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领导背景下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规划_课题研究在中学
二、学校课程领导背景下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规划
把学生的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作为其学校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上海市许多著名高中竞相开展学校课程领导下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规划,从学校基础、学生实际出发,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订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素养培育方案。下文介绍上海市部分著名高中的创新素养培育方案,供学校在制订规划时参考。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与上海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实验项目方案简介
一、培养目标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上大附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不仅具有创新精神,而且善于动手工作、动手创造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力图成为未来创新型工程师乃至工程院院士的摇篮。项目依托上海大学,特别是依托上海大学的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影视制作、社会科学等强势学科领域,着眼于为上海未来在大飞机制造、信息技术与通信、影视制作、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产业领域培养领军人才。上海大学除了在师资、资源等领域给予直接的支持外,还将为项目实验班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范围内的托底接收和相衔接的后续发展保证。上海大学承诺创新实验班学生若进入上海大学深造,将承认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部分学分,并推荐直接进入上海大学自强学院深造,在专业选择、提前毕业、直升读研、读博和出国深造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www.guayunfan.com)
上大附中还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上海商用大飞机制造厂、宝钢集团、水晶石多媒体科技公司、上海市大场镇动漫街等达成相关合作培养意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提供大量的机会和优越的资源。在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厚实、广博的文化基础,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卓越的创新素养,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某一工程专业领域有浓厚兴趣和一定的特长,为未来进一步卓越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的选拔
1.选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摒弃“学业资优”标准,按照“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高层次的执著精神”和“高层次创造力”3个彼此平等、相互影响的人格特质群来界定资优生,既考虑综合化的资优行为特征,又考虑个性化的奇才、偏才、怪才,发现并把握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思维特征。创新素养培育人选的核心特征是:具有执著、进取、质疑的精神,具有超常的领悟性和思考力,具有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具有创造动机与一定的创新力,善于动手尝试自己的构想。为了进一步确定培养对象,学校将借助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通过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并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册和其他旁证资料进行遴选。
2.选拔机构和选拔标准
招生选拔领导机构人员由上海大学和上大附中共同组成,并共同制订招生政策、招生方案等,确保招生选拔的公平和科学。选拔学生的标准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潜力测量。其中,文化基础测试、动手能力测试由上大附中组织,心理特征和思维品质测量主要依托上海大学组成的专家团队确定,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测量由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共同确定。
3.选拔工作流程
第一步:接受自荐报名。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报名者的自荐和推荐材料,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原则,重点考察初中阶段的自主学习经历与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证明材料,确定不超过实际招生数3倍的报名者进入下一轮测试。
第二步:进行基本素质测试和能力倾向性调查,以标准题全开卷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超常思维反应与探究的品质,并依据成熟的心理学量表进行调查。测试题不与现行课本内的知识直接挂钩,重点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的能力,从而评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以等第分来量化表示。
第三步:以3人小组形式合作完成规定要求的实验设计与情景再现,并进行10分钟的项目演示。重点考察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兼顾了解相容性和合作精神。由特聘专家小组评定小组名次,每组评选一位优秀组员,从而确定等第分。
第四步:进行多对一面谈和多对多活动观察,根据学生提供的自荐材料,重点了解其参加各种特色活动的表现及感受,结合面谈专家的现场认识,判断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潜力状态,给出评语,从而甄选其中可能的资优生和特长生。多对多的活动观察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围绕开放性问题进行模拟解决活动,或给学生特定的工程任务和工具,让学生实现既定目标,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等表现,并依据评审专家的经验进行判断。
综合上述4个步骤选拔评价,优秀段交集部分即为上大附中创新实验班录取学生,基本估计人数在30~50名。
三、课程计划
1.课程模块
上大附中创新实验班的课程可分为5大模块:身心修养、技能训练、通识教育、创新素养、生涯规划,如表2-3-1所示。
表2-3-1 上大附中创新实验班课程模块
2.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上大附中创新实验班学生的课程从形态上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3类,按照逐级递进、适合学生发展的原则设计阶梯型课程方案,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构筑生态型课程架构。
(1)基础型课程
定位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共同基础和通识,主要策略:在内容上进行基础拓宽和加深,在进度上适当加快,在方法上更注重自主学习。
必修课程1:定位于高中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人文、艺术、体育、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着眼于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必修课程2:以自主开发的创新素质训练和技能训练课程为主,着眼于创新的通性、通法、通则,如信息检索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作为创新教育核心课程,分为知识理论研习、实验创新活动、专题技能训练实践3大板块。
(2)拓展型课程
基于潜能和特质,突出能力倾向,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础。该类课程由上海大学根据培养计划要求配置相应的通识课程,配备相应的授课教师,开设科目根据学校需要动态调整,从专业方向上主要分6大板块,分别为冶金与材料科学、艺术与影视创造、生命与环境科学、机器人、理工科技与航空航天领域、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每位学生可选其中2大板块。按上海大学教师和本校资优教师各半的模式组建教师团队,学校将与上海大学联合开展针对性的模块课程和微型课程,逐步完善,形成贯穿3年的选修课程系列。学生通过与导师协商确定要选择的课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组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爱好和特长,并充分听取家长的建议,针对学生的课程规划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个性化课程。
(3)研究型课程
以发展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类课程,着眼于创新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创新经历与体验的获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学校将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保证每位学生享有个性化培养的条件及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和初步成果。以上海大学教师指导为主,中学教师协助大学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课并进行学习,条件成熟的还可参与大学生或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学校项目组将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课程服务和资源支持。
学校将对3类课程进行适当的统整,突出基础型课程中对学生课程三维目标的培养,并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加以运用和提升。综合以上3大类课程,以学分制进行课程教学的管理,3年修满规定学分。部分学分与上海大学互认,学生进入上海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从课程建设角度,分为2种类型:教师主导的核心课程与师生协商确定的协商课程。教师主导的核心课程包括3类课程类型,特别是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涉及学生通识或者创新素养培养等方面既定的必修的课程;师生协商的协商课程,是建立在对创新人才特征清晰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师生共同协商的课程。协商课程,即通过学生与教师对现有创新人才课程的反思,通过协商建构学生自我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它既表现为一种理念,也表现为一种实体。理念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参与这一教育项目自始至终的反思,以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实体表现为根据自身特点在导师指导下的自我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项目型、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其表现形态。高中基础型课程、创新素质训练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
核心课程确保学生通过国家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并接受创新素养和动手实践技能提升的专题课程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创新实验班将设一定比例的微型课程和综合实践模块课程,含专题讲座和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围绕专业领域的前沿介绍和课题研究活动等,组成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库,这是协商课程的基础。学生要从这些课程中自主选择一定量的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这部分课程高选择、精组合,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与上海大学共同安排综合实践模块课程,作为研究型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该模块的学习,才能达到相应的学分。
目前学校已经规划了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除了公共选修课程外,还设计了体现技术培养特色的课程清单,包括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脑制图、机械传动、材料与化学、环境工程、单片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编写的技巧与提高、DV制作、现代生物技术基础、产品造型设计基础等。
上海大学还充分动员知名专家走进中学课堂,不断把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中学生。尤其是上大偏工程技术的强势专业领域,基本上都安排相关院系的系主任或知名教授开设前沿讲座。目前,已经根据学校需要提供的部分由知名教授开设的微型课程包括现代科技与创新教育、中学生人文和艺术教育、纳米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发展趋势、数学建模、宏观经济分析模型、金融业和我们的人生等。
3.培养方式
创新实验班采取3年一贯制,独立设定课程和课时标准,融合普通高中基础型课程和部分大学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和学分制管理。为了顺应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变化规律,克服两学期制存在的不足,上大附中对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在高三阶段与上海大学学制接轨,采取一年四学期制:秋季学期(9—12月)主要完成核心课程高三阶段的学习;冬季学期(12—翌年1月)完成社会实践和项目研究;春季学期(2—3月)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进入高校;夏季学期(3—6月)根据学生意愿,对完成了专业去向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准备辅导工作。学校对所有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将直接推荐进入上海大学自强学院进行相衔接的针对性培养,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其他更有利于其发展的高校,或者直接选择进入上海大学特定的专业院系继续深造,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自愿的原则为前提,不强制淘汰。在夏季学期,进入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上大教师指导下开展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选择大一期间的课题方向或项目设计意向,并进行相关准备和实践工作。
四、学程安排
高中阶段基础型课程与校本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比例为1∶1,将学生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时压缩,构建基于信息对称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型课程学习新模式,摆脱学生反复操练习题的教学方法。
高一年级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以微型选修课、讲座为主的拓展型课程,包括身心修养、人文素养、艺术与美育类模块课程。
高二年级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展系统的创新素养课程和技能训练实践,高二的拓展型课程包括以身心修养、技能训练、通识教育、创新素养、生涯规划5大模块为主的专业拓展课,并将大学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或相关领域的小课题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大企业和行业领域的难题,如冶金、航空制造、纳米材料、信息科技,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并指导学生选择相关研究项目。
高三年级在完成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开展针对性的生涯规划,进行导师指导下的系统研究活动。学校的模块课程还包括在高二暑假安排1个月在海外游学经历,在高三寒假安排1个月以上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或见习经历,主要选择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相关的大学或同类型的中学,如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研究任务去访学。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修满相应的学分及2个社会实践模块课程的学生,将准予高中毕业,并直接推荐大学自主招生预录取。
五、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应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做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进取精神的统一。课程评价分为两大领域:一是高中基础型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国家学业水平测试,不纳入学分计算。二是学生与学校协商确立的课程,按照学分制管理,凡是学校开设的创新素养类、技能训练类、实践体验类的课程,均作为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获得相应的学分;凡是作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获得规定的学分;创新实验班的毕业生,则可进入学校的推荐行列。在专业发展领域的学分实行替代和奖励学分机制,比如,获得相关专利、发表较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相关比赛的奖项可以获得奖励学分,替代相关的选修课学分。上海大学开设的AP课程将在进入大学学习时承认所修学分。
在评价方面,采取电子档案袋评价策略,注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既包括书面形式的测验,也包括评价学生在口头表达、口试、调查和观察、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考虑到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特点,应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侧重。观察学生的表现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活动的水平。创新素养成长的专门观察和记录作为学生获得相应学分的依据,也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资料,将提供给相关高校和家长。
六、创新实验班的组织
创新实验班管理体制采取大班管理,教学组织采取走班制。大班安排辅导员,具体到微型课程的选择和专业方向的自主学习、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采取走班制学习。学校已经组织了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包括多名工科大学的研究生,在多个工科领域与上海大学共建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生物与环保技术,由他们组织社团,吸引学生参加。学校开发了针对性的教育专家系统智能平台,便于因应学生能倾、特长制订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方案。同时,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能为学生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创新设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跟踪和指导。
七、保障措施
1.管理保障
由上海大学领导牵头,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指导小组。由上大附中校长牵头,学校与上海大学一起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实验班的招生、培养和生涯规划,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各类资源,组建导师团队,共同开展评价。上大附中与上海大学共同成立项目,负责整合科研室、教务处和科技辅导员、竞赛教练组等力量,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思想,让教师明确实验的重要性,也希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计划,保证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又有效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创新实验班的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协调把高校智囊引入中学,联系企业和职校实训基地、高端课程,带领中学资优生“预览”科学前沿,安排专门教师负责学生的课题规划、联系教授、安排讲座等事宜。上海大学教务处负责协调大学教师和实验室资源的统筹。
2.师资保障
文化基础课程的师资由上大附中负责,学校选派专业扎实、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教师重新梳理并整合各科知识点,确保教学效果。拓展型课程由本校教师和外聘的导师团队组成,学校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组成相关的特聘师资队伍,包括依托上海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联系有关科研单位、研究院所(如宝钢钢铁研究院、上海市科协)专家等,组成导师团,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以项目形式保证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位专家指导,直至项目的完成,并获得专家、导师对学生的评价。
项目组还希望通过项目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并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资金、安排时间,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学探究指导能力。
3.经费与资源保障
上大附中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列入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宝山区委、区政府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提高宝山基础教育整体层次的突破口,并为该项目提供了专门资金,在师资、基建、实验设备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区政府还要求宝山教育局动员全区资源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宝山区教育局对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实践场馆、仪器设备和活动经费的支出。学校将联合宝山职校,由其提供精品实践课程,如数控机床使用、现代测量技术、计算与编程,作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部分。此外,学校还将建立若干针对性的实验室,如工程制作室、微型车间、自主实验室、美术设计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艺术感知。
目前,上大附中已经得到来自上海大学的各类实验室和实践场地的资源支持,还有来自相关大企业的支持,如宝钢集团、英特尔公司、上海商用大飞机制造厂、宝山科技园、上海宝山环保科技创业园、宝临电器。学校还将建设电子和机械生产实践基地,琉璃工艺创作坊艺术创作教育实践基地,以及生物、物理和化学3个自主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资源。
4.学生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保障
教育改革要有实验,但是教改实验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正如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所说:“教改需要试验品,但是不能让学生成为教改的牺牲品。”我校对实验项目的学生采取学分制管理,将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认定为项目毕业生,将其学业成绩和学习经历等电子档案袋推送给清华、北大或其他适合其持续发展的高校,供高校在自主招生时择优录取,学校为相关高校进一步针对性培养提供建议。上海大学提出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对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进行托底,保障所有学生都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上海大学将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优先考虑项目毕业生进入上海大学自强学院深造,优先考虑本、硕、博连读和出国深造,为他们早日成为社会栋梁作出应有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方案简介
一、培养对象的确定
培养对象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追求真理、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对科技创新有强烈的兴趣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特长的应届初中优秀毕业生。
具体做法是通过现有推优生、自主招生的运行模式在每年新招收的高一新生中选拔10%左右的学生,约40人,组成一个“科技创新基地班”,并在高一学年段实行淘汰流动机制。
二、培养目标与原则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要培养的是具有高情商、高智商、大智慧的人,是文化素养深厚,实践能力非凡,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高尚个人品质的人,是具有“大德、大智、大气、大雅”气质的人。通过对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培养其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其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其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构建大中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科技和人文并重的课程与实施模式,充分发挥我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基础课程与研究课程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杰出创新人才奠基。
三、培养内容与方式
1.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基础课程
将现行高中课程计划中必修课的课时平均压缩25%,必修课程中的拓展性教学内容移到综合选修课程,要求教师在压缩后的时间内完成相应部分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程学科教学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原则,教学时间减少,要求不降低,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基础课程的学科学习,可采取允许个别学生经审核后免修的制度。开发、建设综合选修课程和荣誉课程:在贯穿高中3年全学程的“文科综合选修课”和“理科综合选修课”平台基础上,开设荣誉课程。荣誉课程是学校为了满足部分智优学生而设计的超越普通程度的课程,一般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现有荣誉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对中学理科基础知识的拓宽与加深,增加部分与大学衔接的相关内容,主要应用于理科特长学生的教学,也允许学有余力的普通班同学选修;另一类是针对原来高三年级已经获得保送大学资格的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如“数学分析”“大学英语四级”“C++语言设计”。针对“科技创新基地班”学生发展需要,新增第三类荣誉课程,如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在高一年级开设。
荣誉课程中凡属于大学课程的,可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任教。学生获得的学分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所承认,从而实现大中学教育的衔接培养。
(2)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创新基地班”学生的重要学习途径。该课程板块的基本机制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综合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在这种拓展性、发展性学习中,学生必然会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并就该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相当部分学生会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冲动,这样的冲动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该课程以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对学生的指导实行导师制,请本校的科技指导教师与高校的教师、博士等专家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
2.数字化培养平台
不断推进本校数字化培养平台的教学活动,同时,优先利用大学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公共网络资源。
3.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的作用,通过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氛围,组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基地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发挥的舞台。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如张江高科技园、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创新俱乐部、大学科技指导队伍的支持和帮助。
四、保障措施
1.成立课程发展专家小组
充分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家的力量,保证课程发展的方向,遵循课程发展的规律,保证课程发展的领先性。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班”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班”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班级,应围绕“科技创新基地班”管理机制设立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由主管校长负责。
3.保证新课程开发的投入
学校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基地班”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课程发展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保证课程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简介
一、培养目标
1.通过对具有创新潜质的部分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养,为我国创新国家的建设大业输送符合培养方向的合格后备人才。
2.切实探索创造、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评价选拔机制。
3.探索并试图建立一套针对高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二、培养原则
1.切实从学校特色和学生基础出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复旦附中”)的特色是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光荣传统,形成了“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个性”的特色和“求真务实、崇尚一流”的风格。所以,学校坚持依托复旦大学等成立研究组,选择重点领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设备,联系有关专家给学生进行必要辅导(含网络辅导方式),提倡师生合作研究。
2.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开展理论基础研究。认真总结上海市、本校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创新型学生的潜能开发、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总结,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3.努力使学生成为深刻的学习者,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关注将学生的学科学习领域进行延伸与拓展,进而培养与激发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和追求,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养成融入到专业兴趣、专业洞察力、专业执行力基础等的培养中。
5.从塑造健全而有个性的人的目标出发,以科学、人文、艺术并重的课程与实施模式进行综合培养。
三、培养创新人才要协调的几个关系(略)
四、关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1.培养对象的选择
针对学校实际,先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中以自荐、推荐方式为基础,利用双休日开设科技业余学校进行面上培养,3个月左右后进行专项测试,每年级选取约60名同学(其中数学10名,物理10名,化学10名,生物和环境科学各5名,计算机10名,工程学10名)作为首批试验对象。
2.选拔培养的过程
(1)确定试验研究重点。根据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将本校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学校教育对激活学生特长潜能的积极影响。
(2)寻找最佳发现路径,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过程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认知素质。可以结合常规表现(如观察日常行为表现、质疑能力、合作度与意志品质)来评估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校或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可以使有天赋的学生在不忧虑自己其他成绩的情况下去做自己乐意的事。
(3)确定必要的选拔标准。在数学、科学与工程学等几方面确立60名资优生,选拔的基本标准为:具有执著向上和质疑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较强的创造动机与创新力。
(4)研定选拔办法。选拔采用的基本办法是:专业能力测试(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在兴趣小组中的表现得出)、观察(由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综合评估)、推荐(自荐与他荐)相结合,根据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的表现,并结合多元智能、智力测验、创造性人格测试和专业能力测验的成绩。
五、培养内容与方式
1.确定培养的基本原则
明确做到“三个一”,即:给创新型后备人才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一些相对丰厚的优质资源;形成一个强化培养的机制。通过教育培养,使他们逐步成为“基础笃实、实践超强、思维活跃”的发展型人才。
2.具体目标
(1)德育目标层次:注意培养共同扎实的基础,即诚信度、相融性、爱国心(比如,做人、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崇尚科学和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
(2)专业目标层次:具有特殊的专业爱好、技能和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欲望。
(3)创造力和实践力层次:能随时激活思维,思维能发散也能集中,创造愿望强,富有创新精神,学习意志坚。
(4)形成良好的心态:有个性,能乐在其中;能正确对待挫折和成绩;能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目标。
3.培养方法
(1)设立包括10位教师在内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指导小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整合科研室、教务处和科技辅导员、竞赛教练组等力量,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指导思想,让教师明确实验的重要性,也希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计划,同时给教师一定的课题经费,并保证落实。在学校层面,对创新人才的课程开设、时间安排、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照,保证给他们一个既宽松又有效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流动编制”师资。包括:依托复旦和同济等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联系有关科研单位(如联合基因实验室、材料研究所)专家;上海市科协2049项目的专家等组成顾问和导师团,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以项目形式尽量争取每位后备人才至少有一位专家指导,直至项目的完成,并请专家导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3)以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改革的平台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整合,压缩基础型课程,强化特殊课程或个性化课程;着力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兴趣,通过一定的科学而有针对性的试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4.课程开发与教学
努力实现学校提出的“以兴趣促励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课程教学目标,重视拓展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目的是希望通过适当的途径感受复旦附中的文化积淀,学习复旦附中的特色课程,进而提升自我。表2-3-2体现了创新人才课程选择的灵活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表2-3-2 复旦附中学生课程选择情况对比
5.设计与开设个性化课程
一般来讲,创新人才需要完成下列相关课程中的5门,既可以参加学校安排的课程,也可以在校外教育中完成。
(1)创新心理学基础板块:外请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修复等能力。
(2)科学与道德:外请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自我实现能力。
(3)科学研究入门: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探究意识、科学研究方法与严谨求证能力等。
(4)创新思维板块: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发明创造的能力。
(5)信息利用: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统计、分析、运用的能力,树立信息道德。
(6)计算机程序设计: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程序编制等能力。
(7)英语和第三语言: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向国际化和文化交流的素质。
(8)文化与修养课程(包括美术、书法、口才、音乐、文学等,分专题合成课程):本校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才、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形象、气质等。
(9)个别化课程:依托校本课程和外请力量,面向综合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动手能力。
(10)自主修习课程:重点向专与博方向发展。
(11)分类活动课程:一个学期考察与本学科有关的5个科研单位或基地,其中基地或研究所、大学专业实验室平均2周一次;感受大学学术的氛围,1周利用业余时间听至少一次专家报告或专题论坛。
6.评价
(1)注重评价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关注对学生从事探索性活动能力的评价。
(3)关注评价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水平。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5)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既包括书面形式的测验;也包括评价学生在口头表达、口试、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考虑到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特点,应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侧重。观察学生的表现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活动的水平。此外,学校还尝试推进选修制、导师制、免修制、学分制等的深化。
7.经费支持
建立“创新人才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用以支持课题研究。在两年里,学校专项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学校为学生发展而花费的设备、设施等硬件(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自修房)投入,约75万元;②为学生提供外校优质资源的花费(如专家、课程、外出巡展、竞赛),约20万元;③本校教师跟踪指导和课题研究进度花费,约10万元。另外,学校拟请上海市教委等部门按生均5000~10000元的标准设立专项拨款,实现专款专用。
六、机制保障设想(略)
七、实践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尝试建立和形成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
2.积极营造和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团队(班级或小组)文化。
3.重视建设团结协作、追求创新、竞争进取的学习型小组。
4.在心理上与实践中消除学生思维障碍,充分开发其潜能。
八、保障措施
1.提供能自评的拓展性活动:整合力量,设计一些学生能自己做、自己评价的活动。学校和教师不应也不必花很多时间开发拓展性括动,而应注意积累历年教学资源和案例,重在分析、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确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指南。
2.让学生探索他们自主选择的课程:假设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一专业领域的常规课程,可以允许他们自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单独或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最终展示的成果要达到教师所列培养或研究指南上的要求。尝试寻找一种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给指导教师增加很多工作的方法。
3.努力使学生成为某领域内的小专家:一些理科或工程类创新人才对某些课题特别着迷,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常规课程,就可以给他们自由,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创建一个长期研究项目。另外,鼓励学生找到创造性方法来与指导教师或同学分享最新的发现,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
4.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家长、大学教授、社区的工程师等,都是课堂外极有价值的资源。此外,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5.确保学生掌握技能和方法:确保资优生学会他们需要的工具是必要的。有天赋的学生虽然自己能学习知识,但他们通常需要教授一些技能,从而减少各种阻力,提高学习的实效。为此,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实验设施,因地制宜开发学科教学课程资源。
6.组织力量:体现团队意识,培养一支能符合发展要求且以培养新型精英人才为己任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对从事、指导创新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和培训。广泛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开设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课程,以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对本校导师在课时、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如给予教师培训以及出国项目交流的机会,部分教师指导工作量要折算成一定的课时,给教师一定的学习补贴,使教师能放眼长远、全心全意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与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方案简介
一、开展与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与优势分析
1.具有培养创新人才思想一致的办学理念(略)
2.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经历和办学机制(略)
3.具有依托交通大学优质资源的联合办学优势(略)
二、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交大附中”)力图参与改进目前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的现状,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工作与实践活动。从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框架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提出学校的设计方案。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重点
首先,在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品德。
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征服自然的原动力。
最后,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的禀赋,以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觉培养创新艺术与创新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学做创新的主人。
2.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全体学生。学校计划从各初中学校选拔具有创新意识、高尚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为追求理想、真理不屈不挠精神的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素质显著提高,并形成一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同时,学校与交通大学合作,选拔在初中阶段已显示出综合能力较强、创新潜质突出、有特长的学生,组成“交大创新实验班”,经过高中3年的培养,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和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内容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持续地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构建一个基础厚实、开放度高、选择性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拟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教与学,在高选择性和现代性的课程设置前提下进行教与学,在各学科结合交融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教与学。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采用三大模块,见表2-3-3。
表2-3-3 交大附中“创新人才”培养内容模块
其中,通识教育模块是所有创新人才的以基础性培养为主的课程设置;科学素养培育模块是所有创新人才的以自主发展培养为主的课程设置;人生规划模块是所有创新人才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课程设置。
(2)“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高中课程为必修课,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采用微型选修、短选修、长选修、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选修。
高一年级以微型选修课、短选修为主。人文素养教育、“创新实验班”学生对相关科目、项目有初步了解。
高二年级增加长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科学素养教育、“创新实验班”学生开展课题式、项目式研修。
高三年级增加微型选修课。人生规划教育、“创新实验班”学生适度学习专业预备知识,开展专业项目研究(导师制)。
4.与交通大学联合创建“创新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要充分利用交通大学的资源,闯出一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子。创建“创新实验班”即从初中学校中选拔一批苗子,联合交通大学共同培养,然后进入交通大学进一步深造。
(1)“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送
学校对“交大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送采用“下延上接”的模式。首先,学校定点挂钩几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初中学校和少科站,请其推荐优秀学生。之后,学校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测试、科技技能测试和面试(表2-3-4),对其进行先行的了解和考察。针对本校与交通大学挂钩衔接的专业领域对学生的特长进行认定。综合以上几方面考查结果,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最终确定出综合素质优秀、创新潜质突出、具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作为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表2-3-4 交大附中“创新实验班”学生选拔考试内容
交大附中会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考察,“创新实验班”学生高中毕业后将全部“直推”交通大学进一步深造。
(2)学校对“交大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①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点,设置相关课题、项目供学生选择
由交通大学专家、教授、高校研究生组成的导师团,开设本校与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共建课程和共享课程。导师团提供课题信息、相关资源信息、研究方法指导信息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个人或组成团队认领课题。
②组织学生在各自的特长领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开设“创新思维机能”选修课,在导师团的带领下,学生依据自己所选择的专题、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研修、专题研究或项目设计。
利用导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研究,并不断反馈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和产生的问题,和指导导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所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形成双向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性、形象性、逆向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
利用学校新建的实验设备、图书馆、网络资源以及大学的实验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实验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本校友好学校的中学生开展网上交流、协作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③专题研究、项目设计成果汇报与交流(略)
④课程设置
“科技实验班”的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须参与完成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的部分内容(人文素养、现代管理知识、人生规划、社会实践),以及与交通大学的共建课程。
除了上述4所学校外,上海市还有许多著名高中都规划了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方案,有的区把所属的学校联合起来,共同申请开展试点工作,比如,黄浦区将向明中学和卢湾高级中学联合,资源共建,体制贯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上海市推进高中创新素养培育试点工作是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中内涵发展,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高中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掘资源优势、切实完善教育观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高中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得到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还需要在人才选拔和评价改革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但是,这场改革注定要为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迎来中学生课题研究的蓬勃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