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层划分总结
康镇江等
(深圳市地质学会)
摘 要:通过深圳市1:5万地质图编图,对深圳地层统一划分为:中元古代长城纪,中-新元古代蓟县纪—青白口纪,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上古生代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及晚石炭世;中生代三叠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新生代古近纪古新世,第四纪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共划分为28个岩石(构造)地层单位。其中第四系采用时代+岩石地层剖面划分系统和时代+成因类型平面划分系统两种划分体系。
关键词:深圳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
Shenzhen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Kang Zhengjia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Shenzhen)
Abstract:Based on the 1:50 000geological map of Shenzhen,the Shenzhen stratum can be divided into Changchengian period of mesoproterozoic era,Jixiannian and Qingbaikouian period of mesoproterozoic and nesoproterozoic era,huananian and sinian period of nesoproterozoic era;middle-late devonian epoc in devonian period and early-late carboniferous epoc in carboniferous period of paleozoic era;late triassic epoc in triassic period,early-middle jurassic,middle and middle-late jurassic epoc in jurassic period,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and early-late cretaceous epoc in cretaceous period of mesozoic era;paleocene epoc in paleogene period,holocene and late pleistocene epoc in quaternary period of cenozoic era,which contains 28stratigraphic units(structure)in all.Specially,the stratum of quaternary system can be classified by two different systems,age-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vertical or age-stratigraphic origin in horizontal.
Key words:Shenzhen stratigraphy;lithostratigraphy;bio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y
1 前言
深圳市地层区划属华南地层区东江分区。以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理论为指导,对本区地层进行了岩石(构造)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依据地层的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及火山作用特征,1:5万深圳市地质图统一划分为28个岩石(构造)地层单位。深圳市多重地层划分见表1,其中第四系采用时代+岩石地层(表1第四纪部分)和时代+成因类型(表2)两种划分体系。
表1 深圳市多重地层划分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 第四系成因类型划分表
2 中元古界 长城系 福永片麻岩(ChFc)
2.1 岩石(构造)地层
根据岩性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可以分为:下部分布于深圳市西部虎背山南侧企岗山以西至福永一带。主要为片麻状混合花岗岩、条痕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及眼球状混合岩;上部见于银湖至九尾岭一带,主要是深肉红色细粒、细中粒斑状黑云混合花岗岩和细粒二长花岗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中普遍见有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的残留体或残影体。岩系厚度不详。
2.2 年代地层及时代讨论
1985年1:5万宝安幅等进行区域地质填图时,在福永企岗山(虎背山西南侧)按照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实测剖面,并建立了下古生界。1988年将下古生界更名为震旦系云开群。1998年开展1:5万沙井幅区调填图时,在福永(望牛亭西北)福永中学之西丘陵山岗,在定为片麻混染花岗岩中,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用U-Pb法测定年龄值为(1 814±226)Ma,并命名为虾山单元,时代归属长城纪。2007年以后编制《深圳地质》及编图工作中,根据中深变质沉积-岩浆岩系的片麻岩杂岩的分布属于总体和局部无序的构造岩石,而暂用非正式构造岩石单位“福永片麻岩”冠名,在银湖混合花岗岩中采样用锆石U-Pb激光定年分别为(1 609±23)Ma、(1 430.8±25.3)Ma,时代均属中元古代长城纪。
3 中-新元古界 蓟县系—青白口系 银湖群(Jx-QbY)
3.1 岩石(构造)地层
下部分布于市区西部福永,经虎背山,至宝安立新水库一带,走向北西—南东。主要为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夹混合质变粒岩,厚度大于690m;中部分布于市区中部洞尾山,经搪朗山、横龙山隧道、银湖,至深圳水库西侧,呈东西向展布;此外,内伶仃岛北部也有分布,由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钾长混合花岗岩、斜长变粒岩、夹石榴石长石石英岩,偶夹混合质变质砂岩组成,厚度大于406m;上部分布于市区西部企岗山至宝安,大、小铲岛,孖洲,赤湾北面小南山等地。主要为浅肉红色细中粒斑状黑云母片麻状混合花岗岩,常见变粒岩、石英岩、片岩、片麻岩及“石英核”残留体或残影体,岩系总厚度大于1 200m。
3.2 年代地层及时代讨论
1985年1:5万宝安幅等进行区域地质填图时,在福永企岗山(虎背山西南侧)按照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实测剖面,并建立了下古生界。1988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正式出版的1:5万深圳地质图说明书,将其归属为震旦系云开群。1988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正式出版的1:5万深圳地质图说明书中,将其定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
2007年以后编制《深圳地质》及编图工作中,采用锆石U-Pb激光定年先后获得年龄值为:(1 007±25)Ma(虎背山西南坡)、(980±87)Ma~(926±36)Ma、(958±26)Ma以及(897±11)Ma(横龙山隧道南口、银湖以及内伶仃岛)、(1 080.2±56.6)Ma和(1 047.5±63.4)Ma(虎背山北坡和南坡)、(889.82±24.19)Ma(银湖群第17层混合花岗岩中)、(826.4±13.9)Ma(赤湾北面小南山浅肉红色细中粒斑状黑云母片麻状混合花岗岩)。
综合以上同位素定年资料,年龄值为826Ma~1 080Ma,将本系归属中-新元古代蓟县纪—青白口纪。
4 新元古界 南华系 笔架山群(NhB)
4.1 岩石(构造)地层
见于西部虎背山、桃源、铁岗;中部搪朗山、莲花山至银湖笔架山,以及深圳水库西南侧。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石英岩或变质砂砾岩,下部为混合质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上部为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石榴石石英岩、混合质变粒岩夹条带状混合岩、石英云母片岩。其中变质砂岩变质程度相对较低,原岩的结构构造部分可见清晰的粒级韵律和层理。岩系总体有序局部无序。厚度大于1 080m。
4.2 年代地层及时代讨论
1985年进行1:5万深圳市幅等区调地质填图时,测制了银湖—笔架山变质岩剖面,并在1988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正式出版的1:5万深圳地质图说明书中,将其归属为震旦系云开群。2012年补充调查工作在笔架山群第30层混合质变粒岩中采集样品用锆石U-Pb激光定年为(758±8)Ma,时代应属新元古代南华纪。
5 新元古界 震旦系(Z)
5.1 石岭岩组(Zs)
5.1.1 岩石(构造)地层
见于西部宝安区沙井碧头南附近,市区北邻东莞长安一带分布较广。由浅灰至灰白色石英岩(硅质岩)、云母石英岩、云母长石石英岩、薄层状矽线石长石石英岩等组成。与下伏南华系笔架山群(NhB)没有直接接触,接触性质不明。厚度大于445m。
5.1.2 时代讨论
1998年开展1:5万沙井幅、大朗幅区调填图工作时,将分布在东莞石岭、莲花山、长安—五点梅、深圳沙井碧头等地一套以石英岩为主的岩石,定名为石岭石英岩。
2007年以后在编制《深圳地质》及编图工作中,根椐上述的岩石基本特征,认为岩性以石英岩(硅质岩)为主,属区域变质绿片岩相,基本未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变质岩石原岩大体以碎屑岩类夹泥质岩类为特色,基本属局部有序总体无序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在区域上具有岩相、岩性和变质作用类型的共同性。因此,采用石岭岩组命名。与粤西地区坝里组(含微古植物化石)可以对比。
5.2 黄婆山岩组(Zh)
5.2.1 岩石(构造)地层
分布于宝安区松岗塘涌第二工业区及光明鹅颈水库一带,以浅灰、灰绿、紫灰色长石云母片岩、石英片岩为主,夹堇青石黑云母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母片岩以及炭质板岩。与下伏石岭岩组接触关系不清楚。厚度大于1 150m。
5.2.2 生物地层与时代讨论
(1)生物地层。在炭质板岩中含微古植物化石,见表1。
(2)时代讨论。本组岩石组合原岩可能相当于近岸、近源的滨—浅海相沉积。岩石变形变质改造程度较低,属区域变质绿片岩相。基本属于局部有序总体无序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故命名黄婆山岩组。所含微古植物化石中,球藻Leiopsophosphaera minorschep.-L.solidasinet Liu-Trachysphaeridium hyalinumsin et Liu组合,为震旦纪较常见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其年代属晚震旦世。本组岩石可与粤西老虎塘组对比。
6 上古生界 泥盆系(D)
6.1 中统 鼎湖山群(DDh)
6.1.1 岩石地层
分布于东部赤澳水库—田心山南、求水岭(径心背)—钓神山、排牙山、西冲等地。由灰色、灰绿色(风化后紫红色)薄层状—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板岩)夹含炭质页岩,局部见含钙质砂岩等组成。与下伏震旦系黄婆山岩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是在区域上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607m。
6.1.2 生物地层
深圳市内虽未发现化石,但在大鹏半岛径心背南西方向相隔约16km、香港赤门海峡白沙头洲与本组可对比的黄竹角咀组的黄绿色泥质页岩透镜体中,找到盾皮鱼类(Placodermi)、双壳类、植物、介形类、豆石、鱼鳞、骨片及少量的腹足类、叶肢介、海百合茎等化石。
1959—1962年广东省地质局761队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这套岩层划分为下—中泥盆统桂头群下部;1985年广东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进行1:5万王母圩幅区域地质调查时改为泥盆系上统双头群下亚群;1991年1:5万惠阳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南部田心山(田头山)以南一带,一套细粒石英砂岩、石英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斑点板岩、砂质千枚岩等,划为泥盆系中统鼎湖山群。
近期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将求水岭(径心背)剖面与西冲泥盆系地层进行仔细对比,确定求水岭(径心背)剖面附近,原划分的泥盆系上统双头群下亚群应为泥盆系中统鼎湖山群。岩性和香港的黄竹角咀组可以对比。
6.2 上统 双头群(DSh)
6.2.1 岩石地层
见于深圳断裂带以东盐田坳隧道一带、赤澳—田心山、求水岭—吊神山、排牙山等地。底部由复成分砾岩等组成,主要为黄白、灰紫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靠上部夹透辉石石英角岩(原岩为钙质砂岩)、斜长透辉石岩、透辉石绿帘石岩(原岩为泥灰岩)。双头群(DSh)与鼎湖山群(DDh)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900m。
6.2.2 时代讨论
1959—1962年广东省地质局761队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将这套岩层划为下—中泥盆统桂头群上部;1985年广东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进行1:5万深圳市幅、王母圩幅区域地质调查时改为泥盆系上统双头群上亚群。2007年以后在编制《深圳地质》及编图工作中,根椐广东省区域地质志的划分,粤东地区划为双头群,粤中地区则分别称为春湾组(以碎屑岩为主)及大乌石组(以泥灰岩为主)。其中春湾组相当于双头群的下部,而大乌石组和那扶组则相当于双头群的中上部。属浅海相砂泥质岩夹碳酸盐岩沉积。本区基本与粤东区的岩性可以对比,故统称双头群,时代属晚泥盆世。
7 上古生界 石炭系(C)
7.1 下统 岩关阶 大湖组(C1d)
7.1.1 岩石地层
分布于龙岗区北部青林径水库、大鹏半岛排牙山北面田寮下等地。由黄褐色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细砂岩、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组成。与下伏上泥盆统双头群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653m。
7.1.2 生物地层
大鹏半岛排牙山北面田寮下等地,在砂质页岩中含植物化石,见表1。
7.1.3 时代讨论
1994—1995年进行1:5万雁田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龙岗区的西北部清林径水库一带,将一套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砂岩划分为大赛坝组。2007年以后在编制《深圳地质》及编图工作中,根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在粤东、粤东北地区,本组地层通常定为大湖组,故将本组岩石地层沿用“大湖组”一名。产于大湖组砂质页岩中的植物化石Sublepidodendronsp.-Rhodeacf.hsianghsiangensis Sze-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atus(Schloth)Sew组合,常见于早石炭世地层,其年代属早石炭世。
7.2 下统 大塘阶 石磴子组(C1s)
7.2.1 岩石地层
见于横岗大康大理石场、龙岗旧水泥厂、碧岭等地的采石坑内,经工程钻探揭露,又在福田保税区南深圳河北岸、罗湖区发展中心大厦、冶金大厦、文锦渡北高架桥下、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西坑、葵涌等河谷平原的低地覆盖层下都有发现。由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白云岩、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状灰质白云岩组成。受热液变质或动热变质作用,常形成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区内石磴子组与大湖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是从区域上看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大于377m。
7.2.2 生物地层
在龙岗荷坳煤矿区钻孔揭露的灰岩及夹层粉砂质页岩中,采到珊瑚、类、有孔虫等化石,见表1。
7.2.3 时代讨论
产于荷坳石磴子组中的珊瑚化石Syringopora aff.dingmanae-Kueichouphyllumsp.-Lithostrotion portlocki var.sinensis组合,是较标准的早石炭世分子组合。有孔虫化石Eoluborilinasp.-Palaeotextulariasp.-Endothyra ex gr.globulus组合,常与珊瑚Syringopora,Lithostrotion,Kueichouphyllum组合共生。荷坳石磴子组微粒灰岩中还采获类化石:Eostaffellasp.。时代均属早石炭世。
7.3 下统 大塘阶 测水组(C1c)
7.3.1 岩石地层
出露于罗湖火车站、罗芳、莲塘、横岗、西坑、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丘陵山地,以及分布在龙岗、坪山等河谷平原,地表下覆盖在石磴子组之上。岩性分上下两段,下段为灰、深灰色砂泥质页岩,粉砂岩夹炭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或薄煤层,底部夹灰岩透镜体,厚度大于377m;上段以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质页岩,厚度大于197m。
在龙岗的西南面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址钻孔观察,发现石磴子组基岩面被冲制、溶蚀呈波状起伏,在波面凹部上覆测水组局部见有底砾岩,其上的砂岩、粉砂岩中,偶夹灰岩或炭质页岩透镜体。呈局部平行不整合接触。
7.3.2 生物地层
在荷坳剖面砂页岩中,采获腕足类、三叶虫、苔藓虫、植物等化石,见表1。
7.3.3 时代讨论
产于测水组下段灰白色粉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Neuropteris cf.gigantea Sternberg-?Alethopteris sp.组合,为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组合;产于荷坳测水组粉砂岩、页岩中的腕足类Schuchertellasp.-Choristites weiningensis(Chao)-Kansuella maxima(McCoy)组合,其共生分子还有:Chonetes sp.,Echinoconchus elegans(McCoy),为较标准的早石炭世化石组合。苔藓虫和三叶虫Fenestellasp.和Phillipsiasp.两属均共生于腕足类Schuchertella-Choristites-Kansuella组合带内。时代均属早石炭世。
7.4 上统 壶天组(C2h)
7.4.1 岩石地层
出露于荷坳龙口水库西南及东北面,岩性为灰白、浅灰至灰色,局部浅紫红色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与下伏测水组呈断层接触。厚度大于153m。
7.4.2 生物地层
在龙口水库附近及荷坳煤矿区钻孔资料发现类及海百合茎化石,见表1。
7.4.3 时代讨论
2007年在编制《深圳地质》时命名为壶天群。产于荷坳壶天组白云质灰岩中的类化石Quasifusulinasp.为晚石炭世的较标准分子。
2012年根据《中国年代地层表》,并参考江门幅,将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改为石炭系上统壶天组,时代属晚石炭世。
8 中生界 三叠系(T)
8.1 上统 小坪组(T3x)
8.1.1 岩石地层
出露于深圳市西北部宝安区松岗—公明一带。岩性下部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底部砂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薄层及煤线。底部砂砾岩不整合于早古生代侵入岩之上。厚度大于341m。
8.1.2 生物地层
在松岗—公明一带,炭质页岩中含植物化石,见表1。
8.1.3 时代讨论
1998年进行1:5万沙井幅区调填图时将这套岩石组合命名为小坪组。产于小坪组炭质页岩中的植物化石Ctenophyllumsp.-Taeniopteris sp.-Neocalamites sp.组合时代属晚三叠世。
9 中生界 侏罗系(J)
9.1 下统 金鸡组(J1j)
9.1.1 岩石地层
出露于葵冲、坝光、南澳水头沙、松岗、公明、观澜等地。东部的葵涌坪头岭、水头沙的岩石普遍变质或轻微变质,岩性下部为石英质砂砾岩、蚀变石英砂岩、透辉石石英角岩;上部为空晶石斑点板岩、石英砂岩、含红柱石石英砂岩、炭质粉砂质斑点板岩、含砾粗砂岩等。西北部的松岗、公明一带,岩石基本未受变质,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下部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中上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与下伏小坪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600m。
9.1.2 生物地层
南澳水头沙剖面的炭质斑点板岩中,曾采获双壳类、菊石等化石,见表1。2005—2012年补充调查工作,在南澳水头沙剖面中部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的薄层夹层中发现大量植物化石,见表1。其后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在上述化石层中,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罕见的本内苏铁“花”化石。
9.1.3 时代讨论
1985年在1:5万王母圩幅等区调报告中,将本组划为金鸡组下段。1998年在1:5万沙井幅区调地质图说明书中,划为早侏罗世金鸡组。
2007年在编制《深圳地质》时,根椐与粤中、粤东地区对比,将东部原金鸡组下段、西部金鸡组确定为早侏罗世金鸡组。
产于金鸡组靠上部层位的双壳类:Luciniola hasei(Hayami)和Protocardiacf.kurumensis Hayami曾分别见于日本西部里阿斯统下部的Higashingana(东长野组)和Shizukawa群,属于早侏罗世赫唐日阶—辛涅缪尔阶。双壳类:Pseudotrapezium triangularis(Terquem)-Astarte consobrina Chapuis et Dewalque-Luciniola hasei subtrigona Chen et Huang组合,曾发现于法国东部和卢森堡地区里阿斯统赫唐阶;Luciniola hasei subtrigona Chen et Huang在粤北曲江天门坳金鸡组下段也有发现。该化石层大体与粤北的早侏罗世金鸡组相当。Hongkongites sp.带化石,广泛见于广东大部分地区早侏罗世金鸡组的中下部层位。本内苏铁“花”化石时代距今1.8亿~2亿年。所有生物群的出现,均说明其时代属早侏罗世。
9.2 下统 桥源组(J1q)
9.2.1 岩石地层
分布于西北部公明西北及东北一带,岩性为灰、灰白、紫灰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东部龙岗区葵涌坪头岭一带,岩石受动、热变质,岩性由石英粉砂岩局部夹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含炭质页岩、硬绿泥石泥质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斑点板岩、绢云母千枚岩、变质石英粉砂岩、砂质绢云母板岩等组成。与下伏金鸡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 018m。
9.2.2 生物地层
在含炭质页岩中,含植物化石,见表1。
9.2.3 时代讨论
1985年在1:5万王母圩幅等区调报告中,将本组划为金鸡组上段。1998年在1:5万沙井幅区调地质图说明书中,划为桥源组。
2007年编制《深圳地质》时,根椐与粤中、粤东地区对比,将东部原金鸡组上段、西部桥源组确定为桥源组。其中Cladophlebis是桥源组的主要植物化石,构成早侏罗世晚期的植物化石组合。
9.3 下—中统 塘厦组(J1—2t)
9.3.1 岩石地层
分布于罗湖区黄贝岭一带,龙岗区的布吉、李朗、沙湾、横岗、南澳、平湖以及宝安区的观澜等地。下部以黄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部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砂质泥岩,层间夹多层砾岩、砂砾岩及火山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质泥岩、长石石英砂岩,层间砾岩及火山岩夹层减少。本组岩相岩性变化很大,在深圳断裂带西北钻探揭露本组夹多层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碎屑岩质角砾岩、沉凝灰岩、砂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与下伏桥源组呈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3 257m。
9.3.2 生物地层
本组含植物、叶肢介等化石,见表1。
9.3.3 时代讨论
产于塘厦组泥质页岩中的植物化石Brachyphyllumsp.-Pagiophyllumsp.-Elatides sp.组合,以短叶杉占优势,在地史上分布于晚三叠世—白垩纪。但在广东惠来的中侏罗世地层中亦富含Brachyphyllum,可见短叶杉属在中侏罗世已甚繁盛。塘厦组所产的叶肢介Nestoria sp.-Euestheriaaff.shandanensis Chen-Palaeolimnadia sichuanensis Chen组合,共生分子还有Palaeolimnadia houjieensis chen,Palaeolimnadia baitianbaensis chen等,其中古渔乡叶肢介一属在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多出现于晚二叠世—中侏罗世,但以该属为主的组合在亚洲多见于早侏罗世地层。
1:5万雁田幅地质图填图中,在塘厦组的上部,还发现含Paranestoria anhuiensis,Paranestoria,其地质年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因此,含上列化石组合的塘厦组,可能属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初。
9.4 中统 吉岭湾组(J2jl)
9.4.1 岩石地层
见于观澜高尔夫大道东北市外的凤岗附近,在1:5万雁田幅北邻的樟木头幅南山村及黄泥塘一带较为发育。岩性以灰色安山岩为主,底部为含集块角砾凝灰质泥岩,与下伏塘厦组为火山喷发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9m。
9.4.2 时代讨论
在梧桐山顶流纹斑岩、大甲岛海边流纹斑岩中,据2009年和2012年获得同位素年龄的资料揭示,在(172.0±1.9)Ma、(174.1±4.2)Ma、(181.8±1.9)Ma曾发生过火山活动,也就是说,中侏罗世早期在这些地区可能发生过火山喷发,可能被后期喷发所破坏已荡然无存或被覆盖掩埋,该火山喷发物应该与中侏罗世吉岭湾组火山岩时代相当。
9.5 中—上统 梧桐山组(J2—3w)
9.5.1 岩石地层
分布于梧桐山、坝光笔架山、大鹏半岛南澳等地。下部为含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球粒流纹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泥岩;上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角砾熔岩、凝灰熔岩、流纹岩、流纹斑岩。与下伏地层泥盆系上统双头群为喷发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 400m。
9.5.2 年代地层及时代讨论
1959—1962年广东省地质局761队1:20万惠阳-宝安幅区测工作中,中生代火山岩系被称为高基坪群,属晚侏罗世喷发堆积物。1985年1:5万深圳市幅等区调报告中,梧桐山岩区的火山岩系被称为高基坪群上亚群,并根椐火山喷发旋回,划分为上、下两个段。
2006—2007年在梧桐山、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火山岩区进行多次调查,经过综合研究和对比,本组地层共获得锆石激光定年值分别为:(156.9±2)Ma、(159.8±1.7)Ma、(160.3±1.6)Ma、(161.19±0.99)Ma、(165.8±2.9)Ma、(168.4±1.1)Ma等,将市区内火山岩系重新进行划分,确定梧桐山火山岩区、南澳火山岩区、大甲岛海边流纹斑岩、坝光笔架山下亚群等为新建“梧桐山组”,时代属中—晚侏罗世。
10 中生界 侏罗系—白垩系(J—K)
10.1 侏罗系上统一白垩系下统 七娘山组(J3—K1qn)
10.1.1 岩石地层
分布在七娘山和坝光笔架山。下段主要为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浆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未见底。厚度大于1 670m;上段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中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多斑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气孔状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状角砾熔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厚度大于1 510m。与下伏梧桐山组之间没有直接接触,接触性质不明。总厚度为3 180m。
10.1.2 年代地层及时代讨论
1959—1962年1:20万惠阳-宝安幅区测工作中,仅采用地层法填图,将七娘山岩区火山岩划为高基坪群。
1985年1:5万深圳市幅等区调报告中,坝光-笔架山岩区的火山岩系被称为高基坪群下亚群和上亚群。后者顶部获Rb-Sr等时线年龄值131±2Ma。并认为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是划分高基坪群上亚群下段(高基坪群第三亚旋回)的区域性特殊标志层。
2006—2009年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火山岩区等地进行多次调查,分别在杨梅坑、东冲获得锆石激光定年结果为(145.6±2)Ma、(144.4±2)Ma、(141.9±2)Ma;其后又在七娘山山顶摇摆石、大燕顶火山口、马料河河口火山集块岩、大甲岛七娘山组顶部凝灰岩中,经锆石激光定年结果分别为(145.4±1.7)Ma、(146.2±2.9)Ma、(146.3±3.0)Ma、(139.1±1.4)Ma。
经过综合研究和对比,本组地层共获得锆石激光定年值为146Ma~131Ma等。据此将市区内火山岩系重新进行划分,确定七娘山火山岩区、大甲岛原划分之七娘山组、坝光笔架山上亚群,新建立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11 中生界 白垩系(K)
11.1 下统 官草湖组(K1g)
11.1.1 岩石地层
见于大鹏下沙海边秤头角周围及大甲岛山顶。岩性主要由紫红色复成分粗砾岩夹复矿砂岩、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弱熔结凝灰岩、砂砾岩等组成,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七娘山组上段。厚度大于210m。
11.1.2 生物地层
在下沙秤头角的细砂岩中含植物化石,见表1。
11.1.3 年代地层
在大甲岛山顶复成分粗砾岩之上黄白色凝灰质细砂岩中,采样用锆石激光定年结果为107.3±1.8Ma。
11.1.4 时代讨论
1985年1:5万深圳市幅等区调报告中,根据发现的植物化石Laricopsis angustifolia Fontaine,鉴定者认为属白垩纪,将本组划归早白垩世官草湖群。
2012年在大甲岛进行编图补充调查工作,观察本组岩性与大鹏下沙海边秤头角的岩性基本可以对比。在该岛出露的复成分粗砾岩之上,黄白色凝灰质细砂岩中采样用锆石激光定年结果为107.3±1.8Ma,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并将官草湖群改为官草湖组。
11.2 上统 大塱山组(K2d)
11.2.1 岩石地层
分布于西部沙河街东南的白石洲附近(“锦绣中华”旅游景区内)、深圳湾(西部通道工程海上钻探中)、龙岗北部清林径水库以北等地。主要岩性为褐红、砖红色花岗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岩。与下伏官草湖组没有直接接触,性质不明。厚度大于943m。
11.2.2 时代讨论
1985年1:5万深圳市幅等区调报告,将在深圳市西部沙河街的东南白石洲附近(锦绣中华旅游景点内),划分为白垩系上统南雄群。
1991年1:5万惠阳县幅地质图说明书将分布在深圳市东北五联村清林径水库的北部,岩性以紫红色厚层状砾岩为主,下部夹中厚层状砾质粉砂岩、细砂岩,划为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
2007年编制《深圳地质》时,认为深圳市西部沙河街东南的白石洲附近的南雄群与清林径水库北部的大塱山组岩性、层位均可对比,属于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命名为大塱山组,时代属晚白垩世。
12 新生界 古近系(E)
古新统 莘庄组(E1x)
(1)岩石地层。出露于东部坑梓、松子坑水库一带。岩性第一段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部夹含砾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厚度大于324m;第二段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与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根据区域对比,二者应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总厚度为1 379m。
(2)生物地层。本组上部粉砂岩内的腹足类化石及介形类化石,见表1。
(3)时代讨论。1991年1:5万惠阳县幅地质图说明书将本组称为白云坑组。
2007年编制《深圳地质》时,编者根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中三水盆地、龙归盆地、东莞盆地等这一时期的沉积层,均划为莘庄组,故采用莘庄组命名。
莘庄组上部粉砂岩内产腹足类化石Sanshuispirahexalamellasp.nov.-Amnicola sp.-Pupoides(Ischnopup-Oides)aff.antiguus Yu et Wang组合,以及介形类化石Eucypris sanshuiensi zhang。其中的介形类Eucypris sanshuiensis在粤中三水盆地莘庄组相当繁盛;而腹足类以陆栖肺螺类为主的Amnicola,Sanshuispira等在莘庄组中亦颇常见。因此上列化石组合,可与古新世的莘庄组对比。
13 新生界 第四系(Q)
第四系平面地质图填图,采用两分法即根据地貌特征和形态与14 C年龄值划分为上更新统及全新统;而在垂直剖面上的划分,主要根据岩性及14C年龄值由老至新分为晚更新世中期石排组和西南镇组、晚更新世晚期三角组、早全新世杏坛组、中全新世横栏组和万顷沙组、晚全新世灯笼沙组。
13.1 按垂直剖面由下而上划分
13.1.1 晚更新世中初期 石排组(Qp3sh)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在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古泻湖、河流Ⅱ级阶地等处,以西海岸沙井一带最为发育,由灰白、灰黄色粗砂和砂砾层组成,上部有时为粉质黏土。砂砾成分多为石英,粒径2~10mm,次棱角状、次圆状。埋深14~26.3m,厚1.5~8.4m,与下伏残积层呈不整合接触,为河流冲积相沉积;在蛇口南山北麓,埋深1.6m钻孔揭露由砂及黏土组成,局部夹泥炭,厚度2~8.5m,不整合覆盖在残积高岭土层之上,属古泻湖相沉积;位于罗湖之北、横岗、龙岗、坪山、王母等地的河流Ⅱ级阶地,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以砂砾、砾石层为主,上部多为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砂,或夹泥炭、腐木层,厚5~15m,为河流阶地相沉积。
本期滨岸和内陆区基本以河流冲积相为主,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泻湖沉积环境。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含Ⅰ带孢粉组合带,见表1。出现沿岸丘陵植被和少量红树花粉和植物,表明具海滨海、陆环境,气候湿热。
(3)年代地层。本期获得14 C测年值共8个,其中有龙岗河(龙岗文体中心工程地质勘察)Ⅱ级河流阶地,钻孔取样测试泥炭埋深35~36m,为(38 500±570)a;泥炭埋深44~45m,为(38 120±540)a;泥炭埋深35.6m,为(37 850±520)a;泥炭埋深31~32m,为(37 406±520)a;腐木埋深18~19m,为(36 770±500)a;腐木埋深13~14m,为(36 660±480)a;腐木埋深11~12m,为(36 530±450)a;蛇口南山北麓《深圳地貌》古泻湖腐木埋深1.6m,为(32 610±1 650)a。
(4)时代讨论。珠江三角洲本期称石排组,命名于东莞石排下沙,以河流相沉积砂砾或中粗砂层为主,区域14C年龄值为(37 000±1 480)a~(30 000±2 800)a。韩江三角洲称为南社组。
1:5万沙井幅区域地质图采用石排组作为第四纪地层组级单位。本组在岩性、岩相、14 C年龄等方面,都可与珠三角石排组对比。本区14 C测年值为:(38 500±570)a~(32 610±1 650)aa,应属晚更新世中初期。
13.1.2 晚更新世中期 西南镇组(Qp3xn)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在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等地,前者在沙井、松岗一带为深灰、浅灰、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中细砂,夹深灰色砂质淤泥及粉砂质黏土互层。上部有时夹粗砂层,表明由粗—细—粗的反粒序特征。与下伏石排组为连续沉积。埋深13~21m,厚3~6.04m;后者在大铲湾水下钻探揭露埋深15~25.33m为粗砂、粉质黏土互层夹有机质粉质黏土,代表海进层,与下伏石排组为连续沉积。厚15m。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含底栖类有孔虫化石,属种为河口-滨海相种,结合沉积层特征,说明沉积环境为海积—冲积过渡的滨海相沉积。含Ⅱ带孢粉组合带,见表1。具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红树植物,气候暖热湿润,反映海滨环境。
(3)年代地层。本期共获得14C年龄值5个,其中有沙井西北Qz5号孔(1:5万沙井幅区域地质图)淤泥质黏土为(30 360±580)a;深圳湾西部通道大桥(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取样),海底下粉质黏土埋深23m,为(27 100±2 000)a;粗砂埋深22m,为(25 070±1 880)a;大铲湾前湾燃机电厂(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取样),海底下有机质粉质黏土埋深17~18m,为(25 010±400)a;有机质粉质黏土埋深15~15.5m,为(22 750±360)a。
(4)时代讨论。珠江三角洲本期称西南组,起名于三水西南镇剖面,以砂质黏土或中细砂层为主,为间冰期海侵的滨海相沉积,区域14 C测定年龄值为(28 240±2 220)a~(15 000±550)a。韩江三角洲称为贾里组。1:5万沙井幅区域地质图采用西南镇组作为填图地层单位。与整个珠江三角洲划分的西南组,大体可以对比。本区14C测定年龄值为(30 360±580)a~(22 750±360)a,年代为晚更新世中后期。
13.1.3 晚更新世晚期 三角组(Qp3s)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在海河积平原、近岸水下浅滩、河谷平原冲积和洪积Ⅱ级阶地。主要为黄、红、白等杂色花斑状砂质黏土、有机质粉质黏土,具黏、韧、硬、塑等特点。上部有时夹浅灰、灰黄色淤泥质粉砂薄层。杂色黏土中含长石、石英、绢云母、白云母及铁质氧化物,埋深6~12.4m。海河积平原之下沙井地区分布有杂色花斑状黏土,厚1.85~2.36m。在大铲湾和深圳湾海域水下钻探揭露,有杂色有机质粉质黏土,底部常有粗砂与粉质黏土互层。深圳湾口揭露厚1.5~13.4m;大铲湾揭露厚13.8m。在坪山汤坑、龙华横朗等河流Ⅱ级阶地,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由砂砾、砾石层组成,上部为砂质黏土、黏土质砂、黏土夹泥炭、腐木,厚5~10m。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葵冲、坝光、王母等Ⅱ级洪积阶地,多由红黄色砾石层组成,砾石成分因地而异,层厚5~10m不等。与下伏西南镇组为连续沉积。
(2)年代地层。本期获得6个14C年龄值,其中前湾燃机电厂,海底下杂色有机质粉质黏土埋深11~11.5m,为(20 030±370)a,杂色有机质粉质黏土埋深8~8.5m,为(14 380±280)a;龙华横朗《深圳地貌》Ⅱ级阶地腐木埋深1.4m,为(21 840±720)a;坪山汤坑河流Ⅱ级阶地,泥炭埋深2m,为(18 750±550)a;深圳湾西部通道大桥,中粗砂埋深16m,为16 600a;坪山芦屋南(1:5万惠阳县幅区域地质图),河流Ⅱ级阶地泥炭层为(14 532±227)a。
(3)时代讨论。本组命名于中山三角。《深圳地貌》将河流阶地沉积层划为坪山组,在粤东地区名为陆丰组,上部被称作“老红砂”。本组为划分更新统与上覆全新统的标志层。以河流相堆积为主,杂色黏土代表晚大理冰期低海面、后期红土风化作用的产物,气候比前期凉爽。本区14C年龄值为(21 840±720)a~(14 380±280)a,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13.1.4 杏坛组(Qhx)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于福永、宝安中心区、福田保税区海河积平原之下、深圳湾水下浅滩。由黑灰及黄灰色砾砂、淤泥质砂组成,局部为圆砾,含少量淤泥或黏性土,厚0~6.9m,沿走向呈透镜状产出。与下伏上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含Ⅲ带孢粉组合带,见表1。具南亚热带常绿针叶、阔叶林,同时出现海滩植物红树,植被特征和气候与现代十分接近,气候暖热潮湿。属滨海相沉积,另外,在深圳河、沙湾河等河岸平原,底部常见灰白至灰色砂或粗砂砾石层,含化石硅藻淡水种日本桥弯藻、半咸水种条纹小环藻。粒度参数指相偏河相,表明河流作用较强,反映海面已开始回升。
(3)年代地层。深圳湾海底下淤泥质砂14C年龄值为8 750±600a。
(4)时代讨论。本组在珠江三角洲称为杏坛组(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87),《深圳地貌》将河岸平原底部的砂砾层划为松岗组,粤东、韩江三角洲称莲下组,14C年龄值为(12 390±370)a~(8 330±170)a。代表粤东、南部早全新世海进沉积。本区14 C年龄值为(8 750±600)a,时代属早全新世。
13.1.5 中全新世 横栏组(Qhh)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于近岸水下浅滩、海湾老砂堤、海河积平原、河流湖沼、洪积Ⅰ级阶地等。在沙井地区海河积平原之下,埋深8~12.95m为灰黑色含贝壳腐木淤泥、淤泥质砂,厚度为3.25~4.06m。与其下的杏坛组为连续沉积。在赤湾附近钻孔揭露为淤泥质砂及粉砂质淤泥,厚5~10m;砂堤堆积以中细砂为主。湖沼沉积为黏土、含炭质黏土、泥炭。洪积Ⅰ级阶地堆积分布在黄田、草埔、横岗、盐田、葵涌、王母等地,洪积物与上述三角组的洪积Ⅱ级阶地砾石颜色稍浅,以黄或黄褐色为主,由砾石及砂泥堆积而成,胶结稍差,厚度大于5m。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本组含Ⅳ带孢粉组合带,见表1。海滨红树林发育,先是气候湿热,后期气温比前期低。大致为河口-滨海相沉积。深圳河下游平原为粉细砂、腐木粉细砂含化石硅藻咸水种卵形菱形藻、半咸水种争条纹小环藻,代表海水作用很强的环境。
(3)古文化地层。在咸头岭,土洋大黄沙,大、小梅沙,上硐等海湾老砂堤上,发现Ⅰ期文化层,黄褐、黄、灰色砂层,埋深0.25~2.8m,厚度大于2.8m。出土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胎厚重兼厚薄不匀,石器较少,打制刮削器和用河卵石制作成亚腰型的网坠,均具一定的原始性,遗址14C测年为距今(6 100~6 795)a,属新石器时代中期。
(4)年代地层。本期获得14C年龄值共8个,其中沙井西北Qz5号孔(1:5万沙井幅区域地质图)腐木淤泥,为(7 080±957)a;赤湾53号孔(《深圳地貌》),淤泥埋深14m,为(7 080±160)a,同上地点淤泥埋深8.9m,为(6 470±180)a,松岗S2号孔红树腐木埋深8.2m,为(6 120±160)a,旧石厦S11号孔贝壳淤泥埋深6.9m,为(5 530±160)a,沙井石围A6孔蚝壳淤泥埋深15m,为(5 510±170)a,沙井共和S1号孔蚝壳淤泥埋深13.5m,为(5 220±140)a,渔民村S4号孔淤泥腐木埋深4m,为(5 090±160)a。
(5)时代讨论。此期珠江三角洲称为横栏组,命名于中山横栏。《深圳地貌》一书将其与上覆万顷沙组统称为赤湾组。韩江三角洲称为潮洲组。珠三角14 C年龄测定为距今(8 050±200)a~(5 020±150)a。本期代表粤东、南沿海海进较昌盛时期。本区14 C年龄测定为距今(7 080±957)~(5 090±160)a,时代属中全新世早期。
13.1.6 中全新世 万顷沙组(Qhw)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于沿海水下浅滩、砂堤、泻湖、海河积平原、河流Ⅰ级阶地。其中海河积平原沙井一带埋深7~10m,为灰黑色含贝壳淤泥质细砂、粉砂及砂质淤泥,与下伏横栏组为连续沉积,厚5.5~5.63m。砂堤堆积主要由石英砂层组成,有时出现底部黏土层为砂堤的早期沉积。厚16~25m。冲积-冲洪积物为砾石层、砂砾层、砂、砂质黏土。本组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后期以滨海相沉积为主。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含有孔虫化石,并含两个孢粉组合带:Ⅴ带孢粉组合带(表1),以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红树林数量比前期略有减少,海水作用相对减弱,针叶树松的增多,反映气温比前期低一些,湿度也略小;Ⅵ带孢粉组合带(表1),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红树植物比前期增多,海水作用又有所加强,并反映气候热而潮湿。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深圳河下游平原含砾混合砂层,含化石硅藻半咸水种、淡水种百分比超过了咸水种,前者为史密斯双壁藻和椭圆双壁藻;后者为淡褐双壁藻,反映海水作用减弱的环境。
(3)古文化地层。共分为Ⅱ、Ⅲ两个文化期。Ⅱ期文化包括上洞、赤湾、鹤地山下层等20余处砂丘、山岗、墓葬遗址。此期出土的陶器在砂丘遗址中,夹砂陶仍占较大的比例,使用慢轮加工,器形规整;山岗遗址受雨水冲刷严重,夹砂不易保存,故较少发现。双肩石器在各遗址中普遍存在,磨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打制和天然石料工具甚少。本期文化从几何印纹陶出现至发展到比较成熟盛行阶段,上承Ⅰ期文化,下接青铜时代,其上限约距今5 000a左右,下限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Ⅲ期文化包括鹤地山上层、大梅沙、西丽水库等20余处山岗和砂丘遗址。以夔纹为主题的两种花纹组合的陶器纹饰普遍存在,种类繁多,有阳刻、阴刻之分,陶器制作明显进步,工艺高,使用快轮加工,陶胎厚薄均匀,陶土质纯,硬度大,此期陶类遗址,常伴有青铜器出土,已属青铜时代,其年代当在春秋时期。
(4)年代地层。本期共获得7个14 C年龄值,其中沙湾河下游《深圳地貌》,腐木埋深6.8m,为(4 930±120)a;西部通道大桥东角头-鳌勘石Zk7号孔(工程地质勘察取样),海底下含粉砂淤泥埋深6~6.3m,为(4 840±360)a;大鹏龙岐S8号孔《深圳地貌》,淤泥腐木埋深8m,为(4 340±140)a;白石洲贝壳埋深4m,为(3 980±110)a;赤湾53号孔淤泥埋深4.4m,为(3 860±110)a;大鹏龙岐S8号孔贝壳埋深5.4m,为(3 360±120)a;南头湾水下浅滩淤泥埋深4.6m,为(2 890±120)a。
(5)时代讨论。本组珠江三角洲称万顷沙组,以番禺万顷沙A23号孔为代表。《深圳地貌》将其与下伏横栏组统称为赤湾组,韩江三角洲称为澄海组。珠三角万顷沙组14 C年龄测定为距今(4 940±250)a~(2 510±110)a。本区14 C年龄测定为距今(4 930±120)a~(2 890±120)a,属中全新世晚期。
13.1.7 晚全新世 灯笼沙组(Qhd)
(1)松散沉积地层。分布于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砂堤、海湾泻湖、砂滩、现代河床、河漫滩等地。在海河积平原沙井、松岗一带,埋深0.5~1.6m。下部为含蚝、贝壳灰黑色砂质黏土及含粉砂淤泥;上部以砂质黏土为主,淤泥有时直接分布在地表填土与植物层之下。含植物根系,厚0.5~1.6m。与下伏万顷沙组可能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生物地层及气候环境。由下而上分4个孢粉带,其中Ⅶ带孢粉组合带(表1),以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蕨类草丛植被为主,滨海红树植物比前期减少,气候暖热稍干;Ⅷ带孢粉组合带(表1),以常绿阔叶林—草地植被为主,滨岸有红树生长,但由于海水迅速退却,平原地区蕨类及草本群落发育,气候暖热稍干;Ⅸ带孢粉组合带(表1),以常绿阔叶林—草地为主,海滨红树植物比前期少,气候暖热而潮湿;Ⅹ带孢粉组合带(表1),以针叶混交林—次生性草地植被为主,常绿阔叶成分红树植物数量减少,气候暖热稍干。在深圳河下游平原埋深3~5m,为灰色含泥粉砂或粉砂黏土,含化石硅藻既有半咸水—咸水种的条纹小环藻、舟形菱形藻,又有淡水种的北方羽纹藻、纤细桥弯藻等。含贝壳类既有潮间带的海月、蚝壳,又有淡水的河蚬,还有陆相原生动物有壳变形虫刺盒虫。从沉积相到生物组合,均表明具海、河混合相特征。
(3)古文化地层。南头茶光村叠石山、石仔堆山、内伶仃岛东湾、凤凰岩等10余处遗址,属于Ⅳ期文化,其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铁器、夔纹陶与米字纹陶共存,具有典型意义的叠石山遗址,14C年代为距今2 250±110a(经树轮校正),相对年代在战国时期。
(4)年代地层。本期共获得14C年龄值12个,其中旧石厦S11号孔(《深圳地貌》),贝壳埋深5.2m,为(2 530±90)a;大鹏西冲海滩岩埋深2.5m,为(2 170±85)a;南头湾水下浅滩淤泥埋深3.7m,为(2 150±90)a;沙井和S1号孔蚝壳淤泥埋深共5.4m,为(2 040±95)a;松岗S2号孔腐木淤泥埋深2.4m,为(1 460±80)a;南头后海泻湖淤泥埋深0.5m,为(1 280±70)a;南头湾水下浅滩淤泥埋深2.5m,为(1 260±90)a;沙湾河下游腐木埋深2.5m,为1 200±80a;福永滩淤泥埋深2.6m,为(1 130±90)a;沙井西北Qz5号孔(1:5万沙井幅区域地质图)砂质淤泥,为(957±100)a;沙井新桥以东河漫滩泥炭埋深2.4m,为(790±60)a;福永滩淤泥埋深1.8m,640±70a。
(5)时代讨论。本组珠江三角洲称为灯笼沙组,以斗门灯笼沙D6孔为代表。《深圳地貌》划分为沙井组,韩江三角洲称为东里组。珠三角的灯笼沙组亦为典型的河海混合相沉积,区域14C年龄值集中在距今(2 350±110)a~(1 260±90)a。本区14C年龄值为距今(2 530±90)a~(640±70)a,年代属晚全新世。
13.2 按平面地质填图划分
根据地质年代及其成因类型,划分为上更新统:海积层、泻湖沉积层、冲积层、洪积层;全新统:海积层、泻湖沉积层、冲积海积层、冲积(冲洪积层)、洪积层等。其分布及岩性特征,见表2。
参考文献
[1]黄国镇,等.深圳地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
[2]广东省地质矿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区域地质第9号《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50 000深圳地质图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4]深圳博物馆.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李作明.香港地区地层的研究进程及划分对比[J].广东地质,1997,12(4):1.
[6]林建南,彭少梅,凌秋贤.粤西高州岩群的划分及年代讨论[J].广东地质,1998,13(1):12-21.
[7]赵汝旋.高州-化州地区变质岩系研究的思考[J].广东地质,1998,13(4):18-25.
[8]吴舜卿.香港浅水湾群的植物化石与地质时代[J].广东地质,1999,14(3):1-5.
[9]邝永光,黄继春,卓伟华.浅淡粤西镇安地区震旦纪变质地层[J].广东地质,2000,15(4):1-10.
[10]金建华,王晓明,廖文波.深圳地区第四纪地层及古植被特征,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补充论文摘要,2001.
[11]康镇江,王慧桢.深圳地层划分与对比[C].∥深圳市地质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12]刘建雄,庄文明.粤中前震旦纪基底锆石Pb-Pb蒸发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2):52-57.
[13]刘建雄,陈绍前,庄文明.粤中地区早奥陶世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广东地质,2003(4):1-8.
[14]《深圳地质》编写组.深圳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5]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等.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古火山地质遗迹调查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