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智政策大多缺乏系统性,未形成创新的全链条贯通_引进智力与自主创
二、我国引智政策大多缺乏系统性,未形成创新的全链条贯通
我国与创新相关的各有关部门都有自己的引智政策和计划。每个部门的引智政策都是比较多地关注创新链条中部分环节、点和面,没有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导致引智政策缺乏创新中的地区联动性和产学研联动性,产生了引智区域的孤立性和产学研引智的分离性,难以形成引智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区域优势互补。
专栏
从1000份问卷调查看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制定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扶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对部分企事业单位授权的发明专利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www.guayunfan.com)
(1)产学研合作情况。回收的问卷中,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研究获得的发明专利只有30项,不足总量的0.3%。调查显示,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绝大多数是独立研究的。
(2)技术转移与许可情况。在发明专利应用方式上,大学所取得的发明专利中进行许可或产权转让的占21.5%,自办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占17%。科研院所取得发明专利中进行产权转让的占15.8%,自办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占39.5%。调查显示,在大学和科研单位自主创新的成果中,技术转让的比例较低。
(3)商业化应用与效益情况。所调查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5%。
(4)技术转移不畅,仍未建立良好的自主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从调研数据可看出,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使创新成果尽快转移到企业;另一方面能够产业化的成果不是选择转移到企业,而是自办企业。
如教育部门和中科院等有自己单独的引智政策和计划,主要是促进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引智较为远离市场。例如,中国高校每年的科技论文数保持在世界前列,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科技进步经济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却相差甚远。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0%,与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60%~80%有较大距离。上海科技创新的调查发现,在中国技术研究单位最集中的上海,产生的论文和科技成果数量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但是,上海的产业技术对国外的依赖度却高达75%,上海60.2%的企业技术靠引进,1/3以上的企业都是用国外的生产线。不少重大发明专利主要诞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它们离市场较远,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市场产品,“流产率”颇高。
这就引发了科技创新悖论:论文和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却居高不下。高校的论文和科技成果并没有真正发挥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在引智过程中呈现地区分割和产学研分割现象,更易加剧创新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而作为国家引智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很多引智政策也没有有效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外专局联合教育部推出了“高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111计划)。到2008年分3批选建100个重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通过连续滚动支持,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联合中科院实施“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实施“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对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的引进要有新突破。这些政策都促进了甚至说是加剧了创新链条中的分割现象。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机制。“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但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在引智过程中未能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和校际联盟和企业联盟的作用,没有重视和加强善于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的引进。我国在引智过程中,行业协会协调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未能形成行业的引智体制,未能形成在本行业范围内的各个单位共同开发、使用国外专家,以提高国外专家的使用效率。
专栏
地方政府之间促进资源共享
——苏中联合引智平台初显成效
泰州市外专局向扬州方面发出传真,告知近期泰州将邀请两名德国药品专家来中国进行短期项目交流,询问对方是否有相关的项目需要专家指导,如有需要,将安排这两名专家赴扬。自泰州、扬州、南通三市签订《引智工作协议》后,类似这样“一方聘请,多地受用”的引智合作事例经常出现。
以往,泰、扬、通三市,在“引智”方面都是单兵作战,但特点鲜明。泰州大企业、大项目较多,对外来智力吸引力较强;扬州在重点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方面走在前列;南通则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但面对其他地区的冲击,引智成本较高、在外影响力较弱等问题成为制约三市发展的共同困扰。因此,苏中三市决定共建引智平台。3月底,三市正式签署《引智工作协议》,约定在外国专家资源共享、人才国际化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建立密切的共享互利机制。据介绍,今后苏中三市将建立引智项目立项、外国专家来三市开展技术指导计划安排的定期通报和协调制度;建立外国专家引进渠道、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共建苏中引智项目库;建立国外智力成果推广工作的合作机制,共建苏中引智成果库。同时,三市还将在海外“招才引智”、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更全面地交流引智经验,推进区域发展。(新华日报/2006年/ 5月/17日/第C02版江苏新闻 董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