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启发十九式_教师如何实施愉快
第三节 愉快启发十九式
研究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断充实和发展其内容,逐步求得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体系,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教者在教育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教学指导思想。就其常见的教学形式而言,以下二十种形式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
一、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传授知识绝不是仅仅为了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的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究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的论证的方法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方案设计和论文的思考方法,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远比方案设计和论文本身更重要。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设计课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搞出一篇论文或一个方案,而应使学生掌握最优论文或方案的思考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www.guayunfan.com)
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明确本专业课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明确教学过程各个单元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每堂课的要求,指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和要求掌握的程度等。只有如此,才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疑吸引式
指教者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2.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能开拓思路,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寻觅问题的“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如,在课题上设疑: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者首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教者都能迅速判断能被几整除。学生验算后深感惊奇。接着教者出示一组数问:“谁能很快答出能被2.5整除的数各是哪个?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呢?他们具有哪些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可使课题跃然而出,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注脚”。
三、提问启发式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才能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1.点明知识规律性的提问。
2.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提问。
3.分析或概括性的提问。
4.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提问。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1)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形成“信息差”。这是启发式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
(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为了提高提问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设问:教材的疑点要问,关键的内容要画龙点睛地问,含蓄的内容要问。
(3)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应该达到以下要求: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要讲得“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要把同一课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都摆出来,教师不急于表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和选择,培养他们的求索精神和鉴别能力。要着重讲解课题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把未解决的内容提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和发明。要从正面和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对比,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要从知识结构上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课题,培养全面地看问题的本领。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造成“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钻研问题的良好品质。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难度较大、较深的课题,激发他们向科学险境进击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习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要从浅显举例和实际事物中,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哲理和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理解力和概括力。要举出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和实例,让学生去进行联想,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和思维综合能力。要从事物发展顺序和知识内在逻辑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顺序性等等。
启发提问的六种类型与操作:
提问式启发基本上是以老师发问为特征的。它包括推导型、含蓄型、怀疑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都既可让学生回答,又可以自问自答,这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被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提问式启发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兼有引导性质。
1.推导型提问
是依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推问诱答的启发方法。
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如果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便可采取推导型提问。比如,“既然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以旧知识为基础、推导新知识的提问。又如,数学教学中讲到减法法则时,从(+3)-(-5)=+8与(+3)+(+5)=+8,推导出(+3)-(-5)=+3+(+5),根据上边等式提出减法法则。这是归纳性质的推导型提问。
2.含蓄型提问
是以学生对某一知识容易产生模糊认识为背景而促其慎重思考的启发方法。
采取含蓄型提问,以促使学生在正确和错误的各种认识中认真思索,努力辨别,以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时问道:“我”的父亲总去海边散步,是盼于勒吗?他究竟是盼啥?
3.怀疑型提问
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答题轻率或犹豫时所采用的一种启发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慎重考虑自己的回答,或是坚持所答,或是发现错误,或不足而加以纠正,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比如,政治教学问到农民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时,教师来个怀疑型提问,就会促使学生慎重考虑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即使是答对了,怀疑地问一下,也是有妙用的。其实,任何形式的提问,在学生做出回答后,都可来个怀疑型追问。
4.观察型提问
是教师借助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提出问题的启发方法。在各科教学中,有些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图形或列式,就可以掌握,此时教师就该用观察型提问来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形成理性认识。比如,物理教学中,做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提出没电流通过时,导体在磁场内动不动等一系列观察型提问。
5.悬念型提问
是教师提出暂不做回答或暂不要求回答,而提醒学生注意的启发方法。这种提问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从旧知导入新课时提出的。有时也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而提出。悬念型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如果趣味性较强的话,其作用的程度也比较大,如果安排得当、处理巧妙,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兴趣。比如,化学教学中讲完溶液和溶质的溶解过程后,提出溶质是不是可以无限度地溶解到溶液里这个悬念型问题,就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关于溶解度问题。
6.究因型提问
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的究根寻底式的追问。这种追问一般用于有较强因果联系的知识,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比如,物理教学讲到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问到线圈运动到垂直位置还动不动时,可以再追问一下为什么。究因型提问是各科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激励学生进行深化理解的最常用的方法。
四、比喻启发式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激发起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进行对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
中国古代教育经验和方法中,就有“博喻”、“善喻”的说法。孔子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之一。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运用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记载。古代许多学者在百家争鸣中,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驳斥对立的观点,也常用一些发人深省的比喻,写成寓言故事作为论战的武器。
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加以说明。一般地说,越是深奥、抽象的道理,越需要借助于比喻。
教师要对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提炼,注意比喻的通俗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五、反诘启发式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法或称反问法。
由于它总是在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深似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学习、纠正错误、追求真理,而后得出正确结论,因而对于克服学生在注入式教法束缚下形成的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善动脑筋、追根问底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卓有成效的。
教师在运用反诘法时,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必然联系,不要离题太远,使学生感到“茫无边际。摸不到头脑”。有时新旧教材之间的跳跃较大,学生一时回答不了新问题,教师也可用反诘提出一些有关的较简易的问题做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来解决较难的问题。有时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错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诘使学生感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加以纠正。反诘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而不在于暗示他们现成的结论。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能粗暴地驳斥学生的意见,更不能嘲弄学生。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六、提示启发式
提示式启发基本上是以教师突出强调为特征的。它包括关键型、奠基型、例示型、比较型、实验型等形式。而不管哪种提示,都是教师明确地强调问题的实质或准确地显示问题的突出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正确思维,同时也兼有激发的性质。
1.关键型提示
是教师指出理解问题的关键词语和关键条件的启发方法。反映任何事物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其文字表述都有关键的词语,抓住它就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而通过关键抓实质,就不难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政治教学讲到资本这一概念,其关键词语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如果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词语去理解资本的作用和它所表明的阶级关系。就不难理解资本的本质了。
2.奠基型提示
是教师首先重申与新知识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生理解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启发方法。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比如,物理教学在讲到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时回顾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三种力的发生条件及三要素的特点等旧知识,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3.例示型提示
是教师用通俗、直观的事例提示对复杂、抽象问题的理解的启发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例说明。这种举例有时是用以阐述某一道理,有时是用以形象说明某一事物。比如,政治教学讲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可以用粮食能吃、衣服能穿这样的通俗、直观的事例来提示学生对劳动力可以干什么用的理解。
4.比较型提示
是教师对相近或相似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的启发方法。在各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几个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政治教学中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我们可以从这两种矛盾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等方面来提示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5.实验型提示
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显示事物的突出特征,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启发方法。比如,化学教学做煤粉加水和奶粉加水的溶解实验,以提示学生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的理解。
七、情境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趣结合
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也可以巧借寓言或故事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教学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思维。但是,要防止离开教材,东拉西扯追求形式,不可像相声演员那样逗趣取乐,更不可搞低级趣味,要按学生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办事。
2.情意结合
教学要提倡“情于心而会于意”。一种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读出课文中感情来,而理解其中之意。另一种是表情复述。许多教师把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进而要求编故事复述,效果也很好。
3.语言启发
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文科教师的语言声调,更要求能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分角色朗读,表情复述,再现形象,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情趣横溢。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的情趣出现在教材开头比分布在后面效果好。因为在教学开始时出现,可以引起学生长时间的甚至是整堂课的积极化,可以提高整堂课的学习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4.环境启发
教学法的环境设计和布置,是启发式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生常常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他们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只有当它在他们的大脑中引起经验的共鸣时,才产生意义,也才能被记住和理解。因此,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强调把知识和学生们的亲身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自得出结论。我们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做到:按教学目的和教学法的要求,搞好教室等教学环境的布置,特别要注意美学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符合教学法要求的形象化的材料、标本、照片、实物等;板书、板画、图表等,要有启发作用。
八、示范启发式
示范式启发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来启发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启发方法。它包括潜在型、解题型、操作型、口语型、榜样型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规范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示范式启发的本质是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过程。
1.潜在型示范
潜在型示范是教师讲述知识,阐明道理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讲述知识的联想方式、阐述理论的推理方式、联系实际的选择方式等等,都会给学生以启迪性示范。比如,数字教学以归纳方式进行推理讲到连续奇数的和等于这些奇数的个数的平方,就会启迪学生认识和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的思维方式。
2.解题型示范
解题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比较明确的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甚至还要以分解方式、指明各步骤的具体作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临摹”,就会启发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操作型示范
操作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以准确规范的动手操作示范。教师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常向学生展示自己规范化的操作和动作过程,甚至还要反复展示各环节的具体作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模仿对象,学生照着去练,就能逐步学会操作技能。比如,体育课的垫上运动、单双杠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教师要亲自做示范动作,这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易接受的启发。
4.口语型示范
口语型示范是教师有意进行的、比较明确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规范化示范。比如,语文教学的朗读课文、背诵诗词等,教师做朗读示范,以正确的读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合乎逻辑的停顿和充沛感情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美的模仿对象。
5.榜样型示范
榜样型示范是教者以疑问方式,让学生总结他人获得某种成功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的引导方法。它把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溶为一体,使课堂教学呈现互为勉励,扬长避短、增进团结的情感色彩。如一位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和分析解决了难题,可让他演算式讲算理给大家听,启发学生总结别人成功的经验和介绍伟人、名家事迹及警句、格言等。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些榜样,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想一想榜样人物处在同等情况下将会怎样。榜样的感染是静的、无声的启发,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九、类推启发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透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
运用此法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知识的实际出发,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联想去解决教材的难点,达到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效果。
十、对比启发式
教学中对相互联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修辞格中借喻与借代易混淆,教师要抓住两者基础和作用构成这两点不同,通过对比,学生会明白:借代作用在于“代”,即用一种相关事物去代替所要说的事物;借喻虽是“喻”代替了本体,但它的主要作用仍然是“喻”。
客观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对比。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提出和解决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分析和鉴别问题的能力。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十一、讲练引导式
指教者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教者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如教学“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下去18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教者课前可设计如下启发提问:求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首先要知道什么?题中哪两个条件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可求出什么……课中教者借助媒体有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答出:先求18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再求上来9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由于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正确的引导提问必须体现目的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必须对课前设计提问施以巧妙的“雕琢”,课中“逢水架桥”正确引导。
教师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特点出发,设置问题情境讲授系统知识或绘声绘色描述,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是讲练启发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给学生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例如,有位数学教师讲“点的轨迹”时,从形象讲述概念开始。他捏着一个蓝色粉笔头,别开生面地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个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向距离定点A三十厘米爬行,它爬呀爬呀,身后留下点点墨迹,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听后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把形象知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连较差的同学也感到这样形象的讲课,的确是化难为易,变空为实,学有兴味。
讲解与描述相结合是讲授启发的基本内容,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而决定,它是教学改革应该很好探讨的重要内容。系统讲授与灌注式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传授系统知识,如果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也具有启发性;不用系统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如果违反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如教材内容过于难,学生无法理解,结果大部分没有学会,也不一定收到启发式教学之效,问题的关键在于:按教育规律办事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同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也起重要作用。
十二、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例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让学生讨论和研究这样的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人们常说的“停止了呼吸”来说明,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经过讨论,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这样提法的意义。
十三、探究引路式
指教者在探究课中运用的启发式引导。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维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在百花齐放、民主的色彩中,使学生各得其所。如计算:10.44÷0.725,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整数计算是关键。课前可设计如下问题:如何将除数是小数除法变成整数除法?除数化成整数,被除数怎么办?计算时被除数的数位不够怎么办?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计算?……以备探究中学生思维受到抑制时给予必要的思维引导。探究中的启发引导要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设计,其设计应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适当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十四、假设启发式
假设式启发是以虚构的事例来说明某一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并接受正确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赞成某一错误观点的不正常情况,这时教师就不该硬性制止,而应用假设式启发,即用归谬法来帮助学生摒弃错误观点、接受正确观点。这种归谬法的论证步骤一般是首先假设错误观点是正确的,接着按错误观点的有关条件进行推理,结果引出矛盾的或是荒唐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肯定正确观点。比如:政治教学遇到学生想赞成商品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最长的来决定。此时我们可以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以生产条件、技术状况等有关条件为基础进行推理,必然引出工具越简陋、技术越落后、劳动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用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赚钱就越多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从而证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十五、情感启发式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头脑灵活、智力很好的学生,如果缺少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性格,或者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对集体漠不关心,自卑或过分夸大自我作用,那他就不一定会有创造性。为什么?这和个性心理品质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结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观察、联系、分析、综合等功能;而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动力、定向、强化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活动的效率、价值、成败。学习活动在非智力诸因素的参与配合下,可以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干扰,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向着学习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情感入手进行启发式教学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不可否认,学习活动有时是枯燥的,长期单调的智力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兴趣、动机、情感皆使学习过程富有感情色彩,成为一种享受,尤以情感为代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
首先,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在教学中,能起到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有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并非坦途,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更需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推动下,依靠情感的增力作用。
其次,情感具有强化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就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激发积极的社会性动机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要端正学生品行,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动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寓育于教的一个环节。
再次,情感具有迁移功能。这一功能运用到教学中,就能起到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倾向性的效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直接兴趣,他才会更好地学好它。这里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其次老师要真正喜欢自己所教的东西,这样才能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而这两点关键,归结起来,就是教师做到“两爱”——热爱学生,热爱学科。最后,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在教学中,就能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能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知识。
第二,教师在进行教育性教学时,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让学生领会教师的心意。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给予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表情,可制止某些学生的不适行为,又不破坏整个课堂气氛,也不损伤那些学生的自尊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运用恰当表情,使语调抑扬顿挫,面部体态适当变化,也符合注意力规律,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十六、自学指导式
教者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指导自学的思维引导。“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魏书生)。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辅导或自学行动而朝行夕至,一蹴而就。由于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如何培养迫在眉睫,自学中的启发指导更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者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验算、如何优化自学时间、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利用智商等带有启发指导性问题,课中随时引路。可以认为教者的正确的启发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垫脚石”,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
十七、故谬激思式
教者在讲授知识的重要地方,故意“脱轨”,让学生纠正,意欲强化而采取的刺激性启发形式。它迂回穿插、曲径通幽,具有灵活的特点。在教者有意学生无意的教学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增殖和巩固。如教者有意擦去板书中的重点部分内容让学生重述;板演只写一半让学生补写完整;教者小结时只说一部分余下的留给学生总结;教者有时故意出现谬误或自我混淆引起学生争辩等。故谬启发运用得法,可使课堂妙趣横生,凭添奇光异彩,活跃学习气氛。所以,它是教学中的兴奋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
十八、语言动作式
指教者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艺术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为什么幼儿园儿童愿意跟具有音乐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青年女教师学习呢?就是因为她们声音清脆、甜润、悦耳动听、眉清目秀、仪表端庄、动作逼真形象,而且年龄、兴趣的差距较小,并有某些共同语言,其道理不言而喻。由于语言艺术和表情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教者应充分发挥、合理地运用其功能作用,给学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之感,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学习动力,以利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启发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启发形式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结合使用。而不管运用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既从学生本身知识特点出发,又从学生理解能力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形式主义。
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练习作过细指导。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师的讲课越透彻周详,对学生的指导越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可是许多教师的实验结果跟上述见解正好相反。教师讲授的知识“太清楚”,教师的“心太好”,有时会走向反面;而看似“粗枝大叶”的自学和研讨教学,在一定条件下,反而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教师讲授面面俱到,实质上是以教师的认识结果,取代了学生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方式不同,而学习效果差异悬殊。如果教师包办一切,不管学生的思维趋势如何,非得按教师讲解的思路走不可,这样,教师的主动性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就失去了指导的作用。而经过学生自学和研讨去猎取知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信息传递是多向的,训练的结果则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智能,教学呈现出多面的“立体化”结构。端正教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的指导方式,是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启发式教学在经历数十年的教育发展和实践的锤炼中。充分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长久不衰,并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世人的赞誉,对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等启发式教学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如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的启发式教学形式进行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生求知欲渴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