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_教师教育研究.第
语法知识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姚宗智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中学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工具,应在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有较系统的编排和讲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改革;语法知识;教学工具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以来,语法知识在教材中被逐渐弱化以至取消。具体表现为:语法知识由原来的专章专节的安排,到后来只在有些课文后面以小知识点的样例再现,或在教材最后以“附录”的形式作概要的列举,再到如今的语文教材已看不见语法的痕迹了。语文中考中的语法检测,已取消多年。这些都给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www.guayunfan.com)
语法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忽视它就会影响语文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用途呢?语法知识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理解词、句、段,增强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一、语法可以帮助学生辨析近义词
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3小题:选近义词“起用、启用”“体味、体验”“侧目、刮目”填空。这里学生如果有构词知识,就可以指导学生辨析每组中那个不同的词素,如:“起”的本义有举起、抬起、上升的意思;而“启”的本义是打开、开始的意思。再看句子:“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依语境,应选“启用”。其他几组的辨析类此。
二、语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句型、句意
2004年高考全国卷,社科文阅读的第8小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关于……”这个介词结构常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关联、涉及的对象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而选项中的D项:“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讲的是“藏族……”,答非所问,偷换了概念。做此题如果熟悉“关于……”这个介词结构的语法功用,就不难选中答案。
这份试卷的第20小题:“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对鲁迅的话可以教学生用复句知识分析:“不……就……”是个选择复句,不这样,就那样,只有两种选择,表明作者与敌人不共戴天的仇恨,决绝的态度。愤怒之情不言而喻。而对本文中的话可通过划句子成分,抓主干的办法来分析,即前一句主干为“沉默是悲哀”,那么后一句“永久的沉默”,就是永久的悲哀,主要表明作者对刘和珍的牺牲,深度的悲伤、哀痛之情。
另外,语法知识对准确把握句群中的主旨句、结构句、特色句很有帮助。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6小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个特色句和其下面的句子“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个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构成了一个总分式的解说句群。特色句是总说,支撑句一步步作了解说。不难得出答案:“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是说感到了生活的温暖,对生活有了希望和信心。“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就指的是1949年北京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因此,准确地把握句意,就要弄清句子在特定句群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临近句子的关系。
三、语法可以帮助师生修改和克服作文中的病句
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一个辨析病句的选择题,这些病句的类型多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辨析它们的病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划分句子的成分。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Ⅲ)第4小题——找出一个没有语病的句子。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可看出:其中B句的主干是“李明德同志被评为单位”,属搭配不当;D句“……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也属动词“羞辱”跟宾语“不满”不搭配;C句属介词结构“当……时”和关联词语“如果……也”杂糅。(以上例子的原题请参阅原试题)
辨析以上这些病句,单靠语感是较困难的,还得有语法知识具体去操作。同样,现在的写作,只讲多写,教师多从宏观上作评点,而文中的病句层出不穷,学生不懂语法知识,教师也没有比语法知识更具体的方法去指导。
四、语法对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文言文只要弄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之处,就可以做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效果。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辨析二者的工具。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变式句”等,都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习惯而言的。
(一)词类活用
1.如,“吾师道也”(《师说》),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任何一个句子都有谓语的原则,再依上下文语境,可确定“师”为动词“学习”或“从师”,属名词动用。此为“词类活用”的例子。
2.使动用法。一般来说,谓语是主语产生的某种动作行为,但使动用法则是主语使宾语产生的某种动作行为,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为使动用法“使……活”,即主语“臣”使宾语“之”活。“活”为宾语“之”发出的动作。
3.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如,“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为意动用法“以为……美”,即主语“妻”认为宾语“我”美。“美”为宾语“我”的动词谓语。
4.名词作状语。一般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常作主语,但有时依上下文,它不作主语,而可依据语境,把它译成合适的介宾短语,使其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本义为狗,但本文与狗无关,不能做动词谓语“坐”的主语,只能译成“狼像狗一样”,作“坐”的状语。又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其中方位名词“内”不能做动词谓语“立”的主语,只能译成介宾短语“在国内”作状语,等等。介宾短语的类型有多少,名词做状语的现象就有多少,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变式句
1.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何以战。”(《曹刿论战》)“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几个句子中的“余”“何”“句读”“惑”等词都是宾语前置的三种现象。
3.状语后置,如“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依据文言文常把“状词结构”置于谓语后,做倒装句,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的规则,翻译时把状词结构“于邻国”移置谓语“多”前。
4.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作定语,应放在“人”之前。此为“变式句”的译法。以上这些古代汉语现象,如果没有语法知识来解释说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捷径能给学生讲得清楚?另外,文言文的断句、翻译,关键之处,还须用语法去推敲。这里不再举例。
因此,语法知识在语文基础教学中是重要的工具,不应忽视。汉语语法鼻祖马建忠先生在其著作《马氏文通·后序》中说:
“……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者,则以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喻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遂使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而道无由载,理不暇明,以与夫达道明理之西人相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然后及其年富力强之时,以学道而明理焉,微特中国之书籍其理道可知,将由是而求其西文所载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难精求而会通焉。”
他又在《马氏文通·例言》中说:
“……童蒙入塾,先学切音而后授以“葛郎玛”(grammar语法——笔者注),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有成矣。”
马氏的话,不仅说明了汉语有语法可寻,而且说明了语法对学习汉语的意义和作用,即语法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可以省出时间学习别的科目,还有助于学好外语。一句话,语法可以使学习语文现代化。
自《马氏文通》后,《汉语语法丛书》仅选收1949年以前国内出版的汉语语法著作十种(《汉语语法丛书序》),新中国成立后,语文界的“三老”(吕叔湘、叶圣陶、张志公)等,也编过一些有影响的语法书,如《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常识》等。它们对语文教学和有志于写作的社会青年,起到过不小的帮助,这足见汉语语法是有生命力的。
其实,古人也讲遣词造句规则。古代的学生有一门必修课就是“属对”,即对对子。在“属对”中,他们讲实字、虚字,死字、活字,要求实对实、虚对虚、活对活、死对死,这种掌握词类和造句规律的练习,今天看来就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滥觞。清人崔学古把“属对”练习看做是“通文理捷径”(靳健《语文课程研究》)。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前辈都在摸索一种学汉语的法则。
现在,学生在阅读中对句子、段落所表达的意思把握不准、不深,这与学生不会精读,即不会用语法分析句子、句群结构,抓中心词、关键句,有直接关系。分析综合,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反对肢解文章,提倡博览群书,训练语感,但语感毕竟是感性的东西,并且因人而异,不具操作性。同时,古代的读书人又不学习数理化,有的是时间,穷首皓经,培养语感。宋朝朱熹曾表扬过福州一个叫陈正之的读书人,说他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但坚持不懈,最终成了博学之士。而在现今这个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训练语感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光靠时间磨炼的学习方法,已不完全合乎时代需求了。我们应该把学语文的经验、法则教给学生,使学生省时省事有效地学好语文,而汉语语法就是学语文的法则之一,它在教学中很具操作性。
记得我们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接触到简单的主、谓语,读初中的时候,除了学到较系统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外,还学了较简单的逻辑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学语文就像有了拐杖,越来越感觉到其帮助之大。现在语文教材必修内容中,修辞、逻辑知识没有了,语法也没有了,或在选修内容中也是极零散、简单地编排一点这类知识。如今,学语文就剩下整体感知了,阅读有时难免流于粗放、简单。现在的学生对学语文不感兴趣,是与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多写,而又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读来读去,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提高有很大关系的。学生阅读练习多时也是冒蒙,没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老师阅卷、批阅作业时,也出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的目的,卷子只要写满就可酌情给分。学语文没有了标准,学生总有一种失落感、空虚感,似乎学与不学都一样。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要真正地学好语文,学出兴趣,关键的时候还得咬文嚼字,钻进去,即要分析。要分析,就需要语法等工具。
因此,我们建议:能把语法知识作为必修内容,编入语文基础教材,并在中考中有相关语法知识运用能力的检测。这样,大家就都会对语法重视起来,从而既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又使汉语语言文字纯洁、健康地发展。
作者简介
姚宗智,(1968—),男,汉,宁夏固原人,教育硕士,中教一级,宁夏固原原州区五中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