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为确保指导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_综合实践活动理论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全新的课程领域,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能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领导者和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现实表现情况实施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www.guayunfan.com)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确保指导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二)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三)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的指导任务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一)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在活动的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活动过程指导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四)组织成果展示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送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礼物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好多学生刚开始对这课程很迷茫,不感兴趣。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包装成礼物赠送给学生呢?首先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活动,实行让讲台、让实践、让空间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干、自主地学。其次,要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如我的家庭、我们爱春天、走近恐龙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有关社会、自然及课本延伸出来的主题。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开展起来学生比较主动。第三,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与帮助,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若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力保证。在综合实际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在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援助是举足轻重的。教师有效地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三)组织开展有效的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积极开展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1)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学生活动档案袋,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档案袋中有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材料、活动成果材料。(2)用卡片开展研讨式评价,使学生能反思在活动中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包括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和家长评。(3)教师针对每位同学的情况,给予鼓励性评语。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表扬。

(四)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分别具有各自的个体主体性特征,但二者又都是教育活动系统意义上的活动主体。因此,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这两种个体主体性在教育活动的时空状态下不再仅仅具有个体主体性的色彩,而更多地体现出一个教育活动联合体中的群体主体性和活动主体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师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平等和谐的情景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的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合作互助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使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1.进行师生换位式的学习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切忌高高在上,要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进行换位式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可取的师生活动。比如,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做活动的先行者,以学生的角度,去探究一下,预测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活动可行性调查。活动中,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与学生共同实践、共同探究、共同体验。又如学生带着自学或互助学习的成果走上讲台。教师则步入学生之间,倾听学生的讲述,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学生,或者用探讨的语气进行发问和建议。这种师生换位式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互动的活动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进行师生交互式评价活动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拥有评价教师的机会和权利,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可在以下方面作尝试:

(1)让学生选择导师。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要看他被学生选为导师的几率。这无疑是学生对教师无形的评价。很少被选作导师的教师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找找原因,不断充电,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2)提倡学生对导师提意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导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准备,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导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可向导师提出看法、建议,促进教师的成长。

(3)师生交互评价。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表现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同时,学生也要对教师的工作作风、业务素质作出评价。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交流评价,达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平等、合作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就不会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对象,而是把学生看作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师生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当师生间真正做到民主平等、合作互助时,学生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这一根本理念落实在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师生地位,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制定计划、活动的实施过程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一)活动前的指导

1.确立研究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以及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在初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若干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立活动内容或课题。

2.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活动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进行必要的协作。同时,小组成员分配要注意搭配,确定学习小组长,组织开展讨论,这样,相互间作用更为显著。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能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从而克服忽视能力较弱的学生的现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3.选聘指导教师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目前而言,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因此,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若只由班主任老师来承担指导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显然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活动的需要。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聘请一部分热心的家长,社区的工作人员,校外辅导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专家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4.科学制定活动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通过帮助活动小组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并给予指导,从而控制研究的进程、方向、方法和质量等因素。活动方案设计,包括研究的问题、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方法、活动步骤等。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1.创造活动条件

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如场地条件、查阅资料条件和学校所能提供的工具、材料等。当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最简单的条件,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基本保障,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更多的条件。在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信息条件,但只是提供给学生信息来源的方向,由小组学生自行对信息进行寻找、选择、处理、分析。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应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百科全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的技能。

2.进行具体的指导

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让学生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对学生感到困难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创设必要的条件,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活动过程中的调控

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活动过程的质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探讨,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活动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协作活动可以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甚至可以与其他组成员共同分享。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心目中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使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的合作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调控,而且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

(三)活动总结阶段的指导

1.成果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小博览会,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活动的评价

活动的评价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引进民主的评价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在交互式的评价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进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现实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的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共同挑战。它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不容置疑的,这就给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手把手地“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而是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主体

1.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二)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具体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要初步建立起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收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有助于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案例]

“我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当教师尝试着在班上组织这一活动时,心中充满了疑虑——“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做这样的课题是否太难了一点?”但他们还是鼓起勇气,竭尽所能地帮助了学生。教师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

1.协助选题

本课题的选择起因是由去年的端午龙舟节引发的。许多学生因为参加和观看了去年的端午龙舟节,对“让世界了解荆州,让荆州走向世界”这句话的印象特别深刻。当学校一提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端午龙舟节,从而确定研究课题。

2.参与讨论

课题确定后,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反映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我们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解。同学们很快领会了老师的意图,通过自由组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并选定了小组长。每组成员有一个大致的分工。通过讨论研究和我们的指导,撰写出活动方案。

3.辅导写作

学生年龄小,加上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写作上是有较大困难的。因为他们不熟悉写作的规范和格式方面的要求。在我们的建议下,同学们先参阅了一些报告和有关材料,写出草稿,然后根据我们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