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电力学院学科建设的成绩单

上海电力学院学科建设的成绩单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知识创新与学科建设水平_创新与跨越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知识创新与学科建设水平上海电力学院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知识创新的主体则是高校。以下三个方面对上海电力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作一总结。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知识创新与学科建设水平_创新与跨越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知识创新与学科建设水平

上海电力学院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知识创新的主体则是高校。对于高校知识创新工作,其根本的抓手就是重点学科建设。以下三个方面对上海电力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作一总结。

一、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回顾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校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长期战略,是增强学科自身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体现学校学术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www.guayunfan.com)

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产出,而这四者中,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决定因素,是学科建设的抓手。

上海电力学院原是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部)直属高校,于2000年3月正式划归上海市实行属地化管理。2006年1月,学校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三个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的办学层次产生了质的提升。学校现在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电力本科高校,是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经过近60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一些学科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较大影响。“十一五”之初,学校制订了“上海电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通过人才引进、资金配套、政策倾斜等手段,使学校一些特色学科得到了重点建设,其他基础较好的学科也得到了重点扶持,全校学科的总体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在2005年的第二期上海市重点学科的申报过程中,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学校“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工程”、“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及环境保护”4个学科被纳入第二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行列,使学校学科建设的层次跃上了新台阶。2007年,学校又有两个学科——“电力系统安全与节能”学科和“现代电力企业管理”学科被列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建设计划。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四个重点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学科,在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2005年和2006年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三年中主持和参与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检索的论文有43篇次,签订的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 600余万元,上述科研项目和成果极大地支撑了本学科的发展,使学科中年轻的学术骨干得到了快速成长,如“电力规划与安全”科研团队,围绕着电力规划和电力安全等研究方向,仅2005年6月—2006年6月的一年间,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就逾200万元。2006年,其课题组完成的“城镇配电网柔性规划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该学科在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建成了“电力仿真”和“继电保护”等教学与科研基地,还重点培育了“风力发电系统设计、控制及并网技术”发展方向,建设了上海电力学院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风力发电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被列入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内容。

还有“电厂应用化学及环境保护”学科,在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三年中共承接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项目2项、曙光计划2项、联盟计划2项、科委项目5项,合同金额1 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39篇,其中被SCI/SCIE收录27篇次,EI收录17篇次,共申请专利36项,其中已经授权7项,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工程”学科,三年中承担和参与了一批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计划和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等高水平纵向项目及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等共90多项,合同金额1 400余万元,并主持了国家发改委下达的作为今后国家节能工作指导性文件——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平衡导则》的制定。三年间共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和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优化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和“热力系统优化与节能”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试验与测试”等研究平台。“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重点学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电力行业,发展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学科,三年中承担了一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和电力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1 000万元,已建成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实验室”、“电力企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在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下,近年来,学校理科和人文管理学科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理学科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学科交叉,积极开拓数学、物理与工程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可再生能源资助计划和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构筑了被列入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内容的太阳能光伏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示范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商管理学科充分发挥电力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电力金融模拟”实验室,该学科列入了上海市教育高地的建设行列;另外,英语等近年来新办的学科都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吸取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努力把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探索上海电力学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条件,积极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我校已由2001年的工、管、文、理四大学科门类,8个一级学科和12个本科专业,发展成拥有工、管、文、理、经五大学科门类,形成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控制与仪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管理与经济技术、基础及人文7个学科群和23个本科专业的办学体系(31个专业方向),学科建设显示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学校除拥有4个上海市重点(培育)学科(第二期)、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外,还拥有1个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电力特色实验室、1个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3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十五”以来,学校共完成科研经费22 536万元,其中,部市级课题有101项;发表论文数2 453篇,其中核心986篇;申请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108项;授权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共获得部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共计2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7项;教学成果方面,获得部市级教学成果奖25项,被列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6本。

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自2004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致力于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投入实验室建设的总经费达4 000余万元,仅2005年就投入了2 100万元,建成了一批设备较为先进的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两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原国家电力公司“热力设备腐蚀与防腐”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共建的“电站自动化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为了加快基地建设的进程,学校千方百计地多渠道筹措资金,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和实验室,共获得企业共建经费2 05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实验室和研发平台。例如,与广东亚洲仿真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国家仿真工程技术中心电力仿真科研培训基地,具有模拟300MW和600MW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运行的功能,大学生、研究生和来自生产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该平台的实习,不仅增加了生产现场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关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另外,与许继集团联合建立了“500kV输电线路微机保护”科研开发与教育培训基地,与德国Phoenix公司共同组建现场总线与自动控制科研培训基地等。依托这些基地,先后获得了“基于IEC61850协议的电站自动化关键技术”﹑“FLEXRAY高速总线在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研究”等多项上海市科委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005年,学校启动的“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平台建设获得了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项目的支持,它主要包括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和生物质能利用研究三个子平台,这三个子平台的建设,分别依托数理系、电自学院和能环学院。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研制的“户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和“大型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都获得了高校展品二等奖;“光伏声屏障发电技术的开发研究”、“海上风力发电场关键技术研究”、“MW级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横向企业的资助,通过研究,一方面提高了我校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方面的水平,培养了队伍,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赢得了声誉。

作为与电力行业有着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的高校,学校形成了悠久深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曾被国家教委列为“九五”试点单位,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力工业部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深入:建立了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等七十多个依托各种企业,特别是大型发供电企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合作,建立了“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此外,南方电力培训中心已落户我校。

学校非常注重科技园区建设,2006年4月揭牌的“上海电力科技园”,是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合作,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成果构筑的产学研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促进科研与产业形成无缝联结。目前已有四十余家电力企业入园,其中包括目前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大海上风电企业,由中电国际、中国大唐、中广核、上海绿色能源四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二、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

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总体上呈稳步发展态势,但是学科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学校动力、电力和环境等传统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相对比较高,承担了比较多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比较多的科研成果,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队伍;而一些非传统特色学科相对来说学科建设水平还不高,承担的科研项目比较少,科研成果也不多;另外,从学科分类来看,工程类学科的学科建设成效相对来说比较显著,目前学校的四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基本上都集中在工程类学科,而理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科研气氛来看,在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科中已基本形成科研方向比较明确、合作交流比较密切、参与科研比较积极主动的良好态势,而在某一些学科,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团队还未形成、积极参与科研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们作极大的努力。

(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但服务社会的能力还不强

通过这几年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承接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能力明显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比较显著,为社会和电力行业的服务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特色高校,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这几年电力大发展的新形势,我们的科研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显得不足,主动提供电力行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还显得不够。面对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上海市和电力工业“十一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创建我校科技创新体系,认真凝练科研方向,积极开展产学研工作,把握科研发展大局,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科研成果数量不断上升,但高水平的项目与成果还不多

随着学校总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科研成果数量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是,由于学校科研基础还不雄厚,人才队伍还在不断充实中,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还比较缺乏,因此,要在国家级高水平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承担国家级项目比较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还比较缺乏。为此,学校需要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人才,积极组织队伍申报高水平科研课题,提高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

三、今后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思路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内涵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建设科技创新队伍

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也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及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本校特色,进一步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和科研主攻方向,积极组织队伍在重点领域有重点突破,形成学校科研工作新的增长点。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到引进、培养和使用并举。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从以往主要为满足教学要求转变为满足教学与学科建设需求相结合,并应更注重引进人才的学科背景和科研基础,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才引进与科研团队建设一体化的机制,使引进的人才一进学科就能进入科研与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需重点突破的领域尝试科研团队整体引进计划。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现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鼓励教师走校企合作之路,深入生产现场开展实习实践,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更好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我校近几年新引进人才的作用,做到在使用中培养和在培养中使用,做好科研团队的建设,探索在拥有硕士点和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科按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的体制,强化学术群体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建设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开拓进取的学术队伍。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社会需求是科研的重要动力和方向,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高校,要深入研究与学校学科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产学研联盟,积极主动地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我们科研的发展方向,使学校的科技力量能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研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充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提高科研成果意识。在项目立项初期就尽量使研究内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一些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与生产现场应用相结合,积极培育科技成果孵化器,充分利用电力科技园平台,提高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以扩大合作为途径,加强校内外、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寻求合作机会,提升我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开放、交流、合作之路,加强与兄弟院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合作交流,邀请更多的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并进行合作研究,创造条件选派更多的学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鼓励更多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提升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地位,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在争取重大课题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在校内进行学科交叉组建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拓宽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充分发挥我校电力特色,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争取在国家“973”和“863”等重大课题方面有新的突破,提升我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推进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要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引导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增强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倡导崇尚创新、追求科学的良好风气。

在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求要有良好的科研道德,自觉地把自己从事的科技工作与学科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以科学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使我校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能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加快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是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肩负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坚持“服务电力”与“服务上海”,始终把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性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全校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十一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认真实施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规划,积极跟上电力工业大发展的步伐,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在把学校规模做“大”的同时,努力把学校做“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电力、动力、环境保护等为特色学科,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多科性、开放型特色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