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情报服务绩效

研究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情报服务绩效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情报服务绩效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是一支由20多名硕、博士组成的专业化战略研究创新团队,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重点支持建设的科技思想库,也是江苏省委组织部支持的创新人才研究基地,是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这项以研究科技发展战略为内核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大型软科学研究,在兄弟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与学术界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科技体制改革_科技情报服务绩效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中心是一支由20多名硕、博士组成的专业化战略研究创新团队,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重点支持建设的科技思想库,也是江苏省委组织部支持的创新人才研究基地,是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

科技战略研究中心以服务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己任,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开展科技支撑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研究领域覆盖宏观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科技管理等方面。

“十一五”以来,科技战略研究中心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核心,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先后开展了“江苏重点领域技术预见”“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江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撰写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研究报告,出版了《长三角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战略》《新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等多部专著,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科技战略研究中心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战略研究机构为目标,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职研究人才,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提升宏观科技战略研究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团队,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江苏科技发展决策的智囊团。

联系电话: 025-85410139(www.guayunfan.com)

李旭东

1989年初,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对全省宏观经济态势分析研究后,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定》,在全国率先确定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选择,成为全省科技生产力大解放和大发展的新起点。为了提高战略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在陈焕友省长和吴锡军副省长的热情关心与指导下,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委研究室和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持,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内的多个研究单位和团体参加,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研究工作始于1989年5月,历时两年。

坚定转型 瞄准科技战略研究

科技兴省发展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江苏社会经济和科技进入协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对江苏的科技情报事业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最直接的困难就是以文献加工整理、资料汇编为主体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想搭上新战略的“直通车”,就必须要转变思路,扩大工作领域,特别是要建立起以科技战略为重点的研究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所领导毫不犹豫地作出迅速形成适应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研究能力的决定,立即组织研究人员参与《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以此课题作为战略转折点不无道理,因为这个课题具有诸多优势: 一是以科技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情报所可以发挥在科技方面的专长和积累;二是课题起点较高,是国家科委的重点课题,如果课题成功完成则情报所可以借此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课题为多个单位联合研究,可以在开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实现能力的较大幅度提升。

似乎正是为了这一转身,历史早就埋下伏笔: 在作出科技兴省战略决策的前两年,1987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精神,情报所试行所长负责制,并在全所实行工作人员岗位聘任制;1988年,正式实行所长负责制,试行分类管理、课题核算的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使得情报所活力进一步释放,为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立足优势 创新战略研究思路

目标和任务都已确定,但真正要想干起来谈何容易!由于情报工作长期以文献收集加工为主,在研究方面积累有限,导致人员少、经验少、条件少。如何按时完成课题任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研究能力?所领导带领几名业务骨干创新思路,坚持拼想法、拼资源、拼作风。

拼想法,就是以新思路来完成任务。科技兴省战略是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时间短,研究的人也少,如何克服以往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需要有新思路,出新招,因此,新的想法是完成课题的关键。

拼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报所的文献资源优势,不仅要依靠现有的国内文献,更要发挥情报专长,尽量多地查找国外文献,在文献中找思路,充分借鉴他人的做法。

拼作风,就是要勤奋工作,多花时间思考,多花时间研究文献,多花时间分析问题,不仅以时间来弥补不足,更要以时间来超越。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思路下,课题任务出色完成,而“拼想法、拼资源、拼作风”也成了情报所特别是战略研究部门的传统,每逢大的研究任务,无不是依靠这三点顺利完成。

成果丰硕 实现华丽转身

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全面贯彻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决策提出了总设计和系统实施方案的建议,为省委、省政府有关“科技兴省”的重大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来源于国家科委和江苏省科委,在全国首先推动了以《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为标志的地方科技进步法的研究和以《江苏省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为标志的区域科技进步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这项以研究科技发展战略为内核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大型软科学研究,在兄弟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与学术界产生了显著影响。课题于1991年12月完成,1992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江苏连续发布江苏省“八五”期间“科技兴省”战略实施方案、《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关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通知》,科技兴省战略的实施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

【案例评析】 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后,江苏在振兴经济、推进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1994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38.2%,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逐步形成,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而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自身科技战略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首先是锻炼了科研队伍,一批科技战略的研究团队逐渐形成,当时的课题成员,现在都已成为研究部门的中坚力量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二是确立了以研究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提高,为日后承担科技发展规划、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等战略性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确立了良好形象。此次课题的出色完成,为情报所特别是研究工作赢得了口碑,在同行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日渐增多,为江苏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张玉赋

30年来,江苏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2000年前后的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的好评,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而在最近的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江苏和北京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地方代表,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机构的成员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作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直属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跟踪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为省科技厅、省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开展的科研院所改革转制研究,以及最近开展的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省情报所都全面参与,为推动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应有贡献。

为科研院所改革立下汗马功劳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97年国家科委制发《关于加快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工作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对部属242个独立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改革,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进入科研机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和机制转变的攻坚阶段,其核心是实行改革转制。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任务艰巨,影响深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科研机构的命运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此次改革虽然大的方向、大的目标国家已经明确,但如何结合江苏的实际,选择怎样的实现模式,需要制定哪些方面的政策措施,还有待研究和解决。为此,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积极提出要围绕此次科研机构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相关研究。省科技厅在选择一批省属科研院所作为改革试点的同时,于1998年设立了“江苏省省属科研院所结构调整与定位转制实施方案研究”重点软科学项目,分管厅领导挂帅,委托情报所研究人员组成核心研究小组。

软科学研究聚焦改革重大问题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业务曾经有辉煌的过去,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创收压力等客观因素制约,战略研究力量有所削弱,在接受科研院所改革转制重大问题研究这一艰巨任务的同时,深感担子重、压力大。但省情报所有着开拓进取的良好传统,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这时组建强有力的研究班子、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考虑到与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在长期工作中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而且它们又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智囊,联合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共同组建起小核心大外围的研究班子不失为良策。在厅科研机构和条件处指导下,情报所担当起核心,负责项目工作方案制定、组织开展研究、执笔研究报告以及项目的日常管理。

班子搭建后,研究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理清思路,着手制订工作方案。大家认识到此次改革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将是科技体制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面临的问题多,改革难度大、力度大,除认真研究国家242个院所先期进行的企业化改革做法以外,要系统研究和全面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做法和经验,包括吸收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做法,借鉴国外科研机构体系建设和非营利机构建设经验,最后提出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为出台指导性文件奠定基础。

在其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核心研究小组通过省内外调研、走访专家,开展综合研究,完成江苏省科研机构现状研究、江苏省科研机构改革目标研究、江苏省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方案研究、江苏省科研机构转制为非营利机构的方案研究、江苏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政策及措施研究、国外科研机构管理研究共6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江苏省省属科研院所结构调整与定位转制实施方案研究”总报告,初步提出了江苏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设计改革转制的路径,制定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包括根据科研机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改革、应用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制为非营利机构等。

从1999年夏完成初稿到2000年年底研究报告定稿,期间研究人员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参加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一系列的研究、调研和文件材料的准备,特别是参加作为省政府文件出台的《江苏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起草和修改,参加省科技厅在1999年上半年召开的“江苏省省属科研院所企业化管理研讨会”和“江苏省省属科研院所非营利机构研讨会”,参加2000年9月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动员大会,都由情报所研究人员具体执笔起草分管副省长王珉和分管副厅长杨锐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初稿),并参与修改。

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上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参与和完成上述工作也使软科学项目研究提出的思路得到完善。特别是在《实施意见》的起草和修改中,重点就改革转制的具体实现模式、途径和保障措施等开展调研、讨论,广泛征求科研机构、省政府有关部门意见,有时候为了具体的一条政策措施,需要做大量的政策收集、比较,需要和有关部门磋商、争取,甚至是争论。情报所研究人员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四个坚持的具体操作原则,即坚持转制与改制相结合,转制为企业要突出产权制度改革,一步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自主选择与规范化操作相结合,在科研机构改制模式和实现途径上,充分尊重科研机构及其广大职工的意见,不搞“一刀切”;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科研机构改革转企不是简单地甩包袱,不是要削弱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力量,而是要使科研机构在新的机制下更好地发展;坚持科研机构改革与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转制为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而是科技型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阶段研究硕果奠定改革基础

以软科学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的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得到项目评审专家和科技厅领导的一致好评,成果作为省科技管理等部门制定江苏科研机构改革转制文件的主要依据,先后出台了《关于全省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0〕100号)、《江苏省非营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全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科研机构的实际改革中得到检验;项目研究和制定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突出产权制度改革”“一步改革到位完成改革转制”的思想,为推动转制科研机构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指导,使江苏的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科技部的肯定。

在这项软科学研究中,省科技情报所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国外非营利机构建设,是国内较早展开研究的机构之一,在国内较早提出将部分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为非营利科技机构。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省情报所研究人员得到了锻炼,并组织起一支队伍,奠定了省科技情报所省内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的地位,也在国内科技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深入研究献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多年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已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动力,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面临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十一五”收官之年的2010年底,领导层又在考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对科技体制长期跟踪研究,特别是在科研院所改革转制研究和实践中的出色表现,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工作的重担再一次落在省科技情报所研究人员肩头。省科技情报所勇挑重担,在厅法规处的指导下,以战略研究中心为核心,组织力量,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研究。

时隔十年,再一次聚焦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人员深感这次与十年前有所不同。十年前改革目标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如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拨款制度改革、2000年前后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等。而这次的改革是针对当前科技体制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性的改革,是逐步推进的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改革,科技厅负责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处室也相应地由原来的科技机构与条件处换为政策与法规处。十年前的改革是在国家部属242个所先行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次更多地需要江苏的先行探索,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出谋划策。所有这些表明,这次省、所承担的任务更重,需要研究的内容更多。

但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省科技情报所更多了一份自信。近年在厅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所领导更加重视战略研究工作,研究力量得到加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科技管理创新开展的咨询研究成绩显著,特别是有参加省“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全面参与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工作经验,再次承担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工作,颇有些驾轻就熟的感觉。省情报所研究人员一贯就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保证此次工作顺利开展,以战略研究中心为骨干,组成老中青结合的强有力的研究小组,既包括十年前参加科技体制改革转制研究的专家,也吸收了一部分新人。研究班子内部做了合理分工,充分依靠老同志在组织、总体思路方面的特长,充分发挥新人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分析和统计方面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小组在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强调主要通过书面调查、座谈会、走访考察、专家咨询等方式,强调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情况,总结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深入研究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系统制订改革方案,提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近一年来,组织召开或参加了十多次调研、咨询和讨论会,针对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调研和咨询,并约请相关专家、领导就科技体制主要问题、需要重点突破的政策等开展重点咨询,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大量资料,完成了一系列研究专题报告,如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管理与创新政策措施借鉴、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总结报告、深化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研究报告、江苏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分规划;收集编印了有关政策法规方面的材料,如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参考材料汇编、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法规汇编、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综述等。此外,为省政府、厅领导等代拟了有关材料,参加科技厅、省政府组织的相关会议。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总结经验、摸清情况、剖析问题,初步提出深化江苏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在支撑创新型经济方式上、在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上、在加快创新国际化进程上、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上、在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的观点。

以研究成果为基础,省科技情报所为省科技厅、省政府草拟了“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和对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为省政府代拟“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2011年9月3日下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调研及文件起草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率调研组在宁召开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情报所起草了“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汇报”稿,9月底,收到科技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根据厅领导指示精神,在科技厅法规处指导下,执笔起草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情况的汇报(征求意见稿)》的建议代拟稿。

【案例评析】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及其相关处室的肯定。最近省科技厅决定设立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重点软科学项目,以省计划项目的形式支持省科技情报所开展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工作。省科技情报所将根据科技厅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厅法规处的指导下,继续加强研究,修改有关报告和材料,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和修订,为最终出台文件,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而不懈工作。

李麒麟

加快沿江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江苏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对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促进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为全力支持江苏沿江开发战略,战略研究中心潜心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利用大江大河来推动沿岸经济发展进而振兴全国经济的成功范例,深入调查江苏沿江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沿江开发对策,当好政府重要发展战略智囊。

谋划战略构想 提供理论支撑

21世纪初,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区域,而整个江苏沿江地区是接受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的最佳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的长期研究表明,江苏沿江区域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一轮的沿江开发战略即将提上日程。战略研究中心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沿江开发战略可行性研究,充分发掘区位优势,确立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战略构想,为省委、省政府随即做出的加快沿江开发战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战略研究中心认为,江苏沿江区域有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环境优良、体制灵活、配套力强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等优势,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广阔的市场空间、强有力的内需要求等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广泛吸纳外商资本和国内各类资本,推进两岸联动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产业园区,发展沿江产业,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江城镇密集带、集约型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达基础设施网、现代物流网的“两带两区两网”开发格局。

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省科技厅及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随即出台的《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破除发展障碍 做好智力支持

沿江开发战略提出以来,沿江八市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产业开发不断集聚,沿江开发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江转移、集聚;二是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四大产业集聚优势凸现;三是沿江开发区集中化与均衡化趋势并显,开发区主导产业区域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两岸差距较大的态势有了快速的改变。

在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战略研究中心冷静分析沿江开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集聚程度仍有待提高,还有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化工、冶金等大型临港企业散布在开发区之外。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提速。三是产业层次不够高,现有的“三产”增加值结构与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目标相比,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不多,产品设计和研发主要依靠外援;企业绿色化水平不够高,清洁生产比率不高,“三废”排污总量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四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不够高。五是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零散,用地相互干扰严重,生态用地受到挤占,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为清除发展障碍,破除发展瓶颈,战略研究中心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探索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向省委、省政府献言献策。

(1) 促进临江一体化,构建“小”经济区域

以点带面,按照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生态优先、和谐发展的原则,将沿江的产业空间划分为若干个产业集中区。

(2) 强化产业整合,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

一是根据沿江八市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区域内外开放的分工合作体系;二是通过改造和重组,使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钢铁冶金、汽车制造、家电产品组成跨地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三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采取土地租赁、免除农民义务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门槛”的方式,让出苏中腹地大片土地以形成若干过渡集约化的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并依托长江向北水系,呈树枝形地串联成“绿色大树”;四是促使沿江众多港口分东西纳入上海组港与南京组港,依托沪宁、宁启、新长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南通、江阴、泰州、镇江、南京的物流中心。

(3) 加强政府合作,有效整合优势产业

一是规划合作。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产业重构,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政策合作。统一沿江政府的招商引资等各项政策,引导集团企业产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三是市场体系建设合作。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以立法形式打破地区垄断,确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形成公平竞争的格局,顺应内外强企扩张的需要;构建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消费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的一体化瞄准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四是基础设施合作。江苏沿江两岸都有开发区,应相互衔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防止和克服抢建深水码头,廉价出让深水岸线资源,到处乱设开发区盲目发展工业园区的倾向。五是环境保护合作。处理好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生产性开发和超前防污同时并举的原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战略研究中心的解决方案在省发改委《关于印发〈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通知》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掌握发展动向 完善决策信息

目前,沿江地区已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的转型期。战略研究中心深知沿江发展战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才能引导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战略研究中心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深入沿江八市,获取第一手经济社会发展资料,掌握沿江开发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新的发展动向,进一步研究沿江开发战略对沿江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及时提供反馈资料,完善决策信息。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沿江开发战略的基本走向是: 产业结构要在调整中优化,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要快速推进,工业化逐步实现转型;农村人口要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统筹的力度要加大,城市化要加速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智转变;制度创新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要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沿江地区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始终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土地岸线资源能得到集约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效果。

【案例评析】 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是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希望所在。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定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远景构想,决定着沿江开发的方向和水平。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服务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为己任,深入调查江苏沿江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障碍,借鉴历史上以大江大河来推动沿岸经济发展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沿江开发对策,当好政府重要发展战略的智库。沿江开发的研究经验,成为省科技情报所参与后来的长三角合作、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决策咨询研究的“敲门砖”。

张玉赋

五年一次的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牵涉面广,一直是科技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开展全省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承担省科技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也一直是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个省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都与情报所擦肩而过,情报所仅部分参与了前期研究工作。这个梦想终于在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中得以实现。2009年底起,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有关处室的指导下,我所全面参与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并具体承担了相关组织工作。

接规划绣球 为“十二五”做嫁衣

2009年下半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酝酿全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但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开始是犹豫的: 是采用传统的相对分散的组织方式,还是把具体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委托给一个机构?如果委托给一个机构,那最合适的机构是哪家呢?

近年来,随着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的不断提高,省科技情报所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决策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厅对科技情报所战略研究和科技统计业务日益重视,加大了对研究项目支持和研究队伍的培育力度。战略研究中心在情报所所长的直接领导下,不负众望,迅速成长: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硕士学历以上的新人;研究水平快速提高。作为省科技厅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省科技情报所坚持围绕服务于全省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为主要力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优势,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又熟悉全省科技创新情况,研究紧贴全省科技工作,可谓兼有高校研究的理论优势和自己应用研究的特长。最近五年来,战略研究中心承担了厅多项调研项目、重大软科学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专题,特别是2006年承担完成了“仪征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2007年承担科技厅“江苏省重点产业技术预见系统建设”重大项目,2008年牵头组织“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专题调研”等重大任务和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在省内外科技厅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

基于这些,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基本倾向于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委托给省科技情报所。作为第一步,科技厅委托科技情报所承担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前期研究专题之一“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总体思路研究”,并同时对“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指标进行研讨和测算。两项任务的出色完成更加坚定了厅领导的信心。最终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决定,把这项任务委托给科技情报所,并以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名义下达“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产业分析研究”科技计划项目,给以经费支持。同时以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形式,设立“创新型经济发展特征、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研究”“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配套政策研究”“自主创新区域布局及示范区建设研究”4个重大前期研究专题。

接受任务后,所领导高度重视,所长亲自挂帅,认为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将这项工作作为全所2010年度重要工作之一。根据厅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厅计划处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以战略研究中心为核心,科技统计中心、科研管理办公室参与的研究、编制和条件保障工作组织,确定了规划研究编制核心成员。在研究制订工作方案过程中,由所领导带队,先后拜访了国家科技部有关部门,拜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等规划编制专家,就“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和我国科技发展重大问题、规划纲要的编制等听取建议。

精心组织研究 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近两年来,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规划纲要的编制,研究编制核心成员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主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开展多层次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广泛开展书面调查,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和论坛了解情况、收集资料,重点开展了“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总体思路研究”、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组织南京大学、省委党校、东南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4个专题研究,完成了重点产业领域的跟踪研究报告。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形成“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经过四次集中撰写和修改,形成规划纲要初稿,提交省科技厅。之后,进入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从参加省科技厅党组召开的专题研究“十二五”科技创新重大部署和对重点问题讨论的扩大会议,到征求省辖市科技部门意见,从收集整理社会各界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到召开专家论证会,科技情报所研究编制班子核心人员全过程参加了规划纲要的修改完善。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与科技厅领导、有关业务处室领导,特别是和计划处的同志多次集中讨论和修改,一起熬夜,度过了一段辛苦而又美好的日子。

在开展省“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参与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科技情报所战略研究中心还接受南京市鼓楼区、泰州市、宿迁市等政府机构的委托,研究编制市、县(区)科技发展规划或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等,为促进市、县(区)科技创新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出谋划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 研究和编制工作得到肯定

这虽然是省科技情报所第一次承担省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科技情报所旗开得胜,研究成果丰硕,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得到厅领导和有关处室领导的肯定,验收和论证专家也给予4个专题研究项目和规划纲要高度评价。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建立了包括创新型省份建设重点评价指标体系,省“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指标体系,创新型省份、城市、乡镇、企业指标,创新型经济指标体系在内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并测算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提出和论证了江苏应该而且可以在“十二五”率先在全国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研究提出了“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以及全省“一条主线、两大战略、三大路径、四大重点、五个突出”的“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后来修改完善为“创新一个体制、强化两个支撑、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四个落脚点”的思路。4个专题研究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对策措施,在国内外首次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创新型经济的内涵、特征,实现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为江苏全面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采取“三步走”的战略(2012年、2015年、2020年);提出将无锡高新区和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立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有科技情报所研究人员辛勤劳动的心血和汗水,也凝结了科技厅领导、有关处室的智慧,同时也饱含着几百位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功劳。目前江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发布。

【案例评析】 承担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是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省科技情报所这次全面参与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为江苏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贡献,同时从中受益匪浅,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省科技情报所战略研究队伍正满怀信心,围绕服务全省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的宗旨,怀着满腔热情踏上新的征程。

李旭东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创新驱动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是江苏面对新形势的新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又是科技战略研究工作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于是,及时作出部署,全面开展有关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工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备而来 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

2011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会同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成立调研组,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专题开展调研。由于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长期以来在科技战略研究方面的积累,成为调研的主要参加单位之一。省科技情报所十分高兴也信心满满地接受了这次任务。高兴是因为“正中下怀”,之前已全面部署且正在开展相关研究,此次调研将为研究助一臂之力;有信心是缘于刚进行了创新型经济、科技园区、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区域布局等四个专题研究,以及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多个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为这次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开展主报告调研的同时,此次调研还围绕企业创新、产业发展、高新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专项子课题调研,省科技情报所也积极介入,争取每个子课题调研中都有人员参加。

在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积极地观察、分析、总结,最大限度利用好调研的大好机会摸透创新驱动战略。以高新区调研为例,省科技情报所作为重要成员,深入南京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实地了解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成就及问题,广泛听取各地建议,并进行认真分析研讨。通过包括省科技情报所在内的调研组的努力,调研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总结了江苏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的成绩,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借鉴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启示,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形成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若干思考》报告和若干分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逐步深入 发挥专长完成重点研究课题

在参与省委、省政府调研的同时,省科技情报所又独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积极进行与创新驱动战略有关的文献分析、产业跟踪、政策研究等工作。2011年2月,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机会来了,科技厅申报了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研究》,省科技情报所参与其中。尽管只是参与,但由于有了几个月的积极准备和已经开展的调研工作为基础,省科技情报所决心不仅要配合科技厅完成课题任务,更要发挥战略研究的专长,做出特色来。因此,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研究人员广泛查阅文献,频繁开会讨论,不断开拓思路。一是在对国际国内创新驱动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的本质内涵作出准确客观的理论分析;二是运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对江苏实施创新驱动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证;三是提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其篇幅占到了整个研究报告的1/4,并且着重突出了创新驱动的环境构建。这些创新和特色,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

紧接着,新的任务又来了。为深入研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新实践、新成效、新经验,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协调组织全省社科办有关力量,以“科学发展幸福江苏——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组织撰写书稿,省科技厅作为“创新驱动构筑江苏发展战略新优势”章节的主持单位,请省科技情报所参加。通过努力,这次书稿紧扣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新要求,针对科技创新工程这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在此前专题调研和重点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又有了更高层面上的分析和凝练,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依据。

渐成体系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研究基地

创新驱动战略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长期和持续的研究,才能及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省科技情报所的领导提出,要以战略研究部门为依托,举全所之力建设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基地,对创新驱动进行持续的、全面的、系统的跟踪研究。这是省科技情报所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全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专门的研究基地,因此提出,要有效集成全省和国内一流战略研究和科技管理优势资源,加强对创新驱动背景下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重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努力在创新型经济、科技政策、创新体系建设等重点研究领域建成具有权威性、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建立具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团队,引领江苏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发展。可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是省科技情报所提出产业跟踪研究以来,在持续性和积累性研究工作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省科技情报所积极将创新驱动研究基地申报省社科联的“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借助省社科联的资源优势,更大力度地提升研究水平。目前,基地的建设已初步展开,“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政策研究”“江苏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的路径与政策”等各项研究工作也在积极酝酿和有序推进中。可以预料,创新驱动研究基地的建设,将对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

【案例评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近年来,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科技战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省科技情报所上下一致认为,当前的成绩只能属于现在和过去,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技战略研究机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潜修内功,坐好科技战略研究的“冷板凳”才能脱颖而出。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省科技情报所围绕创新驱动的研究,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管理和知识产权等研究领域部署了20多个研究小组,长期跟踪,定期出跟踪研究报告,夯实研究基础,拓宽研究领域,增强持续研究能力。

皮宗平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由江、浙、沪两省一市构成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长三角地区经济在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产业结构雷同,创新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长三角地区如果仍然沿着老路子走下去,作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其发展前景将令人担忧。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长三角各级政府也意识到区域合作的紧迫性。如何建立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优势,成为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

勇担重任 精心组织

早在2003年11月,长三角地区就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随后,长三角两省一市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展开: 2004年6月,“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宣告成立;2005年3月,“中国长三角非制造产业联盟”在江苏仪征市宣告成立;2005年6月,江、浙、沪三省市运输管理部门召开长三角地区道路货运发展研讨会,并发布了《长三角地区道路货运一体化发展共同宣言》;2005年10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在南通举行,长三角16个城市的市长参加并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南通)协议》;2006年5月,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在杭州成立。此外还有知识产权合作、人才开发合作等等。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蓬勃兴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07年5月15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举行。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要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把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创新型区域;三是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提升区域合作功能和效率;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优化城市布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六是更加注重社会和谐,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把长三角地区建成社会和谐的区域;七是推进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江、浙、沪三地党政主要领导于2007年底共同商定了长三角六大专题调研工作,其中“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专题调研”工作由三地科技厅(委)共同组建联合调研组,共同开展调研工作。“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专题调研”由江苏作为牵头方,具体工作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承担。为高质量地完成这次重大调研任务,经过认真磋商和协调,确定了六家主要承担单位。江苏参与本次调研的单位有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省委政策研究室,上海参与本次调研的单位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浙江参与本次调研的单位有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浙江省委党校。共有近20名主要人员参与这项调研工作,加上两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共有30多人直接参与。调研队伍之庞大、研究力量之雄厚,前所未有。

深入调研 求真务实

如此重大调研工作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来担纲领衔,在以前从未有过,因而缺乏相应的经验。虽然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长三角“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有跨区域合作研究的一些经验,但参与研究与牵头研究毕竟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对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开展跨区域联合研究的一次重大考验,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在行业内的声誉,更关系到调研报告能否真正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

在开题之前,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听取了科技厅主要领导的指示,把握调研的重点和方向;其次是拟定调研工作详细的方案和调研报告提纲,同时设计了调查问卷;第三是成立了联合调研组,明确了江、浙、沪三地的分工。2008年3月,江、浙、沪三方进行了第一轮讨论协商,对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达成共识,调研工作正式展开。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其中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完成了一份主报告和两份分报告,上海和浙江各完成了一份分报告。2008年5月,在浙江召开了第二轮大规模研讨会,30余名参与人员全部到会。与会人员在听取各个报告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问题焦点集中在调研主报告的撰写上。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撰写的主报告,是从长三角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并就今后区域科技合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而有不少与会者认为,就调研题目《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调研》而言,主报告应当对长三角已有的政策进行梳理,找出问题,提出新政策。这次讨论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即本次调研报告的破题问题。其实,在参与本项工作伊始,相关人员也曾有过同样的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感到江苏方面提出的调研报告应该在大方向上不会存在重大偏离。这次讨论会上又有许多人提出来,作为主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的皮宗平主任也有些拿捏不准了。为求得正解,只有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工作。

破解难题 不辱使命

2008年5月开始,在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薛飞(本项调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带领下,所调研组北上北京,南下江苏、上海、浙江,一方面听取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有关专家、领导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到两省一市有关开发区做实地调研,听取一线人员的亲身体会。在展开调研的同时,向长三角地区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为更准确地把握发展现状,课题组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查找核实各项数据。经过本轮调研工作,基本理清了思路。2008年8月,在深刻领会温总理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对调研报告作了精心修改,报告基本定稿。总体看来,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对长三角发展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发挥整体优势、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今后发展的关键还是立足于科技创新合作的机制和具体措施,而并非是对现有政策的梳理和评价。2008年9月,召开了调研报告大型咨询会,聘请了国内近20名知名专家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该调研报告数据翔实,对长三角科技创新现状把握准确,对存在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措施建议针对性强,非常值得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咨询会结束后,报告很快提交给了省厅主要领导,厅领导对调研报告的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并形成报告汇报稿报给了省委、省政府,同时作为重大调研成果编入科技厅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果汇编。历时近一年的调研工作终于“修成正果”,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在上海、浙江兄弟单位的大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重大任务,锻炼出一支敢打敢拼的研究队伍,同时也为今后江、浙、沪开展联合战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评析】 实事求是地讲,200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并不强,专职研究人员才五六名,且多为年轻人,第一次承担如此重大的联合研究任务,感到压力巨大,既无经验可鉴,又无大才可用。然而,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的同志们勇于担当重任,敢于挑战自我,精诚团结,虚心学习,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一方面学习兄弟单位的长处,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了一次重大任务,经受住一次重大考验,最终锻炼出一支精干队伍。世上本无路,万事开头难,战略研究工作尤其如此,唯有勤学苦练,才能厚积薄发。

张 华

“技术预见”旨在通过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及带来这些发展的因素的了解,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支撑决策的战略信息。正如英国学者Ben R.Martin所言: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因此,在现代科技管理体系中,对技术预见决策咨询已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20世纪90年代起,技术预见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不仅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实施了大规模技术预见计划,韩国、印度、泰国、土耳其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开展技术预见活动。综观各国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我国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和北京市科委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为技术预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技术预见 江苏势在必行

2005年,江苏当时正狠抓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发展。下一步产业往何处发展?技术研发方向瞄准何处?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在哪里?……众多问题困扰着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决策支撑力量,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他们通过参加全国技术预见会议,与国内外技术预见专家进行了交流,领会了技术预见的魅力,深感作为科教大省和创新先行区域的江苏,开展技术预见工作势在必行。

鉴于此,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积极向省科学技术厅申请,并向科技主管部门描绘了一幅江苏技术预见工作的蓝图: 通过开展江苏重点产业技术预见实践,完善技术预见方法和工具,建立全省技术预见系统,提供大量为企业服务的后续措施,如将专家对未来的设想及时传达到本地区的企业及其他支撑部门;直接协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创建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知识库,覆盖对未来的构想及其他相关资料等。

接受任务 情报所抓紧行动

2006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下达了“江苏省重点产业技术预见系统建设(BM2006707)”的公益专项,省科技情报所研究中心立刻行动起来,抓紧做方案,搭班子。

虽然国际国内技术预见已有现成的案例,但操作层面上还是不尽相同,国内当时没有在省级层面上开展技术预见的先例可以借鉴。项目组先后走访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在宁高校,并深入中电十四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创新型企业,广泛听取各类专家的建议,最后确定,建立产业、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预见系统,服务政府科技管理决策才是首次技术预见的主要目的。通过四方面重点任务的实施,高质量地完成了江苏省的首次技术预见。

(1) 德尔菲调查

技术预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就是德尔菲大规模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低下一直是大规模调查面临的主要问题。项目组利用省科技情报所《江苏科技信息》杂志的发行渠道,实现点对点,定向跟踪的方式,大规模地向全省重点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级技术专家发放调查表,就江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技术方向,选取了6大领域15个技术方向的199条技术开展大规模调查,其中: 电子信息39条、现代装备制造36条、新材料23条、生物技术与创新制药17条、新能源与节能技术32条、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52条,内容涉及江苏的技术基础和水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产业化前景等方面。回收有效调查表800份(书面表格600份、电子表格200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统计和分析研究。

(2) 专题跟踪

项目组积极搭建专家网络,组织了来自省内重点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80多位高级技术专家对103条技术开展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完成相关近百份技术发展报告。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受到项目组约稿时,当听完技术预见的工作介绍后,欣然应允,认为这项工作太有意义了。时任东南大学机械学院的院长听完介绍后,也积极帮助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定向技术跟踪。

(3) 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技术预见,充分积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专家资源和研究成果,项目组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重点产业技术预见系统软件”,并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 2007SR18028,版本V1.0),成为我国第一个技术预见领域的软件著作权。

(4) 专题调研

在技术预见的实施基础上,项目组配合省科技厅条件处,根据“十一五”期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需要,对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全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资源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马不停蹄,利用8天时间走遍了全省13个省辖市,摸清了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回到南京后,加班加点,提供了“近期我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和“‘十一五’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路”两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加强江苏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长期跟踪 项目硕果累累

为了形成系列化、长期性的技术预见成果,建立持续稳定的技术预见研究队伍。项目组在江苏省科技情报所的内部资料《决策参考》开辟了“技术预见专刊”,及时发布阶段性研究报告,编印了24期。面向产业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发放了2000多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2009年天津召开的全国技术预见年会上,省科技情报所项目组成员在会上作了江苏省技术预见实践的专题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案例评析】 江苏省科技情报所通过技术预见工作的实施,积极开展重点关键技术前瞻跟踪,为科技创新布局提供了依据。对于贯彻执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打造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提升全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为今后实施更大范围的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准备。

韩子睿

2010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2.1%,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企业专利申请、企业专利授权总量四项指标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都是在建设创新型省份重大决策指引下结出的累累硕果。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加速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作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决策智囊团和思想库,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形势分析和研判,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强力决策支撑。

推出年度报告 监测创新型省份进程

从2008年起,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开始着手编制《江苏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每年一册,分若干专题对江苏创新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全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建设工作做出展望。在报告编写过程中,研究人员联合南京大学商学院和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技投入、创新环境、知识产出、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的指标,系统科学地对当年全省和13个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了使该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更加科学,研究人员李麒麟凭借自己多年留学的英文优势,连续鏖战一个多月,查阅大量外文文献资料,先后编译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报告(WCI)、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I)、OECD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STI)以及欧盟的创新记分牌(EIS)、麻省创新型经济指数等多个创新型区域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对比,为形成完善、科学、系统的“创新型省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为了使报告的内容更加翔实,研究人员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园区、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了解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基层一线的推进情况,搜集整理有关问题和意见。2010年,对江苏企业创新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向全省358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针对企业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因素、企业技术创新费用、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回收问卷3421件,为提出创新型省份建设相关建议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年度报告》已经成为每年反映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指导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导向性材料,对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厘清目标任务 明确“十二五”建设思路

2009年,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期专题研究——“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总体思路研究”的研究任务。战略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了创新型国家发展特点和模式,综合借鉴各类创新评价指标,构建了符合江苏特点的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成效和所处阶段进行客观评价,提出了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任务部署和保障措施,既为201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了前瞻性战略路径和可操作性实施方案,又为“十二五”江苏科技创新选择和设定了全局性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为规划纲要的编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该项专题研究过程中,编写《年度报告》和平时对全省科技创新的跟踪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使创新型省份建设思路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研究人员借鉴了《年度报告》中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中发现,建立完善指标体系、及时更新数据内容是一件不复杂的工作,但是根据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部署要求,预测未来五年江苏创新型省份的发展情况,推断江苏能否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达到目前世界创新国家水平,却是一项要求极为严谨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方法科学推算。为此,统计学硕士汪长柳在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基础上,以与江苏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高度相似(地缘临海、面积狭小、资源缺乏、人口密度高)的典型创新国家韩国为标杆,采用R&D/GDP比重、本土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产出占比、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等8个主要指标,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创造性的修改。在推算方法上,采用趋势外推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法这两类方法,通过研究江苏近9年有关指标变化特征,对江苏“十二五”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两轮预测: 第一轮预测是对所有指标均先采用以平均增长率为基础的单纯趋势外推法;第二轮预测是根据近年各个指标的发展特征采取不同的趋势外推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法。两轮预测的结果虽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并得出结论: 江苏完全能够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主要目标,为省委、省政府在进行下一步创新型省份建设部署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为广泛征求意见,在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后召开了由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社科院与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会上,赵顺龙、邹立靖、范金、葛守昆等专家均为报告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宝贵意见,并提交了详细的修改建议。该项研究任务历时半年完成,于2010年4月提交江苏省政府。研究报告被作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并有多项发展指标和措施建议被直接节选用于规划编制。

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省情报所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举创新驱动之旗,走服务决策之路,不断提升创新省份建设研究工作水平,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案例评析】 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科技工作,还涉及经济和社会等其他方面。如何建立创新型省份的监测体系,绘制反映创新型省份建设情况的晴雨表,成为江苏省政府决策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通过集成科技统计和战略研究的优势力量,对创新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当前江苏创新型省份所处的进程进行了准确定位,所编写的《江苏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年度报告》得到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肯定。同时,在已经建立的创新型省份的监测体系基础上,省科技情报所通过模型,以及与创新型国家标杆的比较,测算了“十二五”末科技创新关键指标的目标值,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指明了方向。创新型国家主要创新指标、国际主流创新评价体系、统计预测模型……这些研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这是三年多创新型省份年度报告的历练,将研究和统计工作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余 萍

江苏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争创江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课题。2010年出台的《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早在2009年初就开始了新兴产业方面的跟踪与分析,主要追踪国际新兴产业最新动向、关注国内同业发展以及联系江苏产业实际进行判断与分析,在科技与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科技金融等方面已经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新鲜、有效的情报支撑。

众志成城 由单个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顾名思义,是在省科技主管部门领导下,从战略高度研究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领域内各项政策举措,为江苏科技支撑引领社会发展,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和情报服务的。作为一个年轻的部门,战略研究中心核心人员仅十多名,研究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为改善这种局面,同时为满足实施“发挥科技引领,培育新兴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先导地位”的需求,2009年初,情报所自主启动了“三十领域,百人跟踪”的中长期计划,并专门成立了所科研领导工作小组,由一把手领导任组长,号召全所技术人员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科研管理办公室也随之成立,统筹管理全所各项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和验收工作,让研究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

在全所规划跟踪的技术领域中,六大新兴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全所在这几个研究领域中投入的支持力度最大,人员配备也最齐全。首先,加强与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和江苏省注册咨询协会四个学术团体的交流合作,为集聚六大新兴产业各路人才搭起了桥梁。其次,六大新兴产业领域跟踪小组均由研究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员为领军人物,参与研究人员主要来自所内业务处室中一线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还必须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中级以上职称。第三,由情报所牵头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向全体研究人员免费提供包括中外专利、中外标准、中外科技期刊、中外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CA、EI、SCI在内的国际国内权威和重要检索工具的文献服务平台,为研究人员开展新兴产业的跟踪研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支撑手段。目前,全所已经形成了以战略研究中心为主导,各高学历、高职称业务骨干为支撑的八大类近30个研究小组。

未雨绸缪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长期以来,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情报服务的方式大多是先收到决策部门的委托课题或决策需求,再展开情报搜集工作,进而展开研究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呈送给上级领导。2008年下半年,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转变服务理念,努力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2009年初,国家先后出台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振兴规划纲要,并陆续公布实施细则。情报所战略研究专家高度敏感,第一时间组织研究人员汇编了国家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并对社会各界的评论和国内各省市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整理,最终专报呈送给厅领导和省相关领导参阅,为江苏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如何保增长促发展、处理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情报服务,受到厅领导的好评。2009年8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领导干部学习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江苏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产业六大新兴产业时,情报所的“产业跟踪行动”已在此半年前启动,被跟踪的“三十领域”中就包括六大新兴产业。2010年,省政府联合各主要职能部门编写全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由省科技厅起草的《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草案充分吸收了情报所撰写的产业跟踪报告内容。由于响应及时,资料详细,规划合理,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高瞻远瞩 由单一技术跟踪向行业产业综合研究转变

为适应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省情报所在思维格局上逐步摆脱传统的纯技术跟踪、“封闭式”的研究工作模式,开始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分析转变。在实际研究中将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紧密结合起来,提供的决策建议多次受到各级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和采用。

新兴产业跟踪与分析要求研究人员有高度的敏感性、深邃的洞察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产业报告应具有超前性和及时性,资料丰富翔实,综合性强,拥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研究对策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切实做好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各新兴产业研究小组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研究水平。研究小组每年都认真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各成员研究任务,并细分专业领域跟踪方向;不定期召开小组会议,交流各自在情报搜集中出现的新技术动向和产业动态;年终递交本研究领域的年度产业分析报告,这些报告为决策部门掌握科技发展动向,制订发展计划和进行科研立项等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各研究小组不断加强与行业领域内专家团队的合作,每个研究小组至少联系两名以上各领域(产业)内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形成长期稳定的外援智库,并寻找各种机会积极参与和所跟踪领域有关的课题研究,将平时跟踪积累的产业分析成果融合到课题研究中去,使研究成果由原来的信息汇编逐步向专业分析报告转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今,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节能环保装备、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方面的跟踪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打品牌。

近年来,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新兴产业领域研究人员连续两年参与省科技主管部门业务处室的半年度和年度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受到江苏省科技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相关评审专家的认可。系列研究报告中对当前江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预测合理,对技术跟踪及时到位,产业分析数据详细,许多观点或建议在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时被采纳吸收,对省科技部门确定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2010年全国各地建设“风电三峡”、国内主要电力巨头纷纷跑马圈地、地方大多以资源换项目的大背景,风电研究小组递交的《江苏风电大发展的背后隐忧》更是对发展风电产业热做了冷思考,为江苏风电产业理性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案例评析】 目前,江苏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在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2010年度科研成果表彰会上,获得表彰的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风电产业研究报告、物联网产业研究报告、清洁能源研究报告等一批关于六大新兴产业的跟踪研究报告十分令人瞩目。成绩之中不乏科技情报人的智慧与汗水。战略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奋战在情报第一线,通过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为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当“耳目”“尖兵”和“参谋”的作用。新兴产业跟踪与分析报告不仅涉及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关注,更注重的是对六大新兴产业全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深入跟踪分析研究,为省领导的决策发挥了参谋作用,为江苏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孙 琳

201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在省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集中骨干研究力量,全面参与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及创新型经济内涵与目标、区域创新布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园区建设等四项专题研究。同时组织专门研究人员,跟踪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对光伏、风电、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物工业、生物农业、性能金属材料、信息功能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现代中药等14个领域进行产业跟踪报道。情报所战略研究中心紧密围绕省科技厅的中心工作,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大局,对全省科技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在宏观走势上有了准确的把握。各地政府和企业领导纷纷前来接洽,希望中心瞄准基层科技发展,凭借自身实力,做好地方科技发展的设计师,为各地科技发展出谋划策。鉴于此,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相继与战略研究中心合作,先后完成了《宿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研究》和《鼓楼区“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等科技发展规划,为地方科技发展指引方向。

宿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9年6月,国务院把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宿迁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苏北振兴,重点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决策。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更进一步明确了帮助和支持宿迁科技创新的具体工作和内容,宿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大力实施“东向战略”,全面融入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决策。2011年3月,宿迁市科技局局长罗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进行洽谈,诚邀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人员前去宿迁实地考察,为宿迁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编制规划纲要。

通过对宿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处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宿迁市科技局各处室提供的参考资料,中心首先讨论通过了《宿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提纲》,确立了编制规划的工作方案,其中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心集结了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通过消化吸收大量参考资料,结合宿迁市科技发展基础现状以及科技局领导的发展建议,对宿迁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等展开研究讨论和综合预测,着手编写《宿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耗时数月时间,规划纲要初稿终于问世,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工作。战略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与各区、县领导面对面的交流,继续深度挖掘关于地区“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同时结合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宏观分析宿迁市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对初稿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1年9月,历经数次修改讨论的《宿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交给宿迁市科技局,得到了宿迁市领导的首肯。所战略研究中心本着服务基层科技工作的原则,凭借自身的研究实力,又一次作为科技发展的设计师,为地方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指引方向。

鼓楼区“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早在2009年,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就提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概念。未来5年,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3月南京市制定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创新型经济的五大发展目标。作为南京重要的政治中心、文教中心和商贸中心,鼓楼区要在后危机时代,努力建设江苏乃至全国的创新中心,研究和制定鼓楼区“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通过仔细斟酌考虑,鼓楼区政府最终选择与情报所战略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的编制工作。

在此之前,战略研究中心曾做过相关专题研究,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有独特见解。通过与鼓楼区政府的交流探讨,综合分析鼓楼区基础条件,发现其科教资源丰富,现代服务业呈高端集聚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创新资源优势明显,科技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各大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对于发展创新型经济有极大优势。同时,鼓楼区土地资源供应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空间不足,科教资源释放不充分,又决定了鼓楼区只有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成为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中心。

2011年上半年,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对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和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实地考察,获取了关于各个园区的第一手资料。在广泛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加快开展《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研究》《国外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和《国内典型创新区域研究》三个专题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鼓楼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目标、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通过进一步咨询专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鼓楼区“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伴随着江苏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一些地区纷纷瞄准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发展实力,开始编制创新型经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力图在今后五年内大展拳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鉴于省情报所战略研究中心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时时把握全省科技发展脉搏的专长,各地政府纷纷与战略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制定规划的编写工作。

2010年7月,泰州市科技局诚邀战略研究中心到泰州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泰州市医药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海陵创意产业园区等园区。在考察过程中,研究人员搜集到了关于泰州市发展的各方面资料。通过与科技局各处室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交流沟通,理清了泰州市“十一五”期间的科技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在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大背景下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在汇集多方研究资料和发展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个五年泰州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历经数次修改、整理和专家论证,最终完成了《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泰州市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次关于各省、市、县地区规划稿件的编写,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历练了一大批专业“写手”。省情报所战略研究中心不断调整战略高度,认真钻研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力争在每一次经济浪潮掀起之前把握观瞻制高点,为各个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案例评析】 编制科技发展规划是一项政府直接参与,实现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有力手段,也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组织和协调各类科研机构的活动,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的重要措施。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立足基层科技工作发展,经过多年的“实战演练”,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国内现阶段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评价的方法,同时在一些专题领域集成了一批该领域的优秀研究人才,重点突破了一些符合地区战略需求的项目,为地方科技发展扬帆起航。同时通过科技专项计划与资金投入,培养和吸纳了大批人才,支持了科研队伍的建设,为情报所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徐海燕

《科技参考》原名《决策参考》,开刊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份立足科技领域,为政府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关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内部刊物。办刊伊始就确立了帮政府决策者明科技慧眼,助江苏立时代潮头的总体愿景,无论是前世的《决策参考》,还是今生的《科技参考》,这一愿景从未动摇。

前世: 创刊于时代大潮 服务于“科技兴省”战略

《决策参考》诞生于全国上下涌起的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作出了一个影响后来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著名论断:“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厘清思路,甩开双腿,以跑步的姿态展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竞技场上,其速度之快,震惊了世界。

江苏省作为文教大省,历来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在改革开放10年之后,党中央果断树立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江苏省迅速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于次年即1989年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定》,在全国第一个提出“科技兴省”战略(1994年这一战略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科技兴省”发展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江苏社会经济和科技进入协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学技术真正被作为第一生产力,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作为省科技厅直属事业单位的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逐渐回归正轨,并开始从多方位为江苏省的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其中,就包括情报所设立的专门的科技情报研究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室培养出一批初具国际化视野兼具多维度研究手段的科技情报研究人才。当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将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到主体战略高度时,作为科技情报工作者,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同时,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于已经开创的“科技兴省”历史伟业,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又都感到责任重大。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更是加速了知识经济的爆发。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面对这个全新的时代,江苏省如何加快发展才能跟上这一新的时代节奏?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哪些产业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经济的支柱?立足江苏的实际需求,把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定期送达政府的决策部门,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国内外科技信息的研究分析结果以及相关问题的建议对策,明其科技慧眼,才能在这个新时代挺立潮头。基于此种考量,便诞生了这份科技决策类内刊——《决策参考》。

“科技兴省”战略决策的实施,掀起了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新高潮。《决策参考》从科技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分流、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化等工作,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对当时的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始起步。《决策参考》围绕省内已出现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形成的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苏锡常火炬带,搜集汇总了一系列发展情况,同时对比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等,甄选出对江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启发的问题与对策。这些情报资料对于省科委甚至省委、省政府布局和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产生了重要作用。199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1996〕153号),把高新技术产业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发展高新技术的地方性法规,加上启动沿江火炬带,使高新技术产业由局部发展转入整体推动阶段,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格局。

进入21世纪,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高科技革命,正在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的、系统的、全面的和综合的影响。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日益开放与完善的投资环境使中国成为欧美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而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变革中,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关注并主动引导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争得由高新技术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发展竞争的主动权。《决策参考》密切注视全球经济及科技发展新趋势,认为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应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竞争力,加快形成江苏经济的新格局。从这个观点出发,新世纪以来《决策参考》选送了众多国内外科技战略研究成果,为新时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迈入全面提速增效的新阶段。2007年,在提前实现“双倍增”目标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部署更高起点的新一轮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光伏、风电装备、平板显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总量迅速增长、质态不断提升、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决策参考》为“科技兴省”战略而生,与时俱进,一路伴随这一战略,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始终以客观的立场、宏观的视角,为它解读,为它描绘,为它展望。

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为“科教兴省”战略注入新的内涵,《决策参考》顺应新时期的发展特点,重点针对省科技厅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国内外新兴科技产业(后被统一称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情报的大量需求,围绕国内外科技发展政策跟踪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制药与工业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开展技术预见研究,并形成专送报告,以“专刊专送”的形式,送达省科技厅及省委、省政府。这些情报工作为之后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支撑。

今生: 更名为《科技参考》 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建设

《决策参考》创刊多年,多次得到相关领导的批阅,已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为了使《决策参考》更好地服务于江苏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并突出科技内刊的特色,在时任省科技厅厅长兼党组书记朱克江同志的关心下,《决策参考》更名为《科技参考》,朱克江同志亲自题写了新刊名。朱克江同志在对《科技参考》之前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的同时,也对《科技参考》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希望能围绕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为全省上下的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支撑。除了要继续服务于省级层面的政府决策部门,还要扩大到市县一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地方科技工作。

这是《科技参考》自创刊以来面临的新挑战。地方科技工作需求与省级政府层面有所不同,需要翔实调研分析,然后才能对地方的实际需求进行准确定位。为此,《科技参考》编辑部,即省科技情报所的战略研究中心,迅速派出多人次对省内市县政府部门的科技信息需求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然后汇总分析,找出其需求的共性与差异,以此作为《科技参考》的选题指导。

事实证明,《科技参考》对地方科技工作信息需求的对接是比较成功的。徐州市副市长段雄、扬州市市长、连云港市副市长等多地政府领导人都是在偶尔翻阅到《科技参考》后,直接向省情报所索要订阅。张家港市长期订阅《科技参考》后,萌生了为本地科技型企业撰写创新案例的想法,后经与《科技参考》编辑部——战略研究中心合作,这一想法也变成现实。南通市某县受《科技参考》启发,也自办科技信息类内刊,内容则大多转载自《科技参考》。在配合地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新时期,《科技参考》正逐渐成为一份深受欢迎的内刊。

应时代潮流而生,伴科技创新成长。《科技参考》自创刊到改名,始终坚守自身办刊宗旨,用科技情报服务江苏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参考》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江苏科技情报人的共同理想,为政府决策者的科技慧眼更加明亮而殚精竭虑,为江苏的发展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而奋发图强。

【案例评析】 作为一份科技决策类的内刊,肩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的重任,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焦点层出不穷的时代中,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办刊宗旨与凸显理性分析、科学前瞻的办刊特色是必须具备的。《科技参考》在伴随江苏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因其综合性、宏观性、学术性特点,成为政府一些高层领导必读的刊物之一,成为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科技类参考。同时,也因其对许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一些希望以创新占领市场前沿的企业而言,也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

张 超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战争,小到一场战斗,大到一场战役,耳目和尖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时甚至对整个战局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区域科技的发展进步需要政府的科学决策,同样离不开各类信息情报。当好时代的耳目与尖兵,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是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一直以来秉承的服务宗旨。一本内刊——《今日科技》的诞生正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这一主题的诠释。

关键时刻勇担重任

时光倒流回2008年,金融风暴正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面临严重考验。这场金融危机也引发了对其产生原由的广泛探讨。金融创新过度导致虚拟经济体量超过实体经济,直接触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分析结论逐渐形成共识。要减少金融危机对现阶段经济的影响,避免其将来再次重现,在加强金融管理的同时,必然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在考察世界实体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时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大了人们对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这在各国随后出台的多个振兴方案中也得到了佐证。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也成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展战略。在江苏,从“科教兴省”到“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创新一直是地方政府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如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做好科技工作,推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工作内容,也是目标责任。在时任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的心里,获取信息情报,大到欧美强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措施、国内创新先进省份的做法,小到省内市县的先行先试,再到一个行业的技术突破,都能带来借鉴作用。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要有人为我读报,为我筛选信息”。朱厅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省科技情报所。

9月的南京异常闷热,情报所的一间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夏太寿所长正在主持会议,讨论的主题正是朱厅长布置的任务。上个月,夏所长刚刚由省创业中心主任调任省情报所所长,在他担任创业中心主任前是情报所的副所长。用夏所长自己的话说,是“重上井冈山”。这任务也是他回情报所后接手的第一个“厅长任务”。他知道会场气氛沉闷的原因,半年前由情报所承担的同样任务,因为种种原因被厅长“终止”了。“情报所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开始会有点难,但一定会做好。”夏所长响亮的话语极具感染力。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正是情报所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主导业务,朱厅长交办这项工作也是对情报所的信任。随着会议进程的推进,会场气氛逐渐变得热烈。经过分析讨论,工作方案得以确立: 以战略研究中心人员为主,组成核心工作组,同时组建外围信息团队,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工作格局。之后,工作组迅速展开工作。

瞄准定位广伸触角

2008年10月,《今日科技》第一期破土而出。从这本日刊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方呵护。所内文献中心、统计中心、查新中心……都曾提供素材,夏所长更是亲力亲为,帮助收集资料,核心工作组人员对工作也都倾注了满腔热情。“太寿: 《今日科技》这个信息平台已经启动,有了一个工作基础,有些信息颇有价值,阅后已分别批转有关处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努力……”对于这棵幼苗,朱厅长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和期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刊物的办刊方向逐渐明确,那就是紧紧围绕科技工作,搭住时代脉搏,广泛收集来自网络、刊物等各种媒体的相关信息,包括各科技强国和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如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及其解读分析、科技创新态势、创新型企业发展情况等;中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如新出台政策的解读、区域推动科技发展的措施和做法、企业创新情况等;当时和科技相关的重点、热点问题等,并加以归纳整理,以期为推动科技工作提供参考,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在栏目编排上,《今日科技》设置了“经济观察”“政策解读”“创新管理”“创新视点”“产业评述”“企业创新”“热点观察”“海外视窗”“地方动态”“创新江苏”“产经快报”等栏目,涵盖了最新经济形势及分析、科技政策、科技体制机制、有关科技创新的新鲜观点、高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江苏及国内其他地方的创新态势、海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信息情报。其中,“产经快报”栏目下的信息为经过加工整理的短讯类,力求简明而富有时效;其他栏目下的信息为评述类,篇幅较长,在注重时效的同时,需要提炼出核心内容,突出鲜明的独特性。

畅通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刊物的生命线。依托省情报所多年来积累的信息资源基础,刊物有了稳定的信息资料来源。为进一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外围信息队伍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研究中心的同志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面向高校在读研究生招聘兼职信息采编人员的方式,明确工作责任和要求并与待遇挂钩,发挥学生团队思想活跃、外文水平高、知识面宽、信息源广等优势,探索了一条新路。

情报所的知识服务储备底蕴、领导的重视、人员团队的不断加强、工作机制的逐渐完善、一线人员的辛勤耕耘……《今日科技》一天天成长起来。从初期的信息庞杂却欠质量,到后来的资料精简但信息量丰富,朱厅长的批示也越来越多:“请产学研处阅研,此篇报道值得认真一读,并请结合工作深入研究,开拓新的工作。”“请合作处阅研。应重视加强省内重大产业项目与国际科技的合作。尤其是利用好在江苏及江苏周边的跨国大集团的科技创新实力”……这样的批示在2010年每隔2到3期就会出现。在多个会议等公开场合,朱厅长表示,“《今日科技》是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情报所工作的一大亮点,《今日科技》编写工作获得了高度肯定。2010年下半年,工作进一步延伸,由《今日科技》中精选出的多篇资料,编辑成《科技要报》报送江苏省委、省政府,供高层领导决策参考。张家港、吴江等地的科技主管部门主动寻求省情报所支持,商谈信息内刊的编辑工作。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三年前由情报服务催生的《今日科技》已刊发了700多期,昔日的一棵幼苗,已变得枝繁叶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江苏已描绘了“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包括《今日科技》编写在内,省科技情报所的情报服务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曾经的成功与挫折都已是过去,做好新时代的耳目与尖兵,情报所情报服务的宗旨不会改变。耳目与尖兵依然会立足当下,扣住时代脉搏,紧贴科技工作,贴近政府和社会各界需求,而方向永远指向未来。

【案例评析】 《今日科技》日刊,作为新时代奋战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的耳目与尖兵,是情报所为大力推进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情报工具。《今日科技》突出对科技工作的权威指导性,强调对科技决策的支撑引领性,以推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研院所建设和广大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为己任,及时、全面、准确地为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各项重大科技方针、政策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全面报道国际、国内、省内外重大科技活动、动态和成果,真实反映和深入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改革和科技产业化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上为政府当好决策参谋,下为读者提供科技服务。

张 雯

“江苏省科技政策服务网”开通一年半时间内,已拥有注册用户9650个、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网站访问量达220000余次;组织科技政策专家顾问团奔赴各地开展科技政策培训累计25场,受训人员近4000人;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0多项,获科技经费拨款近14亿元;为2500多家次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收40多亿元;帮助申请专利近4万件。以上数据源均来自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同承担建设的江苏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以科技政策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大力扩展科技政策惠及面为目标,以培训、辅导、咨询为主要服务方式,通过整合全省科技管理资源,与财政、税务等部门集成联动,送政策到企业,引导和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科技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科技政策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中发挥作用。

政策措施集中出台 好政策缘何叫好不叫座

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简称《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为确保《规划纲要》全面实施,2006年2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配套政策》),随后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把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重点内容,三分之二的政策都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从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决策精神,江苏于2006年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印发了《江苏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集中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50条政策”。在“50条政策”中,有15条涉及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多达数十项。然而,全省有民营科技企业20000家,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科技型企业还不足3000家,占比只有1/8。据推算,全省如果能有50%以上(10000~15000家)的科技型企业享受科技创新政策的税收优惠,至少可以减免企业所得税100亿元以上。尽管各相关部门在落实科技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政策的影响度却仍旧不算理想。

明明是有益于企业的政策,为何企业反应不积极?相关部门在基层工作中逐渐了解到,造成政策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政策在全省的宣传、培训力度不足,落实政策的考核检查力度不够。在工作人员的随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政策里的条条款款看得眼花缭乱,实在有些吃不透、拿不准。有的企业对照政策里的一些认定要求,不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还有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或没有为技术开发项目独立建账,或财务不够规范,或经费使用情况不够明晰,若想享受税收优惠,必先完善其管理制度。在他们看来,享受优惠政策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此外,某些经济欠发达市(县)担心地方财政收入受影响,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宣传落实政策工作也没有做到位。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企业对新出台政策持观望态度,备案确认申报的积极性不高。

搭建平台服务企业 送政策解金融危机之险

如何将科技型企业的目光吸引到政策措施上来?如何让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减轻税负、增加研发投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通过工作中的耐心宣讲、仔细解答,使得一些企业慢慢对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起来,然而仍有不少企业存在“怕麻烦”“费这么大力气值得吗”“现在这样挺好”等固有思想,让工作人员有些一筹莫展。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并不断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江苏省大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外需收缩、出口下滑、利润降低、经营困难,财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严重冲击着企业的生存。当生存都面临威胁,创新和发展又谈何容易;如果再缺乏创新,只会更加失去竞争优势。不少企业发出了“这个冬天特别冷”的感慨。此时,优惠和激励政策对于减轻企业负担无疑是雪中送炭,可如何“送炭”才能更快速到位?

为了加强政策的有效落实,江苏省科技厅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的想法,发动各地市科技局和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如此大规模的开展工作,在全国尚属首次。经过评估与论证,江苏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同承担建设。金陵科技学院拥有一支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在财务、税收、管理等方面颇具优势。省情报所负责此项工作的战略研究中心,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政策、动向、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技战略研究和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有了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加上两个单位的共同努力、取长补短,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很快开展起来。为疏通科技政策的落实渠道,服务中心与科技、财政、税务、金融、高校等部门集成联动,选派业务骨干深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政策宣讲,结合企业情况,围绕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账务处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合同优惠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以及省科技计划体系等专题进行讲解。宣讲过程中常能见到企业拿出自己的实际问题进行咨询,譬如,“我们企业确实进行了研发投入,可是研发费用没有资料备案,请问还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吗?”“我们的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加计扣除如何操作?”“高企认定材料繁多,该如何准备?”“科技计划申报有哪些要求?”等等,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这些问题一一仔细解答。企业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对及时掌握上级政策、清楚了解工作程序很有帮助,政策了解清,办事路子明,才能用好、用足各级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

依托政策服务网站 做好咨询、辅导、统计工作

尝到政策甜头的企业当起了服务中心的义务宣传员,一时间不少企业主动联系服务中心要求接受培训,这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十分欣慰,他们打算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企业接受培训。然而企业众多,培训人员分身乏术,于是决定利用自身网络资源的优势,“江苏省科技政策服务网”应运而生。工作人员将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全文、政策解读、科技政策借鉴、政策咨询、工作动态和经验交流等内容放在了网上。这里有企业关心的热点政策解读,政策办理程序,还有典型企业案例等。企业只需点击鼠标便可阅读或下载,还可通过站内信的方式向专家顾问和工作人员咨询,科技政策普及度不断提高。江苏省科技政策服务网的建立打破了政策培训的地域限制,为实现“政策服务、互动交流、辅助管理”三大职能提供了支撑平台。依托网站,政策辅导、政策统计等工作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在科技系统内各服务机构的全力支持下,中心在全省科技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中选择了千名工作人员,经培训后聘任为企业科技政策辅导员,同时挑选了8400多家需要重点辅导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每名“科技政策辅导员”负责具体联系8~10家企业,对其开展科技政策辅导咨询。科技政策辅导员通过采取不定期上门走访和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宣传国家、省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科技政策;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企业在落实政策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创新创业主体做好备案确认和政策兑现等具体申报工作;协助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健全内部管理;了解和反馈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政策需求。为做好政策统计工作,战略研究中心专人负责《科技政策落实简报》编辑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各市(县)和政策辅导员提供的政策落实工作汇报材料,定期编发《科技政策落实简报》,统计汇总各地科技政策落实和政策辅导员工作情况,报道各地政策落实的成效、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科技政策服务成果显著

在省、市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战略研究中心和金陵科技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凝结着全体工作人员心血的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受到了全省创新创业企业的一致好评。两年间,公共服务中心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江苏省科技政策服务网”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截止到2011年3月,已拥有注册用户9650个、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网站访问量达220000余次,成为服务企业、政策辅导员和专家顾问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组织科技政策专家顾问团,在南京、扬州、南通、苏州、泰州、宿迁、盐城、常州、连云港等地开展科技政策辅导培训累计25场,受训人员近4000人,这些人员在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经费拨款、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0多项,获科技经费拨款近14亿元,为2500多家次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收40多亿元,帮助申请专利近4万件。接受服务的企业纷纷表示,政策引导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税收减免为发展瓶颈中的创新创业企业减轻企业税负,使企业在危机中仍有能力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案例评析】 江苏是科技大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科技政策落实到位与否,将直接影响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江苏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全省科技管理资源,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通过送政策、建网站、搭平台以及科技辅导员“套餐式服务”等方式,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和互动,深化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认识,放大了创新创业政策的杠杆效应。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大大减轻了企业税负,为金融危机中仍坚持科技创新的企业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信心,对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技政策公共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工作中,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和金陵科技学院紧密携手,发挥各自在财经、税收、管理和科技战略研究、网络平台建设方面的人才优势,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同时也使自身人才队伍得到锻炼,面向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宋艳红

战略研究中心在江苏科技事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尖兵、耳目和参谋”的作用。近年来,中心在提升原有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着眼于当前科技发展对科技情报的重点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为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作为公益性的部门,如何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摆在研究中心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9年,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推动下,战略研究中心拓展了新的服务内容——通过编写企业案例,宣传推广企业创新经验和模式。两年来先后承担了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国家创新型企业案例、张家港企业创新案例等书籍的撰写工作,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的同时,为宣传和推广企业创新经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刻苦学习 摸索前行

2009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由2008年的排名第四上升到第一。作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是什么使得江苏像一头蛰伏已久的雄狮,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下一跃而起?时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的朱克江同志通过敏锐观察,把目光着眼点放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上,并紧急部署了工作小组开展企业自主创新案例的编写工作。通过战略部署和研究实力评估,最终将此重任交给了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在第一时间即成立了工作组,针对案例编纂目的和工作安排进行讨论: 如何撰写案例?案例如何分类?如何选择企业?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工作组的面前。在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工作组决定“一切从头开始”。首先聘请高校专门从事案例教学的老师前来为工作组成员讲解案例编写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互联网对案例开展学习讨论,分析不同案例类型的写作思路。在掌握了案例编写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后,工作组结合上级部门的指示,针对案例的组织结构、案例分类、企业选择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充分听取各方专家和企业建议的情况下,初步拟定了工作方案,将案例初步划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八大类,并列出了选择企业的八项要求。正当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小试牛刀的时候,省科技厅又对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在案例分类中适度强调政府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工作组成员早已意识到,一个项目的开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成员们本着学习钻研的精神,通过新的修改建议也深刻认识到: 开展一项服务,在充分关注业务自身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终于再次历经一番激烈讨论,确定将案例划分为创新的资金投入、创新的资源配置、创新的组织管理、创新的人才支撑、创新的产品开发、创新的市场导向、创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创新的其他类型八大类,写作方案最终敲定。

接下来是案例编写的实施阶段。工作组成员首先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大量收集企业的创新素材,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将其依次归入划分的八大类中。时间紧迫,工作组彻夜阅读素材,反复斟酌讨论,通过新闻资料挖掘企业创新点,经过几个昼夜紧张有序的加班加点,企业分类这一重要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紧接着进入到案例的编写阶段。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付诸实践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工作组成员开始陷入了一种既激动又忐忑的状态。历时数天时间汇总到的各成员案例初稿,其编写效果不甚理想,部分案例内容相对空洞,未能生动反映企业创新之处。于是,工作组紧急召开会议,对案例撰写的要求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并汇集主要负责人再次开展新一轮的案例修改工作。每一次讨论都作为一次学习和进步,工作组同志经过数个日夜的辛苦工作,对案例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润色,及时与企业联系取得反馈。最终,一篇篇浸润着工作组成员汗水和责任的生动翔实的案例呈现在大家面前。书籍出版之后,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经过了多次的印刷出版,很多企业、政府和高校纷纷订购。

任务结束了,留给战略研究中心的是一笔宝贵财富: 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案例编写经验,锻炼了一批青年骨干,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服务领域,提升了战略研究中心的服务能力。

深入调研 开展实战

如果说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的编写工作是战略研究中心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与江苏省科技厅的大力推动的完美结合,那么《张家港企业创新案例》编写就是研究中心服务社会呈现良好效果的凭证,同时也是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的一次大跨越。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着力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涌现出如沙钢集团、飞翔化工等大批知名企业,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出版后,张家港市科技局领导认真阅读了该书,认为这是一种宣传企业创新经验和模式的很好的方式。于是就有了战略研究中心和张家港科技局的这次合作。

战略研究中心皮宗平主任多次赴张家港科技局与各部门领导讨论案例编写方案。有了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的编写经验,撰写企业创新案例对于研究中心来说已经不是难题,但与上次案例编写不同的是,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框定的企业在网络等媒体上的报道较多,获取素材方便;而张家港市框定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媒体上的报道不多,很难通过网络收集素材。在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皮主任一声拍案,带领工作组亲赴企业现场调查去。案例编写方案制订后,通过与领导的磋商,对企业案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专门设计了几大关键性的问题。方案敲定后,战略研究中心一行十几人分成9组,在科技局领导的带领下分赴各个企业走访调研。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个调研过程非常顺利。调研人员带着问题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挖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举措;索要企业的宣传资料,并记录企业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再次电话访问。每天调研工作结束后,调研小组集中反映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调研方案。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走访,张家港市78家企业全部走访结束。调研结束后,仍旧是紧锣密鼓的企业分类、案例撰写、修改讨论、反馈完善,直到最终定稿等一遍遍的讨论,调研组历经数月圆满完成了张家港科技局委托的重任。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深入企业挖掘创新点,深刻了解企业文化,大量的信息,近距离的观察,使得调研人员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审视企业创新,撰写出来的案例材料更加有血有肉。

完成国家重任 提升高度

战略研究中心作为公益性的研究部门,一直将服务社会作为自身的本职工作。在服务江苏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战略思维,时刻准备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完成后,恰逢国家科技部要出版《国家创新型企业案例》,战略研究中心作为省级科技情报部门,也是唯一一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部门,勇敢担当起重任。此次创新型企业的选择遍布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时间紧,任务急。战略研究中心作为承担任务最多的单位,共编写了9个案例。国家案例编写与省级案例编写的要求有所不同,即便如此,这对于战略研究中心来说也不再算是什么难题,对思路进行调整之后,就能驾轻就熟。经过工作组的奋战,半个月内就将初稿完成,然后根据科技部提出的修改意见,仅一次修改就顺利完成任务。本次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在所有任务承担单位中可谓是遥遥领先。

本次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战略研究中心来说,不仅服务对象从省级科技发展提升到国家科技发展,案例编写的能力也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从着眼于全省上升到全国甚至国际,很好地锻炼了参与人员的宏观思维能力和形势把握能力,对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全国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评析】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作为公益性的科技情报部门,战略研究中心在内外力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新道路。在编写企业案例的过程中,虚心请教,刻苦钻研,齐心协力,在摸索中总结,在实践中思考,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编写经验。同时,不断丰富服务手段,将走访调研作为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方法,增强了实际认识,扩展了案例内涵,国家案例的编写任务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研究中心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该项服务工作的开展,对于战略研究中心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锻炼了一批青年“写手”,拓展了服务社会的领域和范围,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工作的价值本身来说,一方面,通过案例的编写,使得科技部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探索今后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模式的推广,为各省坚持不懈地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共同构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搭建起了交流平台,也为企业之间的自主创新经验交流提供了间接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