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_中国教育史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_中国教育史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了董仲舒性三品说,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情三品,把人的性与情结合起来,且性是情的基础,形成了他的性情三品说。韩愈根据其性三品说,阐述了教育对人的作用。韩愈认为,下品之人的行为总是违背封建道德,只有用刑罚才能避免他们犯罪,使其不敢为恶,以维护社会秩序。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_中国教育史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性三品说,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情三品,把人的性与情结合起来,且性是情的基础,形成了他的性情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10]这就是说,人性有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是善的,中品可导而为善为恶,下品是恶的。韩愈不仅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而且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性三品”的内容,以及性与情的关系。

关于性的内容,他说:“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11]意思是说,仁、礼、信、义、智,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12]上品的人性,以“五德”中的一德为主,通于其他四德,故生而具有五种道德。“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13]中品的人性,“五德”中的一德有所不足或违背,其他四德也有所不足或违背,故五种道德偏差不齐。“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14]下品的人性,违反一德而其余四德也不符合,故五种道德都不具备。很显然,他把孟子关于仁、义、礼、智的“四端”,发展成为人生来就具有仁、礼、信、义、智的五种善性了。

关于性与情的关系,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15]“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16]意思是说,性是先天的,情是后天的,两者有所区别。不仅性是有品级的,而且情也是有品级的。“情”也依性之三品而分为三种,即上品的性产生上品的情,七情发作,都合乎中道,无过和不及,因而合乎“五德”;中品的性产生中品的情,七情发作,有的过多,有的过少,但仍符合“五德”的要求;下品的性产生下品的情,七情发作,或者都过多,或者都过少,它与“五德”是相违的。每一品中的性与情都是相互配合的,韩愈把三品的性与三品的情相结合,说明了善恶根源于性,而情则表现为善恶。韩愈关于性与情的论述,既指出它们的区别,又指出它们的联系,这是对儒家人性论的一个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何作用?历来的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一则探讨教育如何依循人性发挥功用,二则探寻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方面的作用。韩愈根据其性三品说,阐述了教育对人的作用。(www.guayunfan.com)

首先,他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是故上者可教”[17],这也就是说,上品之人虽然具备了先天的善性,但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够将善性继续发扬光大。所以,对于上品之人来说,学习和受教育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这里强调指出,上品之人接受教育对于儒家“道”的实现是关键而且必要的。

其次,他认为“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18],即韩愈肯定了中品之人是可教的。通过对他们施加各种影响,就可以将他们向上引导接近上品,也可能将他们向下引导成为下品之人。所以,这里凸显了教育对这一类人的重要作用。统治者要以封建道德为标准,使中品之人在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改造,向上发展。

最后,他认为“下之性,畏威而寡罪”,“而下者可制也”[19],意思是,下品之人能够因为害怕刑罚而避免犯罪,所以就要使他们处在刑罚的威慑之下。韩愈认为,下品之人的行为总是违背封建道德,只有用刑罚才能避免他们犯罪,使其不敢为恶,以维护社会秩序。由此可见,下品之人因为害怕刑罚而避免犯罪,也是可教化的,教育和教化对他们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只是施加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因此,虽然韩愈认为人性是生来具有的、不可移易的,但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他们都能够趋向善的方面,至少是不趋向恶的方面。韩愈肯定了教育对于各种人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