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反思_工作智慧_班主任
学习·实践·反思
上周五晚上,我接到了学校教研组长打来的电话,让这两周在学校上公开课的老师谈谈上课的收获,讲优点,说不足。倘若真让我谈谈自己的课堂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可真让我汗颜。因为在执教这一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窦老师、于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录。同组的马老师还向我推荐了王崧舟老师执教此课的教学实录。如果说课堂上还算是有一些优点的话,倒不如说那是自己学习后的收获吧。
一、何为“讲读课”?
我所执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通常我们把它称之为“讲读课”。所谓“讲读”,一是要突出“讲”;二是要突出“读”。讲和读是紧密联系的,学生“读”是基础,要贯穿于语文课的始末,而教师的“讲”是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读。
二、教师“讲”什么?(www.guayunfan.com)
1.讲“字”
“字”,仅仅是生字吗?非也。尽管是讲读课,只要是板书在黑板上的字,都有必要讲讲重点的笔画,或是结构,或是意义,将写字教学寓于板书活动中,不仅给学生一种点拨,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进行示范,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我重视了在板书课题时,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并请学生和我一起书写。教学中融入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可在板书其他内容时,却有所忽略。这堂课下来,学校里德高望重的杜老师就板书课题提出了两点想法:一是“圆明园”的“园”字写错了,学生顺口喊出“错了”,我只是急于修改,没有抓住这一生成的资源,顺势引导学生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圆”,应该是哪一个?二是课题中的五个字没有占一条线。看来,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更不能忽视。
2.讲“词”
我觉得中年级的词语教学与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区别开来,中年级的词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对理解词语方法的点拨,透过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积累与运用。
“举世闻名”则采取重点突破法,理解了“举”字的意思,便理解了整个词语的意思。在理解“众星拱月”的时候,通过联系上文指导学生理解“星”与“月”的意思,正如斯霞老师所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习完第四自然段,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圆明园中拥有的国宝的数目,既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鼓励学生积累词语。
课文中需要理解的词语,诸如: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体味“象征”运用得准确,感悟“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美。我想:一堂课,不可能把每个词语都作为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突出一个重点,或点拨理解方法,或体会表达情感,或感受词语的美。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词语教学,相信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
3.讲“句”
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无论是表达方法,还是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引导学生好好研读的。句子中运用了很多的连接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让学生读中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
课前,鼓励学生搜集了圆明园优美建筑的图片,课堂上,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展示一下,而是让学生把看到的优美景象转化为优美的语言。巧妙地将“分享资料”、“言语表达”、“激发想象”、“语言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就做到了: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是……也是……”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启发学生也用“是……也是……”把作者评价圆明园的句子连在一起说,学习句子的表达方法,从而也是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难于体会我的用意,所说内容自然也答不到“点”上。当我还在觉得这是学生反应迟缓的时候,杜老师说:“是你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听了这话,我是完全同意的。我也在想: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读书,思考,分享,这才是完整的学习的过程。由此,我体会到: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笑声朗朗”,又要“滔滔不绝”,还要“眉头紧锁”。
4.讲“段”
在讲授二、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朗读,抓住概括这三段内容的一句话。这也渗透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薄,学会抓住课文内容的梗概。记得教研员曾经这样说:在一课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自主学习。“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还珍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在分享时,还询问谁到过天安门广场,继而让学生猜猜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通过与文本对话及对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体会了它的“宏伟”。以前,我有种认识,那就是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只能在第一课时分享。其实不然,只要是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第二课时也无妨。通过交流资料,要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要么激发学生感情更饱满地朗读课文,要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扩充……
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仍然力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段落所表达的意思。同时通过师生朗读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英法联军是怎样抢、毁圆明园中的珍宝的),而后再来和学生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圆明园中,没有……,也没有……”通过这一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让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
5.讲“篇”
要说教学创新,很多老师都采取“变序”教学,离上课还有三天的时候,我也打算进行“变序”教学,可转天早晨,我又推翻了自己原先的教案。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因此,教师的讲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也要遵循作者的思路。”而且,我在想:没有帮助学生深入地读懂“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又怎么能激发出学生对英法这两个强盗、对清政府的愤恨呢?当然,变不变序,还要考虑到教材、学生的实际,倘若适合于变序教学,那自然就无妨了。
在评课的时候,杜老师耐心地给我指出:这堂课上,课文的情感线索还要梳理,一是“爱”,二是“恨”,要反复突出。我体会杜老师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文字,先要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再就是透过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方可说学生读懂了课文,进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起来。引领学生梳理篇章结构,这也是向学生渗透写作技法,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同时这也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自由写作”向“规范写作”进行过渡。
一堂课下来,先是学习,再是实践,而后的反思,使自己有了太多太多的收获,坐在电脑前,便敲击出了上面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