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理论简介_数学有效教学的理
一、知觉理论简介
1.知觉的涵义
个体在不同的刺激环境下对同一对象觉知到稳定的表象的过程。例如,对下面不同图形的感知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觉:
图5-1-1
知觉是知识表征的基础,知觉是学习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
2.知觉的发生模式
远处对象→信息媒介→邻近刺激→知觉对象
例如:远处有人放烟火,这种景象(远处对象)通过光线和声音(信息媒介)传递到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产生对视觉感受神经和听觉感受神经的刺激(产生邻近刺激),从而形成放烟火景象的稳定知觉。
图5-1-2
3.知觉恒常性
即使远处对象发生变化,我们对远处对象的知觉可能不变,这就是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可能导致视觉表象的错觉:大小、形状、位置的深度错觉。如图5-1-2中两条线段是相等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是两条不相等的线段。
4.视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由于知觉是在各种刺激情境下形成的稳定的表象,这种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所以在形成知觉时表现出特定的倾向性,如视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图像→背景把注意的对象从背景中突显出来,视野中的其他东西被消退到背景中邻近在知觉物体的归类时,容易把相邻近的物体归为一组。相似:人们倾向于依据相似性对物体进行归类。连续:人们倾向于知觉连贯或连续流动,而不是断列或不连续的形式。闭合:人们倾向于闭合或完成并非完整的物体。对称:人们倾向于把物体知觉为对称形式。
5.知觉的理论化研究
自下而上的理论:直接知觉。基本观点是知觉产生于感觉的输入。
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知觉。认为知觉者本质上利用了先前知识、周围环境信息和感觉信息来形成知觉,是主动适应感觉的过程。
知觉的计算理论:大脑根据来自视网膜的二维刺激信息对环境进行三维知觉模型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