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五个统筹”为抓手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

以“五个统筹”为抓手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实施的背景垫江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末端教育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统筹城乡教育的瓶颈。

以“五个统筹”为抓手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以“五个统筹”为抓手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

垫江县教育委员会

从2012年开始,垫江县以“教育投入、师资力量、课程安排、教研活动、考核评价”五个统筹为抓手,扎实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真正实现由“一个都不能少”向“一个都不能差”提升,努力实现“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的愿景”。

一、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实施的背景

垫江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末端教育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统筹城乡教育的瓶颈。(www.guayunfan.com)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我县现有村小教师360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教师约占10%,36~40岁的教师约占35%,45岁及以上的教师约占55%,老中青结构比例约为6∶3∶1,呈倒金字塔形结构。从教龄结构看,从教10年及以下的教师约占5%,11~19年的教师约占15%,20年及以上的教师约占80%,各教龄段的结构比例约为1∶3∶16。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95%以上,大专学历的教师占3%,本科学历的教师不到1%,其中通过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约占村小教师总数的70%。从编制结构看,村小教师当中“一师一班”“包班唱戏”“复式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心校挤占村小教师编制现象比较严重,村小教师工作量大,截至目前,全县尚缺英语、艺体等学科教师45人。从教师流动看,呈现“乡村往乡镇走,乡镇往城区走”的逆向流动轨迹,村小教育“离农现象”明显。从职业角色看,村小教师大都属于“半边户”(即自己是老师,丈夫或妻子是当地的村民) ,“家住本乡”的达80%以上,他们“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在学校是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书育人,在家里像村民,耕田种地、养鸡喂猪、忙于家务,由于精力有限,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严重。

(二)生源减少,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城镇化迅速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出就读;少数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迫切,将孩子转到条件较好的城镇择校读书;部分学校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乡镇中心小学就读。以上原因造成村小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逐年萎缩。截至目前,全县村小有学生4904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6.5%;幼儿1645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5.3%;教师360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4%;从办学规模看,65所村小中50至100人的村小有13所,不足50人的村小有32所(其中10人及以下村小有3所)。

(三)设施设备匮乏,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部分村小占地狭窄,设备陈旧落后,桌凳破烂,综合功能室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基本教学需要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匮乏。5所村小无围墙,17所村小无食堂或伙房。少数村小位于高台地区,缺水现象严重,生活用水困难。

(四)管理松散,教学随意性严重

少数村小管理松散,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少数教师工作时随意性强,抱着“天高皇帝远”的心理,存在上班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席的现象;部分村小课程计划执行不力,少数村小未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艺体学科被挤占,课程辅助活动落实不好。

二、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垫江县坚持末端教育“三步走”发展战略,以“五更加”为目标,以“五统筹”为抓手,大力推行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努力盘活末端教育资源,倾情倾力办好末端教育。

(一)发展战略“三步走”

到2014年,全县所有村小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均达到合格标准;到2015年,分片区建成示范村小一两所;到2020年,分片区建成特色村小一两所。

(二)发展目标“五更加”

到2020年,村小学生就学更加方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更加优质;城乡教育更加均衡;群众对末端教育的满意度更高。

(三)办学条件“五优化”

采取“上级财政拨付,社会各界输血,学校自身造血”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一是优化校点布局。按照就近入学、保障安全、尊重民意的原则,认真做好人口测算,建立村小生源预测机制,严禁随意撤并村小,科学制订村小布局调整规划。同时,打破行政界线,按以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设置学校的原则,逐步形成乡镇中心校为主体,完小、村小比翼齐飞的农村教育发展格局。二是优化校园环境。坚持把村小标准化建设与村小危房改造、布局调整结合,采取原址改造、搬迁重建、置换还建、合并重组等方式,先后由县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50余万元,引进香港悟宿基金200多万港元,改造薄弱村小14所;投入3297万元对农村学校实施改水、改厕、改厨。三是优化设施设备。按《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建好综合功能室;通过危改项目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齐音、体、美、实验器材和图书;投资58.59万元更换村小课桌椅4542套;依托远教资源,实施村小“班班通”工程,加快村小信息化建设,让村小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是优化周边环境。依托村级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探索村小与村委会联建图书阅览室、卫生保健室及活动场地;协同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实施“校校通水泥路”行动,对47所村小107千米连校道路进行硬化,使村小学生出行条件得以明显改善。五是优化领导管理。中心校(完小)校长是村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配齐村小主任或负责人,建立学校行政定点联系村小制度,加强对村小的常规性督导检查,村小负责人责权更加明晰,行政管理更加到位;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教研触角延伸至各村点校,中心校(完小)行政每期到村小检查不少于10次,听课不少于10节;片区教研员每期到村小听课不少于10节。

(四)教育管理“五统筹”

着眼于缩短教育发展“短板”,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点聚焦到末端教育上。积极探索学区管理机制,将全县每个中心校和完小设置为学区,对所辖区域村小进行统筹管理。一是统筹师资力量。优先补充和配齐村小教师,建立新教师村小服务期制度,并对村小教师评职晋级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完善了中心校优秀教师到村小轮岗、走教、送教和村小教师到中心校顶岗任教的双向交流制度。开展“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在行动”活动,提升薄弱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素质。二是统筹课程安排。严格按“部颁计划”和市教委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学区内实行“作息时间、课程安排、课时计划”三统一。对音体美、信息技术及辅助课程,由学区统一排课,并采取中心校专职教师走教方式,推进村小紧缺教师学科教学。同时,学区将中心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植根到村小,实现规范与特色并举。三是统筹教研活动。健全以中心校为主体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所有村小教师纳入“国培市培县培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着力培养“全科教师”。通过学区“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课”等形式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确保村小教师教研有阵地,学习有机会,努力引导村小教师从苦干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四是统筹考核评价。学校根据全学区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按照同一考核方案进行考核,对村小班级管理按平时考核与定期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完善《垫江县村小常规管理办法》,开展常规管理合格村小和示范村小评比。县教委每年随机抽取部分村小,将其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进行专项考核。五是统筹教育投入。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区将公用经费预算到村小,由中心校管理、村小使用。同时,县教委安排经费,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建设功能室,硬化村小连校道路,创建村小示范点,带动村小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的创新示范

村小作为农村教育的末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是托起农村孩子未来的脊梁。村小虽小,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不小。在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大背景下,垫江县以建成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为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倾情倾力办好村小,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最高真谛,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是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能满足孩子学有所教。办好村小,能优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切实解除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能有效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减小孩子上学的安全风险,降低农民子女的入学成本。二是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能有效破解“择校”热。巩固和发展村小,将大大缓解城镇学校就学压力,逐步消除“大班额”,缓解择校矛盾。三是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能实现学有优教。末端教育坚持开放办学,以田园风光、乡土特色为根基,充分挖掘农村山川、河流、农作物等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将其纳入校本教材,丰富村小课程资源,提高农村末端教育质量,努力办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是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能促进教育均衡。巩固和发展村小,切实抓好末端教育,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补齐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逐步形成城镇学校、农村中心校、村小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为建成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是统筹城乡教育的有效路径

统筹城乡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垫江县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验县,坚持从义务教育的“短板”和瓶颈抓起,扎实推进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坚持“一门功课不能缺”,不折不扣地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坚持“一个不能少”,让每个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坚持“一个不掉队”,确保每一个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完整、规范的义务教育。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农村孩子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美好愿景。

(三)末端教育学区管理一体化是改善教育民生的有力抓手

村小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富民兴垫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教育民生,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有力抓手。一是坚持合作办学,推动村小“一校多用”,既以村小建设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又可利用村小校舍和设施设备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村小在传承文化、维护安定、培育有凝聚力的农村民风民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了孩子。活蹦乱跳的学生、知书达理的教师,本身就应是农村一道迷人的风景。以村小为中心构筑乡村文化圈,让孩子和村民共享有限的文化资源,让村小成为乡村文明的汇聚地。三是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将村小建设纳入农村社会事业,整合村级活动室和卫生室,给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既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教育民生,破除“跳农门”和“逃离农村”等“离农教育”的负面影响,夯实农村教育的根基,又能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梦。

策划审稿人:程 秩 汪世礼

   撰 稿 人:刘建春 瞿明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