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_鄱阳湖教育高峰论
以教育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赣州市教育局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并争取中央支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我市积极跟进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要求,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4月19日至21日,省政府孙刚副省长一行到我市调研教育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市推进教育园区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教育园区建设科学内涵
在今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孙刚副省长明确要求:“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强教育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感”,“要抓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通过建设县城新区教育园区的办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孙副省长的讲话既立意高远,又贴近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www.guayunfan.com)
会后,我们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要求,对我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教育园区建设内涵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四性:一是教育园区建设的目的性。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园区,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尽可能多的群众子女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从而促进当地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教育园区定义的广义性。教育园区跟工业园区不一样,不是建个园区,单纯地把小学、初中、高中简单地集中起来,它是指不同层次的教育往不同的区域适度的集中,比如高中教育往县城集中,初中教育往片区集中,小学高段教育往乡镇集中、低段教育留在村一级,形成基础教育各学段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教育园区建设的适应性。首先,教育园区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为建园区而园区,也不能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来管理教育园区,不能把教育园区办成教育产业园;其次,教育园区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是教育园区建设的稳步发展性。在教育园区建设中既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又要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做到满足需求但不闲置浪费。教育园区集中的程度必须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取决于百姓心愿,如果经济还没发展到一定水平,不能强建。同时,应积极推动部分基础较好的地方先行试点,做好样板,积累经验,不搞一哄而上,全面铺开。
二、理清发展思路,切实抓好教育园区规划建设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加强教育园区建设的领导,我市市、县两级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部署、组织协调教育园区建设。为保证教育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市还将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列入对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并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积极创优教育园区建设环境,对教育园区建设减免规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规定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服务性收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多年来存在的学校土地被周边单位、群众蚕食和侵占的问题,我市要求各县(市、区)2010年前必须为所有公办中小学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并纳入教育民生工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各地各部门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市按照积极稳妥、适度超前的思路,将教育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与正在进行的校舍安全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在推进新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市、县两级政府组织教育、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深入调研,认真制定教育园区建设规划,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布局的合理性。为适应我市中心城区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需要,市本级2007年起就先后组织力量专门编制了《赣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7-2020)》和《赣州市章江新区学校建设五年规划》。近几年来,我们狠抓规划的实施工作,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就学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与此同时,我们紧抓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了中小学布局规划,为实现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多方筹资、保障经费。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教育财政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经费“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逐步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二是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5%足额用于学校建设。三是恢复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经市政府同意,2008年10月开始对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内的房屋建设项目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截至2009年底共征收资金1300多万元,征收资金全部用于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四是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共建学校,近两年全市争取捐赠资金5176.8万元。其中仅瑞金市长征小学捐建活动,就引进社会资金捐建学校70余所。五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不少县(市)出台鼓励性政策,采用民办或股份制联办的形式,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学校,民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其中仅于都县就有民办学校8所,基本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县城区域。六是创新校建资金投入机制,采取由投资方带资建设、政府逐步偿还建设资金的BT模式筹集资金,有效缓解了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建设进度,缩短了建设时间。我市中心城区投资6000万元的黄金中学、投资4000万元的黄金小学于2009年建成招生,投资1亿元的章贡中学2009年开工建设,投资逾3亿元的赣州中学于今年上半年完工并于下半年秋季招生,下一步中心城区又将规划新(改、扩)建学校14所,投入资金逾3亿元。近两年来,我市下辖会昌、赣县、上犹、瑞金等地也投入过亿资金新建了一批学校,使城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4.树立样板、典型引路。积极推动部分基础较好的县先行试点,做好样板,积累经验。近年来,我市所辖会昌、赣县、上犹、于都、定南、兴国等县教育园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其中,会昌县教育园区规划占地2200亩,计划新建一大批教育文化项目,其中新会昌中学、“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项目已于去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新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学校建设正扎实推进,累计投资将超过3亿元。赣县教育园区规划占地494.4亩,计划新建县中北校区等5所学校(校区),预计投资逾2亿元,目前县中北校区已完成一期建设并于去年秋季启用,县职校也即将于今年秋季完成一期建设并启用。上犹县教育园区规划占地2000亩,规划新建民办上犹三中等4所学校和1个体育活动中心,并将上犹二中等2所学校迁建到园区,预计投资约2.85亿元,目前引进江西九成教育集团率先在园区创办的上犹三中已完成一期建设并启用,现有在校生近3000人;上犹二中等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展开,并将于今年秋季启用。于都县教育园区已建有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于都县中等职业学校)和1所全国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于都县教师进修学校),目前,该县又征地370余亩、计划投资1.8亿元新建于都长征中学,并将在园区新建县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定南县教育园区规划占地4500亩,拟建成一个集学前教育区、义务教育区、高中教育区、高职教育区、教育科研培训区、公共资源服务区等为一体的教育城,预计投资超过5亿元。此外,兴国县也在县城新区规划征地500亩,新建1所完全中学和县保育院,与县“两院三馆”(剧院、电影院,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项目建设相结合,实现教育文化资源共享。上述各县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扎实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有利于迅速扩充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城区公共教育服务能力,较好地满足当地群众特别是城镇新增学龄人口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样板示范作用,我们鼓励它们先行先试,为我市其他县(市、区)教育园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近期,我市中心城区又规划3000亩地建设赣州市职教园区,把职教园区建设成为多层次、多形式、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基地。
5.坚持标准、规范建设。在教育园区建设中,我们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定位,严格要求,确保园区建设达到国内发达城市水平,并在今后20年乃至更长时间不落后,做到功能分布科学、校园环境一流、学校装备标准化: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标准,对凡是涉及教育设施建设的用地一律依法优先保障,确保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校舍面积符合国家最新标准,校园建设规划符合功能分区要求;二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建设质量与安全;三是狠抓校园规划建设,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四是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整体建筑风格到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力求体现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育人氛围;五是标准化装备,尤其是注重提高园区的信息化水平。
6.强化督查、加快推进。实行中小学校建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和项目建设月报制,认真开展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督导检查,扎实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从2010年起,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县(市、区)抓好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市市政府将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列入政府教育民生工程考核指标和政府综合督导考核指标。为落实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我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潘昌坤同志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对中心城区教育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各县(市、区)政府也大力强化对教育园区建设的督查,加快城镇新区学校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三、几点认识和思考
我市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要求,扎实推进教育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于推进我市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教育园区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建设教育园区,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尽可能多的群众子女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从而促进当地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教育园区建设是提高教育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目前,不少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网点分散,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办学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而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提升当地办学水平。三是教育园区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新的教育需求不断涌现,因此,教育必须在保障学位供给的前提下,逐步从学位满足型教育向优质型教育转变,教育园区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平台。四是教育园区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扩展,新区建设不断扩大,很多新区因为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导致居民入住率不高、人气不旺,在城镇新区加快教育园区的建设,不仅能让新城建起来,更能让新城旺起来。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抓好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如下几条原则: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工作要取得实效,各级党委、政府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科学规划、适度规模的原则。要坚持积极稳妥、适度超前、适度规模的思路,将教育园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做到高中往县城集中、初中往片区(乡镇)集中、小学往乡镇集中,形成基础教育各学段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把教育园区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学点撤并、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督导评估、学校卫生“达标创星”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同时,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标准化建设原则。在教育园区建设中,既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又要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做到满足需求但不闲置浪费。五是积极协调的原则。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应充分听取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支持教育园区建设,形成教育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