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的探讨_鄱阳湖教育高峰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的探讨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谢海峰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将结合江西省省情和江西省水科院博士后工作实践对创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探讨。

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的探讨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谢海峰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江西正在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力争使其成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

然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和培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的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较差,要追赶经济发达、体制完备的发达省市,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作为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在促进江西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江西跨越式和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因此,研究如何创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结合江西省省情和江西省水科院博士后工作实践对创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博士后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探讨。(www.guayunfan.com)

一、江西省博士后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博士后制度起源于美国,发端于1876年的霍普金斯大学。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下,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创立。25年来,博士后事业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优秀博士进站工作,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有博士后工作站1642个、流动站2146个,当年进站博士后10093人,出站5664人。

近年来,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兴赣战略的有效实施,江西的博士后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2009年11月,博士后站由2005年的14家(流动站3个、工作站11家)增加到目前的43家(流动站12个、工作站31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也逐年增多,博士后进站和在站总人数分别由2006年的56人和45人增加到2009年的147人和101人。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江西博士后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过程中,江西博士后事业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多资金、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科研内容会更加丰富,科研市场也将更加宽广。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较差的江西,情况更是如此。与发达省市相比,江西博士后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不高,生源相对不足。长期以来,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辖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起点不高,科研项目数量较少,学科建设总体滞后。至今,江西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也寥寥无几,仅有4个博士培养单位和47个博士点,全省的院士和博士点数量的总和还不如外省的一所知名大学,每年从国家争取的教育科研经费也极其有限。因此,25年来江西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大大少于发达省份,所属的学科种类也较为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江西博士后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应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的数量有了比较迅速的增加,但由于目前设站单位的基础配套和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满足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快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江西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基础总体薄弱、研究经费不足,生活环境较差,同时博士后招收类型单一,江西博士后站不仅吸引不到生源,就连江西自己的人才也是“孔雀东南飞”,导致江西博士后生源的相对匮乏。

2.培养理念滞后,培养模式松散。部分博士后设站单位仍停留在计划经济认识上,培养管理体制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缺乏竞争机制。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盲目扩大招收规模、竞相争取计划指标等相互攀比现象严重,其真实和有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部分博士后设站单位对博士后培养缺乏目标规划,定位模糊,往往把博士后研究人员当作非正式职工或学生看待,在发放奖酬金、申请科研资助、申报成果奖励和享受工会福利等方面往往将博士后人员排除在外。在对博士后人员的管理方面,或放任自流,或增加非科研工作负担,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另外,工作站、流动站与其他机构采取的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只是挂靠性的松散关系。无法真正发挥联合培养的应有作用。

3.研究经费相对欠缺,产学研结合能力不强。博士后日常经费一般国家统一划拨,但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博士后站的研究经费越来越紧张。江西由于经济和科研整体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尤为突出。由于重大科研项目数量较少,僧多粥少,而部分博士后设站单位对博士后科研经费只是向国家“等靠要”,不是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造成研究经费相对缺乏并无法持续保证,因此,难以开展大规模、高水平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和产出效益等方面是博士后事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带动、锻炼和培养博士后人才。但目前江西的博士后站多在近年才成立,且以研究性类型为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其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存在一定局限,难以直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另外,由于博士后站和企业等合作各方目标定位和利益机制不一致等原因,也导致产学研各方合作动力不足,结合能力有限。

4.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由于地理位置、科研水平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限制,江西博士后设站单位和工作者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较少,与国际接轨不够。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和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将会日益频繁,而目前江西博士后设站单位和工作者对外交流的整体水平显然无法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江西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博士后事业的发展,在日常经费资助,博士后科学基金择优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博士到这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要以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为契机,牢牢把握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有利机遇,着眼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研究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五”博士后发展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培养理念和发展模式,努力发展江西的博士后事业。

1.紧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机遇,提高江西博士后总体水平

(1)继续稳步扩大博士后的招收和培养规模。鼓励省内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好的国家重点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工作站,与国内外具有实力的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招收、培养和使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博士后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学科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的设立和发展,依赖于优势特色学科,因此,江西必须立足现有优势,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通过交叉和融合,增加学科门类,以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吸引优秀博士进站。

2.紧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主题,创新博士后培养理念

(1)为在站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留住博士后人才。要按政策给予博士后正式职工待遇,要针对江西的特点制定一系列具有吸引力和更富成效的优惠政策,在生活待遇、住房、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待。同时,还要把博士后培养作为培养造就江西高层次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工程,积极安排博士后出站后在赣就业,留在江西支持江西建设,避免只管博士后进(招聘)而不管出(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在省外学习和工作的江西籍博士和博士后数量很多,这部分人员对家乡建设有感情和热情,应该利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机遇倡导其回赣支持家乡建设。江西省水科院制定博士后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博士后工作者作为构建省级、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后备军来培养,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特殊群体的科技学术优势,解决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高科技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问题。

(2)加强博士后质量控制。对要招收的博士后在任务、要求、时间以及基本待遇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一旦招收就视同双方签署了聘用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和规定对博士后的质量进行评价,充分保证博士后在站研究时间,避免挂名博士后现象存在。

3.紧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

(1)实行分类分级培养模式管理。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博士后培养科研资金来源(分基金、项目和岗位等来源)来决定博士后的培养形式,并改革博士后培养年限。国外的实践认为,博士后的最佳时间跨度是3~5年,但由于经费和资源局限,我国博士后在站时间一般为两年。由于研究项目的申报和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博士后工作者往往不愿意主动申请多个项目或重大项目。针对此情况,建议项目审批单位博士后项目申请给予绿色通道等政策扶持。同时,博士后导师可根据博士后研究对象、内容和依托项目进度等,适当突破两年限制,灵活安排博士后在站年限和进度。

(2)深入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名师传帮带制度。通过与其他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发展模式,与强者携手合作,以合作实现优势带动,站在强者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发展。江西省水科院与中国水科院、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水科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多家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其中与中国水科院就博士后联合培养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设立以中国水科院的国内顶尖水利专家和江西省水科院实践经验丰富的省内专家为正、副导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并设置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的多个项目和课题以供博士后选择。这一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我省水利博士后和博士后导师的专业水平,而且促进了国内外的专家对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的了解,吸引他们参与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提高鄱阳湖生态区建设水平。

(3)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既能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优势,解决设站单位成果的转化和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博士后提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平台。江西省水科院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以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为博士后主要平台、以鄱阳湖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构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要求博士后参与基地的立项和建设全过程,使博士后得了锻炼与实践机会,同时博士后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信息咨询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4.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场需求,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与企业联合,面向市场选题,尤其是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市场,不仅使科研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且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值,真正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江西省水科院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一是积极拓宽博士后科研经费的来源。在基金申请方面,不仅要求博士后申请国家博士后基金和省厅基金等基金项目,还鼓励在站博士后申请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开放基金项目;在项目方式方面,要求博士后积极参与院方与国际伙伴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二是在选题内容上要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对当前鄱阳湖建设过程中迫切要求解决的水生动物、湿地、候鸟、水质、泥沙冲淤、防洪等相应的课题研究领域予以政策和配套资金倾斜。

5.增加博士后交流途径和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1)加强博士后人员的学术交流,促进博士后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要使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前沿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博士后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动态、新进展和新技术。在这方面,江西省水科院的一些做法可为大家提供经验参考:江西省水科院采用“请进来,派出去”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伙伴合作项目,并邀请外国专家来站开展短期研究合作和讲学,组织博士后导师赴国外考察学习。

(2)通过建立博士后联谊会、学术论坛和网络社区等多种方式,形成博士后交流和合作的长效机制。笔者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创建了一个以博士后和博士为主体的QQ群——江西水利科技,这个QQ群为江西水利系统的博士们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博士间的相互交流,目前参与者比较踊跃。下一步,建议在江西水利系统内成立博士后联谊会,吸引江西水利系统的在站博士后和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人员为会员,并通过学术论坛和联谊晚会等多种方式促进博士后相互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强博士后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博士后在社会上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