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美基础教育比较》的几点思考_基于教师发展的中
学习《中美基础教育比较》的几点思考
郑浩东
杨振宁认为,对比中美学生,他得到两个极深的印象:一是中国学生在中学做的习题多,因此远比美国学生根基扎实;其二是中国的大一学生比美国的大一学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所以说,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大学的高。
今天参加了“武汉开发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学习了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老师三个小时的《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后,方才明白杨振宁教授所比较的是基础教育。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www.guayunfan.com)
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教育的活力在课堂,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历来是基础教育关注和探索的内容。通过今天短短三个小时的学习,自己也对中美教学有一些浅显的对比和思考。
一、课堂讲授时间
讲授多长时间为宜,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根据当天的课程设计安排,和学生灵活自由地交流,好像这已经不是什么不好控制的问题,教师也没有说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完。他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互相提问,共同讨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然了,“满堂灌”是我国多数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尽管我们反对了多年。现在生硬地规定课堂只允许讲多少分钟,超时就是教学事故,似乎有点过,有盲目崇洋的嫌疑。其实这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老师还没有认识到精讲的好处,没有认识到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
按照许多人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讲课。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美国的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学习一般采用讨论的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发言,通过讨论触动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师生对某一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使其想法进一步完善,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接受别人观点的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把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视为开小差和违纪。我想,我们的课堂缺少的也正是这一点,学生不能很畅快地表现自己,教师是有责任的。教师的备课应该在怎样引导学生发言上做设计,下工夫。把课堂上要学生掌握和探索的东西放在讨论的框架内进行思考。
三、课堂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学习不是接受。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考试评价的问题,但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只要所谓的评价,我想这是本末倒置。如刘长海老师介绍纽约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自己动手实践,按照中国传统造纸法去造纸并且做成自己的书,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又如以“西安事变”的历史教学为例,具体比较了两者的异同:中国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满足于考试结果。美国老师则是八仙过海:如什么都不教,把孩子分成几组,分别制作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即便是常规教学,老师也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假如蒋介石不妥协,假如张学良、杨虎城不和共产党合作,假如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处死,假如蒋介石逃出西安……甚至让学生自己设想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了“会学”的能力。教师让学生在准备的基础上抽签发言,教师不参与,几乎把全部发言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只是从这些设问中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结论。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想,这不是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了吗?从我国的情况看,新的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这对基础教育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也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这要真正变成教育方式方法,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我们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还发挥着较大的导向作用,它往往会使我们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或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
四、课堂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的学习内容与社会是相连的,了解社会是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美国的中小学经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上生物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上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如果是讲中国文化,就带学生去华人居住区和参观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如果是上消防教育课,就开来一辆真的消防车,让学生围着消防车听全副武装的消防员讲解并演示。毫无疑问,这种教学形式比起抽象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青少年对于那些与自己有关的知识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因而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在美国,以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很多艺术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植物园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许多社区教育资源能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世界范围的广泛知识,各领域的专家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无疑在深层次上改变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状况。
与美国相比,中国也正在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但是,仅仅做到这些离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还是很远的,因为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而远离社会的教育带来的是多方面的狭窄,包括知识面的狭窄,思维方式的狭窄,利用社会信息工具的狭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眼界的狭窄。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当成了“世界”,而人家是以是世界为课本。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而且不断地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校的教学内容。我国的基础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这正如谢世腰所说的,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生活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的“生活世界”。
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开发区汉阳三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