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行星的形成
在太阳系星云盘四周的一小部分,许许多多尘粒在运动中发生碰撞而碎裂,或者相互吸积,也就越变越大。一些较大的尘粒总是吸附较小的尘粒,并且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当尘粒壮大到不会因碰撞而破碎时,就变成小星子。大星子不断吞并小星子,并逐渐地聚集成特大的星子——行星胎。
在星胎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它的引力就越来越大。它主要依靠引力,以引力吸积替代碰撞吸积。星胎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绝大部分星子吃掉,使自己变得更加壮大。最后,九大行星就形成了。行星周围还有些物质,就形成了卫星。
原始行星离太阳有远有近,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温度高,冰物质和气物质都挥发了,因此形成的行星密度大,但行星区的宽度小,所以行星的质量和体积都小。稍远一点的行星区,除了冰物质、土物质外,不少气物质聚集到行星,形成大而密度小的巨行星——木星、土星。离太阳最远的外行星区(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受太阳的引力弱,气物质容易逃走,密度比巨行星就要大些;而这个区内可以被吸积的物质又较少,所以质量和体积都比巨行星小得多。
九大行星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等特点。为什么九大行星的轨道都很接近正圆?原来,一颗行星是由大量的尘粒所组成的,因此承袭了这些尘粒的公转轨道,并且形成了它们的平均轨道。而平均轨道一般是接近正圆的。
九大行星都是在星云盘中形成的,而星云盘的平面,正是它们的共同轨道面,因此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都是比较接近的。
星云盘的自转形成了行星的公转运动和太阳的自转运动。因此,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大体上是相同的,也是同太阳自转方向相一致的。金星与众不同,晚期曾被一个特大的星子从逆向擦边撞了一下,撞击的结果使金星自转方向改变了。由顺向变成了逆向。天王星被一个更大的星子撞翻了,被撞得“横躺着打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