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引思”_耕耘教育 收获成
超越“引课” 走向“引思”
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 冯 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课”好比饭前的开胃点心,能使学生口舌生津,有滋有味。其表面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但深层次的理解是教师在引课时要达到“引思”的目的,即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不断追求新知。
一、借助媒体“引课”,走向“引思”的提出
学起于思。“思”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是课堂的“轴”。通过思考探索的过程,拓宽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起点,也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奋发上进的一种推动力。“引思”就是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思维的和谐统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会思、多思、深思,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让他们思有所学,思有所得。(www.guayunfan.com)
借助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将数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并展现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的情趣推向高潮,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仅有兴趣、没有思考的“引课”食之无味。“引课”时,教师若整合多媒体优势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媒体“引课”达到“引思”的尝试
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引课”,更离不开巧妙的“引思”。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对一堂课产生强烈的兴趣,能唤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能巧妙、简捷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去接受新知识,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目的。下面结合几个课堂实录,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1.新颖独特,以趣“引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如何让他们对课堂知识追根问底,提起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让其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搜索相关的知识,这时候他们急于显示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理论支撑。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化学热点问题、最新事件、生活、工业生产等上面。
课堂实录1——蛋白质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公务员考试考什么吗?公务员考试的题目你会做吗?以下就是其中一题。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报出自己的答案。(以选C为主)
【教师】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图片。这是一些标本,你们知道它是采用什么手段进行制作或保存的吗?
【学生】加防腐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等等。
【教师】看到这些,你们还想到了哪些问题?对蛋白质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重金属中毒的病人能利用鸡蛋清进行解毒?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福尔马林防腐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蛋白质,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蛋白质的性质。欲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一下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
案例评析:素材中的“公务员考试”“动物、化石标本”和分组实验,原本毫无相关之处,但通过“你知道公务员考试考什么吗?公务员考试的题目你会做吗?”等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蛋白质到底有哪些性质),引领学生思考。
2.联系生活,以境“引思”
化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引课”阶段可以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抓住日常生活涉及的化学知识,抓住中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涉及的化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以此为探究问题的导入点,以多媒体形式快速进入相关知识的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2——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
【教师】色香味俱佳、口感好的食品深受我们的喜爱。当你在享用美食时,你是否想过食品的颜色、味道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使食品更受欢迎或保存更长的时间?当你在打开包装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过食品标签上的说明?
【教师】展示实物,你知道这些配料都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一些能改变食品某些性质(如颜色、味道等)的物质,通常称它们为食品添加剂。
【教师】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展示准备好的几种色泽鲜艳的食品,如糖果、香肠、果冻、饮料等,同时投影食品的标签。你知道哪些添加剂能使食品的颜色更加鲜艳?
【教师】为了使食品色泽更加诱人,往往要在给食品进行着色时使用添加剂——着色剂、发色剂。
【学生】分组讨论哪些物质使这些食品呈现颜色。
…………
案例评析:片段2以“甜玉米香肠”“浓缩菠萝汁”食品标签为载体,是为了解决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什么是“着色剂、发色剂”等问题。结合图片寥寥数语快速而清晰地引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简洁但具有吸引力。同时,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到达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价值。
3.素材朴实,以启引思
在备课选材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新颖、别致,笔者认为,只有新颖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所谓老套的素材只要配上合理的启发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引课”就是老师“领”的时候,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所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掌握这种艺术,能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
课堂实录3——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教师】铁和铜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两种金属。图中展示的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出土文物。
【学生】学生对图片很感兴趣,但仅停留在表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铜和铁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金属,为什么既不是金银,也不是镁或铝呢?
(2)人类首先发现并应用的是铜,其后是铁,为什么?
(3)原始阶段使用量较大、发展较快的是铜,而不是铁,为什么?
…………
案例评析:片段3中,所选素材是历史中非常著名的文物图片(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并提出涉及金属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
4.设悬布疑,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在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即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路线前进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在教学中有着特有的魅力,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视频文件总是非常感兴趣。多媒体视频能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记忆深刻。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实录4——卤代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教师】播放影片(主要介绍水立方外壳为什么不用玻璃结构,也不用混凝土结构,而采用另眼相看的聚四氟乙烯来建造的原因。短片长1分钟,吸引眼球)。
【学生】充满好奇。
【教师】聚四氟乙烯是含氟聚合物,它材质轻盈而富有弹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再看一下其他含卤素的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板书——我们身边的卤代烃。
【学生】讨论卤代烃的优点有哪些。
【教师】卤代烃带给我们的便利。
…………
案例评析:通过播放短片以及老师的“引思”,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领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想通过实验来求证)。
三、实践后的反思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在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别致地设疑问难,往往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线,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注重“引思”,在“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引思,进而构筑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多媒体引课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可以从实验入手,从典型的例题出发等,无论选用何种方法,都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从不思到愿思
引思能否顺利推动,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参与。首先,中学化学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和培养对化学知识的热爱之情双管齐下,置教于情中,置学于情中,这样就会由情生愿,由愿激思。其次,乐源于趣。一般来说,人们对有趣味的事物总是乐于思维、乐于联想。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用一些相关的化学趣闻、现代科技等调起学生兴趣,用趣味诱使学生寻根刨底,乐于思维,乐于联想。
2.使学生从无思到有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新的进步。”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能力。这是“引思”教学尝试中的重点、难点。每位教师应抓住这个重点,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并重视鼓励和保护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3.使学生从浅思到深思
要能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化学知识、原理和概念要精心构设出一种相关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其境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如此,就能引导学生触景生情、临境发感、提升思维、深入思考,使学生拥有善思的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