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内涵_生成性教学的有效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是上海市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主持的2009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历时两年多,成绩较为显著。
一、省市级的同类课题研究尚少,可为其他小学提供一个全面的实践操作案例
当前,在关注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的实践中,一些教师通过课题形式在单一学科中探索生成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本课题则从各学科中全面展开,并把生成性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显然覆盖面更广,操作性更强。
二、从一份调查中获得的启示: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现状不乐观
本课题在被批准立项前,课题组于2009年上半年对学校所作的一项“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中发现:(www.guayunfan.com)
1.教师对课堂生成问题关注不够
调查显示,只有近30%的教师对生成性教学充满热情,很多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实践上,过多地考虑教师的意志,忽视了学生的需要。课题组在对生成性教学知识的来源问题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对“生成性教学知识的了解途径”的回答中,有20.5%的教师认为来自“书籍报刊”,有64.4%的教师认为来自“学校宣传”,有8.2%的教师认为来自“同行介绍”,有6.8%的教师则选择了“网络”。可见,教师依靠外部的“学校宣传”和“同行介绍”占了72.6%,这种现象反映了教师被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有效应对课堂生成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少对生成性教学的主动学习,无法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的价值;二是为了赶进度而没有时间理睬生成问题;三是在预设中缺少对生成问题的创设;四是缺少对生成性教学问题的研究,无法有效应对课堂生成问题。
2.学校教研组活动缺少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调查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教研内容脱离教师实际,有25.4%的教师认为教研形式没有突出校际、组际的交流,有61%的教师认为教研还没有有效关注“预设与生成关系问题”。这些数据表明,教研组活动还有待加强。
3.学校在管理上缺少重视生成性教学的举措
调查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管理过程不到位,有32.1%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不深入,有51.8%的教师认为教师教学能力与要求不适应,而认为“其他”的仅占教师总数的8.9%。因此,学校要改进管理方法,让教师积极投入到生成性教学的活动中去。
三、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寻找新途径
在新课程推进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教师宣讲的静态过程。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必然产生教师教学设计之外的生成性教学事件,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其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侧重于教师单向教学,以自我教学设计为中心,机械地按教案走,结果学生是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低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离开了学生自我认识,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1.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教学的附加价值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意外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价值。[1]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意外事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影响教学效能。事实上,他们只看到了意外事件对教师原有思路的干扰,但没有看到这也是关注学生的鲜活教育教学资源,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调整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利用这个机会,适时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问题,从而取得意外的教学效果。
很多有主见或调皮的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正确处理意外事件导致的结果。例如,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美国诺必塔小学的校长,那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当时学生捣蛋和违纪的现象较严重。有一天,正当保罗讲课时,一个学生在窗台上跳上跳下,并伸着小黑手朝正在讲课的校长走来。校长没有批评他,而是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拇指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纽约州州长。”这句话激励了他不断奋发向上,并以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2]
可见,教师只要巧妙利用好课堂意外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在有效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教学的附加价值得到开发。
2.生成性教学的师生互动性,必然要把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学,知识没法构建与生成,教学问题也就没法产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产生认知冲突,生成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对话时间,对话的内容可来自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以及在对书本知识思考基础上的新认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课堂不断产生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建构新的知识,更新人生价值观。
3.生成性教学要求的课堂民主性,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生成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有效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生成。参与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3]
因此,有了课堂的民主,学生才能放下学习的思想包袱,大胆自由地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向教师提问或质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生提问,都是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出发,饶有兴趣地去准备问题,针对自己未知的领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4.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开放性,丰富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任何封闭的学习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因此,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教材、开放的方法和开放的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5.有效实施课堂德育,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新方向
(1)生成性教学是尊重学生的教学
预设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师将教案机械的实施作为自己最高的教学使命。因此,教师持有这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以自我为中心,任何阻碍教案实施的现象,都会想办法被清除。在把教案置于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学生的需求会被忽视,任何有悖于预设的答案都成为错误的。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地位,而且教师想方设法用自己霸道的权威来约束学生的个性自由,消磨学生的自信心,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生成性教学则不同,教师把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显然,学生的情感将得到关注。
(2)生成性教学为学生健康成长营建了良好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它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性教学不再把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它为课堂营建了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环境,关注了学生情感,发展了学生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新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见,这种人文性情怀的教学为学生健康的生命成长打下了基础。
对生成性教学的概念,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根据有关文献及我们的实践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解读。
首先,生成具有意外性。传统教学通常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准备,并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而生成则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它并非有意为之,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如何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因此研究应该关注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次,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发生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学生。
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极主体就可以了,它还必须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还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研究还要考虑到学科、教学环境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最后,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需要师生以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因此研究时要注意动态生成的可变性。
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应界定如下概念: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对预料之外的课堂教学事件或问题的教学方法。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能合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找到合适的策略与方法,应对教学的生成性事件和问题,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内涵主要表现在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通过生成性教学能否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某一目标。
一、以反思为基础,寻找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怕得罪人,喜欢说好话,不敢直接点出执教者的问题,从而使开课教师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自我反省。
有时人们还曲解了“反思”的内涵,把反思停留在总结好经验的层面上。其实,反思更多意义上,是对自我已有问题和将来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单方面地对成绩的总结。
只有认真而勇敢地牢记以往失败的生成性教学案例,从各个视角面对生成性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才会找到影响生成性教学开展的相关因素,有利于剖析问题成因,探寻有效对策。
为此,本课题从学校领导、教研组组长、教师三个层面反思自我对生成性教学价值的理解,在生成性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学校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二、以生成性教学为手段,在学科中有效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为推进新课程服务,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生成性教学应该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同时,在落实新课程目标中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1.要关注课堂德育,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生成性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树立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并要付之于行动。
首先,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预设在教学中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德育。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建课堂德育环境,以“爱”为主线,并能根据教案巧妙地生成德育内容。
第三,教师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能及时捕捉德育教学资源,艺术性地开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新课程目标
学会认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生成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好特有的教学功能。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针对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巧妙开展生成教学,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目标;根据少数学生的特殊需要,课内生成问题,课外个别有效解决,落实深层次目标。
其次,教师要巧妙采用教学策略,在师生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生成教学问题,在引导启发中传授知识和技能。
第三,教师要捕捉突发的问题,变问题为教学资源,有效传授知识与技能。
3.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实验、观察等体验中解决。
其次,教师针对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交流中解决。
第三,教师要用开放的教学过程,以解决生成中的问题。
三、探寻一个小学实施生成性有效教学的范本
在新课程的推进下,各个学校教师都在力图摆脱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方式。而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教师以往过分注重教学预设的弊端,开始关注预设之外的教学问题,学会机智地应对,从而提升教师的素养。
当前,全国各地教师都在积极开展生成性教学,但以围绕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为方向,对生成性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课题研究还不多。本课题试图为全国同类学校提供一个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范本。
一、通过调查研究,把握学校生成性教学的现状
在课题研究之前,为了及时了解学校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情况,学校领导专门成立了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组,研讨设计问卷和访谈内容,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1.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内涵还局限在单一层面的理解上
由于教师长期工作繁忙,对生成性教学的内涵未曾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有些仅凭自己的主观来判断,还有一些则从文章中断章取义来理解。显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界定生成性教学,难免有偏颇之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依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合自己的学科,全面、系统地总结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并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做到为教学服务。
2.教师对生成性教学中经验积累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面对在教学中遇到的课堂生成问题,无论教师是有准备的,还是未准备的,总会积累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但遗憾的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经验还未系统归纳,其现象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成功案例积累是局限在零星的教学片段上,还未上升到理性思考。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通过写札记的形式记录发生的事件,未对其背后的成功原因作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当然更谈不上对精彩的课堂生成事件进行有主题的系统归纳,进而上升到论文形式。
其次,对生成性教学成功案例的文本材料积累还局限在少数教师。更多的教师虽然遇到或应对过课堂生成问题,但这些经验并没有通过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更没有从反思或理论层面进行思考。
最后,对生成性教学的成功案例内容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还未能反映在全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上。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但其中多数教师仍然把生成性教学作为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还没有上升到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上来,从而仅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3.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还处于自发尝试的状态
在被调查的教师对象中,对生成性教学具有热情且能在教学中注意课堂生成的占总数的30%;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有86%的学科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生成性教学还未关注,未作为管理制度或教学规范提出。
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中还处于自发状态,教师的积极性尚未被充分调动,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成效还不理想。
二、构建反思平台,全面深入地推动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学校领导率先反思,引领学校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展开
校长是学校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只有率先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找到引领的方向。
(1)在反思现状中鼓励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
目前,中小学校长队伍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新现象,校长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增强了,但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和指导能力变弱了。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忙于开会、考察、管理,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核心——进课堂听课和教学。如果校长不深入课堂,不亲自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怎么能对当前课改下的教学问题把脉诊断呢?校长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出发,不断加大自身对于课改的热情,才能正确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2)在反思中校长成为生成性教学设计的推动者
生成性教学实践建立在教师常态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备课即教学设计阶段,加强生成性教学的预设,加强学情分析,想象并预测课堂生成的主要方向或情形,有利于教师从大处着眼,整体设计生成性教学的方案,并促使课堂生成有的放矢。每学期开学初,校长应深入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抓好了一个备课组,也就抓好了一个年级的一门学科教学。
2009年9月,学校领导参加了部分学科备课组活动,当场作了点评,发扬了一些组的好的做法。如四年级英语备课组活动中,校长指出,教师们不仅能够进行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更能够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针对特殊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并就课堂实践中所遇到的生成性事件进行有效解决方法的探寻。科学备课组能结合课题开展教研,从课堂实验设计的示范、指导,启发学生运用有限器具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教研互补预设,有效设计每个环节。此外,还指出了备课组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备课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有设计困难的教师有时间提问,共同研讨生成性教学的设计问题。
(3)在反思中激发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现场对话
校长亲自进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分析课堂对话情境,提炼课堂重要场景细节或关键事件,研究并评价教师生成性教学策略应用方法、技巧与效果。
2009年第一学期开始,为了在全校营造生成性教学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学氛围,校长牵头确定单周星期三为骨干教师为代表的“生成性教学”开放日。开课前,教导处将教学过程印发给听课教师,校长亲自参加,与听课教师一起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写上自己的评课意见,现场开展对话交流。
2.教研组组长与成员共同反思,推进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可见,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因此,教研组组长是教师最直接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要率先学会反思生成性教学问题,经常构建反思性的研修平台,使同组教师发现问题,有效开展教研组研修,从而确保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案例:语文教研组的一次反思研修
主题:
反思:我们的生成性教学关注了课文背后的友爱吗?
时间:
2011年3月12日
地点: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东六楼礼堂
研究人员:
全体语文教师
【引言】
在日常教学中,身边的教育情境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虽然,我们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要抓住这些课堂上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加以引导,加以点拨,但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时,还有些盲目,不能围绕目标进行取舍和利用,引导上甚至远离原先预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任务。这样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片段】
《一群光头男孩》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讲读课文,老师在教完课文3~5小节后,问学生:“小朋友,你觉得这个男孩想出的办法,好不好?”(本意想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男孩善良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但没想到,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办法一点都不好,大家都剃光头多难看,又不能把他的病治好。”学生乙马上附议:“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我可不愿意剃光头,我们可以想其他办法来帮助他。”老师当时愣住了,显然她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说。接着,她便顺着学生的话,说:“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甲马上接口说:“我会给他买一个漂亮的假头套。”老师当即表扬了他:“你真棒!很有创意。”这时,班中学生纷纷举手。学生围绕怎样不让这个男孩光头,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而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都加以肯定或赞赏。
【研讨】
对于刚才课堂上发生的这一幕,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张老师首先说:“刚才课堂上生成的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处理得恰当吗?好像和你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偏差。”
成老师说:“我也觉得,其实这个问题生成得很有价值,你没有很好地利用,反而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了,远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执教教师反驳道:“我当初确实没想到学生会这样说,但是他们说了,我觉得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他们也是在关爱同学呀!所以,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讲了下去。我这样做也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不是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这样做的吗?”
费老师说:“是,新课标确实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这也应该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不能忽略文本所提供给我们的价值取向。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体会爱的力量,感受到同学之间最真挚、最可贵的友谊,而不是如何想办法把这个光头藏起来。”
花老师说:“我也同意。其实当学生生成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肯定他们想得好,很有爱心。然后引导他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想想当时这位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文中找找当时布莱恩不肯上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光头吗?”
刘老师说:“是呀,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粗浅的,他们只是从文本的表面上认为这个男孩很傻,帮助布莱恩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剃光头发多难看呀,他们并不理解这个男孩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并不懂得怎样去真正关爱同学,而你作为教师却没有及时引领,发挥好主导作用。”
宋老师说:“或许,你也可以把这个问题暂时搁浅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再让学生来说这个男孩这样做究竟好不好。让学生从中体会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同学之间的真诚关爱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和勇气。”
执教教师说:“我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时间来不及了,我就没有再回到文本上来。”
沈老师说:“确实,课堂是流动的,是生成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时,围绕目标进行取舍、引导。”
其他参加研讨的教师也纷纷表示赞同这个观点。
确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更要充分挖掘,去引领学生。就如刚才研讨中提到的有关爱的教育,其实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对学生有偏差的理解加以很好的引导和点拨,那么学生就会受到一次关爱他人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的关爱可以给人自信和勇气,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从这次研讨中,很多语文教师也深刻体会到,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允许文本价值多元解读的同时,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和表扬,必须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
3.教师个人主动反思,成为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主力军
(1)搭建反思平台,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现代教师必须要有反思意识和行为,因为学会反思是现代教师成长所必备的阶梯。因此,学校要有效组织教师开展反思,并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行为。
首先,要组织教师与同事进行相互反思。差异是一种互补,教师与同事之间一起相互听课和评课,可以了解各自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有助于缩短教学业务上的差距,共同成长。
其次,要引领教师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正视自我的问题。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决定了教师用学生的眼睛来观察教学行为,将更有助于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教学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
最后,要引领教师在学习理论中自我反思。理论文献揭示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能够帮助教师解释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有助于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避免盲动性,提升教师的理性分析与思考能力。
(2)引领教师掌握聚焦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方法
首先,引导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反思。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要提前备课,撰写教案,但教案是否有效地体现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这就需要课题组会同学科教研组进行研修,从而保证教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便于课题的有力推进。对于备课形式的反思,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也可以采取公开的方式把修改完善后的教案和原教案挂在网上进行交流,让其他学科教研组的教师一起参与讨论,从而提升执教教师的反思能力。
其次,引导教师在开课中反思。常言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再好的课总有美中不足,所以,在开课结束后,进行及时评析,为开课教师构建反思平台。
最后,引导教师在课后形成文本。对于一个参与生成性教学研究的教师在多次的教学实践后,必然有很多不足或成功经验需要总结,以文本形式的反思文章加以体现是非常有用的。
文本形式的反思交流有很多优点:其一,迫使执教者认真梳理自身的问题,较全面地把自己的反思内容呈现给大家;其二,能就问题作深层次的背后理性分析;其三,使更多的教师分享了同伴的教学智慧。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学校领导组织教研活动为全校教师所分享,引领教师在参与生成性教学中获得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认识,帮助其他教师少走弯路,借鉴他人经验,迅速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1.构建教研组研修平台,交流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方法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题的研修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课堂德育是众多教师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为此,很多教师都希望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给他们提供教学思路。学校领导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成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引领教研方向;二是采取现状调查,针对问题展开教研活动;三是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制订评价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过程与方法”主题的研修
学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过程与方法”主题教研活动的新形式,其中网络教研成为现代教研的一种新形式。为此,学校每学期不定期举行网络校本教研活动,开设校园论坛。这种教研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校教研主题挂在网上,呈现开放性,架构起畅所欲言的通道,扩大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空间,形成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的网上研修新格局。这种教研活动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周次性和时空性,走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每时每刻,为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更大的教研空间。
(3)“知识与技能”主题的研修
“知识与技能”主题的研修采用现场教研的形式,可以摆脱抽象的理论说教的弊端。教师亲临现场,体验鲜活多变的课堂,近距离观察教学,使参与者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思维定势,能从他人的思考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某些认识,以提升教师驾驭生成性教学的素养。
2.构建教学论文交流平台,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学校在开展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为此,学校领导和课题组建立论文奖励制度,凡根据在生成性教学中积累的实践感受提炼成论文,只要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就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分发交流,并给予物质奖励。
某一位青年体育教师工作近十年,从来也没有写过论文,也不知道如何写。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看到印发下来的7篇同伴写的有关生成性教学的论文,感触很深。
学校课题组让这7位教师进行了交流,谈了体会。于是,这位体育教师才明白,原来在生成性教学中积累的成功案例要及时进行书面总结。提炼成一篇小文章并不是难事,关键要做有心人,同时要敢于写,敢于思考。于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她的论文《巧用课堂策略,化解课堂意外》发表于区级教育杂志。
这样的教学论文交流,一方面增加了率先撰写教学论文作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教师树立了研究的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热情。
3.搭建开课交流平台,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研究,最终要在课堂中落实。因此,开课交流是一种贴近教师的研究活动。在举行交流课之前,执教教师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本节课的课题进行预设,即:教学过程做到如何开放和互动;在哪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提问,诱发“生成问题”;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或何种组织形式更容易生成教学问题。
在观摩公开的研究课后,执教教师交流教学体会。交流的内容包括:一是如何根据教案设计巧妙地生成教学问题;二是如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机智地处理突发教学事件,有效地开展生成性教学;三是如何抓住“课堂意外”的契机,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通过与执教教师交流,参与观摩的教师取长补短,以交流课为案例,指导自己学科如何开展生成性教学。
四、通过建立评价制度,让生成性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常态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因此,要让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深入开展,就要积极营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土壤,变革原有的教师评价指标,对此,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做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建立生成性教学的评价队伍。校长作为组长,负责对生成性教学评价的管理,组织学校有关人员成立评价小组,并细化评价指标,制订可操作的评价方案。每学期末,还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
其次,建立制度,确保对教师进行评价。生成性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参照的标准,要落实到位,而不能作为摆设。因此,学校领导要组织评价小组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评价,以促进学校生成性教学的推进。
最后,要确定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一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是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五、营建关注教师个体差异的激励机制,促进学校生成性教学的全面展开
平均主义、“大锅饭”违反公平公正的原则,更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激发教师的创造潜力,对于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1.物质激励。要建立制度,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中发表教学论文、教学比赛获奖、指导学生比赛获奖、教学成绩显著等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职称晋升激励。对于教学业务,无论教龄长短,应该根据他们的教学业绩和学术水平优先或破格晋升教师职称。
3.学术荣誉称号激励。对于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要根据他们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绩,排除干扰,不分教龄、性别、社会背景等优先推荐为校、区学科带头人。
一、建立开展生成性教学有效研究的策略
策略之一:开放性教学策略
课堂意外问题的产生,不可能源于预设,而是在于开放的课堂。因为在封闭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机械地按照教案走,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发挥,很难参与课堂教学,显然就难以产生节外生枝的课堂生成问题,生成性教学也就无法开展。
1.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思维
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地看问题。教师要用发展的、多元的、动态的、灵活的思维对待教学,而不是死板地停留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
传统教学中,教师静止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师过多地强加或渗透了自身的思维,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无需动脑,学习问题也就无法产生,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鲜有出现。
其二,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教学陷阱”,学生按部就班地落入圈套,师生无法互动,当然也就没有生成性教学。
其三,教师习惯用静态的思维看待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刚刚显露出进步的迹象和个性的光彩时,就被教师固守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
其四,教师的狭隘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只有开放的思维,才能改变传统狭隘死板的教学定势,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
2.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目标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诚然,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如果教师过分拘泥于已制订的教学目标,不能因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变化,机械地死守,则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变化,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也就无法显露。
3.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当学生不理解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跳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环节时,如果教师视而不见,不调整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影响,掌握不好学科知识,更谈不上开展生成性教学。
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探索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4.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过程
生成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开放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那么,封闭的教学过程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参与,课堂生成问题也就无法产生。因此,只有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动态的课堂才能生成。
首先,要有开放的空间。教学空间可以是校内的教室、实验室、多媒体室、校园,也可以是在校外,这样学生就能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教师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
其次,要有开放的学习交流形式。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相互讨论。
最后,要有开放的教学时间。有些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在课上,还可以延伸到课余时间进行,形成灵活、便捷的教学模式,这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教师生成性教学的开展。
策略之二:互动性教学策略
教学有了互动,才能为生成问题创造条件。互动,既是生成性教学的表现——在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多边互动,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原因——因为互动,所以才有新的信息、资源的生成。[4]
1.教师与学生互动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能是独角戏式的一言堂教学,而应该是与学生一起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才能使教师主宰的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海洋。师生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等。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也因学生的需要而产生各种问题,从而为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创造了条件,使教师在机智应对学生问题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改进教法,提升教学效能。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因此,只有师生的互动,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提高教学效率,生成性教学的价值之一也在于此。
2.学生与学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班学生年龄相仿,会更加无拘束地放飞自我的想象空间,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自我需求而产生的问题更能激发教师的机智,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学生与非师生个体的互动
这里主要指引导学生与师生外的家长、社会人员互动,从而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渠道更宽广,同时学生带着超越教师课堂思维的问题可以为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学生习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显然,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在愈来愈开放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对象,学校课堂已延伸到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因此,学生想些什么,在课堂上会问些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新的需求和奇思怪想,教师难以揣摩,这就迫使教师不能再死守教案,要分析学情,研究学生内心世界,以智慧应对课堂生成,从而提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之三:问题资源利用策略
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令教师没有设想到的问题,都是开展生成性教学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因为问题就是教育契机,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在于捕捉契机,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视而不见,死板机械地执行教案。
1.错误问题资源利用策略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教师或学生的错误问题,这恰恰是教师构建正确科学知识的教育良机。教师的及时发现、恰当疏导,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收获。出错,就意味着理解的错误,只有循着错误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起因,才能认识问题的根本。有些教师以错误为起点,引导和启发学生,透过科学知识外层模糊现象或假象,真正掌握本质与内涵,这远比直接灌输来得更加有效。
然而,我们在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更愿意对这些错误问题资源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一是由教师引发的错误举动或知识错误,他不愿意放弃自我的权威进行纠错,采取能躲则躲的办法;二是由学生自身引发的理解错误或行为错误,教师采取了简单批评应付的方法,因为他们不愿意把原有教案搁置一边,调整教学方法。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如今的教师要正视的,只有认识问题根源,才能看到利用错误问题成为教育资源的价值。
2.德育问题资源利用策略
在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非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提出学科知识外的德育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及时开展课堂德育,使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融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彰显课堂德育的艺术魅力。
反思我们的常态教学,很多教师习惯地坚持唯“知识论”,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除了教授学科知识外,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不会加以关注。其实,课堂德育与学科知识的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大家知道,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对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可以想象,一个不关注学生情感的教师,是很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摈弃片面的知识传授,才能关注课堂德育,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艺术性地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过程与方法问题资源利用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由学生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而这些突发事件恰恰是教师改变原有教学设计,重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机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或学生探究、讨论等多种可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因此,课堂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是教师机械死板预定好的,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效能的提升达到最优化。
如今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还比较单一,教师预设的意志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有些实践性强的美术、自然、体育等学科,除了增加一些动手做的实践外,学生的思想仍然被禁锢,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掌握,学生是否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对这样的问题还没有认真思考过。甚至有些教师在教授知识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时,发现错误问题也不去关心,自认为已经过实践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最好的,不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策略之四:个性化教育策略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不仅要针对课堂生成问题巧妙应对,为班级多数学生服务,还要机智捕捉生成问题,关注个别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个性的发展。
1.营建宽松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成教学问题
学习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而学生的参与则离不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才能活跃思想,发挥潜能。因此,教师的言语表情、教室布置等都要体现自由、民主、平等,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到学习的宽松与愉悦,有安全感和温馨感,在主动参与中与教师互动,继而生成课堂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课堂中的教学氛围仍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生怕课堂民主后难以驾驭学生。这背后值得反思的是,教师不认真研究学生身心特点,不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遏制,不敢在课堂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为此,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研究教法,备课时不仅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更要分析学情;上课时创设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好奇心在这个宽松的土壤中不断孕育,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采用课堂激励评语,鼓励学困生在参与学习中生成问题
通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肯定和激励性的评价会使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找回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各种学习困惑会逐渐涌出,不断地抛向教师。显然,这有利于教师分析学困生问题的成因,把脉诊断,思考对策,机智应对。
然而,当今的课堂激励评语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正如很多学生所说:“教师的激励语言太吝啬了。”没有教师的肯定,哪有学生的自信,对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要充分认识课堂激励评语的重要性,让那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中生成问题,使生成性教学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
3.因材施教,引导每位学生和谐发展
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会成为常态,意料之外的问题生成会增多,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过程与方法,与学生对话了解问题成因,巧妙应对生成问题开展生成性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我们知道,由于家庭、个人经历、遗传等因素,学生是有差异的,对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中暴露自己的实际水平。有些境况也许是意外的问题,但教师要坦然面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形成在学科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在全校开展的扎根于课堂的群众性教育科研中,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走进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思想品德、体育、音乐、自然等所有学科,不分年龄、教龄和性别,所有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在学科教学的研究中,形成了近40篇的学科论文。
表一 各学科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反思论文
表二 在学科中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论文
(续表)
表三 在学科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论文
表四 在学科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论文
三、形成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师生成长案例
1.教师成长案例
全校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后,反思自我不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自身机智应对课堂生成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探索中学会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学校民主开放的研究氛围中,有些成熟型教师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与实践,积极地投入到研究当中。
有十多年教龄的数学教师陈明就是一位。作为一名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的教练,他在培养智优学生方面倾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生成性教学,他感到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和对学生的解疑答难等能够游刃有余,而如何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促进课堂教学增值,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通过学校课题组的引领,陈明老师不断地探究着、前行着、进步着……他从感性的文本解读到理性的教育认知;从教学观念的变化到教学行为的改变;从教学行为的改变到教学理念的升华,这些无不见证着他在“生成性教学”这一领域所获得的成果。
近两年中,他撰写的《选择方法:生成性教学的艺术》发表于《新课程》2010年5月刊;《实施生成性教学三大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发表于《静安教育》2010 年8月刊,并获得了上海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的三等奖;《反思生成问题,夯实小学数学知识》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2011年5月刊;《在研究中成长,直面异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发表于《静安教育》2011年9月刊。
生成性教学研究让我更自信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 陈明
在文本中学习,教育观念的改变促使教学行为的改变
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使我有机会学习了“生成性教学”。从学校发给我的大量有关“生成性教学”的文献中,我对教学有了新认识。原来生成性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简单地说,是指课前教师要有精心的预设,课中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刁难”或“提问”,课后要对各种生成性资源作记录和反思。要提高生成性教学的水平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关注整个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学校课题组的引领下,我感悟到平时在上数学课或学校社团课时,往往只关注一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而这一教学行为已大大落后于当今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中,我认识到了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落实只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更要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维了,真正参与了,切实体验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是否真正投入了,自我发展了!通过实践发现,原来这些元素真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具分量的作用。下面就举一例:
记得在一次校内公开教学《抽屉原理》时,一位学生出其不意地问我:“既然这个规律由苹果放进抽屉的实验得来的,那么为什么不叫‘苹果原理’,而叫‘抽屉原理’呢?”面对学生的“刁难”提问,平时积累的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经验告诉我: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想办法因势利导。略作思考后,我接着那位提问学生的话说:“其实叫什么原理并没有关系,让我来说一说,这个原理是怎样得来的吧……”通过介绍这个原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了即使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事情中,只要善于观察、思考,也能发现重要的原理或规律。数学中的原理名称往往是以发现它的第一人来命名的,重要的是原理本身,而不是原理的名字。课后,听课老师赞赏了我的应对处理,一致认为,用介绍相关数学文化的方式来应对生成,使学生既明白了抽屉原理的来源,还感知了认真观察事物的重要性。我想,这其中我不仅及时化解了学生的“刁难”,而且还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这种对于课堂教学水平的点滴提升,实则离不开对生成性教学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只有认识深化了,才能有教学行为上的改变。
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行为的跟进中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听了其他学科的课题研究课后,我理解了面对生成性资源,不单单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学科功底来应对学生的“诘问”,而是指在教授或学习中全方位地关注“过程与方法”,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及时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记得我曾上过的一节教学录像比赛课《重叠问题》,这节课中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三(1)班绿叶小队有7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有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绿叶小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似乎很难把握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于是我就干脆放手,让学生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人数。通过巡视后发现学生设计的方法,主要归纳为如下4种:
针对这四种画法,我让学生中的典型代表逐一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对每一幅图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并评选出最好的方法。有的学生说第一幅图很好,用阴影部分反映出了重复参加的人数;有的学生说第二幅也不错,但用粗线表示这两个人重复参加,不太直观;有的学生说第三幅图借用以前学过的线段很好;第四幅图……通过评价,我和学生们都认为第四幅图最好,接着我追问:“大家都认为第四幅图最好,那么它的优点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之后,得出:采用第四幅图的优点在于它一是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两个数量之间存在着重复的关系,二是比起线段和一些实物图形(如三角形),即使人数再多还是可以用一个集合图来表示的,这样就快捷许多。学生在众多方法面前,通过评析与比较,自然得出了最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面对学生众多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恰当的比较、讨论、质疑、评价、归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中,重视“过程与方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反思中学习,在生成性资源的化解中提升师生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一些同事的数学课上,学生的学习氛围非常热烈,学生们回答问题总是争先恐后,而我的课却总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呢?于是,我在观摩同事课的时候,着重观察他们是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如何把课堂氛围调控得更为互动、积极、热烈的。同时我也在反思,作为一个小学数学男教师,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在以前是否显得过于简短和单一?
通过与同事们的互助交流,我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是喜欢表扬和鼓励的,在面对生成性资源时,只有充分地肯定学生,把每个学生的各自优点记在心中,说在口上,才能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更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经过反思和学习,在化解生成性资源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逐渐丰富起来,如:“你的想法很独到!”“在这个问题,你可以当老师了!”“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节课都听到你的发言。”“你好厉害,你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完善了教学的评价性语言,我慢慢地感受到我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更亲近我了。
在反思中找自身的一些问题,并努力改善之,使我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带劲”,这也让我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
像陈明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反思与行为跟进,逐渐走出“唯知识教学”的狭隘教学理念,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英语学科教师俞倩,担任教育工作已有8个年头了,结合课题研究,她在关注课堂德育方面有了突破,她和孩子们的心灵靠得更近了。俞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及时地捕捉课堂生成问题,走进学生心灵,关心学生冷暖,拉近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下面是俞倩老师在教学札记中的一个片段:
Mother's Day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话题,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自认为贴近他们的问题。
每个孩子面对这样的提问都显得特别的带劲,只有小王面带沮丧地坐在那里,毫无反应。虽然他平时在班中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在英语课堂的活动中还是挺活跃的。可是今天这是怎么了?于是我把同样的问题再询问了一次小王:
“What does yourmum always do for you?”
“我妈妈不管我的,我的生活阿姨照顾,我的学习家教老师辅导,她就知道打电脑!”
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尴尬,我该怎么圆呢?如果什么也不说,一定会伤害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于是,我问孩子们:“What can Tommy do for hismum?”话音刚落,小手一个个都举得高高的。
“He can write a letter to hismum.告诉妈妈,多陪陪自己。”
“Yes,and he can make a card,too.”
笑容似乎重回到小王的脸上,我还注意到,每次大家帮他出一个点子,他就重重地点点头。
那天放学以后,我和小王的妈妈深聊了一次,了解到他们家的一些特殊情况,并答应孩子每天放学后一定和他通一次电话,督促他更好地完成这天的作业,交流感想。这种方式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小王,我与孩子的心灵走得更近了。渐渐地,孩子对英语越来越有兴趣,也越来越有信心。
在英语的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特别是面对后进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的不用心,很多时候都是“事出有因”。我们不应该急切地想着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进程继续下去,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起了催化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关注课堂上孩子的点滴细节,努力认真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而课堂之外的时间,更为我们和学生交流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感情共鸣。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都能理解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份关心对于儿时的自己都非常的重要。把学生当孩子看,就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的天真无邪,爱护和关心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是作为老师的我们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拉近我们和学生之间最好的情感纽带。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反思、实践,并在分享他人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法,利用课堂问题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25篇论文发表于市、区级刊物。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教师发表论文目录表
2.学生成长案例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在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拉近了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心情愉快了,学习积极性由此大大提高。
宽容老师,让我爱上体育课
四(1)班 申恩智
我的体育老师是位姓陆的男老师,头发长长的,大眼睛,鼻子很尖。他像个小孩子,总是逗我们玩。
我们都很喜欢上陆老师的课,因为他很有耐心。在体育课上,每当碰到不容易学的练习内容时,陆老师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讲解、示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他还经常说一些鼓励我们的话,使我们能充满自信地上好体育课。
记得在一节《海绵球掷远》的练习课上,我被陆老师请上台示范。我有点紧张,用力将球投出。
不巧的是,那个海绵球不听使唤地飞上了房顶。
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她赔!”
我觉得委屈极了,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
正当我感到“天旋地转”时,陆老师站到了我的旁边,搂着我的肩膀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才是我让小申做示范的!”
听了陆老师的话,我感觉力气又慢慢恢复了。只见陆老师拿起另外一个海绵球,微笑着递给我说:“现在,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示范。”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球仍然投上了屋顶,还是老师赔。”
于是,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动作,顿时同学们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里。现在,虽然陆老师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陆老师鼓励我的那个眼神、那些话语,感觉又有了力量和自信。
老师,因为您的“好脾气”,使我有机会战胜自己,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老师,谢谢您。
学习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德育课堂。如果让现实生活中的无意间失误能成为“宽容”教育的素材的话,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何其的美好。为此,我们的教师需要有勇气和关注力来寻找这样的教育契机。宽容学生的学习失误,让学生体验成功。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学生成长典型案例表
四、促进了学校教研组的发展
在学校主持的市级课题红红火火的开展下,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学科教研组纷纷围绕该课题,经历了以“反思问题”和“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为主题的研修活动,解决了不同学科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升了教师驾驭研究的能力。
案例1:以“反思问题”为主题的教研组研修
主题:
出现教师教学错误问题,你关注了吗?
时间:
2011年4月15日
地点: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英语教室
研究人员:
全体英语教师
【引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一些差错和纰漏,让其尴尬不已。有些教师会采取含混过去的方式,有些则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更有一些甚至会用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不得提出异议。其实,一些意外的生成、意外的纰漏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不仅无伤大雅,还可以帮助课堂增加亮点,提升效益。
【片段】
在执教二年级第二学期《In the circus》第一课时的过程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like doing...句型,以及学习几个相关的动词skate,skip,count。在教授动词skate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在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完成了like doing...这一句型的教授。因此在教授新单词skate时,教师选择用句型带单词,于是就出示了I like skating这样的词条,然后,教师顺势将skating结尾处的ing一折,向学生介绍新单词skate,并要求全班跟读。由于skate是一个开音节的单词,在加ing时去掉了词尾的e,因此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单词就变成了skat,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但是教师正教在兴头上,并没有注意到。读了几轮下来,突然有个小男孩高高将小手举起,“skate不是这样拼的,后面有个e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打断了老师,声音洪亮。教师这才注意到此细节,于是忙说了声“sorry”。随即将放在讲台上的词条skate贴在黑板上,然后又指导学生重新拼读了一番。
【研讨】
课后,就课堂上发生的这一幕,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丁老师首先说:“刚才在课堂上出现的这个生成性的问题,我觉得在处理上似乎简单了一些,唐突了一些。我觉得至少有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新授知识的掌握是很不利的。”
沙老师说:“我也觉得这里的处理不太妥当。在第一次输入新授内容时,一定要将正确的告诉学生。如果出现了偏差也应当及时明确地指出,而不是含混过去。因为在词条上出现的单词和在句型中出现的单词,的确是不同的,就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是没有办法去判断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因此在学生提出质疑的当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契机,及时予以引导。”
执教教师反驳道:“的确,学生提出的质疑是我事先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当时非常的紧张。不过我觉得我也并不是对这个问题完全置之不理,我马上将正确的词条贴到了黑板上,并且及时纠正,而且在后面的环节中,我再次对skate去e加ing的形式进行了强调。”
刘老师说:“我们能够看到你对此环节的处理,但是我觉得与其在后面的环节进行补充说明,不如在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抓住生成,当场解决。显然这个学生是在课前就习得了这个单词的,因此你不妨引导学生拼一拼这个单词,并及时进行鼓励。同时你可以将单词词条和句型词条中的两个单词呈现出的不同拼写情况请学生加以区分。这样既能够缓解当时的尴尬,又能够充分鼓励提出质疑的学生,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马上发现问题,加深印象。”
王老师说:“我同意刘老师的观点。这样一来,对于提出质疑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肯定,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良机,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在课堂中犯了错误。我还想补充的是,在比较完这两个单词之后,不妨将涉及在后面的环节稍加提前,在这里就训练学生为一些开音节动词加一加ing,以便检测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觉得这样效果会更好。”
周老师说:“我觉得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拘泥于教学环节设计的先后顺序,而是应当密切注意学生反馈的动向,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而且在知识技能的输入时,我们更应当充分关注知识的准确性。”
执教教师说:“大家给了我很好的启发,由于教龄比较短,在课堂中我更多的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执教,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生成性问题会显得手足无措,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相信下次我会处理得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犯了错误或出了纰漏时,应该及时积极地进行应对。尤其是当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地予以利用,因为课堂中的互动是多样的,既有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正视产生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适当调节教学环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并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输入,只有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案例2: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为主题的教研组研修
主题:
以生成为契机,探索体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时间:
2011年3月11日
地点: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会议室
人员:
全体体育教师
【背景】
《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恰恰正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为我们无法预见一些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的产生。体育课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师生的身心完全处于活动状态,活动的空间越大,组织教学就越复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也就越多,对课中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处理,在动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预设的教案教,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做到“你变我也变”,用以变制变的方法及时调整教案,解决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灵活应变的素养,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研讨内容】
某一节体育课上“神奇坦克兵”的游戏学生很喜欢,可是游戏的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一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为什么哭?是输了?是与同学争吵了?”教师和其他几组同学一起疑惑地望向他们,原来孩子是因为不知道组员哪里没做好,不知道输在哪里而哭的。
正常的教学一下子被打乱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只茫然了几秒,马上镇定地说:“不哭,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小组找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
于是,教师拿着计时器给他们组掐时间,其他组同学观察他们的游戏过程,终于在这轮游戏结束后,大家帮助他们组找到了原因。小李说:“原来他们组的同学身高错落较大,高个子把垫子抛远了,矮个子跨不过去,所以耽搁了时间。如果换矮个子抛,反而速度能快。”教师马上肯定地说:“对,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别着急,静下来反思我们前面的过程,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讨实录】
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观摩的老师发表了意见。
陈老师说:“在刚才的游戏环节,看到了一个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不是简单地在活动前把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就宣告任务结束,而是与学生一起就在活动中发生的‘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解决。”
陆老师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一直在‘发展’,今天执教老师做到了‘教学相长’,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放在了首位,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及时反思并对‘新问题’做出判断、解决,做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得到了最大的收获,课堂得到了增值。”
蔡老师说:“面对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调整心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随机生成问题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不管是发生在学生或者是教师身上,面对好事,我们当然要高兴,要欢迎。这就需要教师有人文的学生观。”
执教老师说:“是呀,你们说得真好。的确,在以往的游戏环节,我们教师往往是在活动前把活动规则一股脑儿与学生说好,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好像这就完成了整套教学任务与环节。其实错了,在此过程中,又往往会发生与发现这样与那样的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新问题’,需要教师及学生一起去分析、解决,而如何化解好这一问题恰恰正是活动开展的关键。”
课堂上有时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思路也应随之变化,从而使教师在随机应变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得更愉快,更有效。假如教师心中无学生,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场景无动于衷,仍死板地按照教案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然无法被调动起来,其结果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沉闷而枯燥,而且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五、建立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教师评价指标
1.评价内容
对于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主要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从课堂教案设计、学生参与、机智应对策略、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的思路
(1)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比较重视他人的意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本人最了解本校、本班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只有尊重和关注教师的自我评价,才能走近教师,使评价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此外,教师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更能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
(2)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评价
教师与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样,不仅在先天上有着区别,而且还由于学习和工作经历不同,呈现出较大的业务能力差异。显然,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教龄的教师是不公正的。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中建立个别化教师督导和评价体系的做法,[5]对新教师和老教师、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新教师的标准要求可以相对降低一些,要给新教师有一个自我发展的适应期,而对评价周期而言,与合格教师相比,对优秀教师的评价周期可以长一些,每年或几年一次。
为了激发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发展,还可以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纵向观察教师的发展轨迹,从而避免单纯横向比较带来的弊端。
(3)关注定性评价
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对教师的评价存在过分关注量化评价的现象,评价指标过细,追求数字结论,忽视了教师的工作过程和主观努力,以及教学的客观环境,继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了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显然这是片面的。
因此,我们更需要用正确、形象的描述性文字等材料进行定性评价。
(4)关于评价等第
我们采用A、B、C、D四个等第进行评价。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评价指标,详见第三章至第五章的概述。
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的生成性教学的教师学期评价指标
一、反思研究是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反思研究是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要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研究,必须要发现开展生成性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起点与发展的方向。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都是实践者。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行动中反思”的观点,还提出了“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的概念。他阐述了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反思实践者,突出反思实践者培养过程的反思性质。这一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应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职业。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发现自身不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反思使学校领导了解面临的问题,学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首先,学校领导要在反思中认识到生成性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从而提升自我对生成性教学的关注度。基于此,本课题在被批准立项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及时反思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把握其内涵,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重视对生成性教学的应用。
其次,反思学校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使学校领导找到引领教师的方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热情程度怎样?教师面对生成问题应对策略如何?显然,这就需要学校领导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数据来反思这些问题。只有把握住教师不能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成因,才能使学校领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最后,要反思学校领导自我的管理缺陷,从而建立制度确保生成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要反思,现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生成性教学的开展,现有的教研内容和形式是否在关注生成性教学,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是否有助于生成性教学的开展。因此,校长通过调研找到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改进或建立有利于生成性教学开展的管理制度,最终为生成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2.反思使教研组组长准确分析本学科生成性教学的问题,加强问题研修,促进教研组发展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与学校教导处和学科备课组相比较,教研组位于学校教学研究的中间层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其功能大致分为三项:组织学习功能、教学研究功能、培训教师功能。因此,教研组组长要反思本教研组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中的学习情况、教学研究情况和教师培训情况。
首先,反思教研组的学习。每个学科教研组要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就需要了解本学科的特点,掌握有哪些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策略,要注意什么问题。教研组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同时借鉴同学科在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经验,才能少走弯路,有新的发展。
其次,教研组组长要反思本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情况。本教研组举行过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课吗?举行公开课后经常开展研讨吗?本教研组经常举行生成性教学的专题研讨吗?如果没有,该怎样去开展生成性教学研究活动?
最后,教研组组长要反思如何有效培训本组教师。边学边用是最好的方法,教研组组长既要组织教师通过文本学习他人经验,又要通过开公开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提升本组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的素养。
3.反思使教师发现不足与问题,在改进中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他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形式教师的水准上。”显然,一个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在教后知困,在教学中发现不足。特别对一个刚开始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教师而言,反思是促使自我成长的必不缺少的条件之一。
教师的反思途径是多样的,一般对实践者而言,应该在备课中反思,在开课中反思,在学习同伴经验中反思。
首先,在备课中反思。教师日常的备课是否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进行师生互动?是否分析学情,遇到课堂意外问题会机智应对,变教学问题为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反思自我教学设计的不足,才能为课堂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铺垫基础。
其次,在开课实践中反思。作为一个实践者的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中是否只简单地应付一下生成问题呢?还是以生成问题为教育契机,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呢?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后不断反思自我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才能在下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更善于驾驭生成性教学,使生成性教学真正成为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要的途径。
最后,在学习他人实践智慧中反思。分享他人的实践智慧有时可以避免自我盲目的摸索,少走弯路,在他人的经验启发中找到自我的不足,从而使自我找到努力的起点,为自己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提供经验。
二、突破与超越是提升生成性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研究为了提升研究的价值,在三方面作了努力。
1.以反思为途径,揭开失败教学问题的“丑陋面纱”,为真研究和提升研究质量打基础
为了增加研究的深度,体现研究的真实性,课题组决定在调查的基础上,真实而大胆地面对自身在开展生成性教学中失败的案例,揭开羞答答的面纱,开展反思,剖析问题,并用学科论文的形式反思自我的教学问题,寻找问题成因。于是,一篇篇反思性学科论文在学校局域网上亮相,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为下一步课题的深入展开铺垫了基础。
2.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来检测教师是否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查阅当前生成性教学的文献,很多发表的论文或编写的书籍基本停留在机智应对层面,即在学科教学中探讨生成性教学的策略,侧重在如何化解课堂面临生成问题的方法上,还没有对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作深入的专题研讨。
基于这些思考,本课题把研究的内涵和方向定位在是把生成性教学作为手段,以是否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作为检验有效的标准。
我们知道,在学科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容易。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习惯于常规的教学,但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他们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灵活地变化教学方法,机智地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要利用课堂教师意外的生成问题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巧妙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更是一个要探索研究的专题。研究的难度与研究的质量是紧密相连的,正是课题组考虑到这些因素,学校教师经历了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包含了自己的反思、对同伴的学习以及学校的专业引领;在实践上,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或不尽人意的过程后,最终在教学实践的无数次跌打滚爬后,逐渐掌握了在生成性的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践智慧。
3.以大量的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学科案例凸显实践研究的深度
一个学校要总结两三篇生成性教学的论文并不难,难的是围绕一个专题研究,发动学校的每一个学科教师参与,使学校的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在积极开展生成性教学,最终形成文本性的学科论文,留下可以记录并能被他人分享的成果。这些论文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而是实践案例和理论的有机结合,这对于不擅长研究的一线教师而言,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日常工作限度。正是基于此,才真正体现了研究的深度。
三、以学科为载体的生成性教学研究是普教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学,因此,课题研究应该走进学科教学,并与学科教学紧密融合起来,才能增加课题研究的活力,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课题研究游离于教学之外,不能为学科教学服务,那么,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显然是学科教师的累赘,并被大家排挤在外,最终使课题研究成为一种点缀学校门面的摆设。
本课题研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走进每门学科,并把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就是教师最大的工作要求,在研究中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一种最佳的手段,因此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积极探索生成性教学的方法,反思自我,分享他人实践智慧,从而为生成性教学注入汩汩活力。
然而,反思我们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有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实践痕迹不强,明明是学科教学的课题研究,却没有走进课堂,没有发动教师广泛的参与,课题研究流于形式。在结题时,又匆忙地草草应付,从教师那儿取几个很牵强的简短案例,再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帮助加工,使实践研究变成了没有创新的重复式理论研究。显然,这样死沉沉、没有活力的研究最终影响了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信誉。
因此,本课题研究中吸取了这些教训,覆盖全校90%以上的教师,在课题组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反思、实践,实践、反思,走在前列的优秀教师已撰写了5篇以上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学科论文,多篇发表于省市级专业学术杂志。有些从来不写论文的老教师,也挑战极限,在尝试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撰写学科论文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把科研成果种到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在研究中一起成长。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已能在课题研究的大树下分享成果的喜悦,这种聚焦课堂的研究充分展现了科研的力量。
(执笔:张敏、陆少明)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2.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2.
[3]翁光明.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54.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1.
[5]王景英等.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