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时序节令的内容
一、24节气和农事农谚
24节气是中国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最为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成果。24节气主要分为4种,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反映寒暑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是反映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是反映雨量变化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映农事活动的。农事农谚是农耕习俗的一部分,本节会把农事农谚与24节气结合起来讲述,主要阐述24节气中的农事农谚。
立春:立春的“立”字,是开始之意,所以“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一般为公历2月4日左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就已确定了“立春”这一节气,认为这是春耕的开始。关于立春的农事农谚有:“立春晴一日,作田不用力”,“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等。
雨水:雨水顾名思义是指降水,此时一般为公历2月18日前后,指春雨已至,且雨量呈上升趋势,这时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键时刻。关于雨水的农谚有:“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等。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响,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此时一般为公历2月18日左右,惊蛰前后天气乍寒乍暖,气温变化大,古代人认为这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关于惊蛰的农谚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不压地,好像蒸锅跑了气”,“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等。
春分:春分的“分”字,是平分之意,顾名思义“春分”是处于春季的中间,一般在公历3月20日前后。春分后,早稻进入播种期,越冬的农作物也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是关于春分的农谚。
清明:清明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之意,此时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此后温度逐渐转暖,草木也开始繁茂。在农耕生产中,关于清明的农事农谚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等。
谷雨:谷雨顾名思义有雨中百谷生之意,因为此时雨水增多,所以特别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谷雨一般在公历 月20日前后,此时田间管理异常重要。关于谷雨的农谚有:“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等。
立夏:立夏是指夏天开始,一般在公历3月20日前后,此时,不但是早稻栽插的关键时刻,也是农事活动最为繁忙的时节。关于立夏的农谚有:“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立夏种麻,七股八杈”,“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立夏芝麻小满谷”等。
小满:小满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变得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小满一般在公历5月21日前后,此时农作物需要灌水施肥。关于小满的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小满,还有半月二十天”,“小满小满,芒种开镰”,“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等。
芒种:芒种是指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芒种一般在公历6月5日左右,这时要做好农作物的栽种工作。关于芒种的农谚有:“芒种忙,麦上场”,“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丢”,“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等。
夏至:夏至是指夏天的极致,此日白昼最长,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此时降雨范围小。关于夏至的农谚有:“夏至风西南,路上水成潭”,“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夏至前后雹子砸,棉花、瓜果损害大”,“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夏至栽老秧,不如种豆强”,“夏至不起蒜,就要散了瓣”,“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棚花”等。
小暑:小暑指是还未达最热时节,一般在公历7月7日,此时很多地区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关于小暑的农谚有:“小暑小禾黄”,“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过了小暑,不种玉蜀黍(玉米)”等。
大暑:大暑是指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在公历7月23日,此时是喜温农作物生长的最好时节。关于大暑的农谚有:“伏天大雨下过头,秋季庄稼要减收”,“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等。
立秋: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8月17日。立秋后,晚稻开始拔节孕穗,田间管理绝对不能放松。关于立秋的农谚有:“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滴,谷把头低”,“立秋三日见秫头”,“立秋十日遍地红”等。
处暑:处暑是指暑天将要结束的时节,一般在公历8月23日左右,此时气温开始下降,秋收即将开始。关于处暑的农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高粱遍地红”等。
白露:白露是指天气已经转凉,早晨草木上已挂了露水,一般在公历9月7日前后。白露这天的晴雨对后期天气影响巨大,所以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来避免秋雨对农作物的伤害。关于白露的农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边,坝里霜降点”,“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等。
秋分:秋分指夏季的结束和秋雨的开始,一般为公历9月23日左右,这天昼夜几乎等长,此后气温开始下降,降水次数增加。关于秋分的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等。
寒露:寒露是指天气变寒,露水快要结冰。这一天一般在公历10月8日左右,农谚有:“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菜子绵不得”,“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等。
霜降:霜降是指天气变冷,开始降霜,这一天一般在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经常会冻伤农作物,所以农民提早做预防。关于霜降的农谚有:“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霜降前,薯刨完”等。
立冬:立冬是指冬季开始,一般在公历11月7日左右,此时农作物的耕种已经结束。关于立冬的农谚有:“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种麦到立冬,费力白搭工”,“立冬节到,快把麦浇”,“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等。
小雪:小雪是指此时要开始降雪了,一般在公历11月22日左右,此时要加强对农作物的防灾力度。关于小雪的农谚有“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等。
大雪:大雪是指此时大范围降雪开始到来,一般在公历12月7日左右,这时大雪覆盖大地,温度降低,可以杀死土壤中的虫子,有利于减少农作物的损失。关于大雪的农谚有“小雪不发苗,大雪不出土”等。
冬至:冬至是指最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了,一般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南方很多地区会在冬至日选种。关于冬至的农谚有:“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稻无刈,一夜脱一箩”,“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小寒:小寒是指最冷的前期,一般在公历1月5日左右,农民在此时要做好冬作物的防寒工作。关于小寒的农谚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大寒牛打浆,冻死早禾秧”,“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等。
大寒 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一般在公历的1月20日左右,此时降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最受农民欢迎。关于大寒的农谚有“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等。
二、岁时节日
我国农耕节日历史悠久,长久以来,节日伴随着农业生产中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发展而发展,逐渐演变为以春祈、夏伏、秋报和冻腊为内容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农耕岁时节日,它的发展与秋收和春耕习俗都息息相关。春节又称“年”,而“年”即为“稔”,意思是丰收,所以最初它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而现在我们所过的春节是庆祝春天的节日,是春耕之时的节日,也是春祈祭祀的节日。民间有句俗话是“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是说过了腊月初八之后,就正式进入了过年阶段。吃“腊八粥”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它最初是为了酬谢祖先和神灵对农作物的庇佑,后来渐渐又被赋予祈求来年庄稼丰收的功能。腊月初八这天,农妇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就把粥做好,并在南墙根撒一小堆谷物,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虫子祸害庄稼。春节期间,不仅要祭祀祖先和一些神灵,还要拜祭自家使用的农具,比如在农具前面摆一些食物用以供奉农具神享用,酬谢它们对农民的帮助和付出。
“二月二”是与农业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节日,又称“龙抬头节”、“青龙节”。我国农历二月初二,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干旱缺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春耕的正常进行,也影响过冬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此时真可谓是“春雨贵如油”。民间自古就认为龙能翻云布雨,又加之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所以他们认为此日祈雨会特别灵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引田龙”的仪式。仪式当日,人们首先会在黎明之前打着灯笼把井水或河水挑回家,这是希望自家的庄稼不会干旱,而且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爆玉米花,以比做“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之意。北京还有一种民间食品,叫“春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北京人吃春饼,名为“咬春”,又名“吃龙鳞”,这是通过威胁逼迫的方式希望龙王能兴云降雨,使五谷得以丰登。还有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这天早上在院子里撒灰,他们一般将灰撒成圆圈,再把五谷分别埋入这些圆圈内,这被称为“填仓”、“围囤”,此举不仅能避开毒虫的叮咬,还能祈祷五谷丰登。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与春耕有关的一个节日。农民认为农历三月初三种的花果会丰收,农谚有:“三月三,上北关,南瓜葫芦结一千。”所以他们这天会买很多花籽和菜籽来下种。而且据说这天是鬼神出没的日子,所以此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来驱鬼,还有一些地区的人们为防止鬼神晚上到自家作祟,睡觉时会把鞋子倒着放,使鬼神以为无人在此。另传三月三是皇帝诞辰之日,或传是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的日子,或传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六月六”,又被称为“小年”,它既是祈求丰收的节日,又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六月初六,小麦等农作物刚刚收获,农民会在家中用新收食物特别是会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来祭祀神灵,一是感谢它们庇佑夏季农作物丰收,二是希望它们继续保佑秋季农作物风调雨顺。此外,农家这天还会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来慰劳自家的劳力和孝敬自家的老人。而且,这时闺女也要回娘家看望自己的双亲和兄弟姐妹,俗话说:“六月六,挂锄头,叫了大姑叫小姑。”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这天一些地区除要祭祀祖先和亡灵之外,还会敬奉耕牛,称此日为“牲口节”。耕牛是古时农耕的主要劳力,它担负了繁重的农活,所以农家对耕牛非常感激和尊重。此日,耕牛会被给予很多特别的优待,这天耕牛不但不用耕地,在上午还可以吃到农家蒸的如羊羔形状的馒头,而且在晚上还可以喝一锅小米饭汤,农谚“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形。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它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农耕生产习俗息息相关,是先民秋季感谢土地神的遗俗。八月十五正值秋收时节,农民在丰收时,为感谢土地神灵的庇佑,特地为其献上了秋收的水果、谷物、石榴、大豆、毛豆角、花生等食物。此外,中秋还有女子拜月的习俗,古时拜月是为了庇佑庄稼丰收,现在更多的是祈祷家人平安。
冬至是我国古代先民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大概起于周代。古时为了祈求庄稼的丰收和疾病的减少,在冬至这天已经出现了祭祀活动,到汉代正式确定了“冬至”这个节日,当时这天是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朝廷会放假,商旅会停业,人们会相互拜访并赠送果品。现在在冬至这天全国各地都会吃水饺,农谚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银川人在冬至这天除了会吃羊肉粉丝饺子外,还会喝粉汤,这种羊肉粉汤还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