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物”的研究_教师身边的教育科
第六章 学校管理中的教育科研[1]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存在两种主要的活动:一种是教书育人的活动,一种是协助和保障育人活动顺利开展的管理活动。二者之间犹如比翼双飞的鸟儿,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随着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去科层化和人文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参与更加有效,如何让自己在参与中获得职业的尊严与快乐,其中重要的路径就是教育科研。
一、学校管理常见的选题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的科层化及刚性管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问题基本上是漠视和排斥的,仅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没有作为学校变革的核心力量,没有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家园来进行呵护和钻研。我们前面提到的对教学、课程、德育等问题的研究,可能中小学老师还会有些认同,但对于“学校管理”这一问题,教师的热情不但不高,而且也比较茫然。从这几年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培养中就可以发现,大量一线教师考进来后,其研究问题域多数还集中在教学、课程、班级管理等方面,对学校管理问题不太熟悉,也不敢涉猎。学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它是“人—人—人”的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弹性。我们认为,一所优秀学校对待教师的逻辑是:学校管理层应该尊重这所学校的教师,尊重教师中的优秀教师,尊重优秀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尊重优秀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自由,更要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善于利用教师来管理好学校。因此,最重要的是给教师以治校的自由,唤醒教师的参与意识。而前提是要让教师了解和理解学校管理,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尤其在科研中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
通过对2007年以来的《中小学管理》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标题梳理,我们找到了当下中小学学校管理的问题域。这里的问题域不是高校专家学者对学校管理本身的学理探索,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实践智慧的体现。从研究对象来说,这些选题包括对学校管理职能、学校管理资源以及学校管理形式的研究,如针对学校管理职能,特别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进行研究,如董淑珍的《为学校松绑给管理减负——关于某校2006年下半年接受各级各类检查情况的调查》,就是专门针对学校中检查过多过杂这一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刘彦红的《借助第三方诊断改进学校管理》则是从学校管理过程的另一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借助第三方力量这一角度进行研究。(www.guayunfan.com)
学校管理中的资源可分为人、财、物、时间、空间以及信息,信息实际上就是虚拟的“物”,因此又可以说主要还是对学校中的“人”以及学校中的“物”进行研究。对学校中的“人”,包括校长、教师以及学生这几个方面,如:对校长的研究就包括对中小学名校长的研究,比如:怎样焕发校长魅力、怎样成为学者型校长等,其中既包括对一些典型性个体的研究,如:《“原生态”的魅力——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是对一位小学女校长的刻画,《他把农村教育捧在手上——记江苏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则是对一位值得尊敬的农村校长进行研究;还包括对校长群体的分析,如项红专、姚新华所著的《我国著名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实证分析》就是针对一些特定的校长群体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对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石中英)。对教师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管理、教师聘任、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也有从教师角度而作出的呼吁(《应为教师参与管理搭舞台》,杜林;《成全教师,学校管理的人本回归》,王崧舟)。对学生的研究则主要是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而作出的心得体会,如陶西平的《要研磨学生》。对学校中“物”,大到学校的建筑,如校门、屋顶,小到学校标语、校服、校徽等都是其研究对象,杨艳萍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与管理》,就是以学校数字图书馆这个虚拟的“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白桦的《窗帘杆·展示架》《尊重学生:从一条绿地警示语做起》则分别用教室的窗帘杆、学校的绿地标语等细微的东西引发思考、进行研究。另外也有对时间(《寄宿生课余闲暇时间的有效管理》,计建平)、空间(《小校园里的大空间——学校教育中的空间创新》,韩珍德)以及财务的研究(《阳光财务:让区域教育管理更和谐》,张国安)。我们可从中借鉴并获得启发,比如:作为一线教师,就完全可以针对如某年级学生的课间10分钟进行观察和思考。
对学校管理形式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常规管理、危机管理、项目管理、文化管理、品牌管理、战略管理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管理方式和视角,如:对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就介绍了何为精致化管理,怎样进行精致化管理,在精致化管理的过程中容易进入哪些误区(《精致化管理的若干误区》,张菊荣);有的提倡学校应该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如进行知识性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高鸿源)。
对上述选题进行分析后,我们知道了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身边的学校管理可以研究什么和正在研究什么,发现这几年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和创新。如:对学校组织制度的研究,更加强调校园文化的构建,如张硕果的《软文化·硬力道》;对一些特殊群体给予了更多地关注,如对女校长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女校长选任: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隐形束缚》,张新平、田秀云);并且紧跟时代脉络,体现当时教育政策、教育现象,如樊万奎、吴支奎《计划的“优”与“思”——以安徽省F县为例》,就是对特岗教师政策进行实证研究;陈艳的《教师集体离婚风波带给我们的反思》则是针对教师集体离婚这一奇怪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另外,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如黄炜的《网络平台:让高效后勤成为可能》就是对学校网络平台对后勤管理所起的效用进行研究;而陈钱林的《“电子眼”系统进校园该休矣》则是从学校安装的监视设备,对学生的一些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对原有研究对象进行加工创新也可发现非常好的选题,如郑英的《让黑板“增值”》就是对学校教室的黑板进行研究。
虽然对这些题目只是做了一种表象上的梳理,但是可以看出学校管理的议题学大体可划分为“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研究,对学校中人的研究,对学校中物的研究,对学校中组织的研究,对学校中制度的研究等”。那么,广大教师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细化研究呢?
二、如何研究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为实现学校目标,根据教育与管理规律有序开展的学校管理活动进程。中小学教师在研究学校管理过程时,既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具有参与和观察的二重身份,对学校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应怎样处理,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在价值有限涉入的前提下,如何客观全面地处理问题,研究学校管理过程呢?具体来说,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中的一切现象(对象、工具、手段、职能等)都是在过程中运动着,并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辅助和服务,最终输出学校的产品——人的素质的提高。[2]作为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过多纠结于学校管理过程是什么的问题,其主要注意力应关注在学校管理过程怎么样的问题。
(一)研习学校管理过程的一般理论
一般的管理理论对于学校管理具有普适性。中小学教师要想发现和诊断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石,这些理论基石包括学校管理过程的一般理论,如学校管理职能理论、学校管理环节理论和一般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学校管理过程是由若干学校管理职能构成的逻辑循环体,比如:常规的PDCA过程论,也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但也有不同意见,如齐亮祖先生的“五职能论”就是代表之一(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调整、总结评价)。我们认为,学校管理过程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和再造的过程;其次,学校管理过程还是学校管理职能综合运用的动态周期性过程,系统内外的人化和化人的多边互动过程;另外,学校管理是一个追求效率、效益和效能的经营过程,它是依附于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教学过程、德育过程下的一个服务性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过程是具体性与模糊性、可控性与非可控性的高度统一。明白了这些基本的原理,就为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发现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具体的学校管理者,由于处于学校管理过程之中,经常会当局者迷,发现不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敏锐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问题确认、问题论证、辨析问题之间的联系,将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变成学校的话题,使话题进一步成为学校决策层面的议题,并将这种议题进行科学论证,协助学校领导进行校本决策。
这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管理诊断问卷或观察的方式来发现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学校政策执行中的阻滞及要素,学校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学校服务过程问题;学校各级学术性指导人员,如教学副校长、教学中心主任、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如何指导不同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教师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总结中存在的反思性不足等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过程诊断的问题加以呈现。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校管理过程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环境,帮助学校领导出谋划策,成为学校管理的智囊人员。既然问题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那么问题从何而来?除了我们上述提示的《中小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常见选题外,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敏锐的心,要学会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比如:了解学校管理过程,访谈学校校长无疑是能很直观地了解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你想访谈学校的校长,想了解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他的想法,就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预先制订访谈提纲,来获取原始资料。
表6.1就是某校教师做的一份学校管理观察表或者调查问卷,他计划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维度发现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这里简单地呈现一下教师填写的学校管理问卷。
表6.1 学校管理情况问卷调查表
续表
(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是校长出思想,中层出思路,年级组出方法,教师能提供建设性意见。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例会上校长侃侃而谈,其他分管领导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这样,例会成了校长一个人的“独场秀”。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周围同事的谈论和抱怨,发现很多老师都对学校的管理过程存在着不满。他就自己所在的W学校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阅读周边许多同事记录的工作心得、会议要点、突发事件以及工作反思的《工作札记》,在小群体内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从不同维度了解具体情况;另外,和教导处的工作人员共同商讨,了解学校的教学常规以及考核方案,并且对各个项目的检查细则都做了详细的了解;还在例会上和大家一同探讨了这个问题,甚至进入了校长室,跟校长探讨他的管理理念。
(四)对调查的结论进行论证并列举原因
教师在进行调查后,要对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寻找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对原因进行一一列举。例如,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认为学校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情况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分析原因,因为本校的教师自尊心比较强,尤其是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对强求一律的控制型管理十分反感。学校几年来又一直沿用相同的模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管理,一环套一环,教导处工作繁忙,教师也应付得苦不堪言。结果受到表彰与奖励的往往是少数人,大部分的教师仍然觉得自己只是被动的被检查者和被管理者。因此,教师们觉得学校的条条框框太多,为了应付各种管理,往往忙得像“陀螺”,但学校又好像只对那几个“重点培养对象”青睐有加,因此造成教师的怨言更重。教师就可以根据调查的问题进行分类,找出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层次,并且列举原因。
(五)指出学校管理过程改进的举措
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要用到理论推演和实证归纳进行意见采集。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一般由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有机结合,但学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计划环节主要是出台不及时、种类不齐、内容不全,对此,可以通过对现有管理准则及发展规划的了解,考察其是否与时俱进,符合学校的现实状况;在执行方面主要是不按计划执行,随心所欲改变计划,力量统一组织不够,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等,这些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调查;很多学校检查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领导检查轻教师互查,对于检查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最后学校的总结要么不搞,要么流于形式,对于计划和总结,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总的来说,学校管理过程研究的步骤如图6.1所示。
图6.1 学校管理过程研究主要步骤
三、如何研究学校中的人
如前所述,对学校中人的研究,包括对校长、同事、学生、校友、家长群体,甚至社区人士的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前三者。一般而言,对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态度、需求、兴趣、情感、价值倾向、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对学校中人的研究也可以分为对群体性人的研究和个体性人的研究,这两者在研究方式和研究类型上有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群体性的研究,包括校长领导力、领导风格、权力运用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是对专业信念、专业需求、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知识及科研状况、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如笔者所著的《校长权力论》,就是从学校公民社会共同体的角度来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校长这一群体在其权力的性质、来源、配置、运行和监控等问题,这样的研究运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还有笔者进行的“教师流动的实证调查”和“教师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方面的系统研究,其中“教师行为指标体系”就包括了教师的组织行为、教师的管理行为、教师课程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行为五个范畴,每个范畴下又包含了诸多子范畴,运用了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还有笔者指导教育硕士做的《中职教师专业信念的研究》《初中教师幸福感模型的建构研究》《农村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等,就分别运用了问卷调查、模型建构、深度访谈等方法。同样对学生也是如此。从学生管理层面看,对学生的需求、态度、爱好、学业水平及其原因、身心健康、家庭背景因素及其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生群体的活动等,笔者曾经做过“初一新生学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减负政策影响下的学生学业负担现状的调查研究”“农村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群体进行研究的案例。由于是群体研究,所以比较适合运用调查研究这种研究类型,方法一般是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几种。对学校中的个体进行研究,一般运用叙事研究、经验研究、跟踪调查研究这样一些质性的研究范式,如哈里·F.沃尔科特的《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3],则运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位愿意参与研究的校长——艾德·贝尔进行的田野式的质性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一位校长的日常生活,有选择性地记录其行为的特定层面,并对校长这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再比如:运用测量方式对“女校长领导风格与学校管理绩效的研究”,则运用了自编量表对女校长这个群体进行了测量研究。这些例证都是对学校管理中人的研究的典型性代表,对于教师和学生个体群体也是如此。
对学校中的人进行研究,可以根据问题的普遍性大小而采取不同的样本和研究方式。如问题只存在于个别人之间,多采用针对问题个体的个案研究;如果问题覆盖面较大,多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面上研究。而前者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创设情境或还原生活情境,是一种定性的研究;后者趋向于一种数据收集,偏向于定量研究。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对教育个体的质性研究
在德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叙述了对学生个体的质化研究。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研究,也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种以理解“个案”的境遇和故事比较起归纳“群体”的结论,会将研究焦点集中于教育事件、教育个体的具体性、独特性和丰富性,有利于获得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本身、自己的同事和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
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对自身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倾向、行为、职业信念、职业规划、在职状态、工作—家庭冲突、组织认可度等进行反思式的研究,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管理风格、处事风格进行总结式研究,这些都是极好的研究素材。另外对于校长的研究也不是不可以的。有一个中学女教师,其爱人就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与自己的丈夫朝夕相处,对这个校长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质化研究,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人物研究案例。总体而言,对学校中的个体进行研究,这个个体一定要有代表性、经验性或特别性:代表性就是指对这个人的研究可以揭示一般人通常的问题,使自己研究问题的外在效度增强;经验性就是对某个人进行经验总结或自我反思式的研究,目的在于对行为方式进行经验积累、介绍、推广,或对自我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诊断;特别性就是指这个个体与其他个体或一般群体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对某个学业特别优秀学生的成长跟踪研究,对某个极其特殊情境下个体的研究,比如对某个极其偏远山区的女代课教师的研究,对某个重度残障儿童学业帮助方面的研究,等等。但这类研究一定要符合伦理要求,一定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1.观察学校中个体的言行
观察是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这种观察是在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中进行的。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更加需要一双“慧眼”来观察学校中的人和物,观察学校中发生的事情。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观察,它需要按照预定计划,选择特定的场景、时间和对象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详见第七章)。具体来说,作为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和学生个体或其他个体的观察研究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步骤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即明确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的问题。制订观察计划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观察对象的选择要符合实际情况,他应该是一个学校管理中活生生的个体,关于他的案例应该是在教育教学或管理活动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其次,并非所有的事件都能演绎成案例,对个体的观察中要包括令你感到疑难或困惑的问题。最后,对个体的选择要富有典型性、针对性,对于个案的观察要能集中反映某个学校或个体在学校教育及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是一个“个”。但是因为这个“个”体现的是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而它就含有一种“类”。要由“个”推到“类”,观察的个体必须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行性。虽然通过一个案例的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反映所有的问题,但它却有可能成为对症的一剂良药。另外,观察计划的执行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在实际观察中如果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或原定的观察计划不符合实际,就可以根据需要对原计划作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因此,制订观察计划应留有余地。虽然观察计划的结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我们仍然可以制订一个观察计划表。可作参考的格式如表6.2所示。
表6.2 观察计划的参考格式[4]
步骤2:编制观察提纲。作为研究方法之一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因而在观察之前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简称为6W),即谁(学校管理中哪些主体,校长、学生、教师、家长?)、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何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何地(在教室里,校长室里,学校其他场所?这个地点的氛围是什么样的?)、如何(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前因后果如何?)、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
【案例】
对一位乡村小学女校长的领导风格的观察提纲
有一位教师想研究“一位乡村小学女校长的领导风格”。她准备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参与型观察是最主要的方法。
她的研究对象是一位曾在某乡村辛勤耕耘10余年的语文教师。因为村校合并,任命她为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已有两年时间。作为这位女校长的老乡,了解到当地村民对这位女校长评价颇高,因此她决定对这位女校长进行个案研究。这位教师在征得学校同意后,计划在这位女校长的学校中待1个月的时间,并且受这位女校长的邀请住在她家。在这个研究设计中,这位教师提出了很多观察问题,其中包括:
1.有关“谁”的问题:和这位女校长共事时间较长的同事有谁?现在这学校的领导班子还有哪些人?任命她为校长的教育局人员?
2.有关“什么”的问题:这位女校长平时的工作作风如何?喜欢穿什么衣服?下班后时间怎么安排?一般喜欢阅读一些什么书籍刊物?
3.有关“何时”的问题:这位女校长一般何时开一次全校例会,平均一个月几次?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召集教师进行集体讨论?
4.有关“何地”的问题:这位女校长原来教书的学校在哪里?现在已经拆迁为什么了?现在这所镇中心小学在哪里?
5.有关“如何”的问题:这位女校长是如何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的?她在平常工作中是如何做出学校管理决策的?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业绩的?
6.有关“为什么”的问题:这位女教师为什么能成为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其他的教师对她有何评价?对于学校管理,她有什么具体的考虑和长远的打算?
步骤3:进行实地观察,收集并记录所观察的内容。教师在进入场景实施观察之前,应该选择好合适的地点,并充分了解观察对象,与被观察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对方的陌生感和防备心理降到最低,以便记录他们行为的常态。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将自己放到研究的现象之中,在注意被观察者的同时,注意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应,更深入地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那将会获得更为真实、细腻的体验。
表6.3 根据《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之“生活中的一天”现场记录表整理
续表
步骤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观察结束后,并不是直接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呈现就结束了,而是应该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例如,对被观察者的行为、态度、情感等内容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自己观察的角度,记录时所使用的语言,检查自己是否违背一些伦理原则及研究规范,以及自己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如当时是否受别的因素的影响等。在观察后进行反思,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学校管理都是校长、行政人员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本分,老老实实教书就可以了”。也许作为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宏观管理决策方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即使那样,仍然可以通过学校场所出现的微小事情或细节问题进行片段或局部性的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关于关注个体处境,重视个体声音的调查研究,老师们可以去读一读陈向明教授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1期上发表的调查报告——《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质的研究的文章,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运用观察法非常细腻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它对王小刚的表情、动作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这种观察是综合的,是连贯和整体的。陈向明教授在观察的过程中试图忠实地记录下所有有关信息,并将之进行最真实的呈现。可见,对学校中个体语言的观察重点是获得被观察者个体的观念,需要细心地倾听,以捕捉细微的线索和微妙的差别。
在对学校中的人进行观察后,通常会进行实地记录。实地记录的内容可能是没有组织和粗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后应立即整理和总结实地记录,包括观察学校中的个体后想到的一些解释以及受到启发的一些问题。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所有的观察记录都必须仔细地核定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条件。
2.用访谈法探微学校个体的内心世界
访谈法不但于教育科学研究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项基本的人际交流方法。在有形与无形之中,人们依靠各种各样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可见,访谈是一项基本功,对教师而言,它就更是体现教育智慧的研究方法和行为方式了。当我们对某个个体,比如:校长、学生、家长、同事进行个体性研究,并需要运用访谈法时,一般与对某个团体的研究还是有区别的。团体研究的访谈可以放在问卷法之前,用于了解哪些问题应该进行面上研究,属于一种面上研究的预备性工作;也可以放在问卷或者测量法的后面,用于了解问卷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信息,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某些问题出现后的对策等,属于深度访谈。当我们对学校中的个体进行研究时,一般更加倾向于随意性的漫谈,也就是日常工作中的谈话或者与学生、学生家长或其他个体性研究对象的自然式交谈。当然,这种自然式交谈也是需要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往往是隐藏于研究者心中的。换言之,对学校个体进行访谈时,更倾向于非结构性访谈。
一般来说,非结构性访谈又称自由式访谈,按粗线条或提纲随机应变地进行谈话,这种访谈弹性高。我们在对个体采用非结构性访谈时,就不需要过于严格和规范,如果过于严格和规范会使被访谈对象产生一种距离感,影响彼此真诚地交流。可以随身带个本子,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要点,然后用这个本子记录与被访谈对象的交流内容时,随时看一看提纲,注意调控就行了。
例如,我们对一个特殊性的学生家庭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运用观察法加实地访谈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教师进行“家访”。一般教师进行家访都会给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沟通一些相关的信息,那未必算是一种访谈的方法。与一般的家访不同,如果是基于调查和了解的目的而家访,事先就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需要进行观察、访谈的记录及整理和分析,所以这就是研究性交谈,就属于访谈法研究范畴了。访谈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访谈目的确定以后,要围绕访谈目的进行访谈准备。基于研究性的访谈需要准备访谈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提纲):首先明确访谈对象,在访谈时间安排好或访谈工作开始时,取得访谈对象的配合是必要的,如作为家访的对象是和学生父亲进行单独交流,还是只和母亲交流,或者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时,是不是最好避开学生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考虑访谈方式,如电话访谈,面对面交流,电子邮件以及QQ等,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研究,就可以选择电话、QQ和电子邮件。访谈时要注意实事求是,态度友好,以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也可以征求家长有关学校方面的一些实质的意见。
虽然对学校个体进行访谈时更倾向于非结构性访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进行随意的漫谈。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怎样对教师进行访谈。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又与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欠缺有直接关系,如图6.2所示。
图6.2 教师状况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影响
因此,不难看出,教师是影响学校管理,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中间环节。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这一课题为例。教师职业倦怠是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对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等。我们现在如果要对教师的职业困惑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选择用访谈法,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个访谈做到更有效呢?
(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访谈开始前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取访谈对象、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建立访谈关系等。一般来说,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该尽量以受访者的方便为主。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对受访者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受访者能够感到轻松而不拘束。假设,一位教师被邀请到与同事甚至教研组长共用的一间办公室里谈关于自己的教师职业倦怠感,他可能就会有所顾忌。但如果可以在聊天时进行随意性的访谈,那么就可以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取想要的资料。同时,我们要注意访谈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则和保密原则。
(2)设计好访谈提纲。在开放性访谈中,虽然给予访谈对象较大的表达自由,但是研究者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所以,在访谈之前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归纳。访谈提纲中列出的问题应尽量开放,使受访者有足够的余地选择谈话的方向和内容。比如:“您当初为何会选择当教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访谈问题,可以给受访者足够的机会谈自己的感想。另外如“在您工作初期,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您当时有什么感受?后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勾起教师的回忆,逐渐进入状态。另外,还可先设计一份访谈分析表,列出大致的提纲,既有利于研究者在访谈前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利于顺利进入访谈。(表6.4)
表6.4 访谈分析表
续表
(3)通过各种方法获取被访者的信任和支持。例如,笔者曾经对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所在的学校进行研究。为了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就先后扮演了临时摄影师、教师助手、买红薯的人、打出租车闲逛的人等多重角色,从而获得了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民众、其他社会群体等多重资料,从更多层面了解了这位名校长的办学历程和他人对其的评价。另外,请被访者喝茶、散步、佯装无知、幽默等方式都可拉近与被访谈者的心理距离,赢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
(4)建立融洽的访谈气氛,适当追问。在自我介绍后,要表达进入访谈的愿望,进一步向这位教师阐述此次访谈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他所提供的信息在此次调研中的意义,引起他的兴趣。然后可以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也可以由一些轻松而受访者也比较关注的话题开始,使整个过程轻松而愉快;要避免枯燥的单调问答,提问注意清晰明快、语气委婉从容,不要咄咄逼人。追问要注意适当,一般来讲,不要在访谈的开始阶段频繁地进行。在访谈初期,应尽量给对方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不要急于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追问,因为这是访谈者与受访者建立关系的重要阶段。追问不仅要注意适时,还要注意适度,如果触及到某些敏感话题,访谈者应该采取迂回的办法,从侧面进行追问。比如:还是访谈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先问问这位教师有没有其他的职业意愿,是否已经联系好其他的工作岗位等。这位老师可能会不愿深入,这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而可以从侧面询问是否会考虑接受其他的工作机会。
(5)收集必要的信息,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及分析。由于访谈基本上都是现场式的,许多信息稍纵即逝,因而需要做好访谈记录,并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但是如果访谈者忙于低头记笔记,受访者就有可能感到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访谈者自己也可能漏掉对方表情中的重要信息。在访谈后,最好能对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在事后补充记录时,一定要注意将自己放回到访谈的情境之中,身临其境地回忆当时受访者说的原话,并对他们说的话进行分析,在资料的整理时就应该注意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
综上所述,访谈法是很讲究技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需要访谈者能够理解访谈的作用,把握访谈的情境,还需要与受访者之间建立“心”的交流。
除此以外,对某个个体的作业、教案、试卷、书信等进行文本分析,也是研究学校管理个体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如《李吉林教师的教学日志研究》《某个问题学生QQ留言的文本分析》等,当然,这种研究一定要设法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可参见第七章的相关内容。
(二)对学校中小规模团体的量化研究
如果说质性研究比较适合个体性或个例性研究,适合较为深入的纵向研究的话,那么对于一些面上的问题,如团体态度、组织气候、教师群体的工作状态、需求、专业发展水平、政策执行后的效果、学生的压力、师生关系等最好就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来进行。量化研究要求一定的被试数量,但对多数教师而言,较大规模、相对复杂的问卷调查很难实现,所以一般对于自己可以获取的样本进行团体调查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们结合相关的案例,对运用包括问卷法、测量法、文本统计法等量化手段来对身边的团体进行研究加以介绍。
1.对学校中团体的问卷调查
对学校中团体进行的问卷调查,与一般规模性的问卷调查是不同的:一是在问卷设计上要有校本性,要更加贴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拿来某个问卷就进行测试,多数问卷要自编或者参照成熟问卷进行校本化的改编;二是在问卷发放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因为都是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他们在填写时,特别是同事,可能会有很多顾虑,如何消减这种研究障碍可能是研究者要事先考虑的;三是在问卷分析时,由于一般学校的规模不会很大,除了对学生进行调查外,很难进行几百份以上的问卷调查,因此样本的典型性就可能会存在问题。一般校内的问卷调查多数都适合进行频数分析(百分比分析),没有必要进行群体间的差异分析。当然,对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是可以进行一些团体差异性分析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后面介绍的测量法。通常来说,学校管理中的问卷是为了进行管理诊断而进行的,除了遵循一般问卷法的原则外,还有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1)学校管理中的问卷多为诊断型问卷。这种诊断可以包括教学诊断、师生关系诊断、学生学业水平诊断、教师素质诊断、学校人际关系诊断、学校组织氛围诊断、学校管理绩效诊断等。总之,学校管理中的问卷在于揭示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对于一些态度性、诉求性的东西关注比较多,但这种态度和诉求是指向于学校管理本身的,是为了发现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而设计的。
(2)学校管理中的问卷要有相应的理论框架。如:对某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问卷调查,就要遵循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管理学中的生涯规划与教师群体有机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利用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问卷进行改编。从问卷设置问题的方式上看,学校管理中的问卷一般更多的是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开放性问题。
(3)学校管理中的问卷要进行试调查。试调查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为了省事而忽略了这一步骤。建议教师在制订完问卷后听听专家的意见,听听其他一线教师的意见,也可以先对自己办公室的同事进行试调查,这样可以将失误降到最低。它有两大好处:其一,可以找出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其二,可以测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比如:对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在试调查中,专家就可能建议从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专业范畴建立标准,这样经过指点的维度可能比原来设想的维度更为科学。
(4)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收集,注意分析数据的有效性。(详见第七章)
现在就以一位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为案例,介绍一下设计小样本调查问卷需要注意的问题。(表6.5)
表6.5 关于某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卷调查表
我们来点评一下这份问卷:首先,这位老师的引导语写得亲切和明确,让被调查者有种被尊重的感觉,使他们读了以后会比较舒服。然后,这位老师对参与者教龄的划分是根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的,而不是机械性划分的,当然也可以根据你所在学校的教师教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这份问卷的主体部分都是开放式问题,一般在问卷调查中设置开放式题目,对调查者是要求很高的,所以这就需要这类问题的设置要轻松,便于作答,而不至于让人长篇大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加以适度的改编,如表6.6,针对学校校长工作问卷调查表的样式,题目设计简明,答题者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表6.6 学校校长工作问卷调查表
一般而言,对学生群体中的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不适用以看指导语的方式进行问卷作答,而应采用教师引领导读(但不要有暗示)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一些农村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也不适合用问卷调查,除非在问卷设计上要非常通俗易懂。同时,小团体的问卷在分析时尽量不使用因素分析、归因分析、差异性分析,因为本身量本容量较小,通过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科学化的结论,而且,这对教师自身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有时反而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事项,这需要老师在研究问题、设计问卷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总的来说,不管什么要求,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契合研究主题和方便调查对象作答。
2.测量法
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经过考核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结果予以数量化的描述的过程。大到学校教育经费、物资使用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测量,小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操行、教师的行为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等都属于教育测量的范围。作为一个教师,经常运用的测量包括师生心理测量,教师工作评价测量,比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工作特征、工作应激、工作角色、工作—家庭冲突、个人—组织匹配、工作行为、工作价值以及学生学业成绩测量。另外,学校管理中的测量主要还会对学校组织进行测量,特别是学校的组织气候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师的行为评价等方面。表6.7教师行为管理状况测量表,就是典型的利克特五点式问题。这里简要地呈现这份自编量表的一部分。
表6.7 教师管理行为状况测量表
一般来说,学校管理中的测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学校管理测量表。一般来说,对中小学教师我们主张改编相对成熟的量表或者自编无常模式的准量表,例如:要研究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就可以设计前面问卷法中提到的利克特量表,可以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态度进行分类,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5个程度。一般教师和其他学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归纳为9个维度(工作本身、个人发展、工作回报、工作条件、组织气氛、工作压力、工作成就、上级领导、同事关系),每个维度包括一些具体测试题项。通常,利克特五点式问卷包括以下一些选项。(表6.8)
表6.8 利克特回答的几组示例[5]
续表
(2)开展测试。确定测量手段适用性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两个基本特性:信度和效度。由于学校教师群体本身样本的限制,所以自编的准量表要想获得信度和效度可能很难。为了防止前后测试的影响,一般不建议在本校进行测量前的试测,可以在相类似学校进行。如果是学生问卷,在正式测试前,需要先进行小范围的测量,对信效度进行分析,一般可先发放50~200份量表进行预试。试测后如果发现题项间区分度低,题目本身信度不高、量表效度不高,或者经过小范围座谈发现题目本身有伦理性问题的话,都要进行整理、修订或删除。对教师进行测量的量表可以通过德尔菲法来征求专家意见,以求专家效度,或者在题目中间隔性设置2~3对折半题目,求折半信度系数,也是可行的(详见第七章)。
(3)呈现测试结果。当团体测量结束时,可以根据自编量表进行统计分析,这与前面的问卷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对统计方法要求更高,需要进行差异性检验、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4)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比如我们要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就需要确定量表中各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率,以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各因子满意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各因子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贡献率,并借助统计测量软件,可用测量软件如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四、如何研究学校中的物
学校管理的对象一般可简易地划分为“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学校管理资源中有人,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变化的,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如何对学校中的“人”进行研究。“财”对于学校而言,是如何把有限度额资金在人和物之间进行分配,以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怎样投入有限的资金,以使学校的收益最大化,这是学校的管理层和教职工代表更需要关注的问题。“物”主要是针对学校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如各类教室及设备、体育场地及器材、学校档案以及其他物质设施等,研究学校中物的价值在于揭示这些物的教育内涵,让学校中每个物件都拥有教育的价值。“时间”主要是指学校管理者及学校人员对时间的利用程度,自我工作规划能力,如何化烦琐为简约,如何化忙乱为有条不紊。“空”主要指学校的空间,既包括学校的内在空间,也包括校区周围的社区空间。“信息”主要是指学校各种各样的可以共享的知识要素、规章制度、外在的政策法令和网络资源等。好的学校管理既要与外部有信息沟通,又要内部信息公开流畅。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任何除人以外的软硬件都可以成为教师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为了教师研究的便捷,我们将其分为实体性的“物”和虚拟的“物”。从广义上来说,学校中的“物”都是教育文献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对文献的理解就是查查论文,近年来,更是只要在网上查查论文就可以了,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但不符合文献法(详见第七章)的要求,也忽视了自己身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对于自己身边大量的现实性文献,如作业、试卷、教材、课件、日记、校舍、班级设计、校徽、校歌、校服、学校历年的统计报表、学校的规章制度、网络上的共享资料等多是漠视的,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一)实体“物”的研究
在学校中,实体的“物”几乎随处可见:校门口的题词,教室内的黑板上的标语、后面的板报、学校的建筑和雕塑等,甚至垃圾桶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另外,教师自己掌握的如个人日志、备课手稿以及学校校史纪念册,学校阅览室的各种教科书、工具书、各种教育刊物以及教材、作业、试卷、学校规章制度文本等都是很好的研究资源。
研究这些实体性的物,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一是要研究那些有教育价值的物,比如学校的建筑、学校的各种标识、学校的教室布局(在这方面可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让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文化设计,不同的桌椅布置,甚至每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可以有所变化)、专用教室的布置(可实行专任教师负责制,比如音乐教室怎么布局,历史教室、科学教室等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具的研发和活动设施的开发等。对这些物的研究,可以对原有的物进行拍照留存,对变化后的设想进行集体讨论,进行规划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座谈法、文本分析法,并融入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卫生学的一些知识。比如对学校建筑就可以大加研究,笔者曾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小学建筑中的文化传承”的文章就是对此进行的深入探讨。
其实,只要教师们肯发散思维,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平常就喜欢自己动脑筋设计一些教具,这些教具还比较受学生欢迎。他想着能不能举办个“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呢,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教师教具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师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家的创造力。他的这一想法获得了其他老师的赞同以及学校的支持。在评选活动中,有资历较老的教师拿出陪伴自己十多年的自制三角板、铁皮小动物等教具;还有学生和教师一块制作教具,他们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饮料瓶、废纸盒、报纸、易拉罐等废置不用的物品,设计了多功能钟表、拼音迷宫、笔记本日历等。这位教师还根据这次活动以“传统教具和现代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为题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总结报告。可见,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但是同样可以对学校中的传统的物进行挖掘和研究。如表6.9分类列出了学校中可供研究的实体的“物”,并且选取《中小学管理》《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对这些物进行研究的文章。
表6.9 学校中可研究的实体的“物”
(二)虚拟“物”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需要学会利用各种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谷歌等权威网站搜索相关资料,许多有条件的学校也建立了学校网上交互共享平台,“校讯通”等。尽管这些资料是虚拟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文本多是非连续性文本,而这非文本也都构成了研究学校管理的“物”,如名师的个人博客,教师的邮件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聊天记录等,这些物事实上就是虚拟文献。
那么,我们怎么研究这样虚拟的物呢?研究这些虚拟物的什么呢?一是可以研究这些虚拟物如何建立,如教育主体对虚拟物获取的欲望,学生对网络中哪些东西感兴趣,如何将这些感兴趣的东西与学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对哪些网络资源有需求,怎么帮助教师获得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如:我的一个教育硕士所做的“学校校本资源的网络共享研究”,就是将学校内教师的个体智慧通过网络的手段加以集成,使这些实践智慧效益最大化。二是研究虚拟的物的利用效率和效果,比如:对学校虚拟平台实效性的研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我的另一个教育硕士就对校园网等学校虚拟平台在社会上的影响、家长的接受度、教师的利用度和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学校的全员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学校中的“物”的研究,总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要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的性质,是对学校中实体“物”的研究,还是虚拟“物”的研究,在相关的对象确定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进行研究的框架。然后依据这个框架,根据研究目的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呈现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也可以以建议的方式向学校领导汇报,成为学校管理的助手和智囊。图6.3就是对学校“物”的研究的一般流程图。
图6.3 对学校中“物”的研究过程
五、研究学校中的组织与制度
除了上述学校管理的过程、学校中的人与物外,学校组织与制度同样是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组织是在社会大系统中,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以人为中心,以权责为纽带,兼具文化性、生态性和开放性的职能运动系统。[6]学校也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它同外面的社会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形成一个随时代、环境的演变而不断适应、自动调整的社会团体。
(一)如何研究学校中的组织
与一般教育科研不同,学校组织的研究主要的方法就是组织临床诊断的方法。组织临床诊断是学校管理者针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对学校发展趋势提出诊断要求,依照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进行的操作程序进行自我诊查或者请专家进行会诊。关于学校管理诊断,季苹主编了一系列著作,如《学校管理自我诊断丛书:学校管理诊断》《学校管理自我诊断丛书:学校文化自我诊断》《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等。另外,台湾学者黄乃莹等也对台湾的中小学进行了学校管理的诊断,这些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自助式地开展学校管理的自查自诊无疑会有很大帮助。一般而言,学校管理的自我诊断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成绩,通过听课、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况,如其他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师生关系等。
第二步:通过课堂观察、校园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生活的基本状况,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注的焦点、对学校管理和校长的看法等。观察校园和社区,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教师教研室、卫生间、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等校园环境以及学校所在社区。
第三步:寻找出“客观真实状态”与“主观认识状态”的“学校管理”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校长和其他管理者自我诊断的核心内容。如:一位教师了解他所在地区的学校组织机构大多是金字塔式,分为三层:校长—主任—教职工。而在真正运行的过程中,信息的沟通和指令的传达往往要经过校长—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教职工,中间还有教导处(教务处)、政教处(学生处、德育处)、科研处、总务处、年级组、科研组等很多层次。这种层级组织结构,由于管理层多,管理关系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反应迟钝,无法适应环境的多变。但是现在越来越实行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减少纵向管理层级,因此,这些学校如果对中层组织进行适当改建,应该有利于提高效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的存在可以说是绝对的,而且这种差异的意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差异可能意味着问题,也可能预示着优势、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四步:诊断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是诊断的关键,也是难点。差异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学校管理自我诊断主要应从学校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别教师引起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教师,而是要积极地寻找管理的原因,即差异可能是由于管理组织机构的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导致的,更可能是由于管理者本人的素质、领导特征尤其是办学思想造成的。
第五步:提出改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或指出学校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是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最终目标。通过对学校的诊断,就可以提出中层职能部门综合化,将教导处、德育处和科研处合为一处,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在完成了学校教学、德育、科研等综合管理工作的任务管理运行中,解决了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两张皮”的机制问题。如图6.4为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思路和步骤。
图6.4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思路和步骤[7]
(二)如何研究学校中的制度
学校中的制度是指学校内部指导和规范各项教育活动、协调学校成员及内部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一般可分为正式组织制度和非正式组织制度。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如表6.10所示。
表6.10 学校管理的正式制度表
但是我们更期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能从教育科研的角度来创设自己学校特色性的制度体系,以“皮书”系列来呈现这样的制度体系。什么是“皮书”系列呢?就是建立学校管理的白皮书、学校管理的绿皮书、学校管理的蓝皮书、学校管理的红皮书,甚至学校管理的黑皮书。学校管理的白皮书,主要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确立学校发展的愿景,形成学校的章程和常规的各项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也就是前述的那些对人的制度和对事的制度,让其人人皆知,事事皆明,让所有教师能向着学校愿景前进。白皮书还可以包括学校正在进行的“3~5年发展规划”。学校管理的绿皮书,就是要将所有与学校数字有关的东西,运用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学校的入学率、升学率、合格率、学校师生人数的变化、教师的各项可量化的指标变化、学校的场地、设施、经费等,凡是可统计的,都要以年度趋势变化的方式加以统计分析,为日后的学校管理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学校管理的蓝皮书就是集中针对学校3~5个问题,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向全体教师进行招标,解决这些制约学校发展的拐点问题,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并给予这些调研团队以经费和专家咨询的支持。学校管理的红皮书就是将学校历年的成绩、喜人的事件以各种载体,特别是图像和文字叙述的方式,以经验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累积。而学校发展的黑皮书就是将学校这一年管理中的重大失误及其原因进行深刻反省,当然这个需要管理者有一定自我解剖的勇气。
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制度指在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长期演化而成的与学校有关的传统,如习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信仰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学校传统是学校往昔历史中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意义的复合体,是师生理性、智慧与经验的积累。学校存在的历史越长,学校所积淀下来的传统就越深厚、越丰富。学校非正式制度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学校“习俗”,学校习俗指的是学校组织成员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相沿成习的、具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权威性的行为或生活模式。它来源于学校生活本身,是产生于诸多并且明确意识到其作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们的各种学校活动[8]。除此以外,学校非正式制度还包括校园氛围、师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职业信仰、专业操守、学校意识形态等内容。
那么,如何对这些制度进行研究呢?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可以对这些微观层面的制度进行制度分析。制度分析的步骤,首先是将学校现有的制度一一罗列出来,以促进师生和领导主动发展为基本立场,辨析已有学校制度的性质。然后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学校诊断法、专家咨询法等发动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力量,剖析现有的制度结构,寻求发展空间,利用专家的引导将学校缺失的制度再列出来。对于学校非正式制度,主要的方式就是运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等实地研究的方法,或者运用组织气候量表等进行测量研究。
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校长个人管理走向民主管理,校长从教学领导走向课程领导,走向组织领导,进而走向道德领导,这些走向的过程依靠的是对学校管理的研究。不是校长一个人的研究,而是全员式研究,是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管理的资源,对学校管理中的事件,对学校管理中的组织,对学校管理的制度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使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注释】
[1]本章由张天雪和邓捷共同完成。
[2]张天雪.对学校管理过程的两点评析[J].浙江师大学报,2001(2).
[3]哈里·F.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改编自:杨小微.源于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
[5]改编自: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84.
[6]张天雪.组织释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1).
[7]季苹.学校管理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8]朱智刚.学校非正式制度探微[J].教学与管理,200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