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与培养创造力_创造教育新论
学习化学与培养创造力
在中学时代,我曾读过“炸药大王”诺贝尔的故事,深深地被他的伟大创造精神所感染,并立志要成为一个发明家。但是,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填写的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因为那时我已决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然而,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我却被录取到了武汉大学化学系。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者是虔诚信仰诺贝尔的皈依,使我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我接受化学蒙育之初,就不时听到一些对化学的不正确的议论。一曰:化学名词多,反应式多,需要死记硬背,太枯燥无味了;二曰:化合物中,有不少物质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太危险了;三曰:学化学需要做实验,气味难闻,太辛苦了。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存在,致使一些青少年对化学的印象很糟,不愿学习化学。显然,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只看到事物的某一面,而忽视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的最主要的本质。
那么,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经典的诠释是: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的科学,包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应用的规律。也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一百多年来,化学家们合成了八百多万种化合物,而且还在以每一分半钟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的速度继续增加。一般认为,化学研究大部分还是运用经验规律,经验规律越成熟,研究中的预见性越强,失败越少,对物质化学本质认识得越深刻。公然承认化学是“经验科学”或实验科学,丝毫不会降低它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反的,正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特点,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显示出了化学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英国《观察家》杂志专栏作家Sue Arnold曾风趣地说:“化学是魔术的代名词。”这的确是形象的,也恰好反映出了化学千变万化的丰富的内容。难道不是吗?从一根小小的火柴到五彩缤纷的烟花;从染发剂到激光美容;从变色眼镜到计算机液晶显示器;从炸药到原子弹;从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牛胰岛素到测定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真是让人们目不暇接,显示出了化学的魔力。(www.guayunfan.com)
什么是化学的魔力呢?它又是来自哪里呢?应当说,化学的魔力来自两方面:其一,是物质运动本身的力量,如化合、分解等反应力或叫做可反应性。这是物质变化的内因,是导致化学物质千变万化的依据。其二,是化学家的创造力,一些著名的化学家正是凭借着创造力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如,Colin Reese教授发明的一种有效的、简单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纯的、低聚DNA小片断,从而使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R.Epton教授发明的新型“模板法”,可以更有效的大量制备生命物质肽,这对未来生命科学是非常重要的;Alan Battersby教授对四吡咯大环化合物进行研究,这些被他称为生命色素的物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成为人类战胜癌症的新武器。
在如何看待创造力上,人们似乎认为它只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其实,这是对创造力的一种迷信思想。尽管创造力像风一样,我们只能观其影,而不见其身,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力量。创造力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更不等同于知识,它是类似于“核动力”那样“爆发性”的力量,能够引起技术革命,产生连锁反应;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能引起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总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明创造的历史,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既没有人类的今天,也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尽管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或叫做“潜创造力”,但表现为真正创造力并导致发明成果者却是很少的一些人。这是因为,创造力就像金矿一样,需要去挖掘和冶炼。这里所说的冶炼,就是实施创造教育,通过培养赋予人们以创造性的素质,使他们的潜创造力变为真创造力。通过研究,我认为创造力是由三个最主要的要素构成的,即创造性的个性(非智力因素)、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列出大量的事例,以证明一项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都是这三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某人具有十分丰富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够提出一系列新颖的创意,但是如果他不同时具备顽强的个性、敢于冒险的精神(创造性的个性)和精心设计、勇于实践的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那么他是不可能把任何一个创意变成发明成果的。反之,如果只具备后面一种或两种能力,而不拥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发明创造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了。
绕了一个大圈,我无非是想说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创造力的构成要素。现在,我把话题回到本文的主题上,即学习化学与培养创造力。我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发明创造,一味地抬高化学在发明创造上的作用,而只是想澄清一些人对化学的误解,介绍化学发明的一些特点,说明化学家是干什么的。化学家是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两方面作战:一方面他们在实验室寻找多种有用的神奇物质,然后在工业上把它们生产出来,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对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基础研究,发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无数的事实证明,学习化学与培养创造力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仅以创造力的三个要素来看,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对这些素质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首先,关于创造性个性的培养,如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学习和研究化学过程中,是有利于养成这些素质的。不是有人认为,化学物质易燃、易爆和易中毒吗?的确,如果没有勇于冒险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那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伟大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他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权,在20多个国家创办了80多个企业,当时创造了3 000万以上瑞士法郎的财富,是19世纪末最成功的发明家兼企业家。然而,他的成功与他的创造性个性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和发明家的家庭,他未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从19岁起在父亲的工厂里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他在研究硝化甘油炸药时,曾不止一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弟弟被炸死。但是,他没有被危险吓倒,前仆后继,知难而进,从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根据他的遗嘱设立的六种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科学发明奖。近百年以来,孵化出了无数的重大的科学发明成果,激励着无数的青少年走上发明创造之路。
其次,学习化学对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诸如辩证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联想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方法、演绎思维方法、组合思维方法和置换思维方法等,都是创造思维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自然科学家是自发的唯物论者,那么化学家应当是辩证法的自觉应用者。只要打开化学教科书,几乎无处不渗进了辩证思维方法。例如,化合与分解、反应与可逆反应、氧化与还原、酸性与碱性、沉淀与溶解、聚合与裂解、核裂变与核聚变,等等。又如置换思维方法,在研究有机化学反应中是十分有用的。在有机芳香族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应用卤化、硝化、磺化、重氮化、烷基化、金属化等,可以创造出数不清的化合物,而这些众多的化学制备方法,都是基于置换思维方法而发明的。
再次,学习化学对于培养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具有优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独特的作用。如果有谁认为化学实验太辛苦,产生厌恶的情绪,那他就不可能学好化学,更不可能成为发明家。诚然,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研究,的确是艰辛的科学劳动。试问:又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付出代价,而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呢?德国化学家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22)研究药物,他经过605次的失败,终于第606次成功了,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胂凡纳明。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它不同于一般的动手能力,是一种从高层次上实践创意的能力。对于实验性的学科来说,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任何发明创造只能是“纸上谈兵”。
21世纪即将到来,化学在未来也必定得到更大的发展。无论是在合成材料、合成高效低副作用的药物、研究生命物质、探索宇宙的奥妙方面,抑或在解决能源危机、节制人口增加、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化学家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化学,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新时代在召唤,一切有理想的青少年们,勇敢地投身到未来的化学家行列中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吧!
(原载于《中学化学报》1999年第40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