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整合为主导,促进培训专业化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创新“四位一体”送教培训模式大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潼南县教委
一、实施背景
潼南县现有普通中小学88所,专任教师5704人。近年来,潼南县实施“科普兴潼”和“人才强县”战略,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教师素质亟待提升与地方培训供给不足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中高级教师缺乏,高、中、初级职称分布不均衡,小学无高级职称,中、初级职称比例为0∶38∶57,初中为36∶211∶268,高中为221∶362∶302。二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紧缺专业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如英语、艺体这类学科教师通常由转岗、年纪大的教师担任。三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激增,而城市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村教师。四是县级培训机构实力不足,学科培训很难得到有效开展。
二、主要做法(www.guayunfan.com)
(一)特约教研员,充实农村教师培训师资
潼南县教委从全县现有教师中聘任了256名担任县特约教研员,覆盖了全县的各学科、各层次,任期3年。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家的指导下,特约教研员以服务学校教学及教师为目标,以“研、导、督、评”为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督查”学校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六认真”等情况、“评价”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一年来,每名特约教研员对辖区内学校对应学科的每位教师听一堂课,检查一次教案,审阅一次作业批改,并进行了合理公正的评分和等级评价;协助片区教育办公室开展了教研活动、送教活动、教学视导、指导学情调研、试题命制及教学调研和指导工作。
该种模式的实行弥补了教研员编制上的匮缺,增加了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与自主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促进了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县级、校级教师培训深入、全面的开展。
(二)乡约名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根据市教委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点方案,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家们的全程指导下,全县推行了以市县两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乡约名师”送教活动。其中,县级骨干教师每学年送教3次,市级骨干教师每学年送教5次。截至目前,共送教30个学科,为时9个月,受益学校80余所,累计开出了714节骨干展示课,180余个讲座及精彩报告。地方政策的支持、专家组的指导和名师个人发展规划是乡约名师制度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支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名师”工作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并为职责要求、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高校作为高级智库,根据“名师”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名师”本人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乡约名师活动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三)送培引培,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效
送培是引培的示范,引培是送培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农村教师培训持续推进。2010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组织实施了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下潼南的项目。在为期1周的培训中,其为全县所有小学英语教师及培训者带来“专家主题讲座”“优质课展示”“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教研员引领反思研讨”等活动,通过“理论引领—实践感悟—反思内化”等环节,提升了教师英语教学素养,并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示范了培训组织与实施、课程设置与教学、培训管理等。在示范培训基础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还指导了潼南县级教师培训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最终从“扶上马”转向“马儿跑”,加快了潼南县级教师培训深入开展的步伐,为潼南县域内“送教到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支教促教,推动校本培训有效实施
为提升潼南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派遣了以教授为首的10人优秀教师团队,到潼南从事教师培训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师培训与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潼南县教委派遣县内的市级、县级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所有支教教师通过示范引领、小组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拓宽了教师视野,促进了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推动了试点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三、主要成效
(一)全面优化城乡教师培训资源
1.培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整合教师进修校、电大工作站等培训基地,培育了一个功能完善、适应各种学习模式的区域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或教师研修中心;依托高校、教科院、电教馆、教师研修网、中国现代教育网等,引入优质专家现场或远程参与指导潼南县中小学教师培训。
2.培训师资队伍得以充实。通过乡约名师、特约教研员等形式,培养了一批覆盖各学科、各层次,辐射力强的县级培训教师;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不低于当地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5‰的标准为教师培训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地从国家、市级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专家资料库中遴选一定数量的兼职师资,组建潼南县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和专家资源库。
(二)大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1.参培教师教育理念得以更新。通过对参培教师调研,教师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学生生命”“职业幸福感”“有差别无差生”“学生中心”“体验性教学”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通过示范和反思融入参培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
2.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得以提高。主城优质课送教下乡、潼南城区送教下乡、大量乡约名师献课示范、特约教研员的教学指导和专业引领、与同伴教师的研讨、自我反思等活动的开展,给学科教师示范了教学技巧,培养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2010年,2名政治学科教师参加市级赛讲课,获二等奖。
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拟定了《重庆市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学校校本培训管理暂行细则》,并通过高校专家指导、乡约名师与特约教研员的协作,使县域内校本培训得以有效实施。2010年,642人参加市基础教育论文大赛,567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有效创新了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依托市教委的试点任务,全县统筹设计了教师培训计划,系统构建了“市级—县级—校级”的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将特约教研员和乡约名师通过送培引培、支教促教等方式有机整合,形成了“四位一体”送教培训模式,有效推动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持续开展,提升了培训层次,节约了培训成本,提升了培训实效。
四、进一步认识和反思
(一)以资源整合为主导,促进培训专业化
高校智力资源与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充分整合,分工合作,共同促进试点培训专业化。高校重点负责开展调研、制订和完善试点方案以及进行过程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协调县域内教师培训资源,制订并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县教师进修学校重点负责培训场地和县域内培训师资的协调,为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保证;试点学校为试点工作提供培训平台,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以政策配套为保障,确保参训自主性
在试点过程中,潼南县教委制订并落实了有关保障制度,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制度包括经费保障、县域内教师培训者配置、培训基地建设、教师资格注册、城乡“双轨制”教师岗位计划编制标准、评优评先等。
(三)以模式创新为重点,提高培训有效性
“四位一体”培训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培训讲授式、“一言堂”的“教师中心式”培训,立足教师常态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落到实处的教师培训模式充分唤起了教师的共鸣,激发参培教师的兴趣,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四)以评估跟进为准绳,完善试点方案
潼南县教育委员会分管领导偕同计财科、督导室、基教科、人事科、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评估,以实际效果检验试点任务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为试点方案的修订和深入实践提供依据。
(五)工学矛盾仍然突出
“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第一阶段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一些农村缺编学校在派出老师外出学习后,教师缺乏现象进一步加重;教师脱岗培训,造成少数教师工作负荷过重;部分农村边远学校规模小,部分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师全校仅1名,外出培训将导致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可见农村教师工学矛盾依然存在,且将阻碍城乡学科均衡发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从教师编制着手,努力解决上述矛盾,从而提高各学科教师参培率。
(六)培训者素质有待提高
特约教研员和乡约名师的加入使培训者队伍有所壮大,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地方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者队伍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有关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地提高培训者素质。
(七)地方培训基地还需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经费投入;改善教师进修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改革模式,不断提升教师进修学校的软件;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本地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建设,为今后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八)教师培训环境仍需改善
在目前县级培训资源短缺和工学矛盾的背景下,教师参培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和专家资源建设,努力为教师提供丰富、有效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改善教师参培环境,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策划审稿人:周 渝 李学容
撰 稿 人:周幼林 黄恩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