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与动物的语言交流

人与动物的语言交流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埃利斯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人们,狼能看懂人的某些手势和肢体语言,能和人类进行一定的交流。催人泪下的动物故事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比比皆是。此时的岩波桑不由得悔恨交加,悔不该将梅花鹿母子陷入绝境。到目前为止,只有30种哺乳动物、15种鸟类、2种昆虫和一小部分爬行动物甘愿被人类驯服。
人与动物的语言交流_探解地球之谜

第二节 人与动物的语言交流

狼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智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动物。狼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们懂得集体协作,善用谋略。狼群为了捕获猎物,常常对猎捕对象设下围猎圈让对方进入圈套,哪怕是独狼都会让对方受到迷惑而让自己猎捕成功。

英国动物学家肖恩·埃利斯为了研究狼的习性,只身深入狼群长达两年,不仅吃生肉、学狼嚎,而且受到了狼的信任和保护,取得了让人们重新认识狼家族的宝贵资料。埃利斯在美国爱达荷州和狼相处的日子里,从学习狼的肢体语言、狼的不同咆哮和呜咽、熟悉狼的气味入手,逐步了解掌握了狼的生活习性及他们表达感情的规律,完全融入了狼群的家庭之中,目睹了母狼怀孕生仔的全过程,并与狼崽成了朋友一起嬉闹。在他无意间可能被熊发现时,公狼毫不犹豫地用身体压住他强迫躲避,使他躲过了遭熊伤害的危险。

埃利斯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人们,狼能看懂人的某些手势和肢体语言,能和人类进行一定的交流。狼是一种高贵动物,它们之间没有欺骗、没有算计,只有忠诚和爱意,在遭受猎人攻击的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幼仔和伴侣,狼常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使幼仔或伴侣逃脱。人类可以从它们的身上学到关于生存、忠诚和家庭的真谛。

催人泪下的动物故事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比比皆是。

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偷猎藏羚羊、野驴、梅花鹿引起的动物悲剧也让人挥泪不已!当一只藏羚羊无端地被杀害后,其家族的同类们发出了无助的哀鸣,让人们扼腕痛惜不已;当一头野驴被枪杀后,其家庭的野驴会围绕它奔跑而亡,绝不独自偷生。既是悲愤,又是对猎杀者的抗议。

云南猎人岩波桑为了给母亲治病,在一座森林的湖边上发现了一只怀孕的梅花鹿正在喝水,他想完整地捕获这只怀孕的梅花鹿做鹿胎膏,没想到追赶时与梅花鹿一同掉入了别人的捕猎陷阱,更没想到陷阱中还有一只云豹,已陷入饥饿绝境的云豹看到了受伤的梅花鹿,就准备向它发动攻击,此时的梅花鹿恰恰生下了自己的小鹿,梅花鹿不顾猎人要抓它的危险,竟然出人意料地跪在猎人岩波桑的面前,哀鸣着乞求猎人救助它的孩子!岩波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他不由得热血沸腾,一种伟大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岩波桑一面安慰着梅花鹿,一面挺身向前,站在了梅花鹿和云豹之间,他决心要保护梅花鹿母子不受云豹的攻击!云豹看到猎人要阻挡,就把攻击目标转向猎人,此时的猎人也只能赤手空拳与云豹搏斗,因为他的猎枪和猎刀均已丢失损坏,就在猎人与云豹相持不下之时,梅花鹿竟然用嘴死死咬住了云豹的一只前爪不放,让猎人全力掐死了云豹,此时的猎人与梅花鹿都用尽了力气,瘫倒在地上,梅花鹿满口的牙齿竟然全部掉了出来,虽然口中大量流血,但它仍然向猎人报以感激的目光。

休息之余,岩波桑发现这个周边十分光滑的陷阱根本无法逃出,就在岩波桑绝望地等待别人救援时,又一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呈现在了他的面前!梅花鹿正在费力地舔着它的小鹿,似乎在鼓励孩子能站起来,同时梅花鹿又爬到猎人的面前,仰头看着陷阱边垂下的丝藤,示意猎人抓住它爬上去!岩波桑眼前一亮,试着抓了几次,都因为距离不够而作罢。此时的岩波桑不由得悔恨交加,悔不该将梅花鹿母子陷入绝境。

一个对母亲极为孝顺的儿子看到梅花鹿为了救子舍生的伟大母爱,更加坚定了要救梅花鹿母子的决心。就在岩波桑琢磨着如何才能抓住陷阱边的丝藤时,梅花鹿又趴在了他的脚下,并把小鹿推到岩波桑的怀中,鸣叫着示意,让猎人带着小鹿站到它的身上,这是唯一逃生的办法。岩波桑含着热泪抱起小鹿站在梅花鹿的身上努力向上攀抓,梅花鹿竭尽全力站了起来,在人鹿的共同协作之下,岩波桑终于抓住了丝藤爬出了陷阱,岩波桑举着小鹿告诉梅花鹿安全时,梅花鹿已奄奄一息,岩波桑站在陷阱边向梅花鹿发誓,一定要养活照顾好它的孩子,梅花鹿欣慰地含泪点着头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仿佛完成了一个母亲拼死应尽的责任!岩波桑此时百感交集,一股热泪忍不住地流淌了下来……

岩波桑将这只小鹿交给他的母亲,并告诉母亲这段人鹿和云豹的奇缘,母子两人从此费尽心思照顾小鹿,使小鹿慢慢长大并把它放回了森林。时隔多年,岩波桑的母亲病逝后,一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一只梅花鹿居然跑出森林来到岩波桑的家中,爬在岩波桑的母亲身边静静地守灵,直到埋葬后还围绕坟墓哀鸣几天后才离开,梅花鹿的义举感动了村子中的所有人,让人类感受到了异类动物的高贵深情。

以上故事都是真人真事,野生动物也有着高贵的爱和情感,人类没有任何理由破坏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希望人类永远能与动物和睦相处。

到目前为止,只有30种哺乳动物、15种鸟类、2种昆虫和一小部分爬行动物甘愿被人类驯服。而大象虽然能懂得人类的部分语言和手势,会帮助人类并和平共处,但它们从不屈尊降贵。

俄罗斯、立陶宛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世界一流的马戏团,里面有各类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例如老虎、狮子、熊、大象、猴子、山羊、犬、马、鸟类等。在驯兽员的调教下,它们表现出了非凡的表演能力和记忆功能,和驯兽员配合默契;海洋馆中的海豚、海狮、海豹等和驯养师的联合表演更让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人和动物都是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生物,人类对动物而言是强者,动物对人类来讲是弱者,只要人类有一颗爱心,不让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受到更多的侵害,动物完全可以和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由卡尔加里大学的朱利奥·墨卡德尔率领的考古学家此前曾发现了古猩猩使用工具的考古遗迹,那是距今4 300年前猩猩用来砸碎坚果的一组石锤。通过分析藏在其中的植物花粉,研究小组证实猩猩们曾用石锤砸过至少五种坚果,其中四种人类从未吃过。这一发现表明,猩猩并不像有些人怀疑的那样,是近代通过观察附近农民的动作才开始模仿使用石器工具的。墨卡德尔认为人类和猩猩可能共同在140万年之前从某种古猿那里遗传到石器使用基因的。虽然用块大石头砸开坚果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但墨卡德尔认为它显示猩猩有能力进行更为复杂高级的行动,他说:“有明确证据显示,猩猩会使用所需的原料。”

他指出,猩猩更喜欢用坚硬耐用的石头,如石英岩和花岗石等;另外知道怎样找到这样的石头同样需要计划和好记性,因为在茂密的丛林中,能见度只有大约40英尺。随着科学家对灵长类动物的发现越来越多,人类所独有的行为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不过对野生猩猩来说,似乎永远也不会制作切削工具。墨卡德尔表示,“现在任何一处坚果切割处都能找到类似锤子的切割工具,但从没看到猩猩能使用其中任何一样工具。”

img116

图4.2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最近在印尼的婆罗洲拍摄到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只野生雄猩猩竟然会使用用树枝做成的“长矛”来捕鱼。科学家认为,这是目前为止在猿类动物中发现的最复杂的行为之一。

这张照片拍摄于印尼卡佳岛的婆罗洲地区,一只雄性猩猩准确地抓住延伸到河边的树藤,然后用树枝做成的长矛来刺捕河中的鱼。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猩猩会使用自制工具从河水中捕鱼。

摄影师的这幅照片令人十分震撼,想不到一只黑猩猩竟会像人类一样手拿工具捕鱼!这是人类拍到的第一张猩猩会使用工具的照片,也让我们看到了早期人类所具有技能的影子。照片中的这只黑猩猩被当地人称为o-rangutan(意为“森林人”),它们善于模仿人类的一些生活方法,原因是它们来自于动物园或是从屠宰场中被解救放生到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卡加岛上,当地的渔民就用鱼叉捕鱼,这种方法黑猩猩能学会,实在让人惊叹。

科学家曾多次观测到野生大猩猩使用工具的例子。在刚果的国家动物园里,研究人员们观察到,一只名为“利亚”的雌性大猩猩在奔向它的幼仔时,发现路上有个大象踩踏留下的泥潭。“利亚”先是试图涉过这个泥潭,但它走了几步却突然发现,泥浆已没过自己的腰。于是,“利亚”先退出泥潭,从附近的一棵枯树上掰下一根树枝,然后用树枝探测一下泥潭的深度,发现没什么危险后才趟过泥潭。另外一只名为“艾菲”的雌性大猩猩更机灵。它在挖掘野草时,折断了一根分叉的树枝来当做自己的“拐杖”,用一只手拄“杖”而另一只手来挖野草。此后,它还把这根树枝放在有泥浆的路面上当做“桥”让自己通过。

人类的灵长类朋友——黑猩猩还有许多本事:会用小木棍捅入白蚁窝来享用美餐,更不可思议的是一群生活在刚果共和国的黑猩猩能将木棍的顶端磨细改良,用它采集多达18倍的白蚁供它们享用;黑猩猩会用石头砸开果壳来轻松吃果肉,也会直接拿硬壳果实在石块上撞开后再吃;瑞典动物园中一只名叫桑提诺的雄性黑猩猩会收集石头,而且还能把石块磨成飞碟状用来攻击游客,这种有预谋、有计划,会打磨石块的准备工作足以显示黑猩猩有人类一样的“内心世界”,可以记忆过去、展望未来和观察分析周边的事物,懂得人和它的交流,具有人类的思考意识。达尔文曾提出猩猩是人类“始祖”的说法不一定成立,但黑猩猩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和黑猩猩有99%的基因是相同的),至少应和“类人猿”相近,只不过黑猩猩和类人猿的进化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已。

img117

图4.3(左)

img118

图4.4(右上)

img119

图4.5(右下)

《伊索寓言》中有篇“乌鸦喝水”的故事,讲聪明的乌鸦为喝到瓶子里的水,衔石子丢到瓶中以提高水位。如今,英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秃鼻乌鸦的确会使用工具,其聪明程度不亚于黑猩猩。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克里斯·伯德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研究人员找来4只5岁大的家养秃鼻乌鸦,让它们接受一系列从玻璃瓶中取物的实验。在其中一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先在桌上放了一个装有一小桶蠕虫的试管,试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试管的旁边放了一截足够长的笔直的铁丝。录像记录显示,乌鸦在发现无法直接吃到蠕虫后,立即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铁丝。它们用嘴叼住铁丝伸入试管中,然后再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折成弯曲的钩子,最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出管内将小桶钩出。

伯德说,这些实验之所以有趣,因为野生环境下生活的秃鼻乌鸦食物来源丰富,不需要使用工具。而这4只家养乌鸦在实验前并未接受相关训练。“面对取食难题,它们的反应是如此自然和熟练。”

“在野外,秃鼻乌鸦不需要使用工具的外部推动力就能获得种子、毛虫、腐肉等食物,”他说,“在实验室环境下,我们施以推动力,它们则利用智慧解决问题。在使用工具方面,秃鼻乌鸦的能力不逊于以会使用工具著称的黑猩猩和新喀里多尼亚乌鸦。”

实验结果显示,属于鸦科的秃鼻乌鸦具有一定先天智慧,它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使用工具的能力高于被动接受事物或从失败中取得经验的能力。

乌鸦用石子装入玻璃瓶来喝水的故事已让孩子们知道了鸟类的智力行为,但这不是乌鸦独有的智力,动物学家拿红毛猩猩和黑猩猩做类似乌鸦喝水的实验中同样获得了成功。研究人员在一个塑料柱状的容器底部放了一颗花生,红毛猩猩和黑猩猩仅凭上肢是无法拿到花生的。两只猩猩居然合作从水龙头接水并灌入容器,让花生漂了上来,使它们得到了花生,这一事实与小朋友往树洞灌水取皮球的结果一样。所以,人类绝不可低估动物的智力。

许多事实证明,哺乳动物具有特殊的通讯交流手段——尿液、粪便、汗腺等气味和声音、肢体动作、接触等。例如,用尿液和粪便让其他动物知道自己来过或是划分确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是动物间最常用的手段。这种“化学通讯”的方式还包括动物的体腺分泌物来传递信息,以便吸引异性和同类等。狗、猫、獾、大熊猫、羚羊、狼、老虎、狮子、猴子、猩猩等在“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和“接触通讯”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动物学家发现,飞禽竟有“通用语”,不同的鸟类也有共同语言。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英国牛津大学约瑟夫·托比亚斯博士领导的一项实验成果:他们在南美洲选择了具有300万年进化历史的秘鲁蚁鸟和黄胸蚁鸟作为对象,录制了它们的150种不同的叫声,结果表明,“宣示领土范围”的叫声是相似的,“这就好比人类和猩猩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来商讨解决关于资源的争端一样”。

不同的物种在进化中出现相同特征的现象,被科学家称为“趋同进化”,但对这种“趋同进化”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约瑟夫·托比亚斯博士一行的实验为鸟类语言“趋同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动物在对待死亡方面一点都不比人类差,动物、昆虫、飞禽都有自己的“生死观”,它们对同类的爱护绝不亚于人类。

在野生环境中,几乎所有猿类和猴类母亲遇到幼子夭折时,会义无反顾地把死婴抱在怀中,像它们生前一样地进行照顾,在以后的几天或几个星期中,会一直带着幼子的尸体,寄托着无尽的哀思和期望,决不让别的同类夺走尸体。

南美洲秃鹫会把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放在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里,任其腐烂,绝不会将它们吃掉。

蚂蚁、蜜蜂、蝙蝠等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语言”,可以传达各类消息,例如告诉找到食物来源、发现敌情等。如果发现同类的尸体,就会马上去处理这些尸体,在几分钟内将尸体扔到不会影响蚁穴和蜂巢的安全范围之外,甚至用沙土和青苔把它们掩埋,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染。

鼹鼠是一种生活在地下有高度组织的动物,它们社会化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旦发现有同类的尸体,会立即将其拖曳到地下深处的“公墓”隧道中安置好。

科学家还发现哺乳动物有人类同样的道德规范行为。哺乳动物为了在群体游戏和打斗中不受到伤害,总是有意识地约束自身的行为(除了生死搏斗和争夺统治权外)。如果哪一个违反了集体的行为规则且无悔改,则它会被逐出“家门”去另谋生路,但这种结果只会使它势单力薄、孤独而亡。许多动物种群都有能够照顾年老体弱和病残同类的行为,尤其对它们的幼小后代,更是疼爱有加。如果同类死亡,它们会以特殊的纪念方式来表达大家的“哀思”。众所周知的“乌鸦反哺”等就是最好的明证。

遗憾的是,中华大地上十多种动物已销声匿迹:新疆虎,西藏白头鹳,云南豚鹿、小齿灵猫、云南闭壳龟,海南白臀叶猴,广东林氏细鲫,台湾云豹,长江白鳍豚,黑龙江镰齿鸡等,这是少数人个人私欲的愚蠢与无知,给我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2002年,人工饲养了23年的白鳍豚被放生时,饲养员看到它眼中充满了渐趋暗淡和哀怨的目光,一点都不快活,仿佛白鳍豚已知道了它离开后的命运!放生白鳍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它太孤单,没有同伴和它游玩,更不可能传宗接代。殊不知,这一别竟成了人类和白鳍豚的永诀!动物学家善良的愿望脱离了长江还存在险恶的现实,来自人类偷偷猎捕水产的渔网滚勾成了许多濒危动物的可怕杀手。悲哀呀,我们的某些国人还不具备保护珍稀动物的高贵素质。

动物也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在避免近亲繁殖上不次于人类。

中国的30多只大熊猫在四川卧龙保护中心圈养环境中,坚守着“近亲回避”的道德意识,同宗同缘的大熊猫由于“亲缘气味”而不会发生性关系。

与人类最为亲近的宠物狗、猎犬、警犬、牧羊犬等不仅能听懂主人的某些语言,而且会观察判断主人的喜怒爱乐。兽有兽语、鸟有鸟语,只不过人类还无法搞清楚它们在交流什么。

2005年4月5日至6月25日,笔者在陕西临潼小住期间,发现鸟类也有自己的集体生活。每到清晨和傍晚,总有一只小鸟在南北院子之间“执勤催叫”,每次是飞叫三个来回,而且早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叫声。早晨的叫声柔和清脆,似乎在叫大家起床梳洗,一会儿许多小鸟在清脆地欢叫,叽叽喳喳、此起彼伏,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晚上叫声则短促而坚决,好像是催促大家睡觉,第三遍叫过后,就悄然无声、万籁俱寂。每天“执勤”小鸟的“号令声”很有规律,和它们平常的叫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是一天换一只鸟。

澳洲有一种雄鸟会用树枝搭建结构精巧的鸟巢,把羽毛、树叶、纽扣等装饰到鸟巢的四周,甚至懂得用浆果中的色素涂布打扮鸟巢来吸引雌鸟。

所有的动物都具备教会它们幼仔寻找和猎捕食物、躲避天敌、保护自己技能的本能。

鱼虾“帮危扶困”的行为

湄公河流经老挝南部里皮滩附近的流域中,常会出现“美人鱼”,它们身长2米左右,力大无比,属哺乳类动物。“美人鱼”与人类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旦发现有人落水或船只遇险,会马上发出召唤同伴的信息,及时地将落水者或船只托出水面,然后摇头摆尾欣然离去,被当地人称为“神鱼”。

南极洲冰海深处,有一种双脊鳍鱼,是鱼类中“扶危解困”的“仗义大侠”,一旦发现附近有母鱼在产卵,都会主动赶去尽力予以帮助,不仅打扫鱼穴,而且“值班巡逻”,保护鱼卵不受侵害。如果母鱼被其他鱼类赶走不能回来时,双脊鳍鱼会闻讯前来“轮流值班”,忠实地等候母鱼回来,如果母鱼回不来,双脊鳍鱼会任劳任怨地照顾鱼卵,直到小鱼孵出来为止。

鱼类里有一种圣尤里塔鱼被称为“鱼医生”,能为病鱼清理伤口及坏死组织,还能清除寄生在鱼鳞、鱼鳍、鱼鳃上的寄生虫和微生物,让病鱼转危为安。圣尤里塔鱼的工作效率奇高,科学家观察到一条鱼在6小时之内为300余条病鱼进行了“门诊处理治疗”。

有一种“清洁虾”生活在巴哈马的热带海域中,常常在珊瑚礁洞穴处建立“门诊医疗站”,当看病的鱼儿来“求医”时,“清洁虾”便爬到鱼儿病患处,用锐利的双钳把寄生虫清除干净,然后接着处理病害部位,直到鱼儿离开为止。

2003年,南非夸组拉·纳塔尔地区的11头大象发现一只被捕捉的羚羊在哀鸣求救时,头象用鼻子打开了围栏门上的铁插销,又打开了围栏门,轻而易举地放走了羚羊。

海豚和人的关系已得到人类的肯定,海豚和人类是好朋友。海豚帮助人类的事例屡见不鲜,无需更多的介绍。有消息报道,2010年1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凯阿拉凯夸湾有两名孕妇游泳时,吸引了海豚和她们同游。当两位孕妇结伴下海后,发现有许多海豚来到了她们附近,其中一只海豚显然对她们两位鼓起的肚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她们两人身边游来游去,或许这只海豚是它们派出的代表,为了不惊动两位孕妇的游泳,让有经验的海豚专家来观察人类的怀孕情况。科学家早已相信,海豚有一种特殊功能,可以感知肚子里的胎儿和心跳,甚至能辨别胎儿的性别。

动物能嗅出人的疾病气味。小老鼠嗅觉受体——鼻腔中的细胞表面蛋白质,能够感知从食物的香味到恐惧的气味的每一种事物。研究人员新发现嗅觉系统中额外的5个感觉细胞受体基因,都属于已知蛋白质——“甲酰肽受体”(FPRs),位于大脑基部的嗅觉系统中。FPRs包含有两类免疫系统受体,能够探测从血液中的病原体内散发出名为信息素的性信号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让神经细胞中的嗅觉“感知到”,从而帮助免疫细胞追捕到并攻击外来物体。动物学家在沙鼠和大鼠中也发现了疾病嗅觉受体,而人体不太可能在鼻腔中发现这种受体,由此可以知道,动物对疾病的敏感程度远超过人类。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人类和老鼠各自的3万余条基因中约有80%基因图谱竟然“完全一样”。人和老鼠约共享99%的类似基因,其中人类同样也具有能长出尾巴的基因。老鼠比人类基因少14%左右,有40%的基因可以直接组合。到目前为止,才发现人和老鼠存在300条以上的特色基因,这才导致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哺乳动物。老鼠最独特的基因是具有可长成灵敏嗅觉和强大生殖系统繁殖的能力,它的细胞和器官与人“大同小异”,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充当人体试验的代用品。人类有23对染色体,老鼠有20对染色体,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可以通过老鼠来了解人体疾病的“致病基因”探索根治的办法。

澳大利亚科学家宣称,澳洲大陆上的袋鼠很可能来自中国,人类首次成功绘制它们的基因图谱时发现,竟然与人类的基因图谱相似,其排序也是一模一样。由于两者之间的基因图谱差别不大,有科学家推测,人类和袋鼠在1.5亿年前有着共同的祖先。

鱼也会说话,其聪明才智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海底世界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沉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海洋科学家沙赫里曼·加扎利等人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发现鱼类其实也会“说话”。2010年7月7日,加扎利在新西兰海洋科学协会年会上公布了该研究结果。他们发现,鱼类发出的声音比较简单,包括“咕噜”声、“啾啾”声和“砰砰”声,所有鱼都能听见,但并非都能发出声音。鱼“说话”出于多种目的,包括吸引同伴、吓唬敌人,或者替自己导航。比如“砰砰”等声音是鱼震动鱼鳔发出的,而鲂鱼会表演独特的声音节目,可以咕噜咕噜地唠叨一天。鳕鱼则正好相反,信奉沉默是金,只在产卵时才开“金口”,“我们假设,它们以声音作为同步行动指示,以便雌雄鳕鱼同时产卵和排精,提高受精成功率”。

加扎利曾经和同事一起研究奥克兰北部一个海洋保护区的周边声音,在水下放置一个麦克风,之后反复听录音,研究声音来源。“大眼鲷发出类似‘砰砰’声音,不过这些声音没有规律,因此听起来就像莫尔斯密码。”

加扎利希望弄清不同种类的鱼发出何种声音,于是先后买来多种海鱼放入实验室水槽,借助水中听音器或水下麦克风记录声音。不过,他发现,让鱼开口说话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它们只在群体中发声,二是要它们接受水槽内的新环境需要一段时间。

鱼不仅会说话,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还发现,鱼类的聪明才智超过人类想象。

查尔斯·斯特尔特大学陆地、水域和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凯文·沃布顿从事鱼类研究十多年后发现,鱼类能够记住猎食对象类型数月时间,一旦它们遭捕食者攻击一次,之后就知道躲避这类捕食者,这种记忆也可以维持数月时间,而鲤鱼上钩被抓后,至少一年都会躲着鱼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