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基本要求_运动员科学选材
17 武术散打运动员科学选材
散打是身体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运用拳、腿、摔等方法进行搏击,是身体功能、素质、运动技巧、意志品质和智能的全方位较量。散打运动的项目特征是运动员身体匀称,臂长较长,肩宽、臀小,肌肉发达,四肢围度和胸围大,上下肢比例匀称,身体充实度高;心肺功能良好,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力量大,爆发力强,速度快,耐力和速度耐力好,柔韧性和灵敏性好;反应快,时空判断准确。
17.1 选材基本要求
(1)选材年龄。9~17岁。
(2)身体形态。四肢较长,肩宽、髋窄、臂长,骨骼坚实,肌肉发达、有力,身体粗壮。(www.guayunfan.com)
(3)运动素质。动作迅速,爆发力强,上肢动作速率快,全身灵活、敏捷。
(4)生理功能。快肌纤维比例大,机体承受击打力强,无氧代谢水平较高,机体抗酸力强,神经过程灵活性大。
(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为活泼型,性格勇猛、好斗,情绪易兴奋、坚毅顽强,本体感觉灵敏。
(6)技能表现。善于应变,出手有力,下肢平稳,动静结合技术好。
17.2 选材的指标
选材的指标如表17-1所示。
表17-1 散打项目选材的指标
17.3 选材指标的测试方法及意义
17.3.1 形态类
17.3.1.1 身高
方法:被测者赤脚,以立正姿势站于身高坐高计底板上,足跟、骶骨部和两肩胛与立柱相接触,身体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测量者站在被测者的侧面,将被测者头部进行调整,支柱压板水平下移,轻放于头顶最高处,松紧要适度,观察并读取数据。误差不得超过0.5 cm。
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状况及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形态指标。单从身高方面看,散打应选择身高较高的运动员,因为身高较高,攻击范围较大。
17.3.1.2 指距-身高
方法:将测量尺(超过2 m的钢尺或皮尺)固定在平台上,被测者两脚分开,两臂左右侧平举,上体伏在测量尺上,一手中指固定于测量尺零位,上肢尽量向另一侧伸直,两手臂成一直线。测试人员面向被测者,测量两中指之间的距离。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 cm。
指距-身高是反映人体上肢长短和肩部宽窄的重要指标,也可反映上肢的相对长度,一般该数值较大为好,上肢较长、攻击范围较大。
17.3.1.3 下肢长B/身高×100
方法:是大转子上缘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该指标反映下肢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下肢较长可保证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幅度较大,移动范围也较大。
17.3.1.4 髂宽/肩宽×100
测肩宽方法:被测者两脚分开与髋同宽,自然站立,两肩放松,测试人员站其身后,先用食指沿肩胛骨向外摸到肩峰外侧缘中点,再用测径尺测量两肩峰间距离。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 cm。
测髂宽方法:被测者和测试者位置同肩宽测试。测试人员用两食指摸及髂嵴外缘,用测径尺量两髂嵴外缘间的最宽距离。误差不得超过0.5 cm。
运动员髂宽小,有利于绕身体纵轴的转动,动作灵活,如肩宽过大,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不利于各种转体动作的完成。所以,这一指数越小越好,但应以髂宽小为基础。
17.3.1.5 上肢长
方法:被测者两脚分开同肩宽,自然站立,上肢自然下垂,手并拢伸直,手掌、前臂、上臂成一直线(手指不能翘起),测试人员站在受测者左侧后面,用测量尺固定端对准肩峰外侧端,测量自肩峰外侧下缘至中指端的垂直距离。误差不得超过0.5 cm。
上肢长适度较长,运动员攻击范围也相应较大。
17.3.1.6 上臂围松紧差(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髋同宽,右臂斜平举(约45°),掌心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试人员面对测试者,将带尺绕肱二头肌最粗处量紧上臂围。带尺位置不动,被测者上臂不动,将前臂缓慢伸直并松拳,测松上臂围。误差不得超过0.5 cm。
该指标反映运动员的上臂肌肉发达程度以及肌肉弹性和收缩、放松能力。上臂围较大,上臂围松紧差越大,表明运动员的肌肉越发达,收缩能力越强。
17.3.1.7 胸围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髋同宽,双肩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测试人员面对受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男性和未发育女性带尺下缘至于乳头上缘,已发育女性置乳头上方第四胸肋骨关节处,测平静状态下的胸围。误差不得超过1 cm。
胸围是反映呼吸器官、胸部肌肉和脂肪的发育情况。散打运动员要求胸部围度较大。
17.3.1.8 大腿围、小腿围
测大腿围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肩宽,测试人员将带尺上缘沿左臀皱纹水平环绕量其围度,误差不得超过0.5 cm。
测小腿围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肩宽,测试人员将带尺以水平位沿小腿腓肠肌最粗处量围度,误差不得超过0.5 cm。
大腿围、小腿围是下肢肌肉发达程度和肌力评价的重要指标。腿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摔法和腿法的运用。
17.3.1.9 坐高
方法:被测者正坐在身高坐高计坐板上,骶骨部和两肩胛紧靠立柱,躯干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双足踏在地面或垫板上,最好与小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不得支撑坐板,直尺垂直立于其身后,测量凳面到头顶的垂直距离,测试人员以两眼与水平板呈水平位的情况下读数。误差不得超过0.5 cm。
坐高反映躯干长度。散打运动员躯干与身高的比例要适宜。
17.3.2 功能类
17.3.2.1 心功能指数
方法:被测者静坐时心率标记为P1。然后让被测者从立正姿势开始,按节拍器节奏,在30 s内完成30次匀速蹲起动作。要求下蹲到最大限度,站起时,两手平举,足不离地,最后一次蹲起结束后,立即测10 s脉搏,然后将测得的脉搏数乘以6得到运动后即可的心率,标记为P2。休息1 min后再测10 s脉搏数,乘以6得到恢复期第1 min后心率,标记为P3,将三次测试结果代入心功能指数公式。
心功能指数=(P1+ P2+ P3-200)/10
通过安静心率和定量负荷运动后运动员心率变化来反映运动员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标,该指数越小,表明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越强。
17.3.2.2 肺活量/体重
方法:被测者站立位,做一或两次扩胸运动或深呼吸后尽力深吸气,吸满后再向肺活量计的口嘴尽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呼气为止。此时所呼出的气量即为肺活量,重复测量三次,取其最大值作为被测试者的肺活量值。
肺活量/体重可反映人体的肺容量及呼吸肌、呼吸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用于衡量肺功能水平。散打运动员需要良好的呼吸功能,这就要求其肺活量/体重数值较高。
17.3.2.3 血红蛋白
方法:血细胞计数器。
血红蛋白反映运动员的营养与功能状况,血红蛋白含量直接影响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其变化还能反映机体对训练的适应情况。散打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应较高。
17.3.3 心理类
17.3.3.1 光反应
方法:被测者坐在心理功能综合测试仪前,手拿装有信号的键盘,注视键盘上的信号灯,主试发出预备信号口令后按键、计算机发出信号,要求被测试者看到信号后立即做出反应(按键)信号连续出现十次(可减可增)。记录十次反应的平均值(单位:毫秒,ms)。
光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之一,可测定人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的速度,数值越小表示运动员的反应越快。
17.3.3.2 速度知觉
方法:被测者用最高跑速以下(中速或慢速)跑30~50 m,然后重复,计算两者时间(速度)误差,共做3组,求出误差平均数,误差越小越好。
速度知觉反映了运动员对速度感觉的能力差异。运动员需要精确的速度知觉能力,以对对手的动作做出敏捷正确的判断。
17.3.3.3 脚踏频率
方法:将脚踏频率测试仪定时时间设定为10~20 s,主试按“启动”键,令被试开始连续脚踏,听到声响后停止,记录快速脚踏次数。
脚踏频率是测定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的连续快速脚踏次数,可反映运动员腿协调性、长时间做功时肌肉耐受力和疲劳度的变化。完成次数多者,则其在场上的脚步移动较快,同时腿也不易疲劳。
17.3.3.4 上肢敲击频率
方法:被测者先练习左右及前后敲击敲击板三四次,然后,主试下令“预备”“开始”,同时记录时间和次数。到30 s命令“停止”。记录下敲击敲击板的次数。
通过测定在一定时间内上肢连续敲击的次数,可反映运动员手腕和上肢的灵活性和耐受力,以及疲劳度的变化。完成次数多者,则其完成上肢动作较快,同时上肢也不易疲劳。
17.3.4 素质类
17.3.4.1 30 m跑
方法:被测者穿钉鞋,每组不少于2人,采用站立式起跑。计时员见被测者起动即开表计时,待被测者的躯干任何部分到达终点线内沿的垂直平面时停表。记录以秒为单位,精确到一位小数。
30 m跑可反映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力,用以评价运动员的快速位移能力。
17.3.4.2 400 m/1500 m跑
方法:400 m平坦跑道若干条,测试前做好思想动员,要求被测者全力以赴,测出真实水平。被测者至少2人一组,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口令后开始起跑,发令员在发出口令时摆动发令旗。计时员视旗动开表计时,被测者胸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停表。记录以秒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00 m/1500 m跑可反映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速度耐力。
17.3.4.3 立定跳远
方法:被测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在起跳线后,屈膝摆臂尽量向前跳,双足着地,丈量起跳线至最后着地点后沿之间的距离。被测者穿钉鞋,每人跳三次,记录最好一次的成绩,以厘米为单位。
立定跳远可反映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同用力能力,间接体现运动员完成场上各种步法的力量基础。
17.3.4.4 握力
方法: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臂下垂,分别用左右手握握力计,每只手连续握三次,取最大值。
握力可反映前臂及手部肌肉群的力量。握力较大说明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较大。
17.3.4.5 卧推
方法:调整好杠铃重量后,被测者仰卧在卧推举凳上,两脚着地,助手抬杠于被测者胸前的手中,双手正握杠铃杆,两手相距约同肩宽,向上推杠铃至双臂伸直,保持2 s;然后由助手移开杠铃,再调整重量推,从低于个人最好成绩20~25 kg开始,每次增加5 kg。每一重量最多可试举2次,直至推不起为止。记录以千克为单位,取整数。
卧推可反映运动员的上肢和胸部肌肉力量,间接体现运动员完成场上各种上肢动作的力量基础。
17.3.4.6 10 s出拳次数
方法:记录10 s内运动员出拳的次数。
10 s出拳次数可反映运动员快速出拳能力。
17.3.4.7 2 min出拳次数
方法:记录2 min内运动员出拳的次数。
2 min出拳次数可反映运动员持续出拳的耐受能力。
17.3.5 专项类
教练员评定,可弥补上述数据测试所不能反映出来的不足。
17.4 选材评价说明
(1)本标准适用于9~17岁的武术散打运动员选材。
(2)各项指标的评分,一律用测试时拍摄的骨龄片确定生物年龄,根据生物年龄进行评价。
(3)若缺少由运动队负责测试的指标,则形态、功能、心理分别按占类别满分的比例计算得分。综合得分由形态、功能和心理的原始分占三类别满分之和的比例计算。
17.5 评分
(1)采用五级评分制。各指标所对应的等级的分值如表17-2所示。
表17-2 各等级对应的分值
(2)评分计算。指标得分等于各指标得分分别乘各指标权重,类别得分等于各指标得分之和乘类别权重。
(3)总分与评定等级关系。总分在80分及以上为优秀;总分在70~79.9分为良好;总分在60~69.9分为中等;总分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7.6 指标类别权重和各指标权重分配表
武术散打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类别权重和各指标权重分配表如表17-3所示。
表17-3 武术散打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类别权重和各指标权重分配表
续表1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