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_鄱阳湖教育高峰论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黄玉林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与能源、资源枯竭问题,人们不得不严肃地探讨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大力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_鄱阳湖教育高峰论

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黄玉林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与能源、资源枯竭问题,人们不得不严肃地探讨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问题。由于出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是建立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基础之上而环境少有破坏的地区经济又往往比较落后的现象,致使经济与生态之间悬而未解的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正是旨在在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的江西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

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即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质内涵中可以看出,生态是此岸,发展是彼岸,如果继续原来固有的发展方式(粗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很难从此岸到达彼岸,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在二者之间方可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才能促使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和谐共处,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追求。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许多层面,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转型、升级部分相关产业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兴起,这是现在和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但这里面就必然涉及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原有的产业工人能否适应、如何适应和新兴产业工人如何产生。

现实的发展表明,那种单单凭借优厚的自然资源或资金就能实现迅速崛起、经济腾飞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其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人,是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掌握新技术的人才。由此可见,伴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而行将产生的新发展方式,表面上看,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使然,深层次地分析,它实质是对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职业教育应该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迅速改变理念、调整思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成为驱动本区域全面发展的强力引擎。在这样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大力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www.guayunfan.com)

一、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欲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江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进位赶超,在这个没有样本可以模仿的全新探索与实践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本区建设非常有必要。

1.国际经验的启示: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强国的秘密武器。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与水平,职业教育的成功实施是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捷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最高水准非德国莫属。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从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战败国经历短短几十年就创造了居当前欧洲经济实力第一、世界综合国力最发达国之一奇迹的秘密武器,其以“双元制”(一元为提供实训的企业、工厂,另一元为提供职业培训的学校)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强大助推作用尤为令人关注。1991年,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这样评价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他说:“我们德国是一个原材料贫乏的国家,受过良好培训的熟练工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经济稳定的保证。”

2.“用工荒”与“就业难”呼唤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存量很大,然而人力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头是企业喊渴要人,出现了“用工荒”,另一头却是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一毕业即面临失业。金融危机爆发时,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但在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好转时,这些地区的企业和工厂却又传来了“用工荒”的消息。考察“用工荒”产生的原因,除去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之外,更加核心的因素在于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工厂或是倒闭或是搬迁到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经过转型升级、能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产业或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需要的是经过专门培训的、能胜任工作的技工。而大多数只是接受了普通学历教育的大学生们因所学内容或是与市场、现实脱节或是缺乏一技之长,导致了工作在虚位以待,但就是“就业难”的令人心痛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情境下,有报导四川拥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如木工)工资超过了白领工资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看来,“用工荒”与“就业难”表面上看是一个悖论,实质上二者是相通的,它们既表明现在这种不得要领的普通教育投资只能得到一个负的收益,也表明现在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问题,严峻的人才需求形势需要经过相关职业培训的人才,呼唤人才培养走职业化发展模式,而化解这一矛盾的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最为有效的办法只有依靠大力发展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即能贴近市场、能为本区域建设配套服务的实用型职业教育。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因为该区域除了保护“一湖清水”外,还肩负着一个核心的使命,即探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协调发展。苏荣书记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实现这种有机统一的动力只能是发展。过去我们也一直在发展,但在那种发展下,人类与自然似乎处于对抗状态,大自然不断地给人类自以为是的胜利施以残酷的报复。不过,也正是在这种触目惊心的报复下,人们警醒了,认识到了过去的发展出了问题。这时,人们不禁疑问,保护生态很重要,但经济还要不要发展,人类何去何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我们领导人高屋建瓴,辩证地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是发展,但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方式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但思想观念要言之有物就必须落实到现实生产和生活的人身上。要在5~10年时间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能攻克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必须要聚集相当数量的、与本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并能引领产业结构提升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较短时间内产生这种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能适应并倡导和执行新发展方式的大量人才只能靠职业教育,靠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职责,职业教育是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作用亦然。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江西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江西省应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根据已经拟定、布局的农业、工业等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完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出能为本区域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加速城镇化、建设城市群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让农民成为市民,身份的转换不能只体现在身份证上,而是要考虑让这些离开了土地的新市民如何安身立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只能靠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普及职业教育,才能做到“授之以渔”。

4.改善职业教育目前处境需要走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目前整体的给人是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态势。一方面,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但另一方面社会却又对职业教育有着固执的偏见。

对比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缺乏可抗衡的竞争力,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缺乏规模的扩张力,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普通教育学历、学位的盲目推崇。同时,进入职校的往往是那些文化基础弱,高考分数相对低,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职校录取学生也是在普通高校录取之后。换句话说就是,职校生似乎低人一等、矮人半截。这样的社会歧视,在大学扩招后更是被放大,很多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复读或读三本也不读职校。分析这种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怪相,这里面有社会的深层原因,如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但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发展不足,如沿袭普通学历教育的模式,不能创新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条件不足,校企合作呈现“两张皮”状态,难以深入开展,“双师型”教师短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欠佳,彰显不出职业教育的魅力,导致“职业”名不副实,脱离市场、脱离生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职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就业难又反过来加剧了社会对职校的歧视。要想彻底改变职业教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先入之见,必须要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来根除以往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种种痼疾。

二、以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如何才能让职业教育呈现特色发展?如何才能让特色发展的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那么职业教育就必须围绕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种产业需要的人才、需要的智力支撑来展开。我们可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利,采取措施,弥补职业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探索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建立立体互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因而其对职业人才在数量、质量方面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附属、陪衬的地位未得到实质性改变,近年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突出反映。实际上,职业教育是企业发展的产物,是企业天然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得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培训,需要增多了,规模扩大了,才催生出职业教育的另一种方式,学校职业教育,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最后还要再次回到企业接受检验。显然,无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教学改革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都和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从现实状况和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上看,都非常有必要将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剥离出来使之自成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可谓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因为这里要进行的是一场跨越式的大发展,需要大量掌握较高水平劳动技能,既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力,这种凝聚时空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模、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都不是普通教育体系所能容纳与提供的,当今职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也印证了附属在普通教育体系内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说让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并不是说要把普通教育排除在外,只是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的迫切需要。我们说让职业教育自成体系,也不是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目前我省拥有包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在内的职业教育机构310多所,在部属、省属高校中以职业命名的就有46所之多,其中14所民办高校直接承担着各类职业教育的任务。从职业教育资源构成上看,我省职业教育已具有体系发展的可能。

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就是要逐步建立左右贯通、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对中职生、高职生进行培训、补习,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把职高、中专和高职、“专升本”及劳动部门所属的技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大学与高职之间互相承认成绩、转换累计学分的机制,实现职教与普教立体互通。

在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一改普通教育中入学、考核、毕业等传统模式,近年先实行最低录取分数线之上的注册式招生,随着多层次职教体系的建立,最终实行无门槛注册入学,宽进严出,严格考试认证制度,以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点考核方式,累积学分颁发证书和文凭。

职业教育体系的剥离和建立,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关联较大,基层作为空间有限。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建言献策,推进改革和进步,另一方面要大胆尝试,积极作为,积累经验和成绩。

2.从长远战略上讲,应把高职教育放在首位。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长远战略来看,个人认为,应把高职教育放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首位。

首先,把高职教育放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首位,符合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结构要求。就职业教育体系构成分析,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高职教育属于职教体系的顶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构成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梯级推进,是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教育系统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目标。离开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同样,中职教育离开了高职教育,将会原地踏步,没有指导,失去方向。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终身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体系中,无疑应是占据战略地位和起到骨干作用。

其次,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有必要把高职教育放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首位。一般说来,中职教育培养的多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产业工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企事业机构管理功能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必然地对职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心智成熟、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和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要实现本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研发和精加工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言而喻都必须以高职教育为主体。

再次,把高职教育放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首位已具备了可行性条件。我省已经认真地执行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中“重点发展中职教育”的意见,连续几年来中职招生保持多于普高的良好态势,而且我省利用中央和省财政性资金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中职教育中有不少国家级重点和省级重点职校。

就我省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模和影响来看,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地位也日渐显现出来。几十所高职院校在江西省高等教育界已经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在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办学规模、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综合实力也逐渐得到加强。

中职教育资源基础的相对厚实,又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高职教育。高职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很容易吸引中职生的。目前尽管中职往高职流动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但只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互衔接,探索中、高职学制与课程的贯通模式,搭建有利于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立交桥’”等措施真正得到采纳和实施,加上高职教育自身向好发展的态势与惯性,高职教育本有的高层价值和领军地位终会得以实现和凸显。

3.发展职业教育,应把民办职业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民办职业教育在我省本身就是一个职业发展的特色。民办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号召,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来举办的。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给予民办教育充分的尊重和认同。首先,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民办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占据了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用自己的实际成果为江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民办高校的受教育者目前看来大部分是高考中的弱势青年群体(目前民办高校在校生8万余人),民办高校对他们的接纳既是对受教育者无缝隙覆盖,为那些原本可能放任他们自己去面对茫然未来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他们也掌握一定的技能,更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益性行为,是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和维护,这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方式转变的意义非常重大,也正是经济发展终极要义的彰显。再次,要整体实现提高本区域国民素质,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要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职业人才的无限需求,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很难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机制的调整,继续鼓励和支持多元办学,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把民办职业教育置于重要地位,让他们一同担起这个历史的责任,肩负这一特殊的使命。此外,民办职业教育生存的忧患感、危机感促使民办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机制的灵活性,研究市场,寻求与工厂、企业合作的机会,探讨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都为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实战经验;并且通过竞争,公办职业高校也加入研究如何加强职业教育的行列,这对进一步繁荣职业教育极具推动作用。

4.政府为媒搭建企校互通平台,努力实现校企一体化。企校互通指的是,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即一名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密切合作来进行。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表现冷淡。要真正扭转这一僵局,必须依靠政府出面出力出台相应措施。政府要像抓经济一样抓职业教育,出台相关法律,规定职业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舆论造势,宣扬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寻找校企双方最佳的利益结合点,如给予与学校合作、安置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以一定标准的补偿经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中,依靠政府提供补偿,只能是权宜之计,学校主动作为,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依赖程度才是上上之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各类职业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进入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等八大产业基地,提前布局,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获得企业的信服。在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要仅仅依托这八大产业链进行对接,按照企业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下达教学任务,把学校办成企业的技术咨询、研发、推广中心。同时,学校更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如把生产车间变成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生产师傅、技师指导学生操作,依据企业生产信息把握市场变化等。

这样,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行政影响力和资源的市场配置,在校企双方的相互认可过程中,逐渐模糊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模糊培训人员的身份,去职业教育围墙化,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化,以崭新的特色共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实现职业教育在现时代更高价值层面上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