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真的会抓“俘虏”吗
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还都普遍承认:万有引力是宇宙中最基本、最不可抗拒的力。偌大个宇宙,就是凭借这种人们认识由来已久,却至今也说不太明白的力,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海王星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个头大的天体,会把经过它附近的较小天体“抓住”。抓住的情形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使小的天体,落到自己身上。另一种则是,把外来的较小天体控制在自己的引力场范围内,使之成为围绕自己运行的天体,例如成为一颗卫星等。
前者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在没有大气层的天体(如水星、月球等)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外来天体撞击留下的形形色色的“冲击坑”;在地球上,可以找到许多由宇宙空间飞来的“陨石”等等。1997年7月,苏梅克-列维9彗星撞击木星;1998年两颗彗星投身于太阳的火海之中,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的例证,成为天文学史上最富魅力的篇章。
而就后者来说,可以确证的天文事件,的确是凤毛麟角。然而,在太阳系中,就有这样一个数以千万年计存在的例证,这就是海王星和它的卫星。
说起海王星,人类认识它本身,就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把地球本身计算在内,海王星是人类认识的第七颗行星。前六颗行星,都是人类先观测到,而后确认的。海王星,则是天文学家计算出来的第一颗行星。
如何进行这种计算呢?因为任何在轨道上运行的天体,都会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的影响。而这种引力是与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距离近的天体的引力对天体运行有较大的影响。
1781年,天文学确认了天王星之后,不少天文学家都投入了对这颗新发现的行星的观测和研究。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列,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天王星轨道的变化,不能完全用太阳和已知的行星的引力作用来解释。1845年,他们大胆地推断,在天王星的轨道之外,太阳系一定还有一颗大行星存在。
在理论计算出海王星存在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天文观测就发现了这颗行星。德国的天文学家加勒,在茫茫天幕中,找到了海王星。它的质量是地球的17倍多,与太阳的距离约为31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为1.496亿千米)。与天王星的距离约为11个天文单位。它是人类找到的第二颗远日行星(土星距离太阳约9.5个天文单位,而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9个天文单位。天文学上,就把天王星及比它距离太阳更远的行星,归类为“远日行星”)。
这些,是理论天文学的伟大胜利。可是,紧跟着的发现,却给所有的天文学家出了一道新的难题。
事情是这样的:紧跟着加勒的发现之后,英国的天文学家拉塞尔又在海王星的附近,找到了这颗新发现的行星的最大的卫星——海卫一。截止到1998年底,天文学发现在八大行星中,除了靠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外,其他7颗行星共有卫星69颗。海王星有8颗卫星,其中的“海卫一”,直径为4800多千米,是太阳系中已知的第二大的卫星(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是“木卫三”,它的平均直径约5100千米,比最小的行星——直径约4880千米的水星还大一些)。
海卫一
然而,这颗卫星却与其他所有的卫星都不相同。按照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太阳系是由一块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在不停地旋转过程中,星云的物质发生凝聚,最大质量的物质凝聚成为中心天体太阳,其他的一团团的物质,则分别凝聚成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和它们各自的卫星。因此,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有相同的公转方向,而且这个方向和太阳的自转方向一致。每颗行星的自转方向也大体和公转的方向一致;行星的卫星的公转方向,则与它们主星的自转方向一致。海卫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公转方向和海王星的自转方向正好相反。在太阳系的69个卫星中,只有这样一个“个别分子”。
天文学家绞尽脑汁,力图解开这个谜团。在尝试了多种假说之后,多数天文学家倾向于下面的假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彗星之类的天体,与海王星正好“擦肩而过”。它的质量大小,它飞行的轨道、速度和方向,都是那么“凑巧”,使它既进入了海王星的引力场范围内而不能逃脱,同时又没有撞到海王星。就这样,海王星抓了个“俘虏”,并让它当了自己的“近身侍卫”。当然,开始阶段它不那么驯顺,沿着长椭圆的轨道,忽近忽远地环绕海王星运行。时间久了,轨道越来越接近了圆形。不过,因为最初它飞来时的方向就与海王星的自转方向相反,只好永远逆向飞行了。这也可以说叫做“禀性难移”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