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的构想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的构想
谭兆鹏[1]
实施公平教育是促使人才争奇斗艳、茁壮成长的基础,而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实施公平教育,面向全体,使千差万别的人各适其势地取得相应的成功。不仅是尊重人权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还会使整个教育界普遍盛行优教优学风气,互促互进,人人向上,做到人必成学、学必成才、才必成功。
公平教育究竟涵盖什么实际项目?公平教育的本质内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各得其成,各利其锋。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念,任何人都富有其长、其能,只要意志坚韧都有潜能,发掘每类人的潜能,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实行对口教育就能尽此职守。现在人人享得求学权利是做到了,但人人受益于因材施教却差距极大。(www.guayunfan.com)
如何解决对口教育问题,固然要具备条件,但采取“纲举目张”的办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生源多师资少的问题。与此相应,应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导功能。因为学生善于主导自我,便有自知之明和解困的积极性,取得跟教师的密切配合。师生默契,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天赋有别、水平不等者得其所应得,得其所能得。这当贯穿于普施优质教育的全过程。
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存在素质差异及素质差距。教育过程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人的素质倾向在初中开始显示出来,形象与逻辑、专才与通才、技能与智能、好文与偏理,这正切中孔夫子关于“十五志于学”的感受。这不是泛指求学,而是指选择志向。各种志向所需的基础并不等同,有的要从初中开始分流,有的要从高中开始,让以技能为主与学业为主两种倾向的学生各有流向,这有利于他们适时夯实专业基础。
教师应当教之有度,教之得体,将诱发与补差贯穿于初中以下学段,这要特别引为关注。诱发是调动学生自我主导功能,使学生热望帮扶,从逐渐增强实力求得自我补缺补漏。基础教育要严格要求,但务必分别对待。任何有天赋差异的人,在小学阶段接受基础知识都具有承受力,若遇到困难,应当千方百计进行弥补。当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凡出现某学科落差很大情况,可以实行单科留级。对诱发教学获得突出效应的学生,该跟班的准予及时跟班,对大器晚成者可给延长学制或单科补习制,乃至休学休整。成绩实行评分与评语相结合。在诱发与补差教学中,缩短心理差距最为必要。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当由授受形态更易为相长形态。课堂教学应采取二元结构,师生互为教与学主导,做到备教与备学齐头并进。师生之间见识的沟通、见解的交流,论辩的开展,使正确结论得于相互促成。在师生同研共讨中,把知识激活,做到知识掌握与思维训练并举。课外作业布置要转化为启发新课思考,使沉重的课外作业负担,变成兴趣盎然的表现自我的舞台。这还会加深记忆,解除死记硬背的苦差,又会灵活自如地自我发挥。学生的频频自我亮相,还会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以及讲学的亮度。以师道尊严为主导的我教你学的授受教学形态,这是一种以继承为主的传承教育,难以突破原本理念的框架,使改革止于改良。要做到教师不讲多余的话,学生不做多余的作业,师生都能在更高水准却非同一模式上发展。
在教与学相互感应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突发灵感的出现,切勿将之视为分心,此中往往会发现学生的专长与兴趣。需砍掉牵绳,实行开导,给思想放闸,让思想像生龙活虎,左右开弓、上下腾跃。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能冲动和旨趣入迷,否则会堵塞冒尖的通道。我国教育存在教导观念过分超越相长观念,从学观念过分超越自求观念,认知观念过分超越能力观念,勤学观念过分超越思究观念,基础观念过分超越天赋观念等积弊,亟待破解。
孔夫子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精到地概括了进学成才之道。博学、审问属学的过程,慎思、明辨属思的过程,笃行属习与行的过程,学、思、行是优学优教的三大要素,是教学相长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当将之贯彻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首先学好基础课,这是枝繁叶茂的基础,是生发个性特长的基础。基础知识不是孤立的,缺少相关知识的辅佐,基础知识可能成为思想的囹圄。打基础要与开天窗并举,国际尖端信息是鲜活营养剂,必要的参考资料会帮助开凿通路,闭塞只能成为井底之蛙而成不了才。优学者要接受民情、物态、文化的熏陶,许多真知正藏于此中。教师如以“抓紧”课堂教学为快事,便使学生失去自由阅读空间,又何况学生的兴趣爱好还需专业知识基础,这条自学道路被堵,人就居于一隅,哪还有奇花异卉的绽放?
学包括了问,两者应交相并行,否则只是半截子的学问。学问学问,善学好问,不但要通过听来求教,还要通过问来求教,不但只靠单向求师,还要彼此切磋,互为启蒙。答疑解惑固然是教学常法,但不如指导学生自疑自解,以强化自求自立,避免形成依赖惰性。善学者常生疑窦,这是进入纵深知识领域的触须,也是产生杰出人才的胚胎。优学者对教师敬重而不盲从,对名著钦羡而不膜拜,由衷继承一切真知灼见和创造成果,但存疑之心始终活跃,这就为他酝酿独到见解、成就一家之说和革新创造准备了充分条件。优学者往往还将提问晋升为“审问”,即审时度势之问,审时可解眼前之惑,度势可明未来之势。所以,为师者当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视为从教的重大成功,不要每当介绍教育教学成果,都听不到谈及有关教学相长方面的只言片语。
“思”,即慎思、明辨。思之慎在于冷静斟酌,“慎思”重在认知事物的深刻性,靠追踪规律以揭示事物原理。“明辨”重在把握事物的准确性,以剖析差别,辨明是是非非。因为常识不一定反映事物真实,直观或许见到的是假象。慎思与明辨是一对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会引导人们从直觉进入抽象,以判断定向推理,将形而上思维跟形而下直觉相融并用,不至于浅学则止,不至于颠倒是非,敢于否定曾经被肯定的,敢于肯定曾经被否定的。有非凡的思考,才能缔造非凡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慎思明辨,磨利思维锐器,进入未知领域,揭示深邃原理,深度发掘问题,强劲发散功力。
以抽象思维探究世界,这是学术的一项重要特征,学术正是知识的升华,它是探求未知,不是学习已知,学术又跟技能有质的差别,技能只是将知识物化为实体。为此,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自己崭新的思维模式,要成为新思想的催生婆和新思路的拓荒人,不要只满足于做个知识的搬运工。讲课能不时闪烁亮点,把握穴位,展示思想深度,引发觉悟。亮点是思维的兴奋剂、展拓思路的航标,及早形成追慕理念的学术思维习性,会延伸师生无尽的思究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浏览、研读、开发相交错,不要求学生满足于照本宣科的学习,不要求只是为应考而死记硬背,而是要求用笔墨跟课本、笔记、名著、资料信息等广泛对话,内容涉及鉴赏、品评、诠释、质疑、恍悟、阐发、论断等等,借以培养起思维对应能力和运笔技巧,且在书本典籍上所留下的许许多多笔墨,使之成为思想涌动的泉眼,爆发式地启动价值难估的创思。这比起两周一篇命题作文有远超而无不及。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行”,一个优才生不能止于思究,还着迷于实践,将思想成果物化为生产力。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知行教育的起点,它的延伸便是“时行之”、“时创之”。时习、时思、时行、时创,这是孕育杰才的链条。灵感不是天赐,而是人们跟客观事物亲密交往产生的颖悟,因此,这是“行”的首要环节。行而获知,知而厉行,教师不仅要普遍为学生提供通用性实验设备,还要提供个性化实验器材,对已进入自我创意境界的学生,最好能提供制作材料,将临摹式的实验,提升到制作试验,让学生手脑都得以冒尖。
人才的冒尖在过去只强调天赋加勤奋,忽视了机遇的重大作用,机遇要是只来自偶然,其成功率屈指可数,杰出人才就成为珍稀。教师应当将偶然机遇变为人为的优越环境,使天才加勤奋得以路路畅通。
总之,教育活力依存于教育体制的“个性解放”,释放能量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由权威管理型向软件思考型和实地服务型转化,发挥软科学功能,增进办学、教学、从学效应,以造就人才拔尖环境。
【注释】
[1]谭兆鹏,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