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_教师如何理解学科
第一节 学科创新教育的特征
学科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以启发性和探究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学
科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一、预期性
创新教育具有预期性,预期性的教学在于能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学会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预期性学习就是一种对付未来、预见即将来临的事件和评估当前决策行动中长期后果能力的学习。它不仅要求从经验中学习,而且要求去“体验”和想象未来的情况。预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当没有预料到的负作用或原因,或者如某些人所称的“意外作用”发生时,能够说明这种作用。除此之外,预期不仅仅局限于鼓励合乎需要的趋势和扭转具有潜在灾难的趋势,而且还要“发明”或创造过去从不存在的新的抉择。也就是说,“预期性节省了有价值而且是费时的接受经验的过程;它有助于防止有害的、代价高的、冲击式的经验教训。同时,它使未来的进程有可能受到越来越实际和越来越有意识的影响。”预期性学习的表现为:(www.guayunfan.com)
1.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2.有选择地学习
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即有创新意识。
3.独创性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即有创新精神。
4.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
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有创新能力。
二、参与性
学科创新教育具有参与性,参与性的教育教学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参与是对塑造他们的环境和生活的地方决策和全球决策都施加影响,这种要求同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拒绝接受靠边位置和从属地位等结合在一起。学习的有效的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潜力的一个尺度。从全球的角度看.整个世界系统的“创新性学习”的潜力,都取决于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级以及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的生活,知道并自觉遵守其规则,能为群体或团体所接纳。
2.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根据集体的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
3.积极维护社会的利益,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在社会生活中自尊、自重,能发挥个人独特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应有的正当权利。
三、新颖性
1.学科创新教育追求“平等+个性”的教育。平等是20世纪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光实现平等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来源于有各自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有独特精神、独特思维的个性人物,尊重个性实际上就是尊重创新。“平等+个性”的教育将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
2.学科创新教育是一种重组选择性的教育,重组选择性的教育和教学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重新组合和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以达到优化组合各类学习中介因素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