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课程与应用型课程的分野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第三节 学术型课程与应用型课程的分野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但是,是“尊学”还是“崇术”一直是大学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突出学术型课程还是应用型课程,它一直像根红线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一、“学”与“术”的分化
一般来讲,人们都是把“学术”看成是“学问”的同义词,把大学作为研究学术、学问的地方。可见,通常情况下,人们是把“学”与“术”连在一起来使用的。然而,纵观大学的发展史,“学”与“术”的关系伴随着大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与“术”的统一;文艺复兴后大学中“学”与“术”的分离;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大学“学”与“术”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的重新统一。
从学术研究的态度上来看,“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梁启超在他的《学与术》的文章中写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12)从学术研究的性质上来看,“学”是指基础理论研究,即认识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规律、定律、法则、原理等。“术”则是指应用研究,即根据已有的规律、定律、法则、原理等进行技术性的运用或创造。在两者的关系上,梁启超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13)对两者的关系严复也有精辟的论断:“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术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14)“学”以认识自然和社会为目标,而“术”则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为鹄的。(www.guayunfan.com)
二、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产生
“学”与“术”的分野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上则表现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育。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而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致力于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致力于科学应用。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他们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的预备人才。他们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或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构建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定理、定律、学说,创造新的知识。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应用研究和实际操作,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发明家等。他们的使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和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学术型人才主要是通过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来培养,而应用型的人才主要是通过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来培养。
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世界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日趋凸显。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人才,同时更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就拿美国的高校来说,美国联邦教育部1997—1998年度统计,美国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总计4 096所(15),其中,研究型大学I类89所,研究型大学II类37所,合计126所(16),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则有3 970所,约占总数的9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与经济的联系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愈加明显。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被拥有和交换的知识开始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知识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大量的证据表明,与过去相比,生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够决定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水平”(17)。据统计,1900年至1980年,美国学术人才只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左右,而工程师、技术员、律师、会计师、中小学教师及医护人员等实用人才则占60%强(18)。这种情况表明,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仍然只占少数,而培养的实用型人才则占绝大多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