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_对话管理大学

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_对话管理大学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_对话管理大学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找出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正是在将大学生对话管理与传统大学生管理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揭示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本质、特征及创新之处的。

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_对话管理大学

研究的方法与核心概念

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是记载人类知识最重要的手段,是传递、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它作为一种主要的情报源和信息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科学家和学者在研究中必须借助于文献。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献的数量、门类和品种越来越多,性质也日趋专门化,因此,如何搜集、鉴别、分析文献,如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认识历史、了解现状、预见未来,就成为影响研究成果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献法就是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属性的一种方法。文献法贯穿于本书研究的全过程,从课题的选择、调研到论证,从制订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一条线索,它具有反映过去和透视未来的功能。正如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1991)所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恩格斯也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观察。”逻辑的方法是理论思维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事实认识的方法。前者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后者通过对具体历史的描述实现这一点。只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透视和折射事物直观外表特征和抽象内在规律。本书研究坚持从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和事实以及背景中加以逻辑地反思,揭示出教育管理的规律,对揭示出的规律或带规律性的东西再加以逻辑思维的提炼、提升并用之预测未来,提出未来发展的理论假说(或判断),再回到事实和背景中加以历史地检验和论证,最终在历史和逻辑的一致和统一中确立本书的理论观点。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认识。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发现研究对象在整个事件中的位置,并从中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比较研究法就是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找出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在应用比较法时,要综合运用分析、对比、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本书的研究正是在将大学生对话管理与传统大学生管理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揭示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本质、特征及创新之处的。(www.guayunfan.com)

新范式方法论的运用。孙绵涛教授在总结、反思西方范式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范式方法论,即现象学范式、解释学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和符号互动范式(孙绵涛,2003)。从现象学范式到解释学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再到建构主义范式,进而落实到符号互动范式,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逻辑。现象学范式由胡塞尔创立,这一范式告诉人们,从事研究不仅要研究意识问题,而且还必须重视生活世界的研究,并以严格、科学的态度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果客观地加以描述;解释学范式是由施莱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种研究范式,它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中去,从研究对象的背景中去理解对象,然后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批判理论范式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它要求科学研究应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对一些理所当然的现象进行批判,并注意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间接性,根据具体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建构主义范式又称自然主义范式,这种范式认为现实是多元的,求知者和被认知者之间的能动的互动过程可以对多种结构进行比较并对其重构,因此,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不仅要解释和批判,而且还要在解释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符号互动范式由芝加哥社会学派提出,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主体间的语言或行动互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互动,这种互动必须针对对象的各种回应去沟通和磋商,互动中必须注意符号系统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研究就是通过现象学范式去收集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解释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去建构某种理论,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都是在某种符号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

核心概念厘定

关于管理

有人就有管理,管理的实践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人类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成就(如我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等)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管理的硕果。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大到国家乃至全球问题,小到一个人的生活起居、学习、工作、人生发展,这些一刻都离不开管理、规划与协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展,人的精神视野日益丰富,影响人类生活的因素增多,人类面临着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显。管理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一个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时代已经来临(陈孝彬,2005:25)”。

管理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它贯穿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领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可以将管理分为: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科技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部门和公共事务管理,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对财(经费)的管理,等等。每一类型的管理还可以细分,甚至可以无限细分,可以说有多少人类生活的领域就有多少不同的管理,不同领域、部门的管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要给管理下一个准确、公认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学者们对管理的共同属性和一般特征的探索和追寻。有的学者归纳、梳理了管理概念的九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周三多,等,1999:8-10):

1)管理是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8)管理就是决策;

9)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一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陈孝彬教授也从七个方面对管理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陈孝彬,2005:28-33)

综合各家之言,本书将管理界定为:围绕一定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协调活动。管理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核心与本质是组织协调。组织协调的具体方式包括计划、规划、决策、指挥、沟通、激励、监督等,组织协调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因此,管理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活动过程。

关于大学生管理

按照以上对管理的界定,本研究把大学生管理界定为:围绕大学教育目标而在教学以外对大学生进行的组织协调活动。教育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那么大学教育目的是什么呢?本研究认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主体建构与发展,从而又可以进一步将大学生管理界定为:为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建构与发展目标而在教学以外对其进行的组织协调活动。培养人、发展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和教学以外的管理这两个途径来实现。在广义上,大学生管理也应包括教学中的管理,但鉴于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本书所指的大学生管理不包括教学管理,而专指教学以外的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活动。大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大学生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大学生管理是一种基于教育的管理,因此,它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运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大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履行教育的职责,发挥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管理是一种对思想和行为的管理

大学生管理直接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境界、规范学生的行为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建构与发展。大学生管理中的一些事务性管理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管理、宿舍管理、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等,表面看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实质上都是以提升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行为为目的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而大学生管理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对管理的方法和艺术有较高的要求。

·大学生管理是一种知识管理

大学生是基于知识学习而组合起来的群体,高等学校也是知识的联合体,所以知识在大学生管理中具有无形的力量。大学生管理依赖于知识,更要创生知识,在管理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共享与创生应成为大学生管理的目标追求。

关于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它通常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现代汉语词典》,2002:31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始的语言学意义,并且进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不同的思想家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戴维·伯姆提出让意义自然流动、汇集与分享的对话论;迦达默尔认为对话是基于理解的视界整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提出构建交互主体关系的对话论;而对话理论的集大成者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对话就是一种“我—你”式的直接的、交互的、活生生的精神相遇关系。

在对话哲学理论的观照下,学者们还结合各自研究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话”概念作出了各种不同的界定:

1)对话是在一个主题上持有重大分歧的见解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以从对方学习关于这个主题的更多真理为目的的双向交流(L.斯维德勒,2006:8)。

2)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滕守尧,2006:5)。

3)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形成的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民主的相互交往关系(张博,2001)。

4)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聂荣鑫,2003)。

5)(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张天宝,2005)。

这些有代表性的界定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对话的内涵,但笔者认为它们还远没有完全揭示出对话的深刻意蕴,因为对话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物之间,不仅产生于语言之内,也产生于语言之外。“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换,也是一种价值交换,同时还是一种感觉交换;对话不仅是语言、思想的馈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谭学纯,2004:1)。因此,要给对话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抽象思维层次对其作一大致的概括:对话是一种态度,一种关系,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意识和哲学观。

·作为一种态度

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是指以“你”的态度而不是“它”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以一种坦然的、超功利的、豁达而开放的态度接纳和体验天地万物,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眼光去鉴赏天地万物。这种态度是一种心灵上的转向,从自我转向他人(物),消解自我中心与权威,养成尊重、接纳、理解、包容的心态,通过参与、介入、共享、互动与合作去形成一种集体意向性。通过这种对话,“倾听不同声音的交响,调适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己‘在场’的姿态,重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觉”(谭学纯,2004:1)。

·作为一种关系

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是指一种消除了种种矛盾和对立而建立的主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作为自己的朋友和伙伴;都不把对方作为自己的经验物、利用物,而是作为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话作为一种关系把交往的双方联系在一起,并使交往双方在这种关系之中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开放理解和真诚沟通。这种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其间不存在权威和控制,维持这种关系的是真诚、信任和相互分享。马丁·布伯将这种对话关系称为“我—你”关系,是对“我—它”关系的超越和扬弃,在他看来,这种关系才应成为人生的本真关系,一切的价值和意义都产生于这种关系。

·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话是人存在的本质,是人类真正生活的体现。人的存在是与他人共同的存在,是在与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关系中的存在。交往就是一种对话。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永恒展开的对话。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对话和由对话所导致的联系支撑着我们的存在。”“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生命在对话中敞亮,存在在对话中展开,主体建构在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实现”(谭学纯,2004:2-3)。巴赫金也说:“人的存在本身,便是深刻的交际。存在就意味着交际。”“对话结束之时,也是一切终结之日……两个声音是生命的最低条件”(转自辛斌,2002)。

·作为一种意识和哲学观

对话作为一种意识和哲学观,完全超出了语言交谈的范围,成为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理念和精神。具体而言,它包括交互主体、民主平等、开放自由、相互尊重、公平公正、理解包容、精神相遇、意义创生等方面的理念和精神。

关于对话管理

“对话管理”是一个新概念,对对话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属开创性工作,本书正是这一开创性工作的尝试。本书认为,对话管理是对话的理念和精神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回应,它是内化与超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一种管理新范式,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机制,以人本管理的精神为价值导向,是在内蕴主体性管理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性管理;它是管理双方基于各自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个性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互动等交流沟通方式,经由精神相遇和视界整合达成意义创生,实现管理价值目标的一种新型的管理范式。它用对话的理念和精神改造管理的各个环节,如管理理念、组织、目标、方法及实践机制等方面,从而使传统的管理范式实现变革、创新与发展。这种对话管理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①关系的平等性。管理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双方处于平等的“交互主体”地位,相互尊重对方人格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完整性。②行为的自主建构性。管理是一种“商谈”和“对话”,是在双方共同探讨、相互体验中进行的,其间没有命令和控制,双方的行为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自主建构。③目标的价值性。一切管理内容和环节都成为手段,人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管理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在精神相遇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