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新教材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新教材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好新教材资源,彰显政治学科特色_浅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_探索与创新回用好新教材资源,彰显政治学科特色——浅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李帮志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积极开发各种资源用于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新教材这张“新面孔”在资源开发运用的过程中却经常被忽视,本文主张积极用好思想政治课新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彰显思想政治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用好新教材资源,彰显政治学科特色_浅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_探索与创新回

用好新教材资源,彰显政治学科特色——浅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李帮志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积极开发各种资源用于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新教材这张“新面孔”在资源开发运用的过程中却经常被忽视,本文主张积极用好思想政治课新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彰显思想政治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资源;学科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中政治学科的教材也来了一个“大变脸”,面对新面孔很多教师都积极地研读教材,开发教材,“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思想政治必修1教学参考)新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一直以来不少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却放弃这一宝贵资源,或者另立“门户”,对教材进行任意加工改造;或“旁征博引”,堆砌材料。这些做法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在不经意间却失去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以及实效性。另辟蹊径的结果往往让教学或“雾里看花”,或“蜻蜓点水”。因此我们主张应该开发好、利用好新教材,彰显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学科的特色。(www.guayunfan.com)

一、用好“探究与共享”部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从其内容设置来看,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文学科的内容,但它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大杂烩。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更是一门德育课,是针对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特定阶段的高中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门课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彰显这一特色,提高针对性,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课程资源。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一般都会运用诸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中截取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来辅助教学。在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的时候这些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选取正确,运用得当一般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资源有限,教师精力有限,在浩瀚的资源世界截取所需资源的时候稍不留神,所选材料往往出现趣味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的偏颇,不具备典型意义。这时候的政治课堂就可能变得不伦不类:到底是思想政治课、兴趣活动课,还是天文、地理课?由于课堂主旨的模糊,失去政治学科特色,整个课堂教学就可能失去思想政治课特有的育人魅力。因此我们赞成教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但不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放弃我们身边的新教材。新教材在每一课开始部分都设置了一些探究性的材料来导入本课内容,这部分的材料选择很多都是众多编者精挑细选的极具针对性的典型事例,材料中包含着本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多以活动方式展开。教师积极挖掘运用这些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将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这不仅能改变政治课堂的沉闷呆板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主旨突出,在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定点清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例如《政治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中“探究与共享”部分——“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作为该框内容的情境导入,材料典型,图文并茂,情境真实,问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学科特色。两次洪灾,作为探究的问题可以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但这样处理的话就淡化了学科特色,而设计成“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与“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就十分具有针对性。用好这两段材料和设计的探究问题,开发好课本资源,在感受历史的变迁中,学生不仅能识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等学科知识,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能增强对当今社会、国家的认同,提高归属感、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卫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由于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少章节的“探究与共享”还是有些滞后,这时候我们教师收集整理的“编外”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依然要把握好教学的针对性,不可把政治课上成其他课,也更不能因为注重传授知识而疏忽了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或者强调了德育特色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培养。

二、用好“综合探究”部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单一重视知识传授的观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整个思想政治学科各知识模块的教材编写都突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让学生在生活事例以及实例中感受体会,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内化知识。而各知识模块每单元的“完结篇”——“综合探究”,不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更是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对新教材,教师与其花大力气旁征博引,寻找“它山之石”,不如静下心来,深研教材,开发利用好“综合探究”这块“宝玉”,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济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教材给出了这样几条探究活动建议:(1)收集有关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2)收集王进喜等创社会主义大业和岗位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具体事例;(3)讨论就业应当具备的素质;(4)设计择业应聘模拟活动方式,明确分工,按小组分头准备;(5)演示模拟活动;(6)总结收获体会。同时也给出了如下探究路径参考:(1)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2)交流你所知道的求职知识和技巧;(3)自行创办企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4)在选择自主创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教材还配有与之相对应探究的材料,教师在这里用好我们的教材提供的资料、案例和情境,一下子就将我们的学生从课堂带进了活生生的“生活现场”,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省时省力,而且更便于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思考难易的梯度、体验的深度以及选择的方向性。通过收集信息、实战模拟,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就业与创业的艰辛,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感在活动中内化,免去了说教的生硬和无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

三、用好“相关链接”等栏目,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政治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成人化倾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这告诉我们:学生不应该做被填灌的容器,而应该是获取知识的“收割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各知识模块的每一课内容中都设置了“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观点辨析”等栏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单方面传授过程,而是一个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这部“收割机”主动发现收获知识、“换代升级”创新的过程。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也是有机统一的,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新教材的各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提倡积极研究和探讨将这三种特色结合起来,更好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R].2003.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R].2004.

[3]程树礼,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获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金帆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