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貌分类的基本原则

地貌分类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貌类型比较强调地貌形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按地貌形体的生成过程与生成动力,又可以分为由其物质组成决定地貌形体特征的地貌类型与由其生成动力决定地貌形体特征的地貌类型两大类。应用地貌特征单一数量指标和综合数量指标,明确界定类型归属,增强科学依据性,即数量指标原则。经国内外地貌及地理学家长期研究,提供了为大家所认同的较统一指标,并且得到应用。
地貌类型_自然地理学

二、地貌类型

构成地貌的最基本的形体数量指标,一是高度,即绝对(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二是底平面形状与底平面面积;三是地表面的倾斜方位与倾斜程度(坡向与坡度)。高度是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形体分类及其等级划分的基本要素(见表5-2)。地貌形体的平面形体及其面积(规模)是地貌分区及区划的基本依据。

表5-2 我国地(貌)形(体)分类基本指标

img41

续表

img42

地表面的倾斜程度是坡地分等分级的主要指标,构成地貌的最基本定性形体要素,一是点,包括山顶点、谷底点、河湖床底点、盆底点等;二是线,包括山脊线、谷底线、底面轮廓线、坡向坡度转换线、河湖岸线、山麓线等;三是面,诸如平面和斜面、等倾斜面、曲面(凸面和凹面)及其组合。

地貌类型比较强调地貌形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按地貌形体的物质组成,首先可以分为岩石质地貌形体、蚀空的(以围壁表示的)地貌形体与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地貌形体三大类。按地貌形体的生成过程与生成动力,又可以分为由其物质组成决定地貌形体特征的地貌类型与由其生成动力决定地貌形体特征的地貌类型两大类。

德梅克(1984)代表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地貌制图委员会,主编《详细地貌制图手册》,在讨论“地貌详图图例”一章中曾述:对于一定的成因一种特定的地貌的组合,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地貌过程的性质,因为它控制了原始地貌的形成以及与其后期的剥蚀和塑造作用有关的现代地貌的一般地貌特征。也就是说,有受控于原始地貌形成的地貌特征和受控于后期剥蚀和塑造作用的地貌特征,实际上是解释或强调了现代地表形体的多成因和多代性特点。

甲:内动力地貌

A——新构造地貌(断块地貌):从构造产生地貌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直接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全部地貌形体

B——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喷发形成的全部(正的和负的)地貌形体

C——热液活动(温泉堆积)地貌

乙:外动力地貌

A——剥蚀地貌:主要包括由风化物质的片状移动而形成的所有破坏地形和建设地形

B——河流地貌:由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貌

C——侵蚀-剥蚀地貌:包括剥蚀的块体运动和(或)片蚀造成的所有谷坡

D——冰水地貌:包括冰水河流或从冰川流出来的水所形成的所有破坏和堆积形体

E——岩溶地貌

F——管道侵蚀造成的地貌

G——冰川地貌:由现代和更新世的山地和大陆冰川的活动而产生的

H——雪蚀和霜冻作用的地貌

J——热岩溶地貌:由于多年冻土的退化而造成的形体

K——风沙地貌

L——海洋与湖泊地貌

M——生物地貌

N——人为地貌

地貌类型划分或地貌分类不仅是地貌研究的理论总结,而且是地貌制图和地貌资源应用的关键。地貌是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分类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尚无地貌分类的统一标准和通用的完整系统,但在地貌研究和制图实践中已总结出地貌分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把地貌成因与形体有机结合起来,为划分地貌类型、研究地貌组合和进行地貌区域划分提供了客观的标准,即所谓的形体-成因原则。地貌类型的等级是根据各个地貌的形体成因特点,规模大小及发生顺序和相互关系区分出不同的地貌等级顺序,参照具体的形体、成因、物质组成、构造因素、发育阶段等指标建立地貌分类系统,即等级系统原则,一般从高一级向低一级(从大到小)逐级分类,高一级包括低一级的类型单元,各级之间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应用地貌特征单一数量指标和综合数量指标,明确界定类型归属,增强科学依据性,即数量指标原则。经国内外地貌及地理学家长期研究,提供了为大家所认同的较统一指标,并且得到应用。但是,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至今的地貌分类在分类系统方面仍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最低级的地貌形体和地貌类型,按形体特征及其成因属性归类,再按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图面上的图斑面积,进行地貌形体的合并归类,建立相应的类型系统。例如,许多地方的热液活动地貌与霜冻作用的地貌,实际上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貌图上是表示不出来的,就不必要单列,应将其归入冻土地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