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实践教学扩展性内容探讨_民族院校实践教学
二、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讨 ——以广告学专业创新教育为例
张贤平 陈心浩
(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武汉,430074)
[摘 要] 随着人们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入。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联系广告学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探讨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接着讨论了学科竞赛与高校专业创新教育的关系,最后总结性介绍了学科竞赛中创新思维训练、个性化教育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最后指出了在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www.guayunfan.com)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广告学
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吹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号角。随着人们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入。作为其中一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探索在学科竞赛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的改革,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充分认识学科竞赛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专业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
以教育部所倡议的在全国高校开展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广告艺术、挑战杯四大学科性竞赛为标志,学科竞赛工作得到了极大发展。仅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自2005年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到2008年的3年间,全校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由过去的几个项目发展到20多个类别、涵盖国家级、华中地区级、省级和校极四个层次赛事,参赛学生从几十人发展到万余人次。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该校的广告学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一直强化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年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就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2个和国家级三等奖3个以及国家级优秀奖6个的优异成绩;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更上一层楼,一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个,国家级二等奖3个、国家级三等奖3个和国家级优秀奖8个的名列全国628所参赛高校第二名的突出成绩。此外,在学院奖、金犊奖等广告大赛中也屡创佳绩,一直名列武汉地区高校之首,2007年就为大陆高校参赛六年来首次夺得金犊奖策划类的金奖。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100%,在国内三大广告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就业率达到60%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80%以上进入4A公司就业。通过几年学科竞赛开展情况,我们的体会:
一方面,学科竞赛对专业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独特的功能,“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其成效的主要标准。这就意味着新世纪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从竞赛形式看,它一般采用半开放形式,参赛者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善于利用资源,能够自主学习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学科竞赛对这一学习素养的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促进作用。从竞赛环境看,高难度的竞赛选题要求大多数参赛者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持续数月的竞赛也要求参赛者具备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多人组队的参赛形式更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可以说,参加一次竞赛,就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一次提升。
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也具有推动作用。只有深入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创新思维。指导教师通过辅导学科竞赛,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考证。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也可以寻求到融入学科竞赛等实践教育的更适宜的方式,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更上层楼。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有现实意义或前瞻意义的赛题,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了解本学科发展需求和趋势的另一视角,为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师生在学科竞赛系列工作中的互动,也是对“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探索。在不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必然会有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涌现;在把这些探索性成果广泛应用之前,学科竞赛可以提供一块试验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学科竞赛在形成优良学风、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中具有凝聚作用。目前,多数学生较为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立竿见影”,抱着“学有所用”“学用一致”的求知心理明显。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教育工程,侧重理论上一般性的阐释是应有的要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近利的需要期望不能满足,教学中的“需”与“求”之间产生矛盾。[1]学科竞赛所强调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的完美结合。从竞赛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发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只有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渴望和需求的知识、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毋庸置疑,实践的检验是培养严谨、踏实学风的最为有效的办法;而学科竞赛正是重要的实践检验手段之一。通过竞赛,这些学生凝聚成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代表优良学风的学生骨干队伍;这些队伍在竞赛过程中、在获奖表彰中获得了全校、乃至各种社会媒体的关注,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这实际上就是优良学风的标准和要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具体落实,也就是抓示范形象的塑造,积极氛围的营造和优良风气的形成。从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科竞赛开展情况来看,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学科竞赛已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拓展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广阔空间;也丰富了课余生活。作为校园文化的新内涵,竞赛文化正在校园悄然兴起,竞赛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它既推广了竞技性学习这一获取知识的新思路,又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在校园学习中融入更多的竞争性,使学风建设有了一个长效有力的推进器。
2 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是高校专业创新教育的立足之本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的之一。上个世纪末以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系列文件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都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候,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创造者。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我国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已空前扩大,就业压力也被空前放大。创新教育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组织参与学科竞赛的适应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激励大学生创新意识,借助学科竞赛训练的契机,孕育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者。一位资深的广告人就公开撰文说,之所以慢慢关心并喜欢上大学生广告竞赛、还愿在百忙中抽时间作评判,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发现人才,一些广告尖子会冒出来,评委也想从中了解到行业的后备力量是何状况。因此从学科竞赛起步,将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也间接起到了连接学界与业界的纽带作用。
组织学科竞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大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要求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侧重于提高他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三方面的素质。创业素质的提高必然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直接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创业教育应首先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的同时产生主动创新的欲望和冲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借助学科竞赛这一平台,需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掌握知识而较少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比较强调学生被动适应环境而很少考虑其对现实社会环境主动性;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比较注重学科标准和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主观能动。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弱。虽然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也不断开展,但是仍有不少学生习惯于满堂灌、不善于讨论问题、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自信心等,这些都是创新精神欠缺的明显表现。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品质四个方面。要立足于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创新教育的根本点,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光是简单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地综合应用。不仅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要培养他们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而学科竞赛正是解决目前这种现状的最佳选择。[2]
3 在学科竞赛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科竞赛这一平台,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使用多种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南民族大学广告学专业结合学科竞赛开展学生创新教育,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发展学生个性化教育
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广告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个性发展是原创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更是产生创意素质的源泉。个性化教育就是一种注重学生潜能发挥,使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形成健康、自信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不能束缚手脚谈创新,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构建多种渠道激发,创造多个平台培养,运用多种手段搭建。[3]我们在学科竞赛中,学生从选题到创新过程直至结论的获得,往往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其创造力,真正将学科竞赛当作了学生个性彰显的大舞台。第一,在竞赛中形成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只是如何使“教”更好地适应“学”,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发展方向和基本观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加以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在理性的引导中自由成长,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广告的学生平时就分成了若干个专业内的兴趣小组,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确立一个专业方向。第二,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基,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科竞赛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惯对应思维、直线思维和常规思维,因此需要通过突破常规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给予学生打破权威的勇气,在存异中求同,这样才能最终在社会中成为有识之士。第三,在竞赛中培养学生个性张扬的意识。个性张扬是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之一,只有大胆地张扬个性才能不断认识和丰富个性,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格。既有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品性,也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独特而深刻的思维能力往往才能成就了一番事业。当然,在竞赛中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因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的发展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会关心他人,善于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点是承认人的利益主体地位,这与人的个性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4]
3.2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强化创新能力测试和训练
在学科竞赛中需要运用创新相关能力时,学生大多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到底如何非常感兴趣,也希望尽可能的了解自己。因此我们首先结合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各种广告竞赛的案例,对学生所需要的创新特质进行介绍,然后给学生进行一些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测试,在测试之后再针对学科竞赛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讲解。通过这些测试和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在创新能力方面所需要的特质,也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所在和努力方向。实践中,学生对此种方式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信任测试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注意引导,强调测试结果的参考性和相对性,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轻信结果或者完全以测试结果来指导自己的行动[5]。
创新能力训练我们是根据专题开展的。大一开学初让新生进行创新型的自我介绍,尽快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熟悉。由学生单独或者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自我介绍,具体形式不限。但是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介绍,自我介绍的效果评价是别的同学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自己。大二开学初就大一的学习进行创新型学习交流,这种交流一定是自己创新方面的体会,不是一般的经验介绍。大三开学初,让学生或谈社会实践中创新点、或谈参加学科竞赛的创新点、或谈具体案例策划的创新点。大四开学初,要求学生畅谈应对社会的创新选择和发展方向。每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进行轮读交流,选择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经典书籍,事先布置学生对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仔细阅读并作读书笔记,同时要针对相应主题在课下查找资料,充实自己的想法。做完准备工作后再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且展开讨论。也可选择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前准备,再到课堂介绍自己的观点并交由大家讨论。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激烈的讨论可以激发不少较好的新观点,为参加学科竞赛作充分的准备。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将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作为当事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关于“恒源祥08年贺岁篇广告”课堂讨论,就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学生通过对“民族元素在创意中的运用”的讨论,张腾军同学就此写成的论文还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此外,想象力训练、思维拓展训练、创意点子评价和激发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能力训练。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起到协调的作用,要将传统的教室改造为思想碰撞室,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将学习过程变成乐趣而不是压力,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3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推行“情景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由教师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景进行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6]。这种创新模式,第一是通过“情景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对广告的直观认识,增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二是通过模拟仿真场景,建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了学习与实战的差距,为学科竞赛和将来的职场竞争增强体验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第三通过“情景体验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打下基础,同时萌生自主创业的想法。广告专业的《广告文案写作》课,为了让学生清楚广告公司为什么需要文案以及文案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运用了如下的方法:第一步分组,按10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成立广告公司、选定公司名称、设计LOGO、选举CEO、成立各工作部及其负责人,赋予公司每个人相应职责。第二步,每个公司准备一份公司实力介绍的提案文本,做成PPT,由专人登台讲解。第三步,由每个公司准备广告文案开展比稿,由专业老师和业界人士担当广告主和评委。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不仅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而且求知欲望更为浓厚,竞争意识空前活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对创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与此同时,学生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了创新能力需要系统学习的道理,“情景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的边际效应随之产生。“情景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中还创建了“行业发展研究小组”、“品牌跟踪观察小组”、“媒体趋势观测小组”、“消费者行为调研小组”等多种形式。
为了使“情景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常态化、规范化、示范化,我们创新创业中心还专门为热爱广告的学生开辟了一块天地,在中心成立了“新锐狮营销策划公司”,该公司完全按照现实公司模拟而建,模拟市场而运作,所有人员通过公开招聘,在专业学习的业余时间里,公司以业务训练和参加学科竞赛为主,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各种广告大赛中获奖,也辅以做一些真实个案。该公司为北京政府设计的奥运年新年贺卡、为上海路桥公司立交桥设计的广告语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和采纳。他们为武汉多家企业服务策划,大多数方案被广告主应用,其中为蓝福公司策划的公关活动,《公关世界》还刊发了该活动的纪实文章。这一模式也受到了国家民委的领导和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中国民族报》在头版头条还做了专题报道。
3.4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将“现实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案例教学”
单纯的在理论上强调创新知识的重要性不免显得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并运用相应的竞赛形式进行,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虽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何运用案例结合学科竞赛进行创新教育,却是值得探讨的。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激烈的讨论活动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广告专业的案例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要对市场非常熟悉,也要有“经营意识”,要善于将“现实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师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问题意识,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外脑”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创新通往社会的桥梁。广告专业学生在学习“市场调研”课程时,老师有意识制作了当下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9个选题,涵盖了传媒、教育、房地产、IT、金融、旅游业等领域,要求学生自由组队选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课程结束时从中选择十个优秀团队展开竞赛,由知名专家和相关广告主担当评委。竞赛结束时,所有到场的广告主在点评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有几家广告主当场表态,要高价购买学生成果、有的主动表示要与中南民大广告专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的表示立即订单招聘民大广告学生就业。由于这种“案例教学”的显著优势在于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有针对性去听课,并将课堂所学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老师能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能主动求教于老师,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真正明白了其实他们现在就是在真枪实弹地操练,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创新性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案例教学中,为了增强实战的真实性和竞争性,广告专业还在案例教学中定期邀请真正的广告主为学生们出题,还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竞赛比稿。如《长江商报》冠名的“长江商报杯”策划比稿大赛,“如何策划和经营《长江商报》”就成了PK提案大赛的主题,该报社的两位广告总监和学校的老师担当评委,使得比赛的权威性获得公认。通过PK大赛,冠名方《长江商报》认可了学生的实力,承诺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与岗位,并在经营过程中采纳了部分学生团队的策划方案与创意[7]。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进行案例教学时,我们还十分注重从案例选择和谈论方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创业案例选择时,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成功案例,也要分析失败案例。不仅选择国际4A公司的面试和笔试题作为案例讨论分析,也常常把各种广告大赛的策略单演变成课堂案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创新与创意对于开拓一个市场或者进行成功创业非常重要,也要让他们了解到光有好的创意也是不行的,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必须将创新性的思维应用到创业的全过程中,才能积极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进行案例教学时,我们是提前四到五周发放案例内容和企业背景材料,由学生通过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总结,然后进行集中性的发言和演讲。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抛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甚至争论,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竞赛中大胆演讲,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全部比稿演讲结束后,还由教师评委和业界评委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不仅要对学生表现出色的地方进行表扬,更重要的是指出其中的不足。
4 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学科竞赛与创新教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学科竞赛是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而创新实践又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为在学科竞赛中更好的落实创新教育,需要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首先,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需要处理与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载体是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创新,都需要得到学校的制度保证以及社会的认可支持。同时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得到一些相关企业、机构或者个人的协助。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立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科竞赛中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使得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要处理与教师的关系。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尽可能丰富教师的经验,调动课堂的激情和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很多时候还要参与扮演相关的角色,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或者竞争者。教师本身的创业经验将给课堂注入大量的活力,而且可以增强所授内容的真实感并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当教师以自身体验为基础来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时,能够更有激情地进行授课并且更好的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主动性学习,而主动性学习行为的产生,有赖于教学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能否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量,能否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并且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乐趣,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学科竞赛中落实创新教育要处理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实践研究、文献研究等手段来建立问题意识。在创新教育中采取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究兴趣,丰富创新学习体验,增进独立思考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学生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才是创新教育最为关键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效果最有力的促进。[8]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北京:现代教育科学.2003(5):173-174.
[2]李振跃.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及对策[J].北京:教育评论,2003(2):60-62.
[3]何孟原.在个性化教育中发展创业教育[C].2008中国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论文集.2008:211-213.
[4]付冬娟,高欣.新世纪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研究.2003(6):55-56.
[5]张贤平.论实践教育在广告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中国广告大典.2002:173-175.
[6]傅晓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探讨[C].2008中国创业教育与创新人养模式研讨会论文集.2008:234-235.
[7]汪前军.论民族广告高等教育的理论践行与案例创新教育[J].北京: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102-105.
[8]姜智彬.广告人才培养的MMI模式[J].北京:广告研究,2007:100-101.
新时期实践教学扩展性内容探讨
阎占定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检验,也是增强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来论述实践教学扩展性内容,提出了实践教学要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书育人”、制度建设相结合相统一的观点,并分析了实践教学与这几者之间的互动性关系。
[关键词] 大学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的内容,是新形势下增强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教材和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不同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理工类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习实验的形式,重在对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培养。人文社科类则偏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形式,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则更重视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教育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特点、教育培养要求等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的内容基础上,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鲜内容。[2]其中把实践教学活动同教学科研、同师资队伍建设、同学科建设、同校园文化建设、同“教书育人”、同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拓展了空间,而且对教师素质提高,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首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和配合课堂教学,这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扩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其他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这个中心来运行。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的对象,实践教学就是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作为自己实践内容的,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检验。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理论在实践中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只有把实践教学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带动实践教学共同进步。[3]
二者如何结合?在实践中,首先要根据讲课的内容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讲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开放,可以组织学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讲毛泽东思想概论,组织学生到韶山参观;讲思想品德修养,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总之,在二者关系处理上,应该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实、拓展、活跃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理论真正联系实际,反过来,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理论指导实践。
2 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践教学不仅对课堂教学有推动作用,而且对高校科学研究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可以分为理论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教学型研究。理论和应用型研究可以直接指导或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教学研究可以指导促进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带着问题去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研究、证实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作为研究的内容,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并充实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科研同样是共生共长。在实践教学中,有许多新的问题被发现并用作研究课题。比如,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发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时代、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距离,发现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也促使我们来研究解决这些存在学生当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实践教学的内涵、功能、内容、模式、存在的问题等等,这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理工类的实习、实验和到工厂的实践,文科类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论文等具体活动形式,都从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锻炼了自己,也发现问题,研究出一些有用的成果,来解决现实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能够作为科研内容的有许多课题,主要有:一是教学中的方法、手段和实践教学本身的内容、形式、实效性等问题的研究;二是实践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心理问题和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三是关于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的专题研究。
3 实践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根本因素,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任何工作也不会搞的很出色。高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思想政治水平、科研水平和能力都是影响教学整体水平的因素,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的选题、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的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发现,等等,这些不仅对教师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是一个很好地锻炼,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责任心。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可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增强,科研水平的提高。三是可以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组织学生、深入到学生中的活动,实践教学又是一个组织、协调性和管理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可以把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教师通过实践,还可以接触社会,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4 实践教学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学科建设是事关学校发展前途的问题,学科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等内容。实践教学对课程建设的作用表现在:一是丰富了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丰富了教学大纲,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完善了学科体系,促进了学科建设。二是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和进行社会实践,把实践教学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用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来丰富、充实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特点和该专业同学知识结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组织学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到革命老区进行调查研究;对法律专业的同学,我们组织参观监狱和普法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理解,使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5 实践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习到的课本知识的检验和深化,而且也是对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最好演练。
由于实践教学的对象和目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通过组织学生下工厂、到农村的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接触工人和农民,了解社会,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学生到韶山、洪湖、西部民族地区、武汉钢铁公司、神龙汽车公司等地参观调查;请“八七会议”纪念馆、中国图画社来校举办爱国主义图片展,使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诸如义务植树、扶贫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所有这些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对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6 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第一课堂教学的继续,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素质,传播先进文化,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必要的环境。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举办诸如数模、计算机网页设计等各类技能、创新性的竞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科技气氛,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二是通过举办系列人文专题讲座,来营造校园学术气氛。比如,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关心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问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劳动模范作报告,不仅解决了学生关心的问题,丰富了校园学术文化气氛,而且也很好地配合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三是通过举办征文比赛、辩论、演讲、影视、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唱响了主旋律,推动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7 实践教学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实践教学的实施,能否做到上述六个方面的结合,还必须有制度性的保证。通过制度保证来推动实践教学的落实,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整体水平。这些制度性保证主要有。
(1)政策性保证。就是在实践教学要有政策的支持,在目前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必须对实践教学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有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的指示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实践中要有具体化的政策和措施。学校要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单位要成立了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学校对实践教学中所需要的资金、时间、场地、报酬等都给予政策倾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的要求,给实践教学要配备专门的办公室、配齐人员、添置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音响、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政策落实到位是前提,有了政策,就有了活力和发展的空间。
(2)计划保证。实践教学要有实践教学计划,这计划包括具有权威性的制度性计划,也包括具体实施中的执行计划。前者一般表现为由学校制定教学计划,这是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改动的,后者是具体实施性计划,是可以随时间、地点、人员的变化而变化的。尤其是制度性的计划到位,就等于为社会实践合法化了。学校要制定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计划大纲中,要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地位、目的、内容、形式、对象、时间、进度等内容,从制度上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整个学校教学架构中的地位,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在学校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这个实施计划具体规定了实践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负责和执行人等详细的步骤。同时,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5]
(3)物质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关键的还是落实的问题。这需要物质和人员的保障。比如学生实习、参观或进行社会调查,需要经费、教师带队、交通工具等条件。人员到位,资金到位,这是实践教学的两个先决条件,也是落实学校和本单位实践教学计划的必要保证。
(4)实施保证。实践计划有了,机构和人员有了,经费也拨了,就得落实。如何保证落实,我们严格的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在每学期开学,各教研室报本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部里汇总后就按教学时间、经费情况总体制定本学期需要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上报教务部门,最后反馈回来,下达各教研室进行落实执行。为了保证执行,并且看效果,必须加强检查督促力度,对不搞社会实践的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贺慧玲.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教学结合——记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国际培训班的教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4,(1):94.
[2]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26(1):26-29.
[3]顾雄声,张捷.谈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6-37.
[4]胡宗庆.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人才[J].南平师专学报,2004,23(1):43-45.
[5]刘长久.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宗旨组织专业实验课教学[J].高教论坛,2004,(6):109-111.
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当代计算机教育,重道轻术?
王江晴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践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1 引 言
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科学发明,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引领着我们走进21世纪,并将在推动科技、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主导和基石的作用。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然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却很严峻,大多数毕业生通常是在一个低起点的跳板上不断地更换工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用人原则:由于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职业素质欠缺,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需要在人力和时间上进行大量的投入,才能把一名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对企业有价值的员工。[1]因此,一些高新技术企业、IT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
(2)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培养人才,这就造成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与具体行业相关的工作技能、操作技巧等问题的出现。[2]
(3)教学中的问题:计算机教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如教材落伍、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脱离市场实际、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国际标准等等,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3,4]
增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这是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共同愿望。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针对计算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成败的大问题。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非常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重道轻术的现象,也就是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到的基本上是一些原理性的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这就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在社会上得以应用,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项目开发经验缺乏等问题的出现。[5]
尽管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的突破,但在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2.1 教育观念
计算机实践教学无论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思维方式与教育体制并没有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计算机教学更注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执行的力度还不够,存在着实践内容不规范、随意性大、适应性差等问题,实践教学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6]
2.2 教师素质
计算机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是职业教师,很少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更少有从事过大型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经验。也就是说,连老师自己都不一定具备企业所要求的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自然也谈不上传授给学生真正有用的技能。另外,教师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合理,基本上是理论课搭配一些实验,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很少,也缺乏完善的实验考核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计算机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成为一种必然。[7]
2.4 教材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实践教学中采用的实践教材却相对滞后,甚至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践教材。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具体项目操作、设计的实践课程极少,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有很多都是几年前的研究成果,根本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使是毕业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常常因为学生求职繁忙而无法保证质量。4年的大学课程学完,很多计算机毕业生根本就没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
2.5 教学方法
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的功能,还要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依然习惯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8]
2.6 实验设备
由于扩招,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实验设备数量较少,实验条件落后,配置更新换代慢等问题,学生做实验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
3 解决方法
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特别是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了加快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步伐,迫切需要大量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涉及到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及时更新,也涉及到课程及考核方法的调整、实验设备的完善等方面。[9]
3.1 改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变化速度非常快的技术。为了掌握这种快速变化的技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在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是我们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结果。
要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质,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认识,要从大学第一年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开始贯彻这一思想,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进行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10]
3.2 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科修养,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突破和创新精神。计算机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特别是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还应该采取观摩考核、派出进修、设立激励机制等办法,真正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我们只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使其发挥作用,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3 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完善实践考核制度
应彻底改变那种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状,将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践课程单列,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要完善考核制度,确立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方式,逐步由单纯的教材知识积累向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重发展、重综合的方向发展,以探索出一条能真正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标准,包括实践准备的检查、实践结果的考核和上机考核等。
3.4 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健全实践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书,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更新实践内容。如可将一些分散的、小型化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有一定实际背景的、需要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大型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开设少量的创新性实践。这一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点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
3.5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为,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是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等到学生毕业时,这些技术可能已经被淘汰,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应用了。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习研究活动,组织实践技能竞赛,提供在IT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尽早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教师要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3.6 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在跟踪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科研,不断设计和开设出新的实验,以替换内容陈旧的实验,并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推进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另外,还应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建立开发性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开发性实验室,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有实际背景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
当然,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应该保证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其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一些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如计算机模拟实验和CAI实验教学等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 小 结
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出理论基础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够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改革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突破点,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为重点,使计算机教学逐步向理论性、实用性和技能性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钰.计算机教学以能力为纲.中国电脑教育报.1999-6-9.
[2]吴锦晓.计算机与素质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1999-2-3.
[3]黄萍.网络教室的计算机教学.中国电脑教育报,1999-5-12.
[4]龚青燕.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杨长春,白康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0,1(1):41-43.
[6]刘利民,侯冬梅,徐志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M].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0年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伍贻兆.高校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学体系创新[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2,4(2):70-73.
[8]杜占东.加强实验教学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1997,4:78.
[9]朱穆超.试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0.
[10]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2000.
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与展望
段 汕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本文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背景,展示了数学教育、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教学改革及数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做法,并对我校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模型 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等院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1994年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举办以来,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数学建模竞赛1985年首次出现在美国,由美国数学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美国国家安全局联合举办,是一项国际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MCM/ICM)。1989年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对MCM/ICM的参与使得师生们深切体会到这项竞赛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推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推动数学建模教学及数学教学改革在高校迅速发展是一项极好的形式。16年的历程,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年均大于25%的速度增长,成为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一项科技课外活动。[1,2]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致力于数量观念的建立、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创造力的挖掘。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一种精确的科学语言,以一种极为抽象的形式展现,以至于时常会掩盖数学丰富的内涵、完美的结构,并对数学的实际应用产生障碍,使人望而生畏,难以深入。数学建模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在应用数学学科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今天,应用数学正处于迅速地从传统的应用数学进入现代应用数学的阶段,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数学的应用范围空前扩展和与多种学科的深入交叉,从传统的力学、物理等领域交叉拓展到化学、生物、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各个学科及种种高科技甚至社会领域。数学建模不仅进一步凸现了它的重要性,而且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大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教育,使得所有学习数学课程的学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了解数学应用的基本程序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极好方式。同时,数学建模竞赛从数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上说,顺应了现代应用数学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更加有利于数学学科的与各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入,推进学科交叉,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战略。
数学建模竞赛的强大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挑战性。这一特点源于数学建模题是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3]竞赛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时实问题,富有极强的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关心、关注、参与国家的热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学风。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现实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加以抽象和描述,利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对其进行解答的过程。竞赛中,学生将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加以分析研究。要解决问题,他们必须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团结协作、分工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们学校在2002年较为规范地组织这项赛事以前,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基础工作,最终在2005年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在2005到2007的三年里,连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5年获得国家一等奖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2006年获得国家二等奖两项;2007年再次取得国家一等奖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的好成绩。我们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参与,使得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并推进了我校数学教育的全面、积极的发展。一年一度的校级数学竞赛、校级数学建模竞赛及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组织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数学应用平台,使得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培训和竞赛中受益、从成绩的取得中使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使得他们智慧的潜能被释放、使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被激发。另一项积极的方面在于,数学建模竞赛锻炼了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培养了他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的组织能力;同学们在竞赛中经历了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考验,这种品格的锤炼使他们终生受益。同学们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的实践,亲身经历了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尝试,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取得了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这必定能启迪他们的数学心灵,激发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品味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在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迅速地成长。[1,3]
数学建模及其竞赛活动打破了原有数学课程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局面,为数学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打开了一条通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4]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推进了数学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的做法目前已深入到每一所大学,使数学课程的教学逐步地走出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模式,以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实际、平凡、朴实无华的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数学模型、数学实验以及数学模型基础知识公选课的开设,不仅为我校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数学课程本身及数学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活力。目前,我校的数学建模活动已基本走向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数学建模活动主要以开设课程、组织校内竞赛、暑期培训、全国竞赛等形式有序地进行。我们目前拥有一只年轻、稳定的教练队伍以及一定数量的参赛队员,他们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我校数学建模活动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学校对创新活动的充分重视。学校在创新竞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和奖励办法,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创新创业中心实施管理,使创新及竞赛活动制度化,管理规范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创业中心及数学建模指导小组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得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工作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也逐年高涨。同时,学生社团中,数学建模协会的积极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数学建模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建模活动中来。创业中心也为学生课外数学建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数学指导小组的教师们定期为学生进行指导和提供专业帮助,使得数学建模活动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学生们得以参与,并亲身体会其中的乐趣。
数学建模活动的成功开展,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也是巨大的。自2002年以来,为使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更有效地进行,我们在数学专业开设了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课程,并对包含算法内容的应用类专业课程加大了实验的力度,使数学教学逐步从注重理论推导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数学建模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05至2007的三年竞赛中,既有数学专业的学生荣获国家一、二等奖,也有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获得此项殊荣,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总之,在数学建模竞赛的推动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无论从竞赛本身还是在数学教学改革方面都有着令人振奋的进步。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学科及专业特点使我们必需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去实践,为我校数学学科的振兴、为教学改革的深入、为数学建模竞赛能更多地造就和培养数学学科的创新者,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姜启源.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什么[N].光明日报,2006-01-11.
[2]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主干课[G].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15-19.
[3]李凝.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科技日报,2007-1-18(7).
[4]卢丽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魅力何在[N].中国教育报,2006-1-13(3).
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雷建云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软件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以软件工程为中心,结合最新软件开发技术,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软件开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加强软件实践教学的思路,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具有普及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软件实践教学 软件工程
1 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发展软件产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开发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标准化。要全面提高我国软件行业标准化,首先要求高校注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软件实践教学的加强。目前我国软件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而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存在着就业难等等实际的问题。究其根本,这是企业人才需求和计算机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这个矛盾的根源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存在着种种方面的弊端与不足。
有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教师在进行实践性软件课程的教学方法、[1,2]实验方法的研究。[3,4]但很少考虑多门课程综合实践的需要以及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2 软件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模式,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5]按照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例如软件实验条件、经费预算开支、学生学习基础等等,各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软件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6]
(1)系统性原则: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系列性原则: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断线的连贯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3)选择性原则:提供设计性、综合性较强的选修实践和开放性实践,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和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研修和培养。
(4)独立性原则:改革传统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使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教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应该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软件开发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方面进行安排,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往往是和理论教学配套的,一门理论课程的开设,同时伴随着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教学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针对本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在进行实验设置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因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当然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还是不可少的,尤其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的愿望。
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很多,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大多需要开设对应的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应该把握培养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以及重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对应理论课程的知识点。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占用的学时数最多,所涉及的课程面也最广。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一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个针对本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点的一个较大规模实验,它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设计性,要综合该门课程所学的几乎所有知识点,并且必须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分小组地完成整个实验的所有步骤。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条线,硬件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般来说包括数字逻辑、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等等,而软件方面的课程设计的开出要考虑到专业课的性质和作用,一般来说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网络编程或者网页制作等等。
课程设计的设置的课程面没有实验教学那么广,但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软件课程设计方面,往往是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算法等等这样性质和类型的专业课会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在一门课程理论学时全部完成之后,在学期末或者下学期初花专门的一到两周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感觉到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一件比较完整的软件作品。
2.3 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往往是以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所需要的经费并不多,但关键是要走出去。需要联系一家或多家一定规模的软件开发企业,通过学生的参观考察,体验软件企业的氛围,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的工具和平台,以及最新的软件需求动向,为学生后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个人常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并鼓励学生在选用的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其实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个软件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是很容易上手进行软件开发的,哪怕是换了平台也较容易适应,而最担心的是学生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自己熟悉的软件开发平台,况且学生在择业的过程还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参考自己个人的兴趣和熟悉的平台进行有选择性的择业。所以教学实习中的这种引导为今后的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2.4 软件开发实习
软件开发实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走出去,即和软件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实习,另一种是请进来,即从软件企业聘请优秀的有经验的软件项目经理到学校来实施软件开发实习。
两种模式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软件开发的氛围和感受团体作战以及工程方面的一些具体的要求。
软件开发实习一般来说是将学生分组,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合作开发一个较大型的实用的软件系统,一般安排在大三的暑假,因为一则在这个时候学生的专业课程已经修完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二则学生还没开始正式找工作,同时也为学生找工作打下一个基础,让他们感受一下软件企业的氛围,同时按照个人的专业水平确定个人的就业目标,目标不宜过低,更不宜过高。所以软件开发实习要做到几点:
(1)让学生懂得如何团队作战,完成软件开发,分工与合作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的要求,不懂得分工合作的人将来在软件行业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2)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包括软件开发流程的掌握,时间进度的安排,软件开发文档的撰写等等。
(3)学会使用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来进行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有同学和队友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摸索前进,共同进步。
(4)同时,软件开发实习也是一种受挫教育,因为一般没有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在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通过这种实习,让学生建立一种观念,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从一般的编程调试的想法上升到一个分析与设计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的蜕变。
2.5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即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一般没有理论与实验课程,只剩下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毕业实习一般在学生的意向的就业单位进行,实际感受企业文化,也逐渐适应将来的工作单位的性质和管理等等。因为毕业实习一般是分散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指派的指导老师给学生的影响很大,校方只能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时间安排和进度安排。但学生在经过毕业实习之后,收获往往很大,这也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
3 结 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软件开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等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所侧重,从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到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到专业视野的开拓和选择个人软件开发平台,到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开发的训练,到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实习和软件开发,一步步地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软件人才,能够填补目前社会上的软件人才缺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让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不再成为一个“鸡肋”专业。而在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很快地融入到新兴的软件产业当中去,成为新时代信息产业的弄潮儿,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的后续教育,例如攻读研究生等等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陶深,苏一丹,宋玲,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若干改革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S2):40-43.
[2]秦锋.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80-81.
[3]韩乾,张键,虞林堂.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18-20.
[4]吴军,李桃红,景朋森.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76-79.
[5]丁宇辰,屠立忠,于雷.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6]黄陈蓉,黄坚,袁宗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3(6):28-30.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与指导创新
郑 军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学生对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体现了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检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指导性意见,并针对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现实提出了论文指导方面的创新性思路。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创新性 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前景,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声誉。因此,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规范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索。
1 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和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切身体会,本科论文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时间安排紧凑,以致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心神不宁
本科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时,学生各奔前程,人心涣散,神意纷飞。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阶段正好处于或主要处于这一特殊时期,导致学生无意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当然,会计专业学生在此阶段考研、找工作、毕业实习、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这些考试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巩固和消化课本知识,本是无可厚非,学生由此淡薄毕业论文,作为指导教师或学校,觉得不好加以指责,甚至阻拦。如果学生是因为时间关系,或者更加重要的事情而暂时搁置论文,倒是可以理解,但有些学生滥竽充数,认为毕业论文对于自己的发展无利可图,毕业论文可有可无,更有甚者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你抄我抄大家都在抄,最后还不如不写也不抄,干脆网上搜索,全文拿来,因此毕业在即,指导教师也只能望文兴叹,以学生就业大局为重,最后选择的是妥协,学校尽管有严格的论文质量控制措施、手段与程序,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即使面临着事后评估时对论文的审核,也侥幸地期待着抽查时躲过劫难。
1.2 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
我国于1999年实行本科学生大规模扩招之后,[1]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择业时间相应提前,这样就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发生冲突,学生会先工作后论文。部分学生认为,确定工作在前,论文答辩在后,论文质量高低,优秀与否,并不影响联系工作,希望教师高抬贵手,只求通过;一些学生认为,撰写本科论文旨在提高科研水平与能力,自己又不考研究生深造,撰写毕业论文无多大价值;还有部分学生撰写论文的出发点是对的,刚开始时也有热情,只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大学阶段没有专门开设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课程,谈及论文束手无策,诚惶诚恐,望而却步;还有部分学生针对网上打击的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现象,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就一定要创新,不能人云亦云,这种想法本身是积极的,可是学生也因此提及论文就望而生畏,考虑到时间关系,只有敷衍了事,应付交差。上述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失去方向感,目的不明确,因此形成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论文的错误思想。
1.3 选题不理想,行文不规范,资料堆砌,更谈不上创新
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在众多环节,即使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时间充裕,满腔热情,在具体撰写过程中选题不当,方法不力,条理不清,思路混乱,论文也不会成功,更加谈不上质量。目前,有些学生在选题方面一片茫然,无从下手,不是选题太大,就是选题过深,什么“浅谈中国会计未来的改革”,什么“中国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势”等选题,无论学生本科阶段学习得如何优秀,也无法驾驭这些选题。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了题,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却不能将其想法与思路组织成论文,论文结构缺乏逻辑上的有机联系,抓不住重点。有些学生把文献综述当作成了撰写论文,网上下载资料,不加任何整理,首先一步是根据指导教师所确定的选题与任务书,再来推砌资料,[2]填入论文框架之中,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资料之间前后矛盾,观点相左。有些学生网上下载资料,留下了许多下载转化为自己文本时的痕迹,更有甚者,草率行事,下载之后自己也不通读一遍。
1.4 生多师少,疏于指导
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扩招之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给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指导论文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加上这些学校这些专业的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科研压力形成了一座无形的“泰山”,导致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过于松散,甚至通过电话或网络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这种态度给学生一种错误的信号,即学生认为,教师都不那么重视,论文应该好通过,甚至有学生认为,论文质量高低,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责任。学生因此也肆无忌惮,放任自流。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关措施
据上所述,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好坏,成功与否,有主客观的原因,也关系到学生本人、指导教师、学校与学院等质量相关者,[3]因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治理涉及到许多环节,以下针对上述提到的论文指导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2.1 明确并告知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
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本科阶段知识的综合表达;[4]有人认为,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在于创新。实际上,这些目标观点对于大学阶段的本科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关于综合表达观点,撰写论文的选题只会集中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不可能表达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更加不可能综合或完全表达;关于创新观点,本科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不是研究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大,疲于考级、考证,浏览文献有限,对本专业的知识不可能深入了解,创新就是纸上谈兵,当然,不排除有些同学因个人兴趣、爱好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着创新。那么,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目标如何确定?
在以本科扩招为主的阶段,本科教育承载着较大的专业教育任务,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专业学习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呈现要求也比较高。可是,现阶段研究生也在扩招,专业探索与创新任务的一部分将转嫁于研究生阶段。那么,本科毕业论文是否侧重对于专业知识的检验呢?本文认为,在以前本科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终身受用,一劳永逸,可是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太快,特别是会计专业不断面临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等效,知识日新月异,时过境迁,开题时也许是新颖的,可能在答辩时就变得陈词滥调了。此外,目前的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不如从前,会计专业的学生从事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工作比比皆是,再用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然不合时宜。因此,现在的本科阶段关于毕业论文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同日而语了,需要调整后用以引导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目标下所锻炼的学生能力,对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用,也是任何专业的学生,本专业的学生任何方面的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5]
2.2 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
选题是决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价值的关键性环节,选题恰当,学生兴趣浓厚,后续的写作自然会得心应手,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关键就在于选题上。
(1)关于选题来源。也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论文选题对于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老师来讲至关重要,对一名本科学生来讲何尝不是如此呢。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无外乎有三种来源,一是学生自定,二是指导教师指定,三是从学校、院系统一组织发布的论题中选定。从理论上讲,学生作为论文写作的主体,选题理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并决定,可是学生因涉世未深,对专业选题把握不够,在学生看来是非常合适的题目,也许在指导教师看来觉得浅显、单薄、空洞,或者有些选题在教师眼里认为可行,也许学生无法论证而将论文进行下去。此外,教师也是术业有专攻,并不见得能够指导学生所选择的各种选题,不然,指导就流于形式,最多只能把把结构关,无法对专业内容指点迷津。笔者以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教师比较感兴趣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新动向,然后与学生进行协商,讲清本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对其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布局结构,理清思路,再与指导教师进行汇合交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最终确定选题。至于从学校、院系所发布的选题中选择,具有机会主义,不可采用。因此这些选题既不代表指导教师的意愿,也会导致学生不情愿。
(2)关于确定选题的规则。尽管本文所确定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目标定为“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并不一定是说选择什么样的论题均可,比方说不可以在教科书上随意找个标题,也不可以把简单的基础知识作为选题来加以论证。选题还是应该讲究以下规则:
1)避免选题空洞。如有些学生针对财政部最近几年重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举措而以企业内部控制为选题,学生一般确定以此为选题之后,就在内部控制的概念、标准、意义等方面着手,殊不知,关于内部控制的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十几年,特别是高校学者与官方对此研究颇多,并且发布了一些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征求意见稿,因此,学生写作时停留在基本概念上的同时,没有深入,直接转引有关资料。这种选题大而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此选题都不可能深入研究,因此应该就内部控制的某个方面而切入其中,如:研究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内部控制等。
2)选题尽可能新颖。当然,这里说的新颖并不一定要创新,即使创新,也是提倡与鼓励,而不是硬性要求。如有些学生以应收账款如何计提坏账准备为题,有的以新旧会计准则的重大区别为题。这些选题,况且不说创新,从选题来看,类似于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选题,不好创新,无论是谁也创不了新;类似于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选题,在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新会计准则之后,有关此类的研究文章、书籍,外面的培训等,可谓铺天盖地,几乎形成了读者的阅文疲劳,学生选此题之后,根本没有突破的空间,最后只有拼凑应付,甚至原文照搬,一字不改。
3)选题应具有目的性。选题应该具有方向感,到底确定的选题是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是为了提供实务指导;是出于自己所好,还是指导教师在科研与课题中的所要;是为了解决课堂学习时对某一知识的疑惑,还是为了论文而论文所作。只有选题确定并深知研究该选题预期目标之后,才能确定论文的深浅度,才能确定研究范围,从而有助于确定论文框架。
4)选题要经与指导教师协商并相互认可达到一致意见。论文的写作主要依靠学生的努力,但绝对脱离不了教师的指导。如果学生选题不如教师协商,或者协商未果,那教师指导起来可能力不从心,最多只能在是宏观层面把握,甚至仅仅局限于对其论文的类似于文字、标点、格式、排版等细枝末节方面的指导,这不是指导教师责任心的问题,是师生之间没有达到默契的结果。
5)选题之前多看文献。学生在选题之前突击性地多看有关专业文献,多看文献除了了解专业研究新领域之外,还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略加思考,就会形成好的选题。
6)选题避免大而空,应该难易恰当又适中。有些学生喜欢选择难度过大的选题,但由于知识和能力不足,无法深入,造成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最后论述不清道理,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选题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入分析,说深说透,见解独到,也是一篇好论文。因此选题时,应当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分析问题,力求深透。
2.3 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控制
完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其质量固然重要,但撰写论文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升华与提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写作程序来实现。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写作各环节的过程控制尤显必要。各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程序规范得比较细致,关键在于具体指导过程中是否落实,执行得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的过程包括查阅文献、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总结文献、拟订大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再次修改与最终定稿等环节。这些程序对应着教师指导学生的步骤,一是指导教师首先与学生商定一个指导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以后严格按计划执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指导教师或学生则需要找对方协商。二是由指导教师给所有指导的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要求与规范。三是要求学生不能简化程序。一些学生往往以在外地实习为由,与指导教师讨价还价,程序从简,甚至有些学生外出实习后杳无音讯,等到实习归来时已近答辩之日,随意草就一篇文章。四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做好指导记录。记载过程,明确责任,对于因学生自己责任简化程序而答辩委员会不予通过的论文,由学生承担因答辩通不过而带来的延误毕业的风险。
3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思路
众所周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较多较大的问题,而规范与治理论文的质量则又是个系统工程,因此论文质量涉及到学生、指导教师、学校与学院(包括教研室)的规章,还与指导教师的阅历、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知识面、平常的文字功夫有关。既然是个系统工程,牵扯面又大,应该辅以创新的手段。
3.1 论文指导时间前移,最好内化为课程指导
一般学生布置本科论文指导任务,在第七期的下半段,正式启动时已进入学生寻找工作的旺盛期。也就是说论文任务下达之时,也正好是学生在学校的注意力转移于社会之时。另外,就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专业来讲,学生人数较多,时间仓促,指导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难以应付大量的论文指导。因此,可以将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提前,至少可以在第七期伊始,甚至可以在第六学期末开始进入指导程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暑期去选题、调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克服学生毕业后论文质量事不关己的错误思想。许多学生认为,临近毕业之时撰写论文,工作基础有了着落,质量好坏,是否优秀,又不会影响就业。二是提前进入撰写论文阶段,论文也将相应提前完成,对于质量高的论文可以推荐发表,对于考研的同学在其复试时可以助一臂之力,也可以增强找工作的竞争力。三是通过时间前移,提高论文质量,有助于应对有关部门的评估检查。
按照上述所确定的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上学生临近毕业之时,也不可能心静神定,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可以还可以提前内化于课程之中,即老师在平时授课时,以课堂作业或是课外作业的形式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助于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任务,几经磨炼,为日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另外,在学生大一、大二或大三阶段主办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使学生早日得到锻炼,特别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再准备一次论文开题讲座,尤其必要。
3.2 推行本科论文指导导师制
正如前所述的,要使学生达到毕业论文指导的目标,仅凭匆匆草就的一篇毕业论文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这种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需要依靠平时的锻炼,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因此,如果大学生一年级时就能够在写作基础知识上进行训练,对日后的论文撰写大有益处。
3.3 以激励机制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一是对学生进行奖励,对于在公开杂志上发表的本科论文予以一定物资上的奖励,还可以优先推荐就业;二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对于被评上省级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包括在校级科研课题申报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等。
3.4 完善并控制答辩程序,采取复式答辩制度
目前学生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在时间紧促时匆忙而形成的,质量如何众可见之,答辩之时走过场也是自然。大部分学生答辩均由系部教师自行组成,论文众多,时间有限,致使答辩流于形式,论文的最后一道关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鉴于此,毕业论文答辩应该采取复式答辩制度进行革新,即学生论文先由三人或四人小组进行答辩,指出答辩过程中发现的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按照第一次答辩进行修改之后,再组织第二次答辩。本次答辩由系部全体老师集中参与,统一评分,这种做的目的,一是严格控制论文质量,二是便于对本专业学生采取同一口径的同一标准评分,以示对学生论文评价的公平。
参考文献
[1]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等.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94.
[2]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7,(3):147.
[3]郑军.大学教学质量的完善与思考——以会计专业教学为例[J].财政监督,2007,(3):28.
[4]张峰.探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J].高教论坛,2007,(3):141.
[5]夏黎,王华.本科毕业论文不是走过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13.
美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延伸研究
吴海广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美术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举足轻重。树立大实践观,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和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狠抓实践教学外在条件、创造和政策环境营造,为学生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实践教学平台延伸,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用型美术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术专业 实践教学 平台延伸 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基本是遵循美术学科规律,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美术科教育特点决定了美术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开展好实践教学成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成败的关键。自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以来,[1]各高校不断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实践(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力度。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实用型美术专门人才,教育部重视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这些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现状,思考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 美术专业教学的实践观
自20世纪初西画在中国传播以来,美术教育沿袭洋务运动提倡的“师夷技以制夷”,重视“实学”课程,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这种方式逐步地从中国传统手工作坊师徒传授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过渡。[2]辛亥革命后,培养商业实用型美术技能人才的私立学校纷纷出现,部分学校除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外,开始重视理论教学,继而形成以理论先行技能、训练为主相结合的美术教学体制。[3]理论教学主要是美术史论、技法理论、审美素养和开启形象思维与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实践始终占据本科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20世纪后期,现代设计教育大行其道,占据美术专业教育主要地位。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需求发展而来的,其决定性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现代技术、现代生产条件等几个大的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复杂和发达,以前的手工绘图或者简单模型制作被现在的电脑技术取代,因此在表达上也有很大区别。与此同时,造型类专业(雕塑、版画、油画等)在教学中早就运用现代仪器设备。现代美术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工艺制作水平,生产高质量艺术作品。
美术专业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理论、实践基础上更加重视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泛要求大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创新实践,形成成果转化。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大学生专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课堂教学(含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含专业技能训练和课堂实验)和专业创新成为当代美术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三大关键因素,只有实现课堂教学、实践(实验)和专业创新三位一体,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2 大实践观与实践平台延伸
美术本科专业涵盖艺术设计和绘画各专业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野外写生、课程实验(含上机)、专业考察、实习、毕业设计(创作)和课程小实践(4节或8节课时,0.5 或1学分)等可纳入传统意义的实践教学,这些课程占有很大比重,穿插在各个学期中,形成实践教学平台。通常情况下只要分别上好这些课程,完成教学要求便可。然而,新形势下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实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与社会接轨。这使我们不能只对课程本身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是对课程体系各个环节的对应和互动进行考察,以大实践观对实践课程和完成实践教学的大环境因素统筹考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大学生专业创新,实现成果转化。这为学生就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使学生达到社会或市场需求的人才标准,符合新时期美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
按照“三位一体”观,可将完成美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纳入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块。
基础实践教学模块: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基础必修以强化学生基本造型技能训练、发散性思维和个性培养为目标;专业必修重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专业设计创作水平,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专业选修是在专业课程训练开展的同时,开设的以拓宽专业学习口径为目标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扎实系统地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运用相关现代仪器设备,完成作品制作工艺,提升作品质量。
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块:由专业写生、专业考察、专业实习、各类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比赛构成,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兴趣、积累创新信息资源、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和各类专业比赛。与基础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初步形成综合的专业设计创作能力,为专业综合设计创作做准备;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准备。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社会调查和专业比赛等方式,以科研创新为平台,让学生从实验走向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在基础模块、专业创新模块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学四年积累的知识、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以毕业设计创作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集中体现大学生四年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构成了延伸的实践教学平台,超越了传统课时内实践教学观念,特别重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倡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课外专业创新,提高专业设计创新能力,实现作品成果转化。成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用型美术专门人才的重要体系。
3 实践教学平台延伸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实现实践教学平台延伸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创作能力,形成成果转化,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践内容的前伸与后延,二是实践教学外在条件创造和环境营造。
3.1 实践教学平台的前伸与后延
实践教学平台前伸是指在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中基本技能、基本实践(实验)教学在解决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同时,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课外专业创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专业创新需要的选题、资料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信息,以及进行专业设计创作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强化这样一些信息传授,可使学生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变化、密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创新联系,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挖掘创新潜能,也可活学活用,使专业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教学平台后延指在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块的课时内实践教学之外,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在专业写生、考察、实习教学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创新信息积累、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情况,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的办法辅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设计或科研课题项目研究,更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使学生学到专业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专业研究创新的能力。激励学生发表作品或论文,踊跃参加各种专业展览、竞赛和交流,形成成果转化。
学生创新意识树立和成果转化必将形成一定水平的综合设计创作能力,为提高毕业设计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实践教学平台延伸还需要实践教学外在条件创造和环境营造,才能鼓励师生投入到大学生专业创新活动中来。
3.2 实践教学外在条件的创造和环境营造
实践教学外在条件的创造包括:写生考察基地、企业实习基地、实验室开放和学术交流等。写生考察基地建设要求学生到现实社会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对区域文化、社会风土人情和民间美术资源等信息直接感受,细心洞察,寻找兴趣点,为专业设计创作储备信息资源,激发学生设计创作灵感,调动积极性使其投入设计创作中;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往往和实验室建设形成“双基”实践教学资源,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专业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学生制作作品的工艺水平;学术交流主要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创新思路为主要目的,通过交流,学生直接获取专业前沿学术信息,把握时代信息脉搏,拔高创新立意质量。
在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推进下,各高校特别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进各种专业学术交流,不断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创新条件,为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
要鼓励激发师生投入到大学生专业创新活动中,必须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措施。各学校学院都制订了关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文件政策、常规科研项目、专业比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奖励办法等。在实践活动经费和奖励政策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措施和管理等环境营造得好,才能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和教师辅导的积极性,实现美术实践教学平台延伸。这也是实践教学平台延伸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课外专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由此看来,美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延伸必须实现课堂教学、实践(实验)和专业创新三位一体,课程与课程环节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狠抓实践教学外在条件创造和政策环境营造,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政策环境营造必须尽力打造,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促进大学生综合设计创作能力提高,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和美术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840-1949.
生物科学大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
刘梅芳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以生物科学实验技术为例,分析传统教学实验题,探讨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主要改革内容是: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独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表明式切实可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科学实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学生就业难、适应性差、甚至有的学生重新进入职校“回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既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如何改革高校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生物学实验改革实践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1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独立性,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课程,或者依附于某一教研室,缺乏应有的地位。
1.2 实验教学体系相互割裂,衔接性差
以往实验课门数多,学时少,导致实验教学体系相互割裂,衔接性差,各课程间存在重复设置。教学形式滞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老师介绍实验原理→教师演示→学生验证结果,这种教学方式恰恰忽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简单机械重复验证工作。不需要学生发“问”问题就解决了。傻瓜式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完成工作量,学生完成学分”。
1.3 实验室封闭运行,开放不够
长期以来,实验室封闭运行,学生没有开放实验的时间和权利,大部分时间被固定的实验内容、固定的时间所限制,一方面造成资源大量闲置、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只会“照方抓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培养的学生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1]
1.4 实验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人员一直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实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严重阻碍实验教学的发展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2]
2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
2.1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独立运行
现代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因此,高等教育应确立实验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学科为主线独立组织教学,使实验教学独立运行。2004年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成立实验教学中心,实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整合实验资源,调整实验设备,把分散的教学仪器进行重新配置,建成了15个教学实验室、4个实验准备室、3个无菌操作室及细胞培养室、3个教学仪器室、2个显微镜室、7个学生创新开发实验室、2个教师工作间、3个多媒体实验室、1个微生物菌种室、1个特殊显微镜室、1个试剂室、1个动物暂养室,互动显微教学实验室2个,绝大多数实验达到1人/组。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地位得到提升,通过模块化的教学,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分类趋于模糊。
2.2 创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我们改革了实验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打通相关实验课之间的壁垒,明确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学生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效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叠,实验课内容设置更趋合理,同时在生物学和药学实验内容上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技能训练,使实验教学具有系统性、高效性和科学性。主要是对传统的实验项目加以精选并形成系列性的技能训练模块,建立起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的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实验主要面向一、二年级学生;综合实验面向高年级学生,设计性主要面向创新基金、兴趣小组、以及毕业年级学生。从内容体系上从个体层次——细胞层次——分子层次推进。个体层次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生物学实验;细胞层次包括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分子层次包括生化技术和分子克隆。
将模块化教学贯穿每一门实验教学。以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予以说明,遗传学实验由细胞遗传学综合实验模块(模块1)、经典有性杂交模块(模块2)、微生物遗传实验模块(模块3)、群体遗传实验模块(模块4)四个模块15个小实验组成(其中有8个设计性实验供选学),由学生选择其中8个实验完成36学时任务。其中,模块1由8个实验组成,即植物有丝分裂标本制备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综合实验、6学时);减数分裂花粉母细胞制片与观察(4学时);姊妹染色单体分染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3学时);染色体分带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3学时);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3学时);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学时);植物多倍体人工诱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学时);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3学时)。模块2由4个实验组成:粗糙链孢霉的杂交(6学时);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3学时);果蝇的单双因子、伴性遗传及三点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6学时);高等植物有性杂交(4学时)。模块3由2个实验组成:细菌的转导(局限性转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学时);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筛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6学时)。模块4由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一个实验组成(3学时)。
学生每次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当场给出实验成绩,并试问学生是否满意给出的“分数”,如果学生不满意,老师允许其改进实验方案或步骤继续重做,直到取得满意的“分数”为止,这样,教学改革避免了“唯分数论”,实实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模块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热情,增强了遗传学从分子水平到群体遗传的认识,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3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的环境,给予学生选择、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变学生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验中心对生物科学类专业、生物学相关专业和全校生物类公选课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实验对象等全方位开放,全校师生可在预约时间内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建立了7个开放型实验室供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主要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依托,免费提供场地、大型仪器设备、通用药品试剂、以及玻璃器皿等易耗品,只需自行购买研究工作所需的特殊药品试剂,并请相关教师给予指导,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个性化教育。目前已有37人获得了校级创新基金的资助,并在开放型实验室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近两年,“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对特型不同基因组的分析”等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获得校挑战杯一等奖、创新科研成果二等奖、省优秀学生论文一等奖,其他高水平论文10多篇。“开放实验”并不是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是把选择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并实行严格的申报、验收、监管程序,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前瞻性研究、创新型研究。成绩优异的,给予适当奖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写明原因,并不给予处罚,创造“实验室开放”的宽松环境。
同时,对于实验工作人员承担的开放实验任务,视作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计入各实验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工作量。这样,也调动了实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4 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高效的运作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实验中心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引进实验室工作,充实到实验师资队伍,现引进博士3人到实验中心工作。同时,加强现有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实验雄厚的高校甚至国外高校学习交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与高校的科研课题,开阔了实验人员视野,增强了对科研前沿动态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对实验的技术指导、实验课程设置设计和组织,并轮岗担任实验教学任务,提高了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对实验技术人员在晋职晋升方面给予了适当政策倾斜,提高了实验人员队伍的积极性。
2.5 实验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实验中心充分利用我院在民族医药、野生稻、微生物资源方面独特的人才及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先后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黑龙江塔河县人民政府、湖北香连药业等就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鄂伦春族等民族药物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质量标准以及新剂型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相应开设了傣药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民族药物新剂型研究、民族药用植物形态鉴定、分类及资源保藏、野生稻原位杂交和微生物基因工程等设计性实验课程,在民族药物方面已鉴定出常熟、桔梗、鱼腥草、百合等100多种中药材,实验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新,刘子建,刘红霞,等.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01-103.
[2]杨朝晖,张薇,曾光明,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06-108.
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陈心浩1 刘海华2
(1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2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本文介绍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如何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电子设计竞赛 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1]
由教育部倡导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NUEDC)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得到了各高等院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考核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标杆。同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等院校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因此,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均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进行一系列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探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1 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与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重基础、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我校根据电子竞赛的宗旨,进行了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注意借鉴各院校的改革经验,同时注重总结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使培养方案能够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素质需求的变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意增加前沿与特色类课程,如开设了《现代电子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及《DSP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同时,新的培养方案规定各专业学生必须获得5个创新学分,从政策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各种创新活动中去。培养方案的修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项目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充分认识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3]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制订竞赛管理机制,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依据;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源泉;通过组建一支业务过硬、甘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1 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005年,我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探索“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学习”的创新学习模式,营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新型学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心设置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电子商务等开放式创新基地。和各学院的创新基地一起构成了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具有特长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符合高校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需要。根据各学科特点,中心与相关专家一起制订一整套相对合理和完整的竞赛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同时组织专家拟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形成良好的竞赛运转机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学科竞赛中,还将竞赛活动与学生日常综合测评、创新学分认定等结合起来,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使参赛者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2.2 建立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
传统教育观念一般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思想,认为实验教学只是一个辅助环节而不重视。往往人们认为实验任课教师只要会示波器、信号源等简单仪表的使用就可胜任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实验以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时代,这些实验教师也确实能够胜任。但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是行不通的。现代的实验课不单纯是让学生学会仪表的使用,做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给我们的实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在当前存在“搞教学无名无利、搞科研有名有利”,只图个人眼前利益的环境下,创建一支年富力强、富有热情、甘于奉献、齐心协力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就尤为重要。由于竞赛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利用各专业联合组建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要把学科竞赛培训工作纳入到教学整体规划和管理中,要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同时,要承认指导教师的教学成果,支持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评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工作中给予重视,让更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加入到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中来。
2.3 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建设
通过自主开发的“实验室开放和实验设备管理系统”以及“大学生竞赛管理系统”,各类实验教学课件可在网上浏览,有关实验教学的相关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通过管理系统,全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管理系统,完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4]
3 组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课程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创新素质教育
学科竞赛不属于正常教学范围,是有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由于第二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活动中注重因材施教原则,做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1 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EDA、甚至DSP技术等知识,学生往往到三年级才能完成其中部分课程的学习,其他往往需要依靠学生自学来完成,这对学生的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主张在一、二年级就进行电子设计综合能力培训,具体做法是分两阶段进行:在培养兴趣阶段,面向全校低年级理工类学生开设选修课和电子设计实训课,吸引一批对电子设计有兴趣、有开拓进取精神、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参加到电子设计活动中。在集中培训阶段,对前期同学进一步进行选拔出实践能力强、团队协作精神好、吃苦耐劳的学生组成竞赛集训队,进一步开展综合设计培训,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培训过程中,从较简单的应用电路开始,循序渐进,要求每组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电子系统设计、制作与调试。在综合实训中设计和制作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讨论,弄清其实现原理及各自优缺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2 开展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和参加实践创新训练
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校还实施了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参加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完成相关作品和论文,或撰写总结报告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总之,在高校实施人才质量培养战略改革过程中,依托竞赛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学生创新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雷埠.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53-55.
[2]李金平,常敏慧.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的人才培养思[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4):74-78.
[3]周宦银,房宗良,刘家华,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26):68-69.
[4]韩国防,罗士平,周国平.加强开放实验
室建设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7-79.
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论
卢扬奎 唐贤秋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530006)
[摘 要]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和地方普通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创新。地方高校要创新实践教学思路,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并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文科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促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和质量不断发生新变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能否适应这种新变化,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衡量当今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是当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一些思考。
1 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当前,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之所以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是因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地方普通高校在追求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引起社会对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单单只是看重学生的文凭,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他们求职中所占的权重将逐渐加大。这种变化趋势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双选会上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据媒体报道,现代社会有三类大学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便包括“实践能力差”这一条。这里所指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且是指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是否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在求职选择的时候游刃有余。一家新闻媒体便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用人招聘会上,某名牌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去应聘大众汽车公司的汽车质量检验员。当主考官让他根据图纸把自行车三大件的零部件重新组装时,他被难倒了。因为他基本上只能看懂图纸,以前没有动手操作过零部件的组装。所以,面对零部件,他不知所措,东摸摸、西弄弄,急得满身大汗。而这个问题却在两个中职生那里迎刃而解。两个中职生不慌不忙,认真看完图纸后很娴熟地开始动手装配,很快完成了自行车三大件的组装,当场受到主考官的好评。这一消息登载出来以后,许多新闻媒体和其他网站纷纷转载。这事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它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发生变化:即与专业理论知识比较起来,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的首选。这就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一个新的信号:即普通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上面的例子来看,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之所以在求职面试时败在技校毕业生手下,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校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相对不高。于是,为了增强在求职中取胜的筹码,一些普通高校毕业生纷纷要求返技校补课。从而反应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难怪一些媒体发表评论说:“人才交流大会留大问号,难就业板子该打谁身上?”面对新闻媒体的这种质疑,普通高校确实应该需要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没有考虑到社会变化的需要?我们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及时更新?等等。
相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更是如此,这确实是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事实。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有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发生偏差的问题等。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实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的总称,它包括教学目的之确立、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模式直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的核心是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以人为本是教学观念创新的根本价值导向。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决定了高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从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普通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而合格的人才除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之外,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要求高校创新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然而,许多地方普通高校仍然没有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文科专业,一些教师也往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注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而对实践课教学探索不够。
加强实践教学还必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只有如此,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然而,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来看,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实践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军训、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虽然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时间很短,所占的学分比例也非常低。一些普通高校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成立了实践教学中心,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这对于加强实践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各种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使实践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由于对实践教学开展不够,使得大学生的课程学习出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如一些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账簿,学外语专业的学生不敢在公共场合开口说外语,甚至一些学生学习公文写作课之后连基本的公文写作规范都不懂,等等。因此,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非常必要,而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更是如此。
2 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加强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行实践教学模式思路的创新,就是在强化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军训、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之外,还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将实践课纳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使专业课实践教学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广西民族大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行了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思路的创新。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地方普通高校,始终把实践教学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在历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被列入到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结构之中。近年来,根据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广西民族大学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并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许多专业从自身的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子。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法学专业的模拟情景训练——“模拟法庭”、民族学专业的田野考察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中,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是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路创新。它是集文学作品的阅读、研讨、写作、表演于一体,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进行充分的审美体验,获得丰富的体验性知识,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系统训练工程。它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实施,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形成智商和情商综合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高校文科尤其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新途径。
事实上,文学教学应该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具体形象的感受和诗意情感的体验,使学生领悟到文学的魅力,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和想像力的培养,这是文学教学的本质所在。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观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接掌握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学问性、学术性的知识,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在这种教学观的影响下,中学阶段的文学教学往往只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理性的概括、归纳,缺乏感性体验,学生领略不到文学的美丽,从而使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阶段,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它往往偏重于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学问性知识而忽略体验性知识,轻视了对文学的审美情感体验,学生对文学教学仍然提不起应有的兴趣,文学教学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恢复文学教学的感性体验本质,激发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是开展“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的第一个出发点。寻找素质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是该校文学专业开展“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第二个目标。
在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是基本目标。素质教育需要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1]而不是拼凑式的“样样都来点儿”的教育模式,“样样都来点儿”的教育模式就要添科目、增课时,通过几门课的简单叠加来进行素质教育,很难产生“合力”,也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的思路则是:避免几项教育条块分割的状态,将之收聚到专业教育这一主线上来。文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实践技能教育等多方面因素,该训练工程恰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寓教于乐”,以最便捷、最省时的方式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融合为一。从而为找到素质教育的契合点进行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该训练工程全方位确立学生在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性、创造性一直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以第二课堂方式进行,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创作、自导自演(当然教师始终在引导),该训练工程的大部分是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生动活泼且不断激发调动大家的表现欲和竞赛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也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从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宣传联络到评价总结,全部由学生会/年级/班级/小组/个人层层负责。组织者即是参与者和享用者。于是,最大的自由度带来最大的责任感,最强烈的兴趣又激发最专注的态度。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又必然转化为对文学艺术的赞叹和倾倒,对理论知识的膺服和喜爱,从而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净化,思想变得深刻,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一工程全方位确立了学生在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文学专业“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已经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所有专业的六个年级中开展,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达两千多人,提高了学习文学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审美热情,增强了对文学的感悟力,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不少学生反复研读作品,反复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断提高和更深刻;有些学生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演出的剧本,写作能力不断加强;有些学生在活动期间多方活动,联系租借演出服装音响,联系外界支持,活动能力、交际能力明显提高。总之,参加这一活动的学生,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是明显的。
(2)法学专业学生的模拟情景训练——“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情景训练是广西民族大学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实践教学的思路创新。法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具体实施法学课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而且常常因没有足够的案例材料支持,只是就“法”说“法”,学生因此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很难透彻理解理论知识的要义,或者理解得很肤浅、很有限。学生甚至反映说,这简直跟“上政治课差不多”。这样进行法学教学,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学的积极性。从对法学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来说,法学人才素质的高低,绝不仅仅只看其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其是否具有直觉能力、抽象思维、组织协调、自我发展等各项实践能力。不少学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法学原理烂熟于心,却难以实现向实践的跨越,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所措,往往是按照主观经验处理问题,而不能有效地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技巧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学与用的脱节,恰恰是法学所忌讳的事。针对上述问题,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在法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大模拟情景训练(如“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法学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目的,初步探索出将法学理论课与法学实践有机结合,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情景:指情形、景象、场景,即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与状况。模拟:又称模仿,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情景模拟训练,是指通过学生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运用情景模拟训练,能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模拟是由学生去做的,这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模拟情景训练,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效果良好的“准实践”,可以有效消除“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教学弊端。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按照我国现有法庭的样式,仿造建立了专门用于法律工作模拟情景训练的“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方法是:模拟性地设计出法庭庭审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然后让法学专业学生在模拟的法庭工作环境下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评价其处理方法的效果。“角色扮演”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即要求参加的学生扮演一个现实法庭中特定角色(如:法官、书记员等)来处理法庭庭审事务。
几年来,“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尽管还有一些不成熟之处,如容易重视对法庭庭审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模拟演练,却忽略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较难在1至2节课的模拟演练中显著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在模拟环境中提高的能力与实际环境中需要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等等。但是,模拟法庭情景式的实践教学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身处地担当了模拟情景中的主角,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这种情景模拟训练是一种适应了法律学科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特定的法律工作者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法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一是由于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这种情景模拟训练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二是这种情景模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在法庭庭审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三是这种情景模拟训练有利于让同学们通过模拟法庭庭审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四是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中领悟到法庭庭审事件的发展演变规律。这些不能不说是该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所带来的实质性效果。
(3)让理论从田野出发——民族学专业学生的田野考察。田野考察是民族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思路创新。之所以说是实践教学的思路创新,是因为这一研究方法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统一在实践教学之中。这一方法主要是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分析,使民族学专业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功,在直观调查中获取民族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及田野考察研究能力,是衡量民族学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此,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十分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民族学专业学生参加田野考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民族学专业的每届学生都被要求将专业实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实习中,承担田野考察科研课题,让学生在田野考察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写出调查报告,做到学以致用,并提升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同时,通过组织田野考察,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渗透、融合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之中。
在田野考察中,学生们深入到广西区内的壮乡瑶寨,有的是最闭塞的农村,有的是最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们常常是在村庄或寨子里和农民们同吃同住。田野考察的方法成为学生们最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通过实地深入观察(即人类学家所强调的“参与体验”)而获得对壮乡瑶寨社区内部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外部联系的了解。在田野考察中,学生们搜集到极其丰富的民间文献,包括家谱、族谱、碑刻等资料,还有婚帖、讣告、账簿、人缘簿、分单、乡村告示、符纸等材料。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和接触,他们得到很多口碑资料,这些资料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涵往往是文献记载所未能表达的。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进行田野考察,是为了能更好地解读文献。[2]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身要求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田野。[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届民族学专业学生通过一至两个月的田野考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群众观念,丰富了社会阅历,提高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至今,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大量的田野考察任务,写成了数百万字的调查报告,先后正式出版了《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28万字)、《走进民族学田野》(32万字)、《传统与变迁——大瑶山瑶族历史人类学考察》(50万字)、《八桂田野——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2001级学生田野调查研究论集》(35万字)等田野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田野考察到结集出版田野考察报告,也亲身经历了从课题准备到考察再到结题这一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获得了民族学科研活动范式的切身体验与锻炼。民族学专业学生田野考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尝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迈向社会打下了基础。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指出:“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3]广西民族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训练工程、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训练、民族学专业的田野考察等,正是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模拟训练活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体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已经成为了对全校产生普遍影响的实践教学改革试验田,为探索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类似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潘云鹤.大学教改如何指向以人为本[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5,(3):21-22.
[2]罗树杰.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运用能力: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M].走进民族学田野.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 (6):1-5.
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
李 克
(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兰州,730030)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新闻专业的必要构成部分,该文探讨实践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实现方法、学习实效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新闻专业 实践教学 解决方案
作为应用型学科,新闻学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虽然各学校新闻专业都有实习期,但实习的思路和深度大为不同,所取得的收获也是迥然不同。而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媒介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已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嬗变,高校新闻专业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增强新闻学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一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媒介实践的途径,成为这一时期高校迫切需要探索的瓶颈问题。
高校都设想过这样一种模式:在某个媒体承揽一个版面或栏目,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屡屡碰壁,一方面,媒介方面不放心将深受行业规范和市场因素制约的某个部门交给学生运作,担心违反条规或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学生面临着作息时间、统一住宿、各种考试和校纪校规中关于学生外出人身安全的相关制约,与媒体工作性质决定着的奔波采访之间的冲突,身兼学生和实习记者两职所带来的时间、身份和负担的矛盾,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渴望成为泡影。[1]
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明显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性差,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在适应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及工作组织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显得不足,其原因如下: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认识不足,尚未从思维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去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认识不足,忽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在教学工作上视实践课可有可无,既无资金投入又无设备支持,甚至不愿为教师计算工作量。而有些实践课只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必要的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对实践课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观望阶段,而不是上升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全面认识。
2 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短缺
许多院校新闻专业实际投入实践课的经费寥寥无几,一些院系设备陈旧老化,有些甚至几无设备,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上“画饼充饥”的现象。
3 未能将教学过程管理落到实处,而使实践教学的功能难以发挥
虽然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而使教学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实践课却有极大相通之处。实践课容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实践课程体系性差,只是停留在一些不连续的片段上,未能使学生掌握整套的专业技能。二是一些实践课只开展了媒介调查等相关活动,而未撰写调查报告,未能将实践的收获加以总结后再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去;三是实践课的内容与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交叉重复,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四是实践课很少具备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书和教学大纲,由于实践资源的限制,妨碍了学生对新科技知识的了解,陈旧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式无法承担新项目的运作。
要使实践课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对理论课学习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和补充作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学习计划和相关议题解决方案。
(1)首先要提高对实践教学作用地位的认识。要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转变观念,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
(2)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课的整体水平。
(3)解决必要的经费投入,使实践课所需的各项硬件支持落到实处。
(4)完善实践课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实践课指导书,使其与理论课紧密衔接,共同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5)积极探索实践课的崭新思路。自1999年始,在5年来的教学活动中,西北民大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提出了“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新闻工作室模式得到切实运用。工作室有以下功能:①在报纸上负责一定版面。②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制作和播送广播新闻节目。③鼓励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制作。④对加入新闻工作室的学生实行弹性学时制,以便加大新闻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比重。⑤利用工作室少数学生捷足先登的成果效应,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⑥负责在各媒体发布本校活动新闻。⑦邀请活跃在新闻媒体中的一线记者和资深新闻人士定期做学术报告。⑧联系本专业实习单位,负责与实习点的经常联系及处理实习事务。[2]
与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相配套,我们还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专业定位:培养高级媒介运营人才。新闻学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代新闻学专业与以往的新闻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何异同?国内新闻媒介最需要具有新闻业综合知识的运营人才,因此我们将新闻学专业明确定位为:培养现代高级媒体运营人才。
(2)教学方案:以培养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新闻学属于应用文科,应着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针对媒体运营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现行媒体人员的专业知识构成,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3)实践基地:为理论学习搭建实践舞台。“新闻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是新闻学专业实践的新思路,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机制方能奏效。为此,我们在一些报社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建立了长年实习基地。
(4)整合教师资源:利用媒体教师群体,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增加实践课教学数量。我们从媒体聘请了一些外聘教师。外聘教师群体也参加了许多国内外相关学习交流活动,对推动新闻专业教改亦起到重大作用。
(5)实践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感,“独家”价值和教学形式的“独创性”:实践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感、“独家”价值和教学形式的“独创”性,将本领域内的前沿内容加以整合:一是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独立发现的材料;二是向新闻界人士调查得来的活材料;三是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自“新闻工作室制模式”实践教学的探索开展以来,许多学生具备了独立开展新闻策划活动的能力。所取得教学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普遍增强。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专业意识和自身能力上都有明显提高。
2)狠抓新闻线索和上稿率,让实践课的效果可触可感。近年来,笔者在业余采访中有意识地掌握适合学生的新闻线索,经常安排学生现场采访,为其修改习作并推荐发表。如1999年小商贩郭晖栽进下水井中造成轻伤,笔者率同学采写后在《兰州晚报》、《甘肃青年报》、《兰州青年报》等媒体发稿6篇,为其赢得了道义支持和经济赔偿。
3)构建课堂与实习基地稳定和谐的互动教学体系。与实习基地相协调,我院成为媒体的理论基地,帮助媒体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工作并与实习基地共同搭建起稳定和谐的互动教学体系。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关系到学生从大学学习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问题。此外,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对实践教学的探讨、钻研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对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实践课的若干思考.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学术论文集[M].敦煌:敦煌教育出版社,2003:7.
[2]李克.高等学校新闻教学工作室制模式初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1(4):69-70.
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周宜君 冯金朝 戴景峰 刘 越 韦善君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实践证明,在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综合设计性实验 教学效果 能力培养 综合素质
现今高等教育将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提倡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有将知识和能力相互融合的素质,以改变过去高分低能的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培养学生的智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作用,[1~3]而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设计性实验,即在教师给定题目或范围、提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实验室现有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设计并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实验研究。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开展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由于不同专业具有各自不同的实验教学特点以及各高校实验条件的差异,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取得最佳效果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样,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在不同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在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综合设计性实验其基本过程是:①教师提出实验题目。②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设计报告。③教师审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并与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的可行性。④实验技术人员提供有关实验设备、试剂药品。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⑥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⑦召开实验报告会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体会。
本文选择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专业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尝试。从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要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且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但如果能够认真对待,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1.1 实验题目的确定和实验设计报告审定
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像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我们确定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并提出了相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或老师指定每2~4人一组,根据实验要求,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和确定实验材料,撰写实验设计报告。
学生十分珍惜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对实验的题目很感兴趣,为了使自己的实验设计报告合理、可行,又能反映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查阅了许多资料,并集思广益,相互协商。同一个题目,选材多样,方法多样。例如,在“牛乳中细菌数量的变化”的小课题中,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有6种,处理的条件有4种,测定指标选择了7种,其中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有4种。在“植物衰老过程的生理变化”实验中,每个小组通常选择实验材料2~3种,测定指标3个。统计结果显示,该实验涉及植物材料共计10种,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大类;用于表示植物衰老变化的生理指标有11种,其中包括水分生理、光合作用、矿质元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激素、过氧化物、根系活力等。学生完成的实验设计报告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让教师甚感欣慰。教师审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并与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设计报告的要求提供有关实验设备、试剂药品。
1.2 实验时间的确定
确定实验进行的时间一方面要考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考虑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因此,综合设计性实验应安排在本门实验课程最后进行。学生不仅有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基础,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时间利用上有充分的自由,既可以利用实验课时间,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于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实验室中学生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总体时间安排上尽量使学生分散进行实验,避免拥挤而影响实验。
1.3 实验过程的监督
实验过程是综合设计性实验重要的部分。在实验室中,学生不仅要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而且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修正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尽管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进行了审核,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会遇到和发现许多新问题,因此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一步去思索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特别是对于实验中的失败,要帮助学生寻找原因,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1.4 实验论文的撰写
作为理科专业,尤其是实验学科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当学会撰写科研论文。平时实验课中的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报告中体现学生的独特见解论述较少,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可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称之为实验论文。通过提出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懂得具有新发现的实验论文,并在实验论文中有独特见解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小科研论文。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对实验过程、思维方式的再认识与提高的过程。撰写论文前,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收集有关资料为自己的结论佐证,因此撰写论文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实验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1.5 组织实验报告会
同一个题目,学生分组来做,选用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测定指标,每组学生所获得的结果和结论不同。通过组织召开实验报告会,一方面,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报告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绩,分享自己辛勤劳动成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讲述工作、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中,对自己实验工作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此外,倾听其他同学的报告,了解他人的工作成果,可以借鉴好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报告人只有对问题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且要应对听众的质疑。因此报告会也是一个展示个人能力,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报告会上,每个小组的学生用PPT展示自己的工作,用较为精练、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工作,其他同学对有关工作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学生的学习思路打开,思想活跃,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得到认可,令他们兴奋和感慨,真正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2 学生的实验收获
通过参加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在实验总结中学生将所参与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称为一次非常成功的“素质教育实验”。
2.1 科学研究的态度
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工作态度体现在实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要设计独特、新颖、简便的实验方案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也要有严谨周密的思维;实验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每一个实验步骤,注意观察记录,而且要有耐心;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简洁明了地表述自己的工作需要严谨、认真、准确的态度。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要通过认真思考和实验解决,认真对待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获得数据的准确性,为分析数据、获得正确结论奠定基础。
2.2 团结协作的意识
世界上很多科研成果都是通过诸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获得的,既包括同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的相互配合,也包括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因此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协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本次实验我们有意让学生分组工作即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实践证明,从实验设计到实验过程以致对结果的分析,学生真正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小组中每个人的观点、见解、能力不同,由于相互配合,将不同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小组的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各自做到力所能及,每个人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集小组之力使工作完成得更好。
2.3 思维想像的激发
对于同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给同学们以较大的思维想像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想法,因此才有同一题目、不同方案、各具特色的实验设计报告;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出现问题时,开动脑筋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各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通过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可贵的是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验中学生未将目光局限于实验课本的范围,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且在实验论文中还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实验方法。
2.4 面对失败的态度
失败乃成功之母,但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失败。自主设计实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难免遇到问题。出现问题并不是坏事,对问题的处理才是真正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和临时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在实验中学生碰到了很多问题,都没有放弃,并敢于面对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之所在,将实验进行下去,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实验能力和应变能力。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乐于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希望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工作。
2.5 对老师工作的理解
过去学生们做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预知结果的,且是老师准备好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基本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并没有体验到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在设计每一个实验时所考虑的诸多问题及实验技术人员前期所进行的大量准备工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密,实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到了老师在选择、安排实验及准备实验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是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的额外收获。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合作意识、开拓思维、如何面对失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永兵,柳中海.教学实验室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宪玉,宋玉厚.实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9(6):11-14.
[3]李英丽.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1):103-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