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耕习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农耕习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耕习俗的季节性,是指农耕习俗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差异特征。农耕习俗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指导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和团结功能。
农耕习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_农耕习俗

第二节 农耕习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img11

img12

img13

img14

img15

img16

img17

一、农耕习俗的基本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农耕习俗的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却又有着共同的习俗特征。

(一)集体性、区域性和季节性

农耕习俗的集体性,是指农耕习俗在产生流传中体现出的群体性特征,即农耕习俗是一种群体行为。由于农耕的出现,人类才以群体的形式定居下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农耕习俗由这些群体不断地创造、传承、完善和保存下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如居住在滇西的德昂族在播种玉米后,全族每户都要凑钱买一头猪和一只鸡作为祭祀品,另外各家各户还要自备一箩筐碎石块,在玉米地旁边立上一个木桩,并将碎石块撒在桩旁,最后举行祭祀,祈求地神保佑玉米能有个好收成。有些农耕习俗的倡导者可能不是集体,而是某一个人,但这个人的行为必须是经过集体认同和允许的,只有这样,他倡导的行为最终才能成为一种习俗。所以从根本上说,农耕习俗是非个人的,是集体创造的结晶。也正因为是集体的智慧,所以它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农耕习俗的区域性,是指农耕习俗在不同地域中表现出的差异特征。这种差异特征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我国地大物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而地理环境不同,地貌、降水、气候等也会出现很大差异,也就造成了农耕习俗的差异与不同。例如,全国各地正月流行的“添仓节”,各地就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江浙一带选择用水来预测年成的好坏,而陕西人是以在冬至时看山上雪的厚度来验测年景好坏。广东农民则选择用盐来占卜丰歉,他们把盐放在灶上,并用碗盖住,掀开后以盐的聚散来确定是否为丰年。农耕习俗的区域性差异,不仅因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还表现在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及交通的阻隔等,各个地区会表现为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也就决定农耕习俗的不同。如农民盼望风调雨顺,在久旱无雨或久雨无晴时,就会用各种方式求雨或求晴。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在河南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女娲娘娘的传说。在久雨不晴时,农村妇女们会做一些“扫天娘娘”,又称“扫晴娘”,来求女娲娘娘拨开乌云,还天地以晴朗。四川则把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神化为雨神,以此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耕习俗的季节性,是指农耕习俗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差异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耕习俗在不同季节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东北为例,立春时东北地区都会举行“鞭春牛”仪式,所鞭的春牛,一般是用纸或泥制成的。吉林一些地区鞭春牛时还有口中诵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收,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东北朝鲜族的“嘉徘节”就是专门庆祝秋季丰收的。在这个节日中,朝鲜族人为庆祝丰收,会杀猪宰牛去祭祀神灵,感谢其对农作物的保佑,而且他们还会举办各种竞技活动来庆祝丰收。

(二)继承性、变异性和规范性

农耕习俗的继承性,是指农耕习俗在流传中时间上纵向的连续性。这种继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继承。在集体生活中,人从孩提时期就被本民族、本区域的农耕习俗潜移默化着,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这种习俗,成为这种习俗的忠实实践者。如云南墨江布朗族的社祭中,人们以栗树为祭祀对象,祈求保佑全族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把栗树作为祭祀对象的意识,大多都是自小就烙在布朗族人的脑海中。另一种是有意继承,本家族的长者会有意向后辈传授这种农耕习俗,会特意告诉年轻人一些关于农耕生产的习俗,使他们能更好地在本家族和本区域内生活。如告诉他们春分时要“先种瓜豆后插秧”,清明时要浸种,小满时节最适宜种植棉花等。

农耕习俗不仅具有传承性,还具有变异性。变异性就是在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渐变和发展,是农耕习俗的一种演变,今天流传下来的农耕习俗多是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来。如关帝最先被赋予忠义的含义,很受人们崇敬,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久旱无雨时也会到关帝庙求雨,他们认为5月13日求雨最灵验,因为这天关帝会出巡,所以这天求雨关帝会显圣。在吉林一些地区,农民还会把5月13日降的雨称为“磨刀雨”,这种称谓是与关羽所配带的著名的青龙偃月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农耕习俗还具有规范性特征。如江南地区的有些地方,在耙秧田时习惯于在腰间带几根树枝,耙平一段秧田就插上一根树枝,用以作为秧田平整的标志。当地人特别尊重劳动成果,凡插过树枝的秧田,人畜皆不能进入,如牲畜不慎进入,要到被踏秧田的农家当面致歉。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中,农耕习俗的规范性会表现出差异性特征,有时即使是同一习俗,在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规范。如“抹黑节”在东北的锡伯族和蒙古族都有,锡伯族人在过抹黑节时往往是年轻人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给别人脸上抹黑,他们认为脸上抹黑,可以使五谷不患黑穗病;蒙古族人在过抹黑节时一般是往年轻媳妇的脸上抹黑,当地人认为别人朝自家媳妇的脸上抹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二、农耕习俗的社会功能

农耕习俗是在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农耕生产过程是在社会中不断发展的,所以农耕习俗具有社会功能。农耕习俗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指导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和团结功能。

(一)指导功能和教化功能

农耕习俗具有指导功能,指导功能是指农耕习俗对农民生产生活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如“好种出好苗,好葫芦挖好瓢”,“选种忙七天,心里润一年”,“豆子选饱满,玉米选中间”,“种子年年选,产量步步高”等农谚可以指导农民如何选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农谚可以指导农民何时种植和收获;“湿锄浅,干锄深,锄头口上出黄金”,“头锄浅,二锄深,三锄把土壅到根”,“雨前不锄草,雨后草连片”,“棉锄八遍,桃子赛鸡蛋”,“豆锄三遍,角儿成串”等农谚不仅可以指导农民如何锄草,还能告诫他们锄草的益处。

不仅农谚可以指导农耕生产行为,禁忌亦然。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是新年,它有一些关于农耕方面的禁忌。例如:如果过年期间耕作,就会得罪冲犯神灵,致使农家一年都不顺。农时节日时也有很多民族禁忌生产,例如:白族在清明、大暑、小暑等节日里禁止下田耕作,否则会破坏地脉,伤害龙神,影响庄稼生长;傣族冬至之时禁止劳动,否则家中牛马会死去;彝族在火把节、分龙日也禁止劳动,否则会挖到地龙,遭遇虫灾;畲族在7月7日禁止挑水,否则会招惹水鬼。有一些民族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也禁止生产,土家族旧时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都禁止劳动,俗为“破五”不吉;彝族在“兔日”禁止播种荞麦,否则会死人;哈尼族在“羊日”、“猪日”、“鼠日”禁止劳动,否则会灾祸降临;佤族人的寨子里如有人死去则禁止劳动,否则庄稼会有虫害;彝族人生孩子的当日也禁忌种田。牛是农民在农耕生产中的伙伴,农民不能骑牛,更不能打骂牛,要爱牛敬牛。还有佤族人在祭寨神和家神之前禁止播种,否则会影响谷物生长;青海藏民禁止挖山泉,认为这样会得罪龙王,带来水患;瑶族禁止女子插秧,认为这样会得罪神灵,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谷物场中还忌讳别人打听亩产多少斤等。

农耕习俗具有教化功能,教化功能是指农耕习俗对农民的教导化育。如鄂西土家在过年时会给牛拜年。当地农民不仅要在过年时给牛吃上好的食物,还要在初一早上在牛的脑袋上扎一根红布,在放鞭炮的同时,向它三鞠躬,以示尊敬,这样不仅让农民学会尊重自己的劳动伙伴,还让他们学会尊重动物,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清明时家家都要去扫墓,俗语有“清明不祭祖,死后变猪狗”。扫墓时要在坟上插新柳,而且已出嫁的姑娘也要回来培坟,烧冥钱。这体现了对先祖的怀念和尊重,教导后人要尊重先人,爱戴先人,永远记住先人给予自己的恩泽。在鄂东山区,糯谷不容易生长,一般一餐糯米饭就是招待客人的上上之品,而且糯米酒一般只留给老人和孕妇喝,这种习俗体现出对长辈和新生命的尊重。河南驻马店地区播种日不准小孩比长辈先吃饭,这是对劳动力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尊重,是值得提倡的美好品德。春耕期间,人们也会用不同的习俗表达对时间的珍爱。北方地区在二月初二这天有吃料豆的习俗,即把黄豆、玉米、小豆等粮食一起放到锅里炒,炒到他们放入口中一嚼就碎时,就是已经炒好。据说吃料豆时“噼噼啪啪”的声音可以叫醒被腊八粥给糊住了心的人,提醒并教导人们春耕时节已到,珍惜时间,抓紧劳作。

(二)调节功能和团结功能

农耕习俗具有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通过农耕习俗中的娱乐、补偿等方式来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瑶族的“开耕节”这天,瑶族长老会在天没亮时就吹响村寨里的牛角号,一是提醒家家户户起床做饭;二是召集寨里的法师聚集到土地庙前,举行祭祀礼仪。法师们在边念经边跳舞的同时还会向四周播撒谷物,意为播撒丰收和平安。有的瑶寨里,人们还会挑选身强力壮的几个年轻人分别扮演黑脸公、黄脸公和白脸公,而寨子里其余的人们则手持木棍追打他们,意为驱逐邪恶,保护本地人畜和庄稼的平安。合肥民间在开耕动犁之日会放鞭炮,驱除邪恶,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这种祭祀方式可以安慰人们的心理,满足人们的要求,调节人们的心态,让他们面对新一季的农耕生产时充满信心。农民在劳作时为缓解疲惫心态会自发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插秧歌”来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鼓励大家更好地劳作。“插秧歌”在土家族特别盛行,多以劳动场景为题材,演唱形式多样,有一人独唱,有两人对唱,还有众人合唱。这不仅可以驱除农民的疲惫,还能使他们心底充满劳动的热情和温馨。广西的仡佬族人在农历六月初二这天会举行“吃虫节”,它是由古时人们为摆脱虫害、祈求庄稼丰收的行为发展演变而来。这天当地不仅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鸡,而且出嫁的姑娘必须回娘家,全家欢聚一堂,共庆“吃虫节”。出嫁的姑娘在途中要捕捉各种虫子,以备回娘家做全虫菜肴。全虫菜肴做好后,大家边吃还要边狠狠地说:“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吃完后,全族人到虫庙前载歌载舞,尽情欢娱,之后族长还会领族人到田间捉虫子。仡佬族人就是通过娱乐的方式向虫子示威,在心理上战胜虫子及虫子可能造成的灾害。高山族人在久雨成灾时,会举行祭祀以祈晴,这种祭祀方式颇为奇特。祈晴时,全族人都会登到山顶,点燃一棵树,并杀一只猴子,把猴血洒遍山上,最后女巫向天祈祷,众人也跟随着祈求天晴,高山族人就是通过这种祭祀方式来获得安慰。

农耕习俗具有团结功能,团结功能指农耕习俗中的统一行为和思想使成员内部保持凝聚力。如湖南最主要敬奉的是神农氏,而且每年都会举行全球性的大型公祭神农氏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会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联系,还可以加深我们全球华人的感情。山西人为感谢神灵保佑粮食丰收,一般会在年会和庙会期间举行社火活动,这种活动最初是以锣鼓走街串巷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秧歌、高跷、九莲灯、狮子舞、旱船等。社火活动是由村里统一组织,号召大家积极参与,一般这是向外族显示自己本组凝聚力的时刻。而且闹社火时为筹备社火经费还要“踩院子”,就是到比较富裕的农户门前表演,并收取酬谢费用,这种大型集体活动会加深村民的感情,让村民团结在一起保持凝聚力。另外,农民在农耕生产中会交流耕作技术,他们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客观上有助于人们增强团结。如在四川西部地区的各村寨都会在春耕插秧时推选一名插秧好手,让他下田插秧,其他人在旁边观摩学习,共同提高插秧速度和质量。这是一个学习技术的盛宴,也是一个增进感情的机会,深得当地人的喜爱和推崇。

除以上四项功能外,农耕习俗还有酬谢功能。在潮州民间会举行“答谢戏”,用以酬谢神灵对庄稼的保佑;江西民间有“尝新节”,即庄稼丰收后,农民炊煮五谷,邀请亲朋,以示庆祝。在宴席开始前还要用新谷祭祀谷神,答谢它保佑谷物丰收。

img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