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_底层视野_现代学

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_底层视野_现代学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_底层视野_现代学6.3.2 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的开展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参加社会体育运动也是学校展示其现代文化特质,并向民众宣传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通过运动会这种形式,现代学校教育在多方面影响民众心理,并促使其获得积极的现代性体验。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各种运动会,对于民众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_底层视野_现代学

6.3.2 学校体育运动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的开展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参加社会体育运动也是学校展示其现代文化特质,并向民众宣传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质,振奋精神面貌,而且包含着“强身救国”、宣传现代文明的政治理念,这些理念扩散到周边社区则会影响民众的心理世界。

现代学校体育的最初形态,是从日本传入的兵式体操。学生们进入一些较为规范的新式学堂后,往往要购置“操衣”进行兵式体操锻炼。比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松阳县界首村刘德怀(字厚体)创办的“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中,入学的女生都要放足,并穿上操衣上体育课(详见7.2.1)。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缙云县壶镇由会党首领吕逢樵创办的“育英女校”学生,也要上街操练(详见6.2.1)。这些清末时期女学生的体育活动,对当地民众的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民国之后,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比较普遍了。在民国初年的松阳县乡村学童所传唱的一首歌谣中,就有关于运动会的内容:“六月杨梅果累累,强身救国运动会,虎跳狼奔竞争烈,斯文扫尽病夫鬼”(详见5.2.1)。从这段歌谣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组织运动会是为了“强身救国”,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并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至于在抗日战争期间举办的运动会,则更带有鲜明的政治教育色彩。比如1938年6月,云和县抗委会和县政府组织全县小学运动会,除了安排通常的体育运动各项比赛外,其中的一个新内容是“抗敌宣传”活动,目的是为了激发民众的抗日精神(详见5.2.2)。实际上民国期间在浙西南山区举办的各种运动会,学校及其学生都是主体力量。通过运动会这种形式,现代学校教育在多方面影响民众心理,并促使其获得积极的现代性体验。

在浙西南各县中,丽水县是较早开展运动会的县份。1916年,该县就曾举办过首次全县体育运动大会,参加的有省立第十一中学和丽水县的11所小学,同时还有两个私塾各30名学生受邀参加。参赛学生戴一顶体操帽,穿两个袋的直襟体操衣,比赛项目有赛跑、跳高、跳远、单杠、双杠等,中学生还有哑铃操。到了1925年处州十县运动大会时,规模扩大了很多,场景也更接近现代运动会。参赛单位除了省立第十一中学和丽水县的22所小学之外,各县学校都有选手参赛,合计有数百人。各县参赛学生一律戴灰黑色鸭舌运动帽,丽水县的学生一律穿利用公司生产的灰条土布四袋中山装。比赛项目更为丰富,有赛跑、跳高、跳远、掷铅球、掷铁饼、撑杆跳、单杠、双杠等。这场体育盛会吸引了观众近千人,需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34]117。

云和县则是民国时期体育运动最活跃的县份。该县在民国时期曾办过4届全县运动会,各校师生、机关团体、乡村民众都积极参与其中。早在1927年,云和县就将县城中的一处乱坟岗平整成宽阔的大操场。1929年,畲族学生蓝芳南从省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应聘为云和县民众教育馆馆员,负责体育场的建设。他在原有大操场的基础上先后建起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单杠、双杠、平台、游木、木马、秋千、铅球、铁饼、标枪等场地和跳高、跳远所需的沙坑,还设有室内乒乓球场,设备器材之齐全为各县之冠[29]75-76。1930年秋,云和县首届运动会在体育场举办,各乡镇的学生、工人、农民报名参加的共200多人,比赛项目主要是田径类。这届全县运动会,让这个山区小县的乡村民众,在全民狂欢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现代体育精神,“各乡老幼妇孺,从未见此盛会,扶老携幼,赶来参观,每日观众上万”。在万米长跑比赛中,城关镇农民赵必球与金村乡农民张友良势均力敌,跑了33圈(当时的云和县体育场单圈为300米)仍然并驾齐驱,直到最后关头才决出胜负。全场观众掌声雷动。而跑在最后一名的饶云福,虽然速度慢但还是坚持跑完,民众笑谈:“云福虽慢,精神可嘉”[21]139-141。1938年6月的第二届运动会是全县小学运动会,为时3天的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并增加了宣传抗日的团体操,对运动员和群众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动员效果(详见5.2.2)。第三届全县运动会在1940年5月召开,为期两天,运动会组织健全、项目众多,而且还谱写了会歌,激励运动员、学生和群众积极锻炼身体,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春季的第四届运动会因为临时省会设在了云和,所以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除了学校和当地民众,各省级机关、驻地军警、企业等都派出了代表队参加。大会设立的最高荣誉——12面银盾有一半为当地学校的团体冠亚军所得[35]212-215。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不仅是现代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振奋民众精神,使民众获得现代体验的上佳方法。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各种运动会,对于民众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www.guayunfan.com)

到了民国后期,随着大量机构内迁到浙西南山区以及一批新学校的开办,一些体育活动带给当地民众的观念冲击就更大了。比如,1938年云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唐文粹的主持下创办[4],聘请一批外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杭苇、陈怀白、蒋柏铭等任教,各种体育活动也纷纷展开。由于学校处于狮山之巅,无浴室设备,天热时课外体育活动后校长即带领师生下山在溪中洗澡和学习游泳。男女同泳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地方名流和社会贤达”认为男女共泳有伤风化,纷纷攻讦责难;最后导致唐文粹愤而辞职,一批优秀教师也相继离校[35]128。然而,同样是在云和,到了40年代居然办起了游泳池,开展了游泳比赛。1943年4月临时省府所在地云和建成了第一座水电厂——瓦窑水电厂。该电厂的主要用途是供生活照明,但设计者也尽量发挥其他方面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建成简易游泳池。泳池建成后,整日开放,来人不断,其中就有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还曾举行过一次游泳比赛,参加人员分男子、女子组,其中女子组参加的是政府公务员和建国中学的女生。比赛时,观众人山人海[36]455。在40年代男女同池游泳比赛,带来的观念冲击应该说足够强烈的,民众传统习俗的反制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削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