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中常用生理指标的评定方法_运动员科学选材
9 生理功能选材
在长期的运动员选材过程中,教练员多以主观感觉为主,注重运动员的形态、精神,以及训练或比赛中的个人表现,这都是一个好苗子运动员集多种较好个体遗传因素的外在体现,故有其经验科学性。因为每个人的生理功能都有较大程度的遗传度,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不同,导致先天优势遗传没有得到及时发现,甚至被选作运动员也不一定能够放在其适合发展的项目中去。因人而异的个人能力的发展是在其遗传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适合于某种运动项目,放对了位置则会体现出个体的最大可塑性。很多遗传生理在没有从事运动训练之前或没有经过一定周期多种训练形式的发展及科学的试验观察时,尚不能被真正发现。那么,作为生理功能选材要关注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生理指标,科学地监测与评价运动员个体功能,以便能够在教练员初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生理功能的初步筛选和阶段性跟踪,从而监测与评价其功能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
9.1 不同运动项群对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
作为每个运动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训练和比赛。但由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客观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个运动员是否能从事于适合自己遗传和生理特点的项目至关重要,现将一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生理功能要求列出如下,供大家参考,以根据各项目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苗子队员(表9-1)。
表9-1 主要运动项群(目)生理功能选材要点(www.guayunfan.com)
续表9-1
引自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9.2 选材中常用生理指标的评定方法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身体功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水平,定期科学地监测身体功能的各指标就是要了解被测器官的功能水平,以及通过阶段训练后其功能的发展趋势,预测其潜力能否满足所从事项目的需要。在运动训练中,心脏、血管和肺的功能是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生理因素之一。而脉搏、血压、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等是了解心肺功能及其随训练发展程度的常用生理指标。这些指标在遗传因素决定其功能潜力的情况下,于儿少时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选择具有较优异生理功能的儿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优异的运动成绩是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功能相互协调一致的结果。如在耐力性项目上要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较多的慢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睾酮、血红蛋白等。如在力量项目上要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有较大的肌肉块头和良好的肌力、较高的快肌纤维百分比、较好血睾酮水平等。所以,在运动员选材时必须注重监测运动员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跟踪观察和综合评价。
选材中常用且方便跟踪监测的生理系统有:心血管系统的心率、血压、心电活动,呼吸系统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能量代谢系统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神经系统的脑电活动、视觉频率反应(闪烁值)、主观体力感觉等。
由于运动选材多在条件较差的地市级体校进行,当然有条件在省一级的体育科研机构支持的情况下选材更好,所以应根据本单位的条件和个人的经验进行选测,监测的功能评价工作要尽可能采用遗传、形态、素质、训练,以及定期跟踪生理和生化等指标综合评定的方法。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只凭一两次监测往往不足以全面评价运动员功能发展水平和预测个体发展潜力。
在生理功能监测与评价中,一方面应监测他们在安静状态下的指标状况,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定期、定量阶段运动训练负荷后跟踪对比的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运动员个体年龄、发育和运动训练年限来诊断其各方面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所以,阶段安静状态和定期、定量的运动现场或实验室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情况下的生理功能监测与评价,在运动员选材中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节特别介绍少年运动员入队生理功能初检、静态功能检查和实验室及场地监测方法和技术,以方便选材时应用。
9.2.1 心血管系统选材的监测与评价
9.2.1.1 家族心脏疾病史
有心脏异常、心脏病、心律不齐、期前收缩、心肌炎或年轻时突然死亡的家族史者,应做好心脏的检查,包括定期运动试验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运动晕厥、胸痛、心悸和极度呼吸困难者,以及有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均不宜从事运动训练。
9.2.1.2 心脏的检查
(1)心脏形态检查。心脏是身体的动力机器,在选择运动员时,首先对运动员的心脏基本状况有个初步检查,保证心脏形态功能正常,以及无异常搏动。一般用叩诊法判定心脏横径和长径的大小。
正常横径(cm)=[身高(cm)/10]-4
正常长径(cm)=[身高(cm)/10]-3
大于这个范围表示心脏增大,结合X射线和心功能指数的检查,诊断是因训练导致的正常良性增大,还是天生无器质性病变的增大。小于这个范围则表明心脏过小,不适合从事运动训练。
(2)听诊。听诊是心脏检查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注意心率、跳动节律,心音强度是否正常,有无杂音或亢进音,特别是在情绪激动时,运动训练间期听诊尤为重要。对于有过训练史的少年运动员,在安静时心音可能会有低沉或心跳偏于缓慢。而对于有一定运动强度后即刻心率快并伴有心音低沉时,要检查有无心肌病变。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心肌产生电位变化的体表记录。是心脏在收缩之前先有生物电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流,可经体内组织传导至体表各部位。并且在心跳周期中,心脏综合电耦的强度和方向不断地发生着周期性变化,传到身体各部的电位也随着发生周期性地不断变化。在两个体表相应部位放置导电电极板,用导线连接至心电图机,就可描记出心脏生物电活动的周期生曲线图,即心电图。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跳动过程中的电学活动。该生物电的变化受心脏本身功能、器质的影响,能够对各种心律失常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能明确显示心肌受损,供血和坏死等病理变化。但心电图对心脏功能状态及代偿情况不能直接显示出来,必须结合其他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
(4)心率。心率是心脏周期性跳动的频率,测心率的最简易方法是徒手数脉搏,正常情况下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心率是探察运动员功能状态的一个简易窗口,在运动选材和运动员功能评定或负荷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运动训练或功能评定中,常用的有基础心率、安静心率、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心率。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初醒后起床前的卧位心率。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基础心率较为稳定,并且与年龄和发育程度有关,亦随着训练年限的延长和身体功能的提高而有所减慢。
安静心率是指正常生活状态下空腹非运动时的心率。安静心率高于基础心率,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安静心率有差异。
运动中心率包括定量负荷心率、低负荷心率、中负荷心率、大负荷心率和最大心率。有时也观察组间休息的恢复心率等。
定量负荷心率是指规定运动量或规定运动强度情况下的心率,常用于训练水平的自身前后比较或相互比较。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同一运动量或强度下心率降低,或者同一心率下的训练量和强度提高,可提示运动员对负荷适应水平或功能能力的提高。
低负荷心率是指在训练强度较低情况下的心率,一般值为140~160 b/min。
中负荷心率是指在训练强度中等水平时的训练心率要求,一般值为160~180 b/min。
大负荷心率是指在训练强度较大时的心率要求,一般值为180 b/min以上。
最大心率是指在无氧能训练过程中,冲击心率极限时的心率,一般在180 b/min,甚至达到200 b/min。最大心率虽是稳定的,但其出现多有偶然性,并且不好设定标准,甚至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差为心率储备,心率储备越大,表示运动员的潜能越大。
运动后恢复心率是指运动后恢复期间的心率或间歇训练组间休息的恢复心率。一般情况下,运动后单位时间内心率恢复较快者心血管功能较好。
基础心率和安静心率都是在非紧急的情况下测量,应以分为单位记数,以减小误差。运动中测量心率比较困难,一般在运动间隙,因多受时间限制,多测10 s心率乘以6,或直接记以10 s心率对比,往往误差比较大。运动后心率的测定,可以分为单位,还可以10 s乘以6测量,常根据测量的要求分别在其第1、2、3 min……内测量,以观察运动后恢复的时间。有条件的可以用心率表实时监测,比较方便。
心率测量方法还有扪诊法、器械法和单个或团体心率表法。
扪诊法包括:①桡动脉扪诊,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压在被测者手腕桡动脉上数心跳次数的方法;②颞浅动脉扪诊,是在耳前略偏上、颞浅动脉处测量,此处脉搏细不太好扪及;③心前区扪诊,是在左心前区心尖部测量,测量时感知比较明显,但受性别影响不太多用,而且冬季测量时不太方便;④颈动脉扪诊,是在胸锁乳突肌前的下颌三角区测量,此方法被比较多地采用,两指在颈部一侧或两侧触摸,但不宜用力过大,该部有动脉压力感受器,以免引起昏厥。
器械法包括:①听诊法,即以听诊器于心前区直接听诊,并记录心率的方法,该方法多被专业医务人员使用,但对于训练中的心率测量不方便使用;②指脉仪法,即以光电或压力传感器感应因脉搏周期性搏动引起的手指光密度或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显示心率的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实验室;③心率表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测量心率的心率表有了较大的改进,直接系好心率表发射带,便可实时监测训练瞬间心率变化,教练员可随时现场指导训练,并通过相关软件快速做出统计分析,调整训练计划,科学控制运动员的训练。
9.2.1.3 血压
血压是指每当心脏收缩向血管射血时,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血压的首要前提是要有适当的血容量,保持血管的充盈,才能有临床上的正常血压。血容量过大或过低会导致高血压或低血压。临床上常用的血压是成对的数值,即收缩压和舒张压,两者分别表示了血管壁所承受的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最大和最小压力,两者之差为脉压。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搏射血量的多少,舒张主要反映了外周血管阻力的大小,脉压差主要反映了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
测量血压一般都是肱动脉血压,通常使用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和听诊器等。
以水银血压计为例,测量前应检查水银柱是否在零位,水银柱是否有气泡,检查充气袋是否漏气。一切正常后,将血压计平放于桌面上,被测者自然端坐,被测臂自然放于桌面,预测肱动脉部位高度与其心脏同一水平。压脉带以覆盖上臂长1/2至2/3为宜,松紧适度,肘窝裸露,不要将听诊器塞入袖带下,而是将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开始充气测量,致使水银升到听不到脉搏时,再升高20~30 mmHg后慢慢排气,尽量以每搏下降2~4 mmHg为宜,至听到第一个清晰的脉搏声时的水银柱高度即为收缩压。继续排气,脉搏声由洪亮变为低沉时的水银柱高度为舒张压变音点,15岁以下儿少舒张压以变音点为准。再继续排气,脉搏声消失瞬间的水银柱高度为舒张压,15岁以上者舒张压以消音点为准。
对于运动后血压的测量,以观察血压恢复快慢为目的时,应以即刻、1、2、3 min……直到恢复到安静时为止,记录每次测量的血压值。
9.2.1.4 心脏功能的检查
心脏功能的检查主要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评定,通常是以运动负荷功能试验为手段,观察运动员心血管功能指数的方法来实现。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比较多,有行走、蹲起、15 s原地疾跑、台阶试验等。运动量的选择有定量运动、极限运动、不定量运动或定心率运动等。心血管系统功能试验多是定量负荷试验,让被测者进行一定量的负荷运动后,观察相关指标的前后变化,对心脏功能做出评价。我国用于评价和选择运动员时,常采用以下定量负荷试验。
(1)60 m跑心率指数。本方法主要是通过60 m定量运动,测评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水平。运动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工作时心率也越快,恢复时间也越长,反映功能情况的心率与运动强度、运动成绩和恢复情况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仪器:秒表、听诊器。
方法:让被测者静坐10~15 min,测量安静时心率的稳定值,以10 s计,连续测三次,求平均值,然后进行60 m全速跑到终点。记录成绩,并连续测量前1、2、3 min,每分钟前10 s的心率。
心率指数计算公式为:
K为心率指数; S为跑的距离;∑P为终点前1、2、3 min每分10 s心率之和; t为成绩; P3为第3 min前10 s的心率。
从心率指数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在跑距相同的情况下,心率指数与负荷后的心率成正比,与成绩和速度的乘积成反比。即成绩好、强度大、恢复快,心率指数就大,评定标准如表9-3。
表9-2 60 m跑心率指数评定标准
(2)30 s 30次蹲起功能测试。本试验是测试心脏功能的最简易方法,只需要秒表即可,也不需要特殊场所。以相对定量的负荷,测心率变化和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心功能越弱,运动心率越快,恢复时间也就越长,反映定量负荷下的心率及其恢复与心脏功能的内在关系。
方法:①需要被测者静坐5 min,测15 s的心率,将所得数乘以4,得出1 min心率,标以P1;②在30 s内完成30次蹲起动作,最后一次站起来时,测即刻15 s心率,将测得数乘以4,标以P2;③休息1 min后,再测15 s心率,将测得数乘以4,即恢复期第1 min的心率,标以P3。
心脏功能指数(K)的计算公式为:
K =(P1+ P2+ P3-200)/10
评价:根据计算出的指数评价心脏功能,指数小于或等于0的为最好,0~5为很好,6~10为一般,11~15为不好,大于16为很差。
(3)布兰奇心功能指数(BI)。本测试方法比较简单,便于操作,所需仪器为秒表、血压计、听诊器。测量时让受者采取坐姿,待完全安静下来后,测1 min心率,然后测血压。取得数据后将数据代入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公式:
布兰奇心功能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
评价:本方法的优势在于测量心率的同时考虑了血压因素,因而能较全面地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BI的平均值为140,当BI值位于110~160的范围内为心血管功能正常,如果超过200,应进行心血管功能的进一步检查。
(4)联合功能试验。本试验是由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一次性功能试验组成,所需测量工具有血压计、秒表。由于试验负荷强度较大,所以更能有效地检查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水平。
方法:试验开始时,首先测量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然后不解下血压计袖带和气囊,按顺序做三个一次性功能试验。
1)30 s 20次蹲起。被测者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做蹲起动作。下蹲时足跟不离地,两膝要深屈,两臂前平举,起立后,两臂恢复原状,如此重复20次。要求动作速度均匀,并在30 s内做20次,蹲起结束后立即测第1、2、3 min每分钟前10 s心率和每分钟的血压,本节共休息3 min。
2)15 s钟原地快跑。跑的速度和强度如同百米跑。跑完后分别测量恢复期第1、2、3、4 min每分钟前10 s心率和每分钟的血压,本节共休息4 min。
3)3 min(女子2 min)原地高抬腿跑,要求步频180次/分,跑完后测量恢复期第1、2、3、4、5 min每分钟前10 s心率和每分钟血压。
三个测试部分之间都要紧密衔接,心率和血压可同步测量,也可测完心率立即测血压,操作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20次蹲起并经过3 min恢复期后,紧接做15 s的原地快跑,而后休息4 min,就紧接着做原地3 min高抬腿。根据负荷后脉搏和血压升降的幅度及恢复时间来评价被测者心脏功能。
一是正常反应型,表现为在负荷后收缩压和脉搏适度平行上升,舒张压适度下降5~30 mmHg,或者保持不变,脉搏和血压在负荷后3~5 min恢复至负荷前水平。
二是紧张性提高反应型,表现为负荷后收缩压明显升高,可达180~200 mmHg,舒张压亦升高10~20 mmHg,脉搏也明显增加,恢复期相对延长。这是周围血管调节障碍所致,多属生理性反应。多见于训练水平低或初次训练者,而青少年运动员,因心血管系统兴奋性较高,也可出现类似反应。
三是无力反应型,表现为负荷后收缩压升高不超过15 mmHg,甚至下降,而心率却急剧增高,血压和心率的恢复时间延长,该现象提示心肌收缩力有所减弱或不良,运动员在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可出现该类反应。
四是紧张性不全反应,表现为负荷后舒张压极度下降,血压计至零时仍能听到声音,即“无休止音”现象。当“无休止音”保持2 min以上,且负荷后收缩压上升不明显,脉搏增加却很明显,而恢复期又明显延长。这一现象说明被测者身体功能不佳,或有早期过度训练的征象。当“无休止音”保持2 min后消失,且负荷收缩压较高时,说明被测者心脏收缩力较强。由于脉搏快,致使舒张时间缩短。这一现象多发生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激烈比赛后的即刻。
五是梯形反应型,表现为负荷后恢复期内第1 min收缩压上升较少,比同期第2、3 min的收缩压低,且以后逐渐下降,而脉搏却明显增高,舒张压上升或不变,心率、血压的恢复时间也明显延长。这说明被测者在进行负荷时,心脏功能在逐渐减弱,而在恢复期内第2和3 min后因心脏相对得到了休息,心缩力又逐渐有所改善,因此表现为梯形上升。这种情况反映了被测者心血管系统功能不良,多出现在过度训练的早期和中期,或病后身体未充分恢复时。有的运动员对速度负荷适应性不良亦可出现梯形反应。
在运动员选材时,要严格操作,按规范测量。联合功能试验的结果与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关系密切,要把握好疾病或过度训练等因素对其的影响,评价时应全面分析。力求能从先天性的心血管功能角度进行判别,而排除类似疾病或过度训练等后天性因素的干扰。可以肯定的是联合功能试验的结果与训练程度有关,那么在初级选材时如何判断或避开原有的训练效应,进而诊断出运动员先天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9.2.2 呼吸系统功能选材指标与测评
呼吸系统作为机体能量代谢系统中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环节,其生理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体能量代谢系统的效率,也体现在运动员身体功能的优劣上。所以,选材或训练阶段测评运动员呼吸系统的功能,可作为评价运动员身体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作为对其心血管系统功能测评的补充,对运动员选材和功能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体的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组成部分。习惯上我们所说的呼吸系统,指的是具有机械运动的外呼吸部分。故此,有关外呼吸的肺通气功能也作为运动员功能测评的重要内容,主要测评运动员的肺通气功能,而肺通气功能又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如胸廓的大小、呼吸肌的力量及呼吸道的通畅程度等。通气功能的测定通常以肺活量为标准,又因个体体重、体表面积的差异,相同肺活量者并不一定表现出同等水平的生理功能,研究者将肺活量结合个体身高、体重、胸围等,推算出相应肺的活量指数来综合评价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功能。
9.2.2.1 肺活量
肺活量(VC)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由三部分气体容积组成,即潮气量(每次正常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补吸气量(正常吸气末,又尽力深吸时吸入的进气量)、补呼气量(正常呼气末,又用力呼出时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与肺容量不同,肺容量还包括残气量,由于残气量不好测,并且对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意义不大,一般不把肺容量作为测评指标。而肺活量的测试方法简单,误差较小,可重复性强,体育科学则常把肺活量作为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功能指标之一,以此来了解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所以,肺活量的测评,是运动选材中比较准确、稳定和有效的静态指标。
肺活量的测试仪器有较老的浮筒式肺活量计,在一些县市级基层体育机构还在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气体流量计,自动电子肺活量计等都已上市,并且操作越来越简单。有条件的体育部门都已更新了肺活量的测试仪器,相对来说按其操作程序都可以自行使用。现仍以浮筒式肺活量计的测试方法为主,操作方法如下。
先将肺活量计放置于平衡的台面上调平,检查肺活量有水量是否合适、浮筒上下是否顺畅、筒和气管及连接处是否漏气漏水、计量盘上的指针是否在零位等,如若加水需要加入事先准备好的与室温相近的水,水位达到标定位置。
接着,被测者站立位,做几次扩胸运动或伸展运动,而后手持气嘴,试吹两次,而后尽最大可能地深吸气,直到不能再吸后将口紧贴吹气嘴,向浮筒中尽力呼气,直到呼尽为止。此时,立即关闭进气管开关、待浮桶平稳后读数,以毫升为单位,精确到十位数,肺活量计上所显的数值,即为被测者的肺活量。呼气时如若感到鼻子漏气,可捏住鼻子。被测者每人测三次,每次间隔15~20 s或更长时间,以免出现头晕或呼吸肌痉挛,取最大值。
最后是运动后肺活量的测量,应在运动后即刻,1、2、3、4 min每分钟测一次,共测5次。呼吸功能良好时,运动后5次的肺活量测试值与运动前相同或略有减少,并在2 min内恢复,过度疲劳或有疾病时,运动后肺活量值则明显下降,且恢复缓慢。
9.2.2.2 肺活量指数
肺活量的大小与被测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和体表面积等形态发育水平密切相关,故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因此,采用肺活量的相对值,即肺活量指数进行评价,比用直接测量的肺活量的绝对值更能反映出个体差异性。
肺活量指数是肺活量与身高(cm)、体重、胸围、体表面积的比值。即肺活量/身高、肺活量/体重、肺活量/胸围、肺活量/体表面积等,肺活量指数比肺活量更能反映个体差异。
(1)肺活量/身高。肺活量/身高(cm)可以对不同身高的人进行相对肺活量值的对比,以评价不同身高者的肺功能水平。因为身高也决定了相对较多的肌肉量,对于绝对肺活量值相同的人,身高越高者,单位肌肉所得到的氧量就相对较少,所以就影响了其身体功能。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肺活量大小与身高呈高度相关。如表9-3所示,从我国7~24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身高”指数均值可以看出,男性7~21岁、女性7~19岁时该指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大,此后基本稳定。
表9-3 我国7~24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身高指数均值
(2)肺活量/胸围。肺活量大小与胸围呈正相关。因为胸围越大,胸腔越大,因此,肺活量就越大。在对呼吸功能进行评价时,肺活量/胸围也是经常采用的指标。该指标的性别和年龄特点与肺活量/身高指数基本一致,如表9-4所示。
表9-4 我国7~25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胸围指数均值
(3)肺活量/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实际上是反映每kg体重的肺活量,在绝对肺活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肺活量/身高”指数更能体现单位肌肉的平均获氧量,使用相对值对呼吸功能进行评价时,这个指数经常被采用。由于人的胖瘦不同,其机体的脂肪含量也有较大差异,如果有条件测量体脂成分,以“肺活量/瘦体重”来衡量肺功能可能更有生理意义。相对来说,该指数受体重变化的影响比较大,数值可随体重而上下波动,不如“肺活量/身高”和“肺活量/胸围”指数稳定,但也常作为评价肺功能的常用指标,与前两者综合评价。表9-5是我国7~25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由于青春期的肺活量增长没有体重增长快,青春期后体重趋于稳定,表现出“肺活量/体重”指数从7~25岁期间,先增长,再下降,而后再增长并趋于稳定。
表9-5 我国7~25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
(4)肺活量/体表面积。该指数与“肺活量/身高”“肺活量/胸围”指数大体相似,均比较稳定增长。性别与年龄特点也比较一致。表9-6是我国7~25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体表面积指数均值。
表9-6 我国7~25岁儿童及青少年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
9.2.2.3 肺活量试验
(1)屏息试验。常用深吸气后屏息和尽呼气后屏息两种方法,一般健康人男子深吸气后屏息时间达40~50 s,甚至更长,尽呼气后屏息时间达20~30 s。女子稍短,运动员较长,若患有肺部疾病就会因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不足而致屏息时间缩短。
(2)多次肺活量试验。
1)静态五次肺活量试验。这是专门试验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的一种简易方法。让被测者至少连续测5次肺活量,并且缩短每次的时间间隔,包括吹气时间在内每次间隔15 s,并记录结果。如果每次数值基本相同或逐渐增加者为肺功能良好,若每次测的数量逐次下降,特别是最后两次明显下降者,提示为呼吸功能不良的反映。
2)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先测安静时肺活量,然后可根据被测者个体情况,做定量负荷运动,如30 s 20次蹲起或1 min上下台阶30次等,运动后测即刻、1、2、3、4 min的量肺活量,共测5次,记录每次结果。负荷后5次肺活量与安静时相比,逐渐增加、持平或略低,并在1~2 min内很快恢复者,提示其呼吸功能良好;若在运动后肺活量逐渐下降,且5 min后仍不能恢复者,说明其呼吸功能不良。
9.2.3 神经系统及感觉功能测试指标
神经系统是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控制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才能得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整体水平的协调统一,并适应身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感觉是感受器和感受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后通过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并经过大脑皮层精确分析和综合后形成的。因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各种运动技能的形成,以及每个运动动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受和各种感受器的相互作用。
9.2.3.1 两点辨别阈
皮肤感觉能分辨出的最小距离叫皮肤两点辨别阈。
器材:触觉器(将两脚规的金属针拔去,各插入尼龙触毛一根,外露5 mm,将毛尖烫成小球形)和尺(测定范围10 cm以上)。
部位:手指指腹、脚趾趾腹、掌心部、脚前掌和手腕部等处。
步骤:①将两脚规的两脚同时接触皮肤,实验者逐次移动两脚规的两脚,并逐次询问被试者,直至测得可辨别出两个点的最小距离,接近两点辨别阈值时,应交替地用两脚规的一个脚或两个脚触点皮肤,来确定其阈值;②也可以将两脚规的两脚分开3~5 cm,使两脚规的两脚同时接触皮肤,然后逐次移近两脚;③注意两脚距离在多少时被测者感到是一点,然后将两点的阈值记下来。
9.2.3.2 闪光融合率(FFF)
闪光融合频率,也叫闪烁融合频率、临界融合频率或闪烁值。运动时FFF的变化,一般是随着运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逐渐增大,随后就开始下降。运动量愈大,下降就愈快,并且下降的幅度也愈大。所以,根据FFF值的变化,基本上可以推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而闪光融合频率实验可以作为测试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和慢性疲劳状态的一项常用指标。有研究者认为,其可以作为判断大脑兴奋水平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在正常情况下感到是闪光,而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可看作是视觉系统的兴奋水平下降,即大脑功能水平降低。
人眼在撤光后,尚残留瞬间感光称为后作用。后作用持续时间与光刺激的强度有关,刺激愈强,后作用的持续时间也愈长。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当频率逐渐增高到超过一定界限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此现象称为融合现象。FFF可以表示从视网膜经过视神经以致视觉中枢的整个视觉系统的兴奋程度。
仪器:闪频仪。
步骤:①让被测者注视闪频仪的光源,并告诉被测者:“当看不到灯闪时,向试验者报告”,接着旋转调节频率的旋钮,由低频到高频,当被测者报告时,记下该闪光频率;②然后,再从高频到低频,按同样的方法记录被测者报告时的频率;③上述两种方法各做3次,求6次的平均值,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9.2.3.3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
RPE等级是目前欧美国家研究较多并广泛应用的一种简易而又有效的评价运动强度和医务监督的方法,也是介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指标,其表现形式是心理的,但反映的却是生理功能的变化。
RPE等级由瑞典著名心理学家博格(Borg)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人体的主观体力感觉,因为人类有着很强的自我感觉体能消耗的能力,即体力感知。这种体力感知给了人们一个基本信息,即对某一强度的忍耐程度或主观感受痛苦的程度。如果对适宜的运动强度或略感大点的强度是一种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运动强度给予人的就是一种积极的感觉。正是由于对体力的感知程度与运动强度负荷有关,也与疾病症状或运动者的功能状态有关,因此,研究和认识这些症状引起了医学工作者和运动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许多人认为应该将这种主观症状感觉变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指标,并且采用一种方法将其量化,使这种方法能够为较大多数人所应用而不应受性别、年龄、种族等的影响。基于这种思想,博格首先提出了“主观体力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即RPE表。博格随后的研究发现,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心率、耗氧量,直至与乳酸和激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进一步说明了人体对自己体力的主观评价是有着确切物质基础的。
RPE量度划分涉及了从最轻强度到最剧烈强度的全部感觉范围。博格的RPE等级量度(表9-7)分别为:6根本不费力; 7~8极其轻松; 9很轻松; 10~12轻松; 12~14有点累; 15~16累; 17~18很累; 19极累; 20精疲力竭。量度没有从0开始,因为博格认为6~20的量与相当于心率60~200 b/min的强度相一致。
步骤:在确定测试RPE之前,应了解个体年龄的差别,根据这些特征来选取运动形式。目前采取较多的运动形式是实验室功率自行车和跑台。测试前在功率自行车、跑台前放一张RPE表(表9-7)。测试时,一般从小强度开始,以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逐级工作负荷实验为例,以小强度10 W、30 W 或50 W蹬踩一定时间(如5 min),然后以相同的瓦数递增,以该强度继续另一个5 min,依次下去直至达到最大运动水平。当测试者在运动中每增大一次强度,或者每隔一段时间,便指出自我感觉是第几号,如果用RPE的编号乘10,所得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表9-7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9.2.4 有氧代谢能力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
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身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人体各种器官功能活动的基础,有氧、无氧代谢是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可细分为三大供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主要由ATP、CP组成。特点储量少,供能速度快、输出功率大,是短时间极限运动的主要供能物质,在高强度运动时的供能时间为6~8 s。
糖酵解供能系统是在高强度运动时,肌浆中ADP、CP浓度上升,激活无氧酵解酶系活性,肌糖原进入无氧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糖酵解供能速率仅次于磷酸原系统,最快供能时间为30~90 s,是速度耐力项目主要的供能方式。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是在较长时间运动时,体内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物质在有氧代谢酶系的催化下,充分氧化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有氧代谢供能速率低,但时间长,是长时间耐力运动时的主要供能方式。
不同专项运动时的能量代谢类型和供能比例都不相同,因此对三个供能系统的准确评定,将为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效果的客观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9.2.4.1 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1)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测定。最大摄氧量(VO2max)是在心肺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统充分调动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机体吸收和利用的氧容量,它的意义在于反映人体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反映心肺功能氧的转运能力(包括心输出量、血红蛋白、毛细血管密度)和肌肉对氧的吸收、利用能力(包括线粒体多少、酶活性)。
最大摄氧量的同义词有最大耗氧量、最大有氧能力、最大有氧功等。最大摄氧量可分为绝对最大摄氧量和相对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单位表示为升/分(L/min),相对值单位表示为毫升/千克·分[mL/(kg·min)]。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1)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是指在运动场或实验室利用自行车测功计、运动平板(跑台)等进行极限运动,使用气体分析仪直接测定摄氧量。使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测定值精确可靠,可获得多项参数,能综合评定心肺功能。但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
直接测定法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继续运动后,摄氧量的差小于5%或 150 mL/min或2 mL/(kg·min);呼吸商成人大于1.10,少儿大于1.00,心率大于180次/min(马拉松运动员相对低一些),血乳酸大于7~8 mmol/L;体力达到力竭,被测者不能保持原有的运动速度;继续运动时摄氧量出现下降。
最大摄氧量测定的基本原则:在逐级递增负荷的过程中,不断测定氧耗量。当负荷继续增加、强度逐级增大时,VO2逐级增加并与心率呈线性关系;当达到一定强度后,VO2不再随心率增加而增加,此时,所获得的VO2数据就是被测者的最大摄氧量。此时心率仍在继续上升,而乳酸则大量积聚。最大摄氧量(VO2max)与VO2max持续时间,反映最大有氧做功能力。
运动程序设置原则:根据专项运动方式选择测功器;测试时的起始负荷及递增时间与递增负荷要根据被测者的性别、年龄、运动项目和运动能力来确定。一般可做些预备试验来判断被测者的运动能力,再设置起始负荷和级差幅度。最大摄氧量测试时间为12 min左右达到力竭,起始功率为最大功率的30%,每级递增10%~15%。
运动负荷设置方法包括恒定负荷方法、递增负荷方法(固定速度,递增坡度;固定坡度,递增速度;同时递增速度和坡度)。
常用的各类测功器包括功率车、跑台(活动平板)、手摇功率计、攀登器、划船测功器、游泳测功器等专项测功器。
2)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法。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法是被测者进行亚极限运动,根据摄氧量、心率等数值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最大摄氧量对于客观评价人体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几乎每一个致力于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的生理学者都认为,直接测定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的优点,是试验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直接测定方法耗时长,方法复杂,特别是负荷大,被测者难以接受,有时还可能出现危险,因此这种方法不宜普及。而寻找方法简便、易于被接受、精度较高的间接推测方法就成为许多学者努力的方向。间接测定法设备简单,但推算的误差较大(5%~10%)。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Astrand-Ryhnuiy”最大摄氧量的推测。本方法是按照奥斯特兰德(Astrand)和赖鲁伊(Ryhnuiy)设计的方法,让被测者在自行车测功计上进行次最大强度(即低于百分之百最大摄氧量的强度)运动,测定运动时的心率及输出功率,然后推测出该被测者的最大摄氧量。这个方法比较简便,适用于被测者人数较多的成批试验。这一试验所依据的基础是心率、功率和摄氧量间的密切相互关系。输出功率增加时,摄氧量也成比例地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摄氧量时形成稳定状态。心脏对增加功率的表现与摄氧量一致,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率几乎同时达到。这样,如果知道了表示功率—摄氧量和功率—心率变化相关直线的斜率,那么,通过次最大运动测定的耗氧量和心率,就可以非常近似地推测出最大摄氧量。
实验器材:自行车测功计、心率遥测仪、节拍器、秒表。
实验步骤:要求被测者以中等功率蹬踏自行车测功计直到出现稳定的心率为止,然后根据功率和心率使用“Astrand-Ryhnuiy表格”(或列线图解)推测出最大摄氧量。
具体步骤:被测者穿运动服,试验前1 h不进食;记录被测者体重(穿运动服、脱鞋)、年龄;调整车座高度,以踏蹬到最低点时腿略有屈曲为宜,将自行车测功计的阻力指示器调整到0;令被测者以50r/min的速度蹬踏自行车测功计,调整负荷。女子起始为300 kg·m/min,男子为600 kg·m/min,持续运动6 min,休息5 min(坐于车座上),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但负荷增加(女子可选450、600、750、900 kg·m/min中的任一负荷;男子可选择600、900、1200、1500 kg·m/min中的任一负荷)。前后两次负荷运动时的心率都要在120~170 b/min之间;记录前后两种负荷下每分钟后30 s的心率。用运动中的第5和第6 min记录下的心率的平均值来推测最大摄氧量,前后2 min所测心率相差不得超过5 b/min以上,否则,继续运动1 min,用第6和第7 min心率来推算最大摄氧量。
二是用台阶负荷时心率和体重推测最大摄氧量。
实验仪器与器材:40 cm高台凳、心率遥测仪、体重计、电子节拍器、计时器(秒表)。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前令被测者排净大小便,着背心、裤衩称测体重(体重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将心率遥测仪固定在被试者胸部;令被测者以22.5 b/min的频率上下40 cm的台阶5 min,记录4.30 min 到5 min的心率,然后乘以2,代表台阶负荷时第5 min的心率;按下列公式推测被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男青年体育爱好者:
Y =1.488 +0.038X1-0.004 9X2
周期性项目二级以上水平的男青年运动员:
Y =3.769 +0.0388X1-0.019 2X2
说明:X1代表被测者的体重(kg); X2代表台阶负荷时第5 min心率(b/min); Y代表推测的最大摄氧量(VO2max)(L/min)。
3)12 min跑推算最大摄氧量。被测者全力连续跑12 min,测跑的距离。由表9-8推算最大摄氧量。
(2)PWC170试验。PWC(physical work capacity)是运动员功能评定中一种常用的次极限负荷试验。它测定机体在定量负荷运动时,当身体功能动起来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心率为170 b/min时,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数量。它反映了机体工作能力,尤其是耐力的水平。
直接测定PWC170的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PWC170的测试常采用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率和功率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相当于心率在120~180 b/min)成直线正比关系。PWC170的间接测定法是让被测者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功率的运动负荷(每次6 min),在负荷末的最后30 s时测量心率,并描绘在坐标纸上。例如在第一种负荷(600 kg·m/min)中,心率为125 b/min(A点),在第二种负荷(1200 kg·m/min)中,心率为160 b/min(B点),连接这两点得一直线,该直线向上延长与心率为170 b/min的水平线相交于(C点),C点做垂线于横坐标交于D。这个D点所表明的功率就是被测者的PWC170。
表9-8 由12 min跑成绩推算最大摄氧量
PWC170也可以用弗·勒·卡尔普曼建议的公式计算。公式是由图形推导而来的。
PWC170= N1+(N2-N1)[(170-f1)/(f2-f1)]……公式(1)
式中,为N1为第一个负荷的功率(kg·m/min); N2为第二个负荷的功率(kg· m/min); f1为第一个负荷的心率(b/min); f2为第二个负荷的心率(b/min)。
在进行PWC170功能测验后,把所得的N1、N2、f1、f2的数据代入公式(1),便能很方便地计算出被测者PWC170的值。此外,为使第二个负荷时的心率尽可能地接近170 b/min,可参考表9-9确定第二次负荷的功率。
PWC170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极为密切(r =0.703)。弗·勒·卡尔普曼提出一个由PWC170推算最大摄氧量的回归方程式。
VO2max =2.2 PWC170+1070……公式(2)(用于运动员)
VO2max =1.7 PWC170+1240……公式(3)(用于一般人)
表9-9 测定PWC170采用的负荷功率(kg·m/min)
邢文华等:《体育测量与评价》,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通用的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自行车测功计、节拍器、心率遥测仪、秒表。
实验方法与步骤:被测者着运动服,测验前至少1 h不应进食、饮水、吸烟;让被测者按第一个功率开始蹬自行车;所用功率可参见表9-9,每次练习不超过6 min,蹬踏频率为50 r/min;在练习中的每分钟后30 s,测定并记录心率,由于被测者只须工作到稳定状态,当达到稳定状态后再继续蹬30 s,并同时测定及记录心率。假如由于发生某种故障未能取得心率数据,可再继续练30~60 s;从事第二种负荷的练习前,被测者可休息5 min(坐在车上休息);用第二种负荷重复测验(负荷功率参见表9-10,其他同上);按照实验理论部分,画出心率-功率曲线,并找出PWC170;按照公式(1)计算PWC170;按照公式(2)或公式(3)计算VO2max;根据所测材料进行分析。
负荷选择的参考标准为:第一次负荷,心率在120 b/min左右,女性用500~700 kg·m/min,男性用700~900 kg·m/min(少年用300~400 kg· m/min)。如第一次负荷后心率低于100 b/min或高于140 b/min,应调整负荷重做。第二次负荷功率应依据第一次负荷后即刻心率来确定,以能达到接近170 b/min心率的负荷为最好。运动员PWC170实验负荷功率选择参考值如表9-10所示。
表9-10 负荷功率选择参考值
引自浦钧宗:《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台阶实验法。如果没有功率自行车,可以用台阶试验来测定PWC170值,计算公式为:
W = p·h·n·k /t
式中:W为功率(kg·m/min); P为体重(kg); h为台阶高度(m); n为上下台阶次数; t为上下台阶总时间(min); k为常数4/3,由于下台阶所做功大约是上台阶的1/3,则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应乘上一个常数k =(1 +1/3)= 4/3。例如,被测者的体重(P)为60 kg,台阶高度(h)为30 cm,上下台阶次数(n)为150次,上下台阶的总时间(t)为6 min,则该被测者所做的功率为:W =(60×0.3×150/5)×(4/3)=720(kg·m/min)。根据第一次负荷后心率,调整上下台阶的次数,然后进行第二次台阶试验,记录下两次的功率和心率。将所得结果代入上公式(1),即可计算出PWC170的值。
9.2.4.2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测定
测定磷酸原代谢能力,一般是通过10~15 s的最大能力持续运动试验来完成。基本评价标准是,无氧输出功率越高,血乳酸升高越少,磷酸原代谢能力越强。
(1)磷酸原能商法。
实验器材:自行车功率计、采血装置、血乳酸测定仪。
实验方法与步骤:先测定安静时血乳酸,然后让被测者在自行车功率计上做2~3 min准备活动后,再以100 rpm、600 W最大用力运动15 s,记录在15 s期间完成的总功(TWP),以kJ表示,并在运动后6 min取血测定血乳酸,求出血乳酸增值,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磷酸原能商(AQ):
磷酸原能商= TWP(15 s)/血乳酸增值(15 s)
磷酸原能商值越大,表示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
(2)Margeria台阶实验。
实验器材:一段楼梯(每级台阶可以是175 mm左右)和两个带传感器的脚踏垫子(灵敏度0.01 s)。
实验方法与步骤:将两个传感器的脚踏垫分别安放在第8阶和第12阶(可以间隔4阶或6阶);令被测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站在台阶前2m处,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台阶,要求跑楼梯时,每步跑两阶,必须踏在有传感器的那两阶。连续测试3次。需要记录的是两个传感脚踏垫子的垂直高度(m)和踏过两个传感脚踏垫之间的时间(s);此外,可以改变被测者的助跑距离和选取不同的位置放置传感器的脚踏垫。
实验结果:
P =(9.8W×D/T)
式中,P为非乳酸性无氧功率(W); 9.8为重力加速度(m/s2); W为被测者体重(kg); D为两个传感脚踏垫子的垂直高度(m); T为踏过两个传感脚踏垫子之间的时间(s)。
(3)Quebec 10 s无氧功实验。
实验器材:Monark功率车。
实验方法与步骤:被测者在功率自行车测功计上骑行5~10 min,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被测者的阻力负荷设置为每千克体重0.09 kP;首先让被测者以80 rpm的速度踏蹬,测试者在2~3 s内将阻力加上,发出“开始”命令,让被测者尽力快骑,骑行10 s,在测试过程中,不断给予口头鼓励;休息10 min进行第2次10 s测试;结束测试,放松蹬骑2~3 min。
实验结果可得到或选取的指标有:①最大功量,指全力踏蹬过程中的最大做功峰值,以W或W/kg表示;②平均功量:指在10 s测试中所有做功的平均值,以W或W/kg表示;③疲劳指数(疲劳%),指测试过程中“最大功量-最低功量/最大功量”得出的百分比。
(4)10 s最大负荷测试法。
实验器材:自行车功率计(或活动跑台、30~60 m跑)、采血装置、血乳酸测定仪。
实验方法与步骤:根据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采用10 s以内的最大负荷运动进行测试,如自行车功率计、活动跑台或30~60 m跑,也可根据具体运动专项进行评定。先测定安静时血乳酸值,然后进行10 s内最大负荷运动,记录完成的功率或跑速,并测定运动后的血乳酸峰值,求出运动中血乳酸增值。
完成功率大或跑速快而血乳酸增值低者,则磷酸原供能能力强。
9.2.4.3 酵解代谢能力测定
测定糖酵解代谢能力,一般是通过30~90 s的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来完成。基本评价标准:做功的功量越大,运动前后血乳酸的增值越大,是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强的标志。
(1)Wingate无氧实验。
准备活动:被测者在功率自行车测功计上骑行2~4 min,使其心率达到150~160 b/min,其中2~3次(每次持续4~8 s)为全力蹬骑。
准备活动后休息3~5 min。
正式实验:发出口令后,被测者尽力快骑,同时阻力递增,以便在2~4 s内达到规定负荷。达到规定负荷后,开始计算骑行圈数,并持续做够30 s最快速度蹬骑,每隔5 s记录骑速和心率。规定负荷的阻力系数上下肢是不同的。用下肢蹬骑时,成年男性的阻力系数为0.83,儿童和女子为0.75。当用上肢摇柄时,成年男性为0.58,女性为0.50。单位为kg体重。
结束阶段:放松蹬骑2~3 min。
功率车阻力设置。系数×体重(kg)。
测试结果可得到或选取的指标如下。
最大功量:全力踏蹬过程中的最大做功峰值。
平均功量:测试过程中所有做功的平均值。
疲劳百分比:测试过程中最大功量-最低功量/最大功量的百分比。
(2)Quebec 90 s实验。具体方法如下。
仪器:Monark功率车。
测试步骤:①准备活动,被测者在功率自行车测功计上骑行5~10 min,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②被测者的阻力负荷设置为每千克体重0.05 kP。速度要求10~16 m/s;③首先让被测者以80 rpm的速度踏蹬,测试者在2~3 s内将阻力加上,发出“开始”命令,要求被测者在20 s内尽量达到130 rpm,并尽力快骑,骑行90 s在测试过程中,不断给予口头鼓励,每5 s记录一次功率数值;④结束测试,放松蹬骑2~3 min。
选用的评价指标如下。
最大功量:全力踏蹬过程中的最大做功峰值,以W或W/kg表示。
90 s平均功量:90 s测试中所有做功的平均值。以W或W/kg表示。
疲劳指数(疲劳%):疲劳指数Ⅰ,指测试过程中最大功量-最低功量/最大功量的百分比;疲劳指数Ⅱ,31~60 s功率/1~30 s功率;疲劳指数Ⅲ,61~90 s功率/1~30 s功率;疲劳指数Ⅳ,61~90 s功率/31~60 s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