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职业教育产生的条件_西方近代职业教育
一、学徒制职业教育产生的条件
1.城市的兴起
欧洲中世纪城市是在经济发展、农村能够提供更多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商业独立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迁徙的基础上兴起的。城市的形成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由“堡”(burh) ,即筑有抵御外敌入侵围墙的居民点发展而来的城市;二是由政治中心、宗教中心等历史原因形成的城市;三是从集贸中心、商品交换中心等通商口岸转化而成的城市;四是由手工业者聚居形成制造中心演变而成的城市。中世纪早期的城市以前两种类型为主,但人口很少,规模也很小;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壮大,后两种类型的城市逐渐增多。
中世纪城市由农村发展而来,大都还带有农业性质,城市中的居民从一开始就是各式各样的,有骑士、僧侣等封建贵族阶层,也有手工业者、商人,还有各种身份的农业人口。随着城市独立性增强,才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城市居民的概念——市民(burgess)。并非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都是市民。在中世纪的英国,市民是一种身份概念,它的含意是指居住在城市内、身份自由、而且领有土地的人,在有的地方还要加上有纳税能力这一财产限制。起初市民资格的取得并不特别困难,因为人身自由可通过居住一年零一天的惯例取得,而城市土地又可自由转移,原来没有土地的人也可用购买或租佃方法得到土地。按照13世纪伦敦的情况,市民资格可用三种办法取得:①合法出生于本城市;②通过做学徒来取得;③交纳一笔钱买得。
早期城市中的居民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之间贫富悬殊,极不平等。上层是城市中的当权者、富商、行会首脑,中层是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而下层则是帮工、学徒、流浪者、庄园或乡村逃亡的农民等。(www.guayunfan.com)
2.手工业的发达
中世纪的手工业有自己的特征,农村中的农民大都兼营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如木匠、泥瓦匠等,农民的名字上往往有着手工业者的外号,表示他或他的祖先曾经是手工业者或者兼营手工业。同时,居住在城市里的手工业者也大都从事农业,许多手工业者都有一小块土地,另外还要养一些家畜、家禽等,才能够维持生活。
中世纪手工业规模很小,大都是家庭式的,有一个师傅,一两个学徒兼帮工,加上家庭成员的辅助劳动力。家庭也是作坊,同时也是制成品的出售地点,小手工业者在市场上购买原料,回家后由本人在学徒或帮工协助下制成产品,就在家中把它出售,换取生活必需品和下一次生产购买原料的费用等,所以当时的手工业者也就是商人。
中世纪手工业生产场地狭小,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手工业者主要依靠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进行生产,这种技术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长年累月的摸索、积累。师傅和学徒之间的技术传承,也是在长年累月、耳濡目染之间默默无闻地进行的。
手工业虽然门类繁多,但主要还是与人们生活用品关系密切的行业,如面包业、屠宰业、酿酒业、皮革业、纺织业等较为兴旺发达。英国中世纪重要的手工业还有建筑业、采矿和冶金业。
3.手工业行会的出现
11世纪末,手工业者为了自身利益,经过斗争,摆脱了农奴或家仆身份,获得了城市自治权,成为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用以交流经验,协调利益,于是,城市行会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手工业行会在英国被称为基尔特(gild、 guild),最初是一种集体组织,具有宗教团体、慈善机构、互助团体等的性质,与农村公社类似,后来才发展成为城市手工业者的组织。关于手工业行会最早的记录是英国财政署1130年的卷筒账册,上面记载了在伦敦、温彻斯特、林肯、牛津、亨廷顿、诺丁汉和约克的织工行会,而温彻斯特还有漂工行会。(1)
手工业行会成立之初,只需获得行会所在地的自治城市的许可,但要受由商人行会控制的市政当局管辖,往往受到束缚和限制,在英格兰还须取得国王的特许状。不过,国王这种特许状,目的不是为了防止这些垄断行业阻碍自由竞争,而是为了要向臣民榨取货币。一般地说,只要向国王缴纳若干款项,就很容易取得特许状。假若某一行业的技工师傅或商人,不经国王特许就建立了行会,这些所谓“非法”行会未必会受到国王取缔,但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若干罚金,以获得事后的允许。后来经过一系列斗争,手工业行会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和规章,虽然这些规章还得市政当局批准。行会首领多为大会选出,也有由市长指定者,一般一年一任。行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若干次,议决大事,制定规章。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会往往由少数富有师傅控制,选举并不民主。如诺里奇的行会首领之产生,就是由上届退休首领指定4人,和另外8人合议,秘密选出下届首领,并不经过全体会议。
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城市很小,各手工业行业从业的人数很少,无法形成行会组织。有些城市虽然手工业从业人数较多,但也没有组成行会。而且即使行会十分发达的城市如伦敦,其手工业居民中也只有一部分是行会成员,具有市民身份,而大量的车夫、搬运工、清道夫等都没有行会组织,不具有市民身份。随着后来各行会逐渐变成世袭的封建特权集团,非本行会成员的后代很难成为该行业的学徒,市民的资格也逐渐不容易得到了。
中世纪后期,城市中的行会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行会内部的不平等加剧,另一方面各行会之间的不平等也更明显了。原来行会的首领,特别是大行会的首领,这时大都已经脱离生产,成为大商人,控制、指挥着其他行会成员的活动。各行会的不平等,导致出现了行会的合并。即某个大的、有势力的行会,把属于同一生产过程的其他小行会合并,组成一个组织,被称为公会(company)。这一过程最早是在伦敦开始的。如伦敦的呢绒业公会,就是由织工行会、漂洗工行会、染工行会等共同组成,皮革业公会是由原来的手套匠行会、鞋匠行会、钱袋行会等合并而成。这些公会的成员穿着相同的服装,以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所以又被称为制服协会(livery company)。(2)后来其他的城市,也有这种公会产生。公会的制度、规章,和原来的行会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它还是一种封建行会的组织,基层仍然是许多小手工业者,只是在他们的上面,耸立起一些大商人、资本家,控制了公会的活动,小生产者和市场的直接联系被切断,逐渐变成受大商人控制的生产者。
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到17世纪就走向末路了,这是因为:第一,转移到农村以避免行会限制的新兴手工工场的生产压倒了行会手工业生产;第二,在行会手工业里也产生出资本主义要素来。行会的上层分子,亦即比较富裕的作坊主人,通常独占销售市场,并且剥削比较弱小的手工业者和工匠,他们为了积累资本而残酷地剥削学徒和工匠,逐渐地他们的作坊便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学徒和工匠也就变成作坊主人的雇佣劳动者了。
最初的行会是具有民主精神的,从学徒到工匠到师傅这条路,对所有合乎资格的人开放,因而行会在培养手工业工人,传承工艺技术上起到了作用。但到了14—15世纪,行会出现了封闭倾向。学徒期越来越长,起初是两三年,以后逐渐延长到六七年,事实上是使师傅得到无偿的劳动力供应。而且从学徒升到师傅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于是,师傅身份就成为某些家庭的世袭身份。师傅和城市贵族互相勾结剥削学徒和工人,其本身也日益贵族化。到15世纪,行会已经成为剥削和垄断团体,行会的活动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