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_聚焦课改 决胜课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陈晓东杭州采荷二小 方建奇当前学生体质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和家长对身体健康都比较重视,均将身体健康需求放在第一位,符合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_聚焦课改 决胜课

学生与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陈晓东

杭州采荷二小 方建奇

当前学生体质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2 0 0 5年8月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的文章指出:“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太强,容不得学生在学校有一点闪失,学校总是提心吊胆……于是体育课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半数学校收起山羊和跳马,99%学校封了攀登架、爬竿、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足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学生的事情,还牵涉到家长。家长、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和需求,直接影响到教师上课的效果。

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语、数、外成绩,而体育成绩如何家长是不会过多关注的。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查家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有效地开展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www.guayunfan.com)

我们以某某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与家长660对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41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法等方法进行处理和研究。

一、结果与分析

1.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程需求排序

表1 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排序

从表1可见,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总体水平是3.34,即介于需要和很需要之间,对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需求排在第一位,而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需求排在了第二位,其他各项依次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总体水平是3.46,也介于需要和很需要之间,家长对新课标中教师教学改进的需求总体水平较学生的需求水平(3.34)高,身体健康目标需求同样排在第一位,而家长对运动参与的需求排在了第二位,其他各项依次是:社会适应、教学方法改进、运动技能、心理健康。

学生和家长对身体健康都比较重视,均将身体健康需求放在第一位,符合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比较而言,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体会更深刻,接触时间比较频繁,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比较高的需求;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踊跃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家长对学生运动参与提出的需求相对较高。小学生对社会适应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对社会适应的需求排在末位。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反映在体育课:有的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活动。这些都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他们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在某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家长对心理健康上的需求排在最后一位,足以看出家长越来越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逆向发展。

2.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比较

表2 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程需求的配对比较t检验结果(N=4 4 1)

从表2可见,家长对体育课程的总体需求程度比学生高,说明家长对体育课程相对比学生重视。从各维度来看,只有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这两个维度的需求无显著差异外,其余维度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学生和家长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的需求是一致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是体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两者是显性的目标,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体育课隐性的目标。

3.性别因素对学生体育课程需求的影响

表3 男生和女生体育课程的需求比较

续表

从表3可见,男生对体育课程各维度的需求次序依次为: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女生对体育课程各维度的需求次序依次为:教学方法的改进、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由此可见,男生和女生在需求的程度上有不同的需求。男生更看重身体健康,而女生更看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男生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在乎运动参与,而女生却把运动参与的需求放在第三位,符合课堂中女生不愿意动的现象。而在体育课程需求的6个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小学阶段的性别分化尚不明显,女生、男生对问卷所涉及的体育课程需求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4.中段学生和高段学生体育课程需求比较

表4 高段中段学生体育课程需求

由表4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需求维度的程度上,高段学生比中段学生需求程度更高。在身体健康、社会适应、教学方法改进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 05),运动技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在心理健康维度上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高段相比中段学生而言,更了解运动技能、教学方法、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的重要性,这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相关的关系。学生从低段到高段,不但其身体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心理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高段学生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5.不同运动习惯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

表5 不同运动习惯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

续表

问卷将学生分成两组:经常运动的和偶尔运动的。从表5可以看出,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比偶尔参加运动的学生要高一些,除了教学方法上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外(p>0.05),其他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经常运动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对体育课程需求程度也比较高。学校体育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关注,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结与建议

1.小结

(1)学生和家长均将身体健康需求作为体育课程的第一需求。

(2)家长对体育课程的总体需求程度比学生高。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维度上都与学生有显著差异。

(3)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无性别差异,高段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总体高于中段学生。

(4)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比偶尔参加运动的学生要高,除了教学方法上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他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建议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习相应的运动技能。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健康第一的需求。

(2)按照学段划分水平,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目标。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规律,使内容标准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运动锻炼规律。从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来考虑问题,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多方面考虑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师生共同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对低段、中段、高段之间的过渡做好衔接。在学生的各转型期,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活动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衔接起上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本阶段学生的特征来确定特定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如低段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情景、激趣和鼓励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中高段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争、小组合作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认识、了解自己,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4)教师应在课堂中改变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应多探讨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和游戏教学等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尝试性学习。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运动的乐趣,享受学之乐、练之乐、苦之乐、争之乐、玩之乐,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使之热爱运动,喜欢体育课。

(5)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校应大力开展、推广大课间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小学阶段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逐渐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