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谋面的编辑部主任_从新手到研究型教
未曾谋面的编辑部主任
在我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热心人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虽然我和他们从未谋面。《教书育人·校长参考》编辑部主任朱福昌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成长论坛上,曾有网友发起过“你心目中的好编辑”的话题,朱福昌的名字出现得很频繁,而且有不少网友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当然,他也是我心目中的好编辑。从2007年3月第一次在网上跟他联系,到现在(2012年11月)五年多,虽然这五年多来,我们未曾谋面,但他给了我很多工作上的指导,鼓励我成长。
2007年初,我从龙源期刊网上得知有《教书育人》杂志,并看了其中的几篇文章,当时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的我,觉得《教书育人》杂志挺不错的。《教书育人》杂志社还有自己的网站,开设了“教书育人”论坛,读者可以在论坛上与编辑互动交流。3月的时候,我就去邮局补订了当年的《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和《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但当时只能从5月订起了。记得当时订了刊物后,我就在“教书育人”论坛上说了这件事。朱福昌在我的帖子下留言,说他会把前3期的《教师新概念》和《校长参考》先送给我,让我早点与这两本刊物“亲密接触”。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开开玩笑的,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他,此前也没有跟他联系过。但是10多天后,我收到了前3期的《教师新概念》和《校长参考》,这让我非常感动。说实话,不仅我,而且其他作者也一直认为:编辑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手中有对教师的文章“生杀予夺”的大权。没想到,他却是个“另类”的编辑。作为编辑部主任的他是如此的“亲民”,这让我非常感动。
自从订阅了《教师新概念》和《校长参考》后,我就经常关注“教书育人”论坛,与他在网上有了更多的交流。2007年底,《校长参考》以成都市称学生书包重量为话题开展了有关对减负的看法的讨论,我也写了一篇,但是未能录用。当时,他还在论坛的短信里给我留言,说文章未能录用,并不意味着文章不好,他鼓励我不要泄气,只要好好写,文章肯定能在《校长参考》上发表。说实话,当时,我对那篇文章的自我感觉是挺好的,这样的文章居然被毙掉了,心里自然不好受。但他的鼓励,让我的“自我感觉良好”慢慢变成了前行的动力。在他的指导下,2008年6月,我在《校长参考》上发表了一篇《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的话题文章,因为这次写作的话题是有关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的,这对我来说是最拿手的。(www.guayunfan.com)
从2008年开始,在他的信任和支持下,我还担任了“教书育人”论坛的版主。2008年2月,我和张骏乐老师合作写了一篇《教育科研信度的缺失凸显自身软肋》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篇文章发给了他,并通过论坛短信跟他说了一下。没想到投稿的当天下午,他通过论坛短信回复我说,这篇文章很不错,拟在4月份的《校长参考》发表。其实,他对文章的要求是很高的,有几次,我把自己写的文章发给他看,他只要觉得不好,便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文章的问题所在,毫不顾及我心里的感受。他只看文章质量,不看作者身份的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读者的支持。对于好文章,他也会第一时间在论坛公布或者通过邮件通知作者。
针对当前不少刊物审稿周期过长并且没有回复的现实状况,不少作者“一稿多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总是及时地审稿,把拟用的文章的目录尽快地公布在论坛上,并告知作者文章将陆续安排发表,不需要再向其他刊物投稿了。他这样的做法,赢得了很多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从2008年4月至今,我和张骏乐老师合写的7篇文章在《校长参考》上发表,我自己独立完成的3篇文章在《校长参考》上发表,另外,我推荐的3篇文章也在上面发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我曾写过一篇《“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向《校长参考》投稿,当时,他是准备刊发这篇文章的,但后来,因《校长参考》陆陆续续发表我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直搁置了下来。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在2011年1月的《校长参考》上发表了这篇连我自己都遗忘了的文章。我向朱主任表示感谢,他却说,他答应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三年前他答应发的文章,居然一直放在心上,并且在合适的机会发表了。
其实,我只是《校长参考》杂志众多读者中的一位,他这么热心地帮扶一位并不认识的年轻的作者,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对其他的读者也是这样的。
这几年和他在网上联系,现在的我,跟他算是老朋友了。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至于我们何时能真正见上一面,这也是个未知数。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非常感谢至今未曾谋面的热心编辑部主任朱福昌。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真挚的编读友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