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十年,跋山涉水,送教下乡走进重庆市远郊30个区县200多所学校;十年,变革创新,城乡学校文化互助从联体大部制到共享菜单管理,再到五步工作法;十年,润物无声,农村课堂学生开心地学,教师自信激情地教,可谓是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投身统筹城乡教育的动人写照。

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十年,跋山涉水,送教下乡走进重庆市远郊30个区县200多所学校;十年,变革创新,城乡学校文化互助从联体大部制到共享菜单管理,再到五步工作法;十年,润物无声,农村课堂学生开心地学,教师自信激情地教,可谓是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投身统筹城乡教育的动人写照。

一、“1+1+N”模式的背景

2002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阳光互助区县行活动”启动,远射綦江的城区学校、边远村小及办学点;2003~2005年,举办了三届“与新课程同成长互动论坛”,走进区县共议新课改经验,足迹遍布重庆市十一个区县。(www.guayunfan.com)

从2009年起,在重庆市教委的指导下,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正式开展“1+1+N城乡学校文化超市”互助发展机制研究,组织建立起“互助超市”资源库(“互助超市”菜单目录) ,整合“领雁工程”,培育出了一批项目对口学校(即牵手学校) ,实现了除主城区之外的30个区县全覆盖。

2010~2012年,在坚持了多年的“阳光区县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开始全面构建城乡学校互助系统,并在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立项“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课题研究。“1+1+N”的概念就是通过主城一所市级示范学校牵手一所区县基点学校,开展文化互助活动,通过区县基点学校带动其周边N所学校,影响N位教师,辐射N片区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进一步丰富完善“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发展模式,探索运行“望闻问切、开出良方、备货上架、上门服务、整体打包”的城乡学校管理“五步互助链条”,结合巴蜀“梦想网校”、访学制度等特色举措,为统筹城乡教育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中,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始终秉持“城乡携手,互助共进”的原则,发挥“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理优势,构建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校务部牵头管理,着眼长远规划城乡统筹;课程部具体实施,具体工作务求实效互助;物业部全力保障,精细服务确保顺利开展。三部充分发挥研究、支持、服务功能,强化科研支撑、督导评价与发展管理,与各对口学校建立起城乡学校联体“大部制”。

(二)创新运行模式,推行城乡学校共享菜单管理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在城乡学校共享菜单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将现有成果进行归类梳理备货,另一方面依据对方学校需求进行开发性备货。从管理服务、课程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助菜单建设。设置了立足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的“管理超市”和立足于提高教学效益的“课程超市”,各类超市设置各类菜单,保障了互助学校发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了互助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互助链条,实现城乡学校互动协同发展

一方面,加强互助活动内容及形式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凸显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互助链条,系统归纳出了五步工作方法。

一是望闻问切,把脉互助方向。做好扎实的调研,为互助方案的制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出良方,研制互助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互助团队,沿着需求对口研制,有序推进。

三是备货上架,保障互助需求。保障有充足的“货源”上架,将各类“货源”归类梳理上架,依据对方学校需求进行开发性备货。

四是上门服务,开展主题活动。上门服务是最基本的互助方式。依据互助方案及菜单式点课情况,以主题活动方式将讲座、示范课、研究课、异构课、研究活动等送到项目对口学校,开展现场服务。

五是整体打包,拓展活动成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开放学校网络空间,时时传递学校信息;赠送“梦想网校”账号和《巴蜀教育故事》,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教师间点对点的通讯联系卡,加强后续服务;建立访学制度,制作了区县教师访学手册,方便项目对口学校的管理干部、学科教师来校实地考察培训。

三、主要成效

(一)共享智慧菜单实现了高效互助

“互助共享菜单”主要在管理、教学层面提供了丰富资源,在“管理超市”中,收录了65个管理讲座,涵盖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几乎所有管理干部参与其中。在“课程超市”中,在教学理论、课堂文化等问题的研究领域提供33个课程,包括名师、中高、特级、骨干教师各类课例探索74节,充分保障互助学校按需选择,针对性极强。“好东西太多,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选择。”2011年,梁平文化镇中心校曾卫平校长在巴蜀小学访学培训期间,第一次见到巴蜀小学捧出的整整30多页的管理、课程互助“共享菜单”时,一脸幸福,这正是农村教师们渴望已久的“大餐”。

(二)文化交融激发了内生动力

奉节县师范附属小学在长期教学探索中提出“四心课堂”(同心、顺心、开心、匠心)的课堂文化核心理念,在建构过程中始终感觉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都定位模糊,找不准方向。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大胆提出,由本校教师和奉节县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按照自己对“四心课堂”的理解同上一堂示范课,落根现场,理性反思。两校教师认为,不仅要在理论构建上,更在操作层面给予学校课堂文化构建。几堂课结束,涂怀清校长高兴地说:“巴蜀小学教师为我们演绎了‘四心课堂’的精彩魅力,巴蜀小学的教师不仅有较深的理论素养,更有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高兴之余,他现场即兴创作一首打油诗:学校发展好借力,巴蜀助我攀新高。教育均衡新举措,城乡互助谱新篇。

(三)产生了润物无声的“1+1+N”效应

“1+1+N”模式到底给全市农村学校带来了多大变化?奉节师范附属小学正借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1+1+N”的模式,通过带动其“领雁工程”项目学校甲高小学、支部连线的红土小学、手拉手学校广厦希望小学这三所学校,准备逐渐扩大到奉节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牵手学校,进而影响全县的农村教育。酉阳县麻旺镇中心校通过借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心校如何更好地带动片区内点校及村小较快发展的难题。梁平文化镇中心校长曾卫平说:“巴蜀小学‘1+1+N’模式不仅提供给我们科学、高效的软件平台,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去影响学生一辈子。”彭水县汉葭镇第二小学肖西林老师把巴蜀小学的“律动课堂”理念及实施策略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县一等奖。垫江县实验小学6位教师参加巴蜀小学的访学培训,目前都已成为校、县级骨干……“农村教师专业态度、精神气质的转变正是巴蜀人所崇尚并享受的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的体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马宏认为,越来越多的互助学校在模仿和复制“1+1+N”模式,也像巴蜀小学一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正走在“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路上。

四、反思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办学水平上,而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是影响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政府对教育的大量投入以及标准化校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快速缩小。然而,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历史原因,导致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学校师资的均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应是削峰填谷,关键是在于优质学校如何以文化为纽带,辐射并带动薄弱学校形成持久的自我造血机制。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通过“结对互助,共享菜单,立标放样,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实现了在文化多元环境中,学校与牵手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各美其美,对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区域性均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基于我校的鲜活经验,“1+1+N”模式既是一种符合重庆市市情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模式,也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试点所形成的一项成果。

策划审稿人:马 宏

   撰 稿 人:徐忠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