有自己的个性气质。此外,新闻时政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还要善于倾听,主持人的许多简洁、个性鲜明、达意到位的主持语言,都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33)

3.娱乐节目

娱乐节目成为大众的新宠,娱乐节目主持人继而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外在形象上看,年轻漂亮不再是观众评价主持人形象的唯一标准,有特点有个性、有能力的主持人似乎更具吸引力,一个明智、真诚、自然,既有活力又有人情味的个性形象似乎更受欢迎;从气质特点上看,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学养比较丰厚的主持人,能够在主持过程中将自身的知识特点融注在主持过程中,使节目自然地具有较浓郁的个性特色,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语言风格上看,综艺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口语化,亲切而不媚俗、自然而不随意,生动有趣、不失幽默。

娱乐节目主持人是观众的开心源泉,是一种蓬勃的力量,可以让人们轻松迈入新的一天。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他们的笑声中,人们感到了一种真实快乐的魅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精气神最重要,表现在时尚得体的服饰、清新爽朗的表情、有声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在他们的形象中没有忧伤的成分,有的只是快乐和放松。快乐、美丽,是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借助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媒体传递给受众的表象信息,而以愉悦心灵趋向为依托生发出的人格魅力,却是在潜在地影响着他(她)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也是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34)

4.讲述类节目

近年来,故事类节目如雨后春笋,开遍各个省级卫视,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湖北卫视的《故事中国》,还有陕西电视台的《说案》、《开坛》、《诉说》等等。这种类型的节目,以故事为原料,而主持人则成了故事的“讲述者”和“评论者”,节目质量的好坏与主持人“说”功息息相关,因此也对主持人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这类节目的主持人要诙谐幽默、儒雅智慧,有很深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是生活中的“有经验者”。此外,在叙述方法上,此类节目要通过主持人自己、主持人与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人称转化实现自己的新闻传播价值。具体做法是打破第三人称叙述与主持人第一人称叙述的界限,并且通过这种转换使节目具备整合所有资讯的能力。最后,有声音画面的良好结合和对“故事”的再创造。主要因为在节目中播出的“故事”多半是已经热播过的节目,所以再创作变得十分重要,要求主持人的评述要能将

原来的故事赋予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媒体态度、新的视角、新的情绪特征、新的观念与思想(35)

三、渠道“分野”:广播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大同而小异

由于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不同的传播特点,会产生对节目主持人(包括播音员)的不同要求。在2007年的研究中,从对主持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上,广播与电视是“大同”的,都要建立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小异”则体现在以下几个小侧面:

有学者归纳出了广播解说与电视解说体育赛事的不同。广播解说体育比赛是一种过程的解说,因为听众对比赛现场的情况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借助解说员的语言描述,以表象的形式感知比赛场景,因此,要注重比赛过程的描述,而且还要更加关注细节,让解说过程充实饱满,有血有肉,让听众置身其中。电视传播在功效上更加明快,简洁、清晰的比赛现场画面可以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电视解说应该更注重提示性解说以及对比赛的概括与评述(36)

因为广播是以声音见长的媒介,广播的谈话类节目,除了邀请嘉宾之外,更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开通场外热线,与“听众”进行第一时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更重要一个“谈”字,主持人与听众能否聊起来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不但要求参与的听众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要求主持人运用一些适当的技巧,这其中就包括在谈话过程中建立一种“同感效应”。所谓广播谈话节目中的“同感效应”,指的是主持人与听众产生共同情感的一种状态并产生影响。“同感效应”的建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主持人在谈话的过程中要站在听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讲述事件的时代,了解对方所遇问题的真正难处,而且善解人意,在此过程中建立一种非常良好的谈话氛围,并让谈话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建立“同感效应”可以迅速地拉近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同时可以增强听众对主持人的信任度,加强主持人的说服力(37)

四、“受众为王”:作用与反作用

1.主持人文化影响力作用于受众

2007年,学者曾志华提出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概念,并对其作了如下阐述: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从本质上来说,它既是一种权力,是电视权力的“软化”表现;又是一种效果,是电视文化经由主持人作用于受众的传播效果;还是一种价值,是主持人的文化价值在使用价值上的价值体现。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支配力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本质特征。

文化影响力直指的对象是受众,指的是部分知名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信息传导在受众当中的效果反应,它是主持人作用于受众精神层面并施以文化影响的一种能力。吸引力、感染力是主持人引起受众认同的重要元素,渗透力、支配力则是受众主动追踪主持人的行为标识。如若没有吸引力、感染力浅层传播效果的前期营造,渗透力与支配力这深层传播效果便好比空中楼阁;而拥有了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或许可以与出名、成名并列,但并不代表文化影响力的成功生成,因为缺少了渗透力与支配力的文化内核,注定逃不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也可能陷入浮光掠影的形式主义(38)

曾志华在对受众及社会对主持人的关注、电视文化格局的现状、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以及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某些缺陷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这一命题。作为电视文化影响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节目主持人文化责任的一种规制,对电视文化、电视媒体自身文化品位提升的路径指南,也是为建设和谐文化,为民众提供一种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的战略思考(39)

2.受众对主持人的反作用

2007年,在“主持人”的相关议题下的受众研究中,调查抽样选择了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一受众群体,继而锁定到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主持人的审美诉求跟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一受众群本身的特点具有内在的接近性。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对节目主持人会有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评价。据调查,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主持人形象是:第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紧密结合,但更注重内在美;第二,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即活力、亲切、有知识文化底蕴、观点独到、机智幽默。总之,大学生喜欢亲切的、能启发人思考的主持人,而非刻板、灌输说教式的主持方式。其中,亲切和幽默是前提,个性化的主持是关键,知识文化是根本(40)。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相契合的,从大学生的需要中,我们可以获得了此刻当下主持人到底应该具备何种素质,也为主持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指引了方向。

五、主持人速描:2007年被记录过的部分节目主持人

韩冰: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主播,2006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做新闻是她一直的追求,从大学到工作岗位,她的信念没有变。在电视上,她成熟、理智、职业;在生活中,她活泼、娱乐甚至顽皮。人如其名,有坚硬的一面,也有着透明的柔弱(41)

小宁:湖北楚天交通体育台“小宁新时间”栏目主持人的调整,引来千辆的士大早起来聚集马路挽留小宁。小宁是一个普通的媒体人,但她耐心听司机们的牢骚,为他们解答疑惑,提供信息,是夜班司机的耳朵和眼睛,所以司机离不开她。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提示所有主持人:“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忠于职守,秉持操守,为受众特别是为底层的老百姓服好务,你的价值就在其中了。受众离不开你,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你就是品牌,你就是无形资产。即使不出现类似的戏剧性场面,你所做的一切,也会留存在人们心中。”(42)

申宁:通过以对哈尔滨水污染的全程报道这样一个特殊的事件,申宁展示了他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如果用申宁自己的话说:“很多人都说主持人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而我却一直希望在风光背后,能够剥去生活中所有的浮华与繁杂,平和地坚守一份孤独。因为只有孤独才能让我冷静、思辨;只有孤独才能让我不俯视、不仰视,在平实的生活中找到独特的视角,更深刻地阐释生活;也只有孤独才能让我用一颗敏感而又真诚的心,感受生活的变迁。”(43)

叶文:这个名字在黑龙江已经是家喻户晓,她主持的节目《有话好好说》期期都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而叶文睿智辛辣、快言快语的主持风格更是深入人心,她在节目中无情地批判那些在婚姻和爱情中出现的不道德的人与事,令众多听众交口称赞。“叶文姐,执著中带着点固执,好学而可爱。”(44)

曹景行:沉默时目光透着平静和优雅,做事时却风风火火,有着超出60岁年纪的敏锐和效率。从上海到香港,再至北京;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到平面媒体评论员,再到担任凤凰卫视首位“银发评论员”,曹景行完成了一系列华丽而潇洒的转行和一份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幸运(45)

撰稿人:于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注释】

(1)本文使用的是广义上的“主持人”概念,同时包括播音员和主持人。

(2)参见喻梅、杜晓莉:《播音主持20年》,《中国记者》2007年第4期。

(3)参见杨莅:《论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2期。

(4)参见范明献:《电视节目中人际传播现状、特点及其问题探析》,《新闻界》2007年第1期。

(5)同上。

(6)参见陈虹:《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管理》,《新闻界》2007年第2期。

(7)参见周岩:《论我国传媒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新闻爱好者》2007年7月(上半月刊)。

(8)参见海霞:《电视新闻播音主体的自我解放与角色定位》,《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9)参见李明文:《论节目主持人的人文素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4期。

(10)参见古铭心:《论广播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刊)。

(11)参见姜伟:《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2月(下半月刊)。

(12)参见陈虹:《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策略》,《新闻界》2007年第3期。

(13)参见韩菊:《意念与感觉在声音中作用的再研究》,《新闻知识》2007年第7期。

(14)参见古铭心:《论广播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刊)。

(15)参见王争争:《主持人服饰应有和谐美》,《新闻爱好者》2007年4月(下半月刊)。

(16)参见古铭心:《论广播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刊)。

(17)参见姜伟:《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2月(下半月刊)。

(18)参见古铭心:《论广播主持人的素质》,《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刊)。

(19)参见杨莅:《论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2期。

(20)参见曹燕宁:《主持人道歉的思考》,《新闻界》2007年第4期。

(21)参见方箫:《对当下主持人文化的审视》,《新闻传播》2007年第7期。

(22)参见张洪硕:《关于电视主持人培养的思考》,《新闻传播》2007年第2期。

(23)参见陈少波:《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资格考试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0期。

(24)参见陈虹:《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管理》,《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5)同上。

(26)参见海霞:《电视新闻播音主体的自我解放与角色定位》,《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7)参见杨月蓉:《〈焦点访谈〉新闻评论语言解析》,《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8)参见张良君:《浅析湖南卫视〈晚间〉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新闻界》2007年第5期。

(29)参见吴敏苏:《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话语功力研究——以〈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为例》,《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30)参见高长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互动能力》,《新闻爱好者》2007年4月(上半月刊)。

(31)参见高长方:《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新闻爱好者》2007年10月(下半月刊)。

(32)参见邓海荣:《试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精炼与冗余》,《新闻记者》第10期。

(33)参见周林燕:《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新闻爱好者》2007年5月(下半月刊)。

(34)参见王强:《快乐与美丽——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特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35)参见赵亚维、邱陆:《“说”出一片新天地——浅析主持人在讲述中应如何雕璞为玉》,《新闻知识》2007年第9期。

(36)参见鲁威人:《论体育比赛转播中广播解说与电视解说的适用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37)参见刘强:《试论广播谈话节目中的“同感效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0期。

(38)参见曾志华:《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本质特征》,《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39)参见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命题的提出及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40)参见李秀芳、黄淑慧:《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电视节目主持人——广东高校的一个抽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第3期。

(41)参见王晓慧:《美女主播、花开静好——2006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韩冰素描》,《新闻知识》2007年第2期。

(42)参见罗建华:《感悟“千辆的士挽留节目主持人”》,《中国记者》2007年第3期。

(43)参见康乐:《敏锐而深刻地感受生活——哈尔滨电视台主持人申宁私语》,《新闻传播》2007年第1期。

(44)参见康乐:《侠肝义胆的“叶文姐”——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叶文》,《新闻传播》2007年第2期。

(45)参见李春丽:《最美不过夕阳红——专访著名节目主持人曹景行》,《新闻爱好者》2007年5月(上半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