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及其性质_教育哲学
一、哲学及其性质
有人说,难倒一个哲学家,最直接的方式是问他“哲学是什么”。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对于哲学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是说,他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就内容而言,试图给哲学一个公认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这使得“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答案。
从哲学研究的内容来看,哲学的对象在不断地变化。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研究客体的“整体性存在”、存在的原因、形式等。近代哲学转向了认识论,不再研究单一的客体存在,而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客体,哲学的对象从单一存在转向“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现代哲学又从认识论转向实践论,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与此同时,当代哲学的发展还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发展出了分析哲学。20世纪后半叶,相继又出现了存在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使哲学转向对精神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探讨。以上这一粗略的历史回顾,虽然不足以说明哲学的发展历程,但可以明显看出,哲学在不断地发展,其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也在不断地变化,使得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对象没有定性。其实,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哲学作为“知识”的同一语,初始的哲学就是知识的汇集,所有一切学科,均源于哲学。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形而下的、具体的可观察的事物从哲学中渐渐分离出来,发展成为某一具体的科学,最后留给哲学的只有形而上的、抽象的“道”。
每个哲学家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主张,创建和发展着自己的哲学观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理念,因此,哲学是百花齐放的。即便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属于不同的哲学观。哲学观是哲学的内容,但哲学不等于哲学观。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哲学观,他们对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主题,有不同的见解。尽管他们的见解不同,但这不妨碍他们的研究都可以称为哲学,因为他们的研究符合哲学的性质。所以,虽然哲学家无法从内容上对“哲学是什么”达成一致的认识,但可以从形式上形成对哲学的共同认识。虽然哲学离不开内容,而且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根本性的问题,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主题,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知识论、伦理学、美学等,但这些主题只表明哲学的一个领域,在具体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哲学不可能消除这些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恰恰是哲学的特性。如果对同一个问题没有不同的见解,那就不是哲学,而是科学了。
哲学的一切特性都来自于“爱智慧”。哲学产生于“惊讶”,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开始了哲学的追问和思维。正是由于“爱智慧”,我们想探讨事物的本源、事物发生的原因,才会有对事物的表象产生惊讶。如果没有这些探索的欲望,事物无论是新奇与否,都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不会有惊讶,也不会产生哲学的追问和爱智的追求。(www.guayunfan.com)
西语中的“哲学”一词,来自于拉丁文Philosophia。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s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就其原意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哲学不是智慧,但爱智慧,智慧是爱智追求的结晶。
我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19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我们今天使用的哲学一词,是由日本转译过来的。不过,虽然西方和中国都把哲学当做智慧的学问,但中国更偏重于“智慧”的名词形式,把哲学作为有智慧的学问或智慧的系统知识;而西方更偏重于“智慧”的动词形式,把哲学看做一种探索智慧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哲学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这使得哲学不等于哲学的知识、哲学的观点、哲学的学问,而是一种对智慧的追寻。柏拉图说,“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哲学源于惊奇、惊讶,正是因为惊奇,才会有爱智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永不满足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科学研究虽然也需要探索的激情和欲望,但与哲学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哲学的激情是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发展和提升人类境界的渴望,是一种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2]所以,哲学是对宇宙、人生、价值、知识、伦理等问题的反省与思考。
从哲学探索的主题可以看出,哲学指向的智慧,不同于科学的智慧。科学的智慧,是具体的智慧,是关于某个特定方面、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智慧,是“小智慧、小聪明”;哲学是“大智慧、大聪明”,是成“人”的智慧、是安身立命的智慧。用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探究世界的本源,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此,哲学被视为全部科学之母。
从哲学对大智慧的追寻可以看出,作为名词的哲学,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绝对和终极的形而上,是关于“大智慧”的知识和学问,它包括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伦理学、美学、宗教等。这些都曾是哲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讨论的主题。虽然我们说哲学“无定性”,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哲学的方法来探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但作为一般哲学或哲学原理,关注终极存在,是其使命所在。哲学不仅是哲学的知识和思想体系,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哲学思维和哲学态度。某一个学问被称为哲学,不仅因为它关注的是终极问题,更因为它渗透着哲学思维和方法。
那么,哲学的思维和方法是什么呢?
哲学思维是超验的、形而上的思维。哲学与常识、科学不同,常识和科学研究可观察的、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现象;哲学超越形而下,研究形而上的“道”。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3]哲学虽然不是玄学,离不开实在,但哲学不是具体的实在,而是一般的、共同的实在的根基。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指出的,哲学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原因,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所以,“形而上学”的英文metaphysics就是物理学之后,指向物质存在的根基。认识事物就像剥茧,最外层的是常识,中间层的是科学,最里层的是哲学。哲学离不开常识,离不开经验,但不是常识和经验,是对常识和科学的抽象,直至事物存在的内核。哲学是抽象的,是超验的,它探讨的是一切存在的存在,是存在的同一性;哲学所要做的就是阐述这种抽象的同一性。
哲学是反思之学、批判之学。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探问究竟,其方法是不断反思。在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一切现象均可以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在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哲学就是不断追问、不断反思。黑格尔说,“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4]哲学的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哲学的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批判,哲学没有唯一,只要在反思中不断更迭,后一学派是对前一学派反思的结果。反思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在否定和超越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一部哲学反思和超越的历史。哲学的反思,不是指向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客观的,无法反思),而是对实在的认识和认识结果的思想反思,哲学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想的思想”。
批判是反思的基本特性,也是哲学的基本特性。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是在于改变世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在于接受世界是什么,而在于变革世界,即要批判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只有接受,没有批判,就不可能有对世界的改造。所以,哲学对世界不是采取现成的接受态度,而是采用质疑批判的态度。这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时所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哲学的发展,是各种思想之间相互批判、不断超越的过程。
科学与哲学的任务不同,科学描述现实,揭示现实的原因,形成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哲学则批判现实,变革和超越现实。为什么哲学会批判和超越现实呢?因为哲学是一种价值之学,它指向一种“应然”,表达着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力求实现完满幸福的生活。哲学不满足于现实,要改变现实,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理想,追求一种完美。科学与哲学的另外一点不同,在于科学追求真,不涉及对善的评价,但哲学追求善和美。哲学提供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的生活,是一种有追求的善的生活。因此,有哲学家就认为,哲学就是价值论。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不可否认,价值论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哲学提供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的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