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期刊的陡降_20世纪中国教育
第四章 中国教育期刊的陡降
中国教育期刊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数量一度达到繁盛。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该年新增期刊数量41份,比1936年略有增加,基本保持了1927—1937年教育期刊每年新增数量42份的平均水平。[1]而且,教育期刊创办主体多样,类型分化明确,办刊质量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以此为基础的教育事业以及教育期刊事业也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和重灾区之一。由于战争的破坏,物价不定,交通瘫痪,使教育期刊的编辑、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受到严峻挑战。除少数教育期刊西迁,得以保全外,大部分于抗战爆发后都被迫停刊,甚至从此销声匿迹。如,《教育杂志》先是遭遇“一·二八事变”暂时停刊。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转迁长沙、香港等地出版,抗战胜利后才归故里。《中华教育界》于1937年8月被迫停刊,至1947年方才复刊。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著名教育期刊的命运尚且如此坎坷,何况其他的教育期刊呢?很多教育期刊都在1937年前后夭折,无奈地早早画上了句号。所以说,自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教育期刊进入了发展的波谷。因为战争的影响,1937年的教育期刊的创刊和停刊情况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1937年教育期刊停刊情况严重。如表8[2]所示。
表8 1937年教育期刊停刊一览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由表8可见,1937年教育期刊停刊数量很多,有百余份,而且大多数都是受到抗日战争影响,在大战爆发之际被迫停刊。这些教育期刊的出版地多集中在东南、东北及华北等抗战前线区域,其中,以基础教育、民众教育及社会教育期刊为多。
第二,1937年新创办的教育期刊寿命极短,如表9[3]所示。
表9 1937年创刊教育期刊一览表
续 表
由此可见,在1937年创办的40份左右的教育期刊中,多数为上半年创办,在抗战爆发后就早早地停刊了。能够坚持创办的教育期刊多属于抗战后方,如重庆的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创办的《民生教育》,成都的四川省教育厅编审处创办的《四川教育》等。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抗战教育期刊,少数抗战期刊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如重庆生活教育社创办的《战时教育》(半月刊),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不过,抗战胜利后,国民所期待的和平幸福的新生活还未见端倪,国民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全国内战,这对教育期刊事业,犹如火上浇油。由于得不到一丝丝喘息的机会,中国教育期刊重生的萌芽就这样被毁灭。
综上所述,自《教育世界》创刊以来,中国教育期刊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发展阶段。1901年清政府施行“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兴办新式学堂,颁布《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制度。为配合教育改革的国策,私人开始最先创办教育期刊,随后官方教育部门开始效仿,创办了大量官办教育期刊。1911年前后,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专制政体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转变的时期。教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关注的重要事业。兴办教育以育革命人才,创办刊物以宣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识。旧有的教育期刊,如《教育杂志》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为封建教育服务的立场,逐步转向倡导资产阶级教育的立场上。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建立后,由于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学术氛围,自1912年起,新兴教育专业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教育期刊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其间,虽经封建复辟势力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倒行逆施,教育期刊增长态势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整体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科学和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民间社团积极探求中国教育的革新道路,掀起了学制改革的高潮,教育期刊的创刊量陡增。1919—1925年,全国每年新增教育期刊数量一直保持在13~19份,突破了以前新增教育期刊数量基本处于个位数的局面。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并且带动了教育期刊事业的发展。1927—1937年间,中国教育期刊数量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932年新增教育期刊65份,创造了中国教育期刊在数量方面发展的高峰。然而,中国教育期刊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进入发展的波谷,大部分被迫停刊或者转移,从此一蹶不振。这对本已酷受战争之灾的中国近代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损失。
【注释】
[1]参见本书表1。
[2]整理自:《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北京图书馆1961年版。
[3]整理自:《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北京图书馆196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