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是课堂讨论的前提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14 倡导七嘴八舌——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课堂讨论是一种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可以为多种教学目的的实现服务。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引入课堂讨论。
问题设计是课堂讨论的前提
课堂讨论需要从问题开始,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通过问题作为讨论的起点。因此,讨论的问题设计则成了课堂讨论的关键环节。
问题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www.guayunfan.com)
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教育方式,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为了课堂上表面的喧哗与热闹,就让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满堂讨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时,所设计的供讨论的问题、课题、话题,应该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综合考虑之后再确定讨论的主题。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开展课堂讨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需要,教师必须理智地作出选择,绝不能为了讨论而人为地安排讨论。那种不该搞课堂讨论而安排的讨论,实质是一种纯形式的讨论,不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习实际确定
课堂讨论的设计和组织、开展,必须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考虑讨论的话题。首先,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等方面,然后再考虑所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该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局限于班上思维敏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要从讨论题目设计的时候开始,就关注到班级学生的整体,而不能创造让优等生霸占话语权的机会,有意识地降低一定的坡度,为多数学生和少数学困生创造发展和锻炼的机会。第三,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根据班级学生平均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时候还有意识地通过讨论的设计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了推进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题目时,还应该适当地降低难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话。
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能够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而且有效地展开,真正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课堂讨论的题目设计应该适应于新课程的训练目标,通过讨论,使得在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版必修3专题四《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为了让学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和重大影响,教者提供可供学生讨论的材料:材料一: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经营机制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对于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产生了疑问。有人对改革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1990年,柏林墙倒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垮。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每一天都传来令人震惊的巨变消息。在11月7日这个神圣的日子里,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前有人当场把苏联国旗付之一炬……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张跃娟,2008)
问题对于学生的生活富有强烈的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课堂讨论的题目,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课堂讨论的题目设计既要考虑到教材、学生的因素,还要考虑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时,组织学生开展了《说事拉理——网吧门前的争执》讨论:小勇逃课去网吧,家长和班主任找到他后与网吧老板发生了争执。教师对家长说:“你们当家长的怎么管的孩子,随便让他去网吧,你把他领走吧,我们教师是管不了了。”家长对教师说:“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当教师的是怎么教育的,我孩子这个样,都是你们教师的责任。”家长和教师把矛头指向了网吧老板:“你里面明明挂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牌子,为什么还让孩子进来?你可把我们孩子坑苦了!”老板不以为然地说:“我开网吧就是挣钱的,谁来都行,是他自己愿意来的,我又没强迫他来。况且,我又没多收他一分钱,收别人多少,收他多少,是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再说,即使我不让他进,他也会去别的网吧。我有什么责任呀?”教师装作茫然地向学生提出讨论问题:三个人互相指责,各说各的理,请同学们评判到底谁是谁非?这一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分别对家长、教师、网吧老板的做法进行评析,从而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对于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起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设计要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互动
为了引发课堂教学互动,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的问题,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平等交流,并伴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传递,心灵的感应。讨论的问题应是开放多元的,问题的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自己的思想体验的情感感受。课堂讨论需要建立在课堂互动的基础上,不仅要有师生的互动,还要有生生的互动,在确保课堂讨论的主题有意义的情况下,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需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激励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取得一致的意见,可以有争议,也可以有妥协。
一位教师在讲授《学会与父母沟通》时,设置这样的情景:周末的一个下午,你要和同学出去打篮球……妈妈发出了唠叨:“人家姚阿姨家的磊磊整天都待在家里的,干什么都用功。哪像你,整天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写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学学人家磊磊吧,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你——哼!就这样玩下去,将来只能去要饭……”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问题:(1)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出去玩篮球;(2)妈妈已经是第101次这样数落你了,让妈妈停止唠叨;(3)不要再说我不行,不要拿我和别人比。教师设计的问题颇具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气氛热烈,真正实现了高效的互动。
此外,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还要求问题要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或难点、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要有争议性、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难易适中、问题应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确定。
课堂讨论组织的有效方式
课堂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人数的多少、讨论问题的深度、具体的教学需要等方面的差别,课堂讨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将全班学生根据讨论的需要分为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要求讨论结束后选派一个代表到班级汇报讨论成果。优点是不需要过多的准备,没有固定的程序,非常活跃,在提供学生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方面比全班讨论具有较大优势。在倡导合作探究的经过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上,小组讨论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有些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课堂已经把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进行排列,基本教学过程都是在小组研讨中进行。小组讨论事实上已经成了这样的学校的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知识浅显,理论色彩不太浓厚,可读性强且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完《科学人生观》的第一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设计了两个题目:“你对人生观有些什么思考?”“你准备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这样的问题,教材内容浅显,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可有感而发,经过对不同人生观的比较、辩论、修正,探讨人生观的选择,加深对人生的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全班讨论
以班级为讨论的整体,可以由教师主持,也可以由教师指定的或学生推选的学生代表主持。讨论结束后由主持人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情况:有几个方面的意见,结论是什么。也可以由主持人指定学生进行总结。特定的情况下,总结也可以由教师做。全班式讨论是一种集体思维方式。在讨论中,每个参加者均将其个人见解、个体思维技能展现出来,从而形成集体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不少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但是,他们已置身于一种集体思维氛围中,并容易接受约定俗成的某些观点,而且会在别人的讨论发言中有自己的判断。
例如,《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表达清楚,并且让学生心服口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几道题目,供全班同学讨论:①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个人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②在你们的班集体中,你希望大家需要集体主义呢,还是个人主义?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把集体主义放在首位,为什么?把这些题目抛给学生,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话要说,有的观点不一的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论。经过讨论,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
专题式讨论
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或在教学中碰到的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的问题列为专题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前,为了稳妥起见,教师可委托几个学生收集整理大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具有争议的观点交给各小组讨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中心发言人,在全班阐述本小组的意见。正式讨论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两课时完成,即第一课时各小组讨论,并产生中心发言人,准备发言材料,第二课时全班交流。
一位教师在讲授《正确对待金钱》内容时,则安排了一次专题讨论。讨论前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看法,收集当代学生对“金钱”存在糊涂认识,诸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今天有钱今天花”“明天没钱再去抓”“天大地大不如钱大”“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其中,持“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较多,列入专题讨论后,经过小组和大组辩论,逐步形成下列看法:①现实生活中金钱有许多作用。②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③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经过专题讨论,学生不仅对于社会上所流行的对于金钱的看法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仅有他们自己的体验,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道德判断。
讲议讨论
讲议讨论是几种讨论形式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它不受场所、对象、内容的限制,随时可以组织开展,其讨论的题目也是可大可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机动地处理。讲议讨论没有固定程序和格式,常常在讲授新课时穿插进行,教师可着意安排,也可随机而发。讨论方式,可大组举手发言,也可以让前后桌四人一组随时展开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再由各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到班级发表本小组的看法,最后教师对讨论情况做出小结,汇总和统一讨论的意见。
一位教师在讲解《哲学常识》中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时,设计了“现阶段你们认为国家为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具备了哪些客观条件”,发动学生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讨论。经过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在经济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我们的成才创造了条件;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的法制不断完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在社会风气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氛围。这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既可以深化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引导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以上四种讨论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从规模上来划分,如小组式和全班式;有从内容划分,如专题式和讲议式。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所选择使用。(范秀彩,2008)
课堂讨论的设计策略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课堂讨论的设计,课堂讨论策略设计的方面比较多,这里重点研究三个方面:课堂讨论的操作程序设计、班级课堂讨论的策略设计、小组课堂讨论的策略设计。
课堂讨论的操作程序
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点拨下,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灵活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心理和控制心理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完善素质结构。为了取得好的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必须按照经过若干教师反复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基本程序进行操作,才能使得课堂讨论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所规定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建立起理论的框架,为学生形成个人见解和讨论提供依据。
小组讨论。教师先在全班布置讨论题,并提出课堂讨论的具体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的讨论小组,确定讨论小组的主持人、记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班级交流。在小组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让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到班级代表整个小组发言,当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余组员还可以补充。在小组代表汇报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全班讨论和辩论。
教师总结提高。一方面在班级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对于问题理解的相对全面的答案,一方面自己对于其中一些有不同意见的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必要时还对于学生发言中缺漏的方面进行补充。(陈兰萍,贾淑云,2001)
班级课堂讨论的策略
课堂讨论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情景,在这个教学情景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激活思维,从而分享彼此的信息、观念或观点,或者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组织好课堂讨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准备。要想取得好的讨论效果,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讨论前首先要设计好讨论内容。课堂讨论的内容应是学生思想活动的焦点,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只有如此,方能激发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品读课文,揣摩学生会提出哪些疑难问题,哪些内容即使通过学习仍搞不懂,还要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太多或太偏怎么办。师生有针对性地共同筛选出讨论的重点问题。用来课堂讨论的问题应该做到:统领全文,有启发性;表述规范,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问题不宜多,所设计的问题能“以一当十”,能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最终能较好地自主解决问题。准备阶段还要精心指导学生与教学内容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组织。组织合理的课堂讨论要能把握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思维状态下,适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能获取大量信息相互启发,提高各自认识,形成独特见解;二是学生意见相悖,各自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此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会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个性化朗读的感受体会,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小组讨论时,组长不仅要做好组织工作,使讨论有序深入地进行,不流于形式,而且要安排小组成员记录下小组讨论学习成果的要点,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把本组讨论学习的成果整理出来,准备在大组交流中进行汇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讨论,准确地掌握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一方面要留有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探讨的集体攻关的气氛;一方面又要根据讨论的情况和教学时间灵活进行“放”和“收”,让讨论恰到好处。
交流。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应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发表讨论学习的成果,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对于学生的交流发言,好的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讨论;存在不足的,教师评议要宽容民主,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赞赏他们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应婉转指出,让他们知道不足和差距,更好地参与以后的讨论学习。在全班交流中,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成员共同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代表个人。中心发言人应该轮流担任,每个人机会应均等,以体现平等合作的意识。
总结。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对问题感悟和思考的深度,以及学生交流展示的水平,教师应该言简意赅地进行总结归纳,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的前提下,要力求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讨论的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或者师生共同进行。(何娟,2010)
小组课堂讨论的策略
分组方法。对于如何分组,一般认为3~6人为宜,因为在一个小的集体中教师便于作出适当指导,因此每个成员都能作出贡献。但在一个大的集体中,个别成员参加讨论的机会,不仅会受到集体人数的限制,而且还受到某些生性好攻击的学生独占或垄断解决问题活动的干扰。分组原则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习。还应遵循“活动制”的分组原则,即同一学科的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有不同小组配置方式,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有自己的分组方法。这种“活动制”主要表现在人员的组合上,即保证组内成员具有适当的流动性,这样便于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
分工合作。合作与分工是相对而存在的。小组讨论容易降低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由于组内成员的差异性,通常的情况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善于表现的学生占去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那些本来处于劣势的学生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们也甘于把机会让给别人自己搭个便车。在合作中,这部分学生的责任心和独立性逐渐丧失,合作学习的意义将无从体现。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在小组讨论中,应有主持者、协调者、记录员等角色,且组内成员间的角色应适当地不断变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当某种角色,这样的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首先应有自己的主体性,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有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合作时才能做到人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效地避免以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合作交流。在实际课堂小组讨论中,常常是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就开始讨论,所有学生同时说,对他人的观点也没有思辨。如果说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是为了交换思想和观点,那么在合作前应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在讨论前必须对话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讨论时才能讨论出水平和保证发言的质量。教师在布置话题后,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应问题一提出,让学生立即投入讨论。仓促讨论的结果肯定是不能达到预期的讨论效果。
评价问题。对小组讨论的评价直接影响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的质量。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责任分散或产生个别学生霸占话语权的现象,应以小组成员的总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尺度。小组总成绩是指组内各成员成绩之和,而非组内代表的成绩,这样才会激励小组中每个成员作出贡献,利于在组内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围。(罗祖兵,2003)
课堂讨论规范化的要求
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不愿参与讨论或不敢参加讨论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现象,年级层次越高,这种现象表现得会更加突出些。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是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为了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在自己任教的课堂上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环境。在自由环境中,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实现讨论的愿望。培养讨论的兴趣是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主要途径。在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增强学生渴求创新的兴趣。课堂讨论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保护学生的兴趣。
确定明确的讨论对象
教师在讨论活动中应帮助学生寻找讨论对象,并逐步引导学生由介入式讨论向自主式讨论发展。如起初可组织“门诊式”(同桌)讨论。以后可进行“会诊式”(小组内)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以3~6人为宜。适当也可进行“辩论会”(班级中)讨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的讨论对象,可以适时点拨讨论的切入点,或给学生提出一个中间问题。
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
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裕的讨论时间,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会使讨论刚刚开始便草草收场,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更不可能形成共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讨论的开展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免让讨论流于形式。讨论前,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大致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依据讨论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讨论的详略和深浅的素养。
设计鲜明的讨论问题
教师应给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共同讨论,使他们的讨论“言之有物,言之有味”。在相互的讨论切磋中,学生的思维会触类旁通,豁然开朗,或许创新性的见解就“弹”出来了。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话题时,语言表述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让学生理解起来产生歧义,如果有这种讨论题表述不清的情况,此后的课堂讨论要取得好的讨论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学生享受讨论的成功
要让学生尝试享受到讨论成功的喜悦,一方面要使得讨论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讨论题太难,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则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喜悦;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才可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享受成功;讨论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经过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期待。讨论活动不仅为学生积累了讨论经验,更让学生感受到讨论的快乐。(徐静,2006)
营造理想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需要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为了保证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理想的讨论氛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思考、质疑的催化剂。当教学情感的力量激发后,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得以提高的同时,课堂讨论的教学效率也才会提高。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它的使用不是孤立的,是需要其他的教学形式相配合,才能发挥其实际功用,像课堂提问、情境创设、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