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耕习俗与居住

农耕习俗与居住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方地区的建筑多以木屋为主,例如江南民居中的茅草房。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自由,但农耕环境对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居住和农耕生产就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最后,房屋建筑的功用与农耕生产有关。
农耕习俗与居住_农耕习俗

第二节 农耕习俗与居住

img80

img81

一、农耕环境对居住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最初为了遮蔽风雨、抵抗严寒、预防猛兽侵袭,而选择居住在天然的山洞或树洞中。随着人类不断的进化和发展,远古的祖先们慢慢模仿和学习动物筑巢的技巧,开始建造早期的房屋。后来在慢慢的实践积累中,人们建造房屋的技术越来越高:从挖地为窖的简单穴居房,到用树枝搭建的屋棚,再到后来用砖瓦建造的房屋,每一步的前进,都为后来既实用又美观的现代房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房屋的建设仅靠设计师的凭空想象是不行的,因为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首先,自然地理条件为房屋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南方地区的建筑多以木屋为主,例如江南民居中的茅草房。这种茅草房主要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实垒筑成墙,再用树木做房梁和房柱支撑屋顶,最后用丰收后的水稻秸秆铺盖在房顶上。这样的房屋虽然简易但却冬暖夏凉。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则多以窑洞为主。北方深厚、均匀的黄土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因此山西的建筑基本是在天然形成的山坡或沟壑地带“沿崖而挖,顺沟而建”,这种就地取材的房屋建筑充分显示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其次,自然地理条件对房屋的功能提出了要求。南方炎热潮湿多雨,要求房屋透气性较好、排水性较高;北方天气寒冷,其房屋多为封闭式的,以阻挡冬日北方的寒流。如山西的合院式民居,整体呈“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像乔家大院就是以四方住房围成一个封闭的庭院。但这种合院式的民居内部结构却有北方地理环境的印记。如这种院落一般为南北纵向偏长,厢房前沿超过正房并部分遮挡正房,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为了遮挡北方强劲的风沙直接吹向正房。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对房屋建筑样式的影响重大。由于早期人类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限制,因此只能通过建筑样式来弥补不足,以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南方河渠纵横交错且雨量充足,人们为了便于雨水外泄而将南方建筑的屋顶设计成一定的坡面,以利于雨水的疏排。而北方雨量较小,风力较大,于是将建筑的房顶设计成平顶,一方面可以抵抗狂风对建筑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在晴天晾晒谷物。

在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的时期,房屋的选材、选址和式样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极大。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自由,但农耕环境对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农耕生产对居住的影响

种植农作物是为了解决温饱、维持生存,进行农业生产一定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消耗一定的体力,而房屋的建筑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使人们在农业劳作时消耗的体力得以恢复,以便更好地进行农耕生产。因此,居住和农耕生产就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首先,房屋建筑的地理位置与农耕生产有关。一般南方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水田附近,北方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旱地附近。例如江南水乡的房屋建筑多傍水筑屋,这既是为了方便生活和灌溉用水,又有利于运送肥料和稻米。江南水乡的房屋往往形成“前门通巷,后楼临水”的居住格局,而且每家都有自己的码头,以便于汲水、洗涮、运输粮草。北方如山东农村的房屋一般都会邻近田地,这不仅方便耕作,还有利于照看农作物。

其次,房屋的结构与农耕生产有关。通常房院建筑都分为一间正屋和两间厢房。正中一间是堂屋,一般都在堂屋会客、吃饭,而在院落的后边或厢房的旁边还会搭建一些简陋的屋棚,用以专门存放农业生产工具。像四川的碉楼,一般为两层或三层石砌的矩形平顶建筑。房屋的第一层主要堆放杂草或用以饲养牲畜,第二层是房屋的主入口,这一层中间一般为起居室。顶层靠山侧通常有两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被称为“照楼”。因为照楼在房屋的顶层,干燥性较好,且照楼前的平顶可以随时晾晒谷物,因此碉楼的顶层一般用以储存大米、玉米、辣椒等食物。

最后,房屋建筑的功用与农耕生产有关。南方的房屋,其前方会留出一大块平坦的空地,以便于打谷和晒粮;而北方的谷物则习惯晾晒在房屋的平顶上,因为此处整洁干净,方便运输。

img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